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本荣 | 新课标落地的关键, 在于教学方式的变革

当下,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基于各种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培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概念层出不穷,教学实践新花样也不少。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反对声音——有人感慨这是一个玩弄概念的时代。教师对形式主义的概念游戏已经反感、腻味,对故弄玄虚的各种新花样已经厌烦。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教师的理解、认同和践行是关键。新课标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我们一时搞不懂,但不能因此就拒绝。要看到,教学改革会一直伴随教育发展的始终,“变”是常态。故步自封,逃避改革,这样的教师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这样的教育也没有未来。但面对改革热潮,我们也不能焦虑、躁动,更不能犯“多动症”。盲动、东施效颦,把原来语文教学的一点好传统搞丢了,就得不偿失了。正确的做法是多听、多看、多学习,理解新课标修订的道理、学理,梳理清楚新课标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学懂了再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改进教学,循序渐进慢慢来。

新课标的“变”与“不变”

(一)新课标的“不变”

新课标印发,当然要关注其中的“创新”。但一线教师不能一味“求新”。落实新课标精神,首先要“求同”,发现新课标“不变”的内容,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一点一点去改良教学。课标修订是常态。“修订”并不是说以前搞的那一套都不行,需要推倒重来,而是把语文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新成果吸收进去,是前一版课标的自然生长。因此,落实新课标精神要重视教育的延续性。

第一,语文课程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在“语言文字”前加了个“国家通用”的修饰语),语文还是那个语文。简单地说,还是要依托范文(课文),学习字词句(段篇)、语修逻的知识,形成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教学方式上可以不断创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质,但最终还是要关注学生倾听、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能力。第二,语文课程的“学习标准”没变。新课标规定了各个学段学到什么程度,也即“学习标准”,这个“学习标准”与前一版课标是衔接的,基本没有变化。譬如,各个学段的识字写字量没变(第一学段认识 1600 字左右,会写 800 字左右;第二学段认识2500 字左右,会写1600 字左右;第三学段认识3000 字左右,其中 2500 个左右会写;第四学段认识常用汉字 3500 个左右),阅读速度要求没变(第三学段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第四学段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各个学段的阅读总量没变(四个年段分别是 5 万字、40 万字、100 万字、260 万字)。写字的基本字表、常用字表没变,语法修辞知识的要点没变,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总数减少了 1 篇 / 段,调整了几篇,也应算基本没变。第三,多年架构起来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体系基本没变。语言文字运用有规律,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规律、规矩没变。第四,课程内容基本没变。随着时代发展,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了,除了传统文化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充实,但基本内容没变。我们现在可以说语文课程内容就是六个任务群,也可以说六个任务群就是课程内容,但无论怎么说,课程内容的内涵并没有改变。譬如“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对应的就是几种常见文体的读和写。第五,语文学科百年以来积累下来的语文学习好方法、好习惯没变。“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语文教学的“千古真经”依然熠熠生辉。

(二)新课标的主要变化

先说新课标为什么要变。近半个世纪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整个社会形态日新月异,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进入学校所了解的信息、所学到的知识,还没等到从学校毕业,很多已被淘汰。我国基础教育非常擅长的基于学科逻辑、强调概念教学的教学传统,以及重视刷题、机械训练的应试教育,已不足以培养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建设者。一句话,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倒逼教育必须作出正确的回应。

再说往哪个方向变。新课标修订的理念很明确:改变过于重视基于学科逻辑的教学,追求更加重视基于生活逻辑和学生学习逻辑的教学,由学科立场(学科本位论)向教育立场(儿童本位论)转型。通俗地说,就是基于学生成长这一主线,而不是基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设计课程,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面临什么样的环境,学生真实的需要是什么。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更多的间接经验,另一方面也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做到有所兼顾。过去未去,未来已来。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印发和“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标志,中国基础教育已经开始了又一轮深层改革,只是这次改革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推进路径不同,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中高考命题改革出发,用评价引领教学改革。情境化命题开始成为一种主流。这种设置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的命题,就是要引导教学方式的变革,引领教学重视生活逻辑和学习逻辑。这就是新课标修订的道理和学理。

最后说说新课标到底有哪些具体变化。新课标增加了一个“学业质量”部分,与一线教师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从“双基”“三维目标”变为“核心素养”立意。新课标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描述了语文核心素养。但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要素还是语言运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教学依托的范文(课文)都是精选的承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作品,很多作品又都是艺术精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也就自然融合了思维、审美、文化等元素。通俗地说,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是要抓住语言运用这个“牛鼻子”,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二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变为六个学习任务群。新课标使用这种组织呈现方式,就是希望能引领语文教学更加重视生活逻辑和学习逻辑。通过教学方式变革,让学生学到活的、有用的语文。将来新课标配套的教材出版,可能就会依照六个任务群架构。每个任务群安排几个教学单元来落实,每个教学单元设置好大任务、大情境。为在情境中完成这个大任务,可能又要设置几个分任务,为完成每个任务,又要安排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整体架构下,再把合适的选文作为学习资源,填补到这个结构中。这样的架构,会倒逼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变为创设真实情境,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不仅“学以致用”,而且“用以致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是新课标的实践逻辑,也是新课标落地的关键。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精神

(一)在尊重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变革教学方式

新课标落地,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认同,在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于教学上一点一点日积月累的改进。贯彻新课标精神,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抛弃教材,不能抛弃语文教学传统,必须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进。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是覆盖所有任务群的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因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太大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所有这些语文实践活动,无不是在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因此,新课标配套教材没有出版之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落实,并不需要玩什么新花样。根据现有教材双线组元特点,用好教材的助学系统,把语文要素落实好,这就是在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教学。“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对应的就是几种常见文体的阅读与写作教学。譬如新课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出:“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些建议其实就是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教学中积累下来的语文教学传统。

前文已经说到,新课标之所以要用任务群作为组织呈现方式,就是要引导一线教师变革教学方式:一是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二是体现基于生活逻辑和学习逻辑的教学理念,通过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任务,引导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学科领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促进学习者形成高级思维,提高学习者解决面向未知领域的复杂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阅读与写作教学自然也应有所改进。首先,设计任务驱动式的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做中学”“用以致学”。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不是要抛弃单篇教学,教学中也不一定非要是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创设一个真实的语用情境,设置一个任务,带起单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中学习语文,就是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其次,要有“统整”的意识,突破碎片化学习的局限。教师要继续落实统编教材“1 X”的思路,采用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等方式统整课内外多篇文本,同时高度重视读和写的整合。最后,尝试设计语文大单元教学,为适应新课标配套的新教材教学做好准备。“每一个语文学习任务群都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是几个同类的单元组成的一个群。但是,这个单元综合性很强,与以前的内容单元不同,因此,就称之为大单元。它是一个'课程细胞’,是综合的,是结构化的整体设计。正如崔允漷教授所说:'这里所倡导的单元设计与原来的教材内容单元有所不同,最大的差异在于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组织大单元教学,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开展,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语文素养。

(二)以“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向课外拓展

新课标虽然提出了“整本书阅读”进课程、进课堂的要求,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课外阅读”的属性。仅仅因为用了“整本书阅读”这个新概念,就让“课外阅读”冲击教材的教学,当然是不行的。教材采用文选形式,精选不同类型的单篇文章,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如何阅读,举一反三,这是个好思路。但缺点是学生阅读量不够。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意义就在于弥补这些不足。值得注意的是,“整本书阅读”虽是新课标中的一个任务群,但教学中还是应定位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把功夫用在创设课外阅读的氛围上,把功夫用在通过导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要为学生搭起从课内迁移到课外的桥梁,要在阅读中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如果把“整本书阅读”当作课文阅读去教,统一任务齐步走,做摘抄、写心得,还要朗读甚至表演,把学生管得过死,便可能损害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兴趣,那就得不偿失了。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跳出学科、着眼人的发展的课程设计理念。“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是个新概念,但“跨学科学习”不是新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有这样两段话:“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应开放、多元,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也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特质。甚至可以这样说,新课标所倡导的大单元教学、情境化教学,本身就融入了很多“跨学科学习”内容。“跨学科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具体的学科内容,还能让学生获得“跨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习惯。启功先生有句名言:“于学观其会通。”把语文学科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中,把其他学科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语文学科学习中,综合运用学到的各学科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正是“跨学科学习”的意义。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从五个方面描述了教学实施的路径和内容。但配套教材还没有出版,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个任务群的教学?从哪里寻找相关学习资源?新课标只是对 2011 年版课标的修订, 2011 年版课标配套的统编教材,已经在“综合性学习”板块设计了相关的“跨学科学习”。比如,“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可在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中落实;“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等校园活动”,可在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中落实;等等,此处不再赘述。至于教有余力的教师,也可根据学校实际,围绕学习主题,开发一些专题学习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那当然又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 作者:黄本荣,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教育学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解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
读不懂新课标?特级教师陈继英带你读透新课标的新概念
张贵栓‖学习任务群:整体研读、整合探析、分级阅读
【学思反馈】成都高新新华学校/新源学校2023/2/3
王荣生:语文课程“学习主题”辨析
直播回顾 | 崔允漷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