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科实践的生命意蕴及其实现

本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审稿费、编辑费,如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

欢迎投稿

官方网站:www.jcse.com.cn


作者信息


辛继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摘要




生命视域的学科实践是以学生生命成长为基本取向,依循学科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生命的深度关联,通过蕴含生命特质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生命的和谐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实践、生活实践、生长实践,而不只是在实践中理解、验证、运用学科知识的认识活动。学科实践的生命意蕴在于整体观照生命成长、开显生命存在的意义,融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让学习过程成为生命亲力亲为的发展历程。学科实践生命意蕴的实现,需要确立身心合一、感性与理性交融、个体性与社会性并进的生命发展立场,创设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结构性的学科实践情境,促进具有生命能动性的学科实践体验过程。




【预售】2024年全年刊物(免邮费)
中国教育学刊订阅
180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坚持素养导向,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同时进一步指出,在教学中强化学科实践,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素养。这些要求清晰体现了学科实践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内在关联,明确了学科实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体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学科实践作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举措,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掌握学科知识,也不只是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获得高阶认知能力。学科实践的完整价值在于以学生生命成长为基本取向,依循学科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生命的深度关联,通过蕴含生命特质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作为完整生命的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一、生命视域的学科实践

理解学科实践生命意蕴的前提是从生命视域厘清学科实践的本质特征。首先,从生命视域来看学科知识,它不仅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结果,更是一种生命存在,其形成过程即是生命的探寻、改变、丰富与提升的运动过程。不同的学科知识有不同的概念、原理、方法、技术、态度、价值观念和学科文化,这恰恰是生命在探究世界的运动过程中获得的多种多样的体验。因此可以说,人在寻求知识的多样性、完整性的进程中成就自身的完整性;在运用知识解决疑难、化解困境、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积蓄生命力量,提高生命品质。

其次,生命视域里的实践亦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是关于人本原性的生命活动及其历史、文化发展的概念,是人最为基本的生命活动的体现。人的发展历史是人在实践中自己创造的,通过自主探索和自我生成活动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从而实现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其作用也不只是充当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中介,进而为认识的形成提供感性材料和动力。实践是人之生命整体性的创生活动,正是在与世界多方相遇、多种交往的实践活动中,人开显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基于上述学科和实践的生命特质,生命视域的学科实践是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把学科知识和实践活动内在统一于学生的生命运动之中,共同作用于学生生命的整全发展。学生在实践中亲身经历学科知识的产生、变化、完善的过程,也是其生命体验、丰富与生长的过程。生命视域的学科实践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实践,是立足生命、依据生命、在生命中、为了生命的教学活动。从生命视域关注学科实践的生命意蕴,乃是观照人之生命的完整性,理解学生的生命成长与学科实践的内在关联,阐发学校教学通过学科实践促进生命发展的基本路径,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科实践的育人价值。

二、学科实践的生命意蕴

生命视域的学科实践是一种生命实践、生活实践、生长实践,旨在观照生命的整全与发展,融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让学习过程成为生命亲力亲为的发展历程。

(一)作为生命实践,学科实践旨在观照生命的整全与发展

人们对实践的理解有两种不同视角,一种是认识论范畴的,认为每个人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总是始于感性经验,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多种感知觉去把握事物的各种表象,去发现现象变化、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获得对事物与现象的本质认识。在此过程中,实践不仅是人们获取感性经验的来源和途径,对事物形成的理性认识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因此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必不可少的桥梁或中介,是增进人的认识能力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另一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认为实践是人之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人正是在实践中展开他的自我创生活动,开显他的存在意义,获得他的存在方式的。世界也正是在实践中才生成为人的世界,才作为人的世界而存在的。”亦即实践不只是认识世界的中介,更是生命力量与意义的彰显。生命视域的学科实践显然是基于本体论的实践观,关注实践并非只是关注对实践的“使用”,而是实践中的人如何“存在”,关注人之生命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趋向。学科实践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生命活动,具有本然的生命属性,其根本目的在于促成学生生命的整全与发展。

就生命整全而言,学生以整体性的生命投入到学科实践中,有对大千世界的认知,也有对世间万物生发的情感;会动用各种感知觉去观察、体会,也会运用抽象思维进行思考;在进行直觉感悟的同时,也有比较、推理、判断的逻辑分析;既是身体的沉浸式参与,也是心智的深度探究。因此学科实践是人的认知与情感、感性与理性、直觉与逻辑、身体与心智在教学中的统一,观照的是学生整体生命的存在状态。学生在学科实践中获得的是完整生命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认识论范畴的工具性而成为一种生命存在,它是整体的、动态的、成长着的,“不仅仅具有亲身观察、参与、遭遇、实验、尝试的行动,而且也具有感悟、感受、反思、解释、评价的意义”。倘若在教学中只看重学科实践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作用,那么便会缩减、窄化学科实践对于学生完整生命的观照。

从生命发展来看,学科实践为学生提供的不只是一种知识学习场景,而是全面激活学生生命潜质和发展动能的整体场域。“个体发展乃是一种基于个体生命意向的动态的生命实践,就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个体发展总是连同其生存与发展的相关背景与情境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激活、显现出来的。”此外,学科实践中的各种活动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参与、探究、体验,其间会用到学科知识去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理解知识、验证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在努力解决疑难、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经历中不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获得生命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科实践设计与实施各种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更是为了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二)作为生活实践,学科实践融通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

生命视域的学科实践是生活实践,其中的学科知识兼具科学性与生活性,前者体现为清晰严谨的概念术语、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规范统一的研究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客观属性的知识系统;后者则表现在知识体系是复杂多义、动态生成、开放交互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作为生活实践的学科实践并非排斥学科知识的科学性,而是反对以某种单一、确定乃至终极性的观念来解释和规范复杂、多样、非确定性和暂时性的存在。应注重事物的多元性、差异性、非理性和多变性,关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明确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对象性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动共处的关系,是蕴含丰富意义、彼此内在联系着的整体。虽然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学科体系更加成熟、门类越来越多,但学科知识并非脱离现实生活的封闭系统,而是向人的生活世界敞开着,与人的生活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学科实践可以增强这种联系,让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整体性场域。

学科实践融通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意味着把学科知识的教学置于广阔的生活世界之中,扩展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一方面,发现学科知识中的生活基因,激活内蕴于概念、命题、原理、符号之中的生命意蕴,使其与生活世界发生实质性、整体性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生活世界,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领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体验着生命的丰富与精彩。换言之,学科实践通过融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使学科知识成为学生生长所必需的经验。正如杜威所言:学科即儿童的当下经验,根据它可能导向的内容而选择。方法即学科,它转化为某个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这样,教学的终极问题即是个体经验的改造,经由学科媒介,将学科包含进个体经验中,作为其成熟的自然生长条件。这意味着学科实践的目的在于让各门学科知识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其生命相遇,发掘学科知识之于生活世界的潜在价值,保持生活世界对学生生命的全面滋养,拓展学生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充分实现教育教学的意义。

(三)作为生长实践,学科实践乃是生命亲力亲为的发展历程

学科实践过程不仅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生命生长的过程,是生命在亲力亲为中充分彰显能动性、探究性、创造性,获得持续发展的过程。 

在学科实践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具有生命能动性的主体,其观察、记忆、思考、感受、判断、选择和行动都具有积极主动的意向。他们在学科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不是对对象所发出的相关信息的被动接受,更不是对事物进行原样复制,而是主动与外部世界发生互动的产物。“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了解经验的性质。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也就是说,学生在学科实践中获得的感受、领悟、思维、情感和意义,都是其通过自主活动自觉地产生的,而不是在命令、强制下产生的。学科实践离不开主体自身的能动性,而实践过程又是主体获得新的自我认识、寻求自我改变、提升其主体性的过程。因此,学科实践一方面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经历学科实践又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就此而言,学科实践的过程即是满足生命生长的能动性的过程。

学科实践蕴含主体探究的过程,这也是生命生长所必需的。学科实践中的探究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理解世界与建构世界的意愿。在学科实践中重视学生的探究,实则是重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生长,而非停留于认知能力的增强。也正因为如此,探究教学的改进不仅是要解决学科性不强、过于程式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其认知主义的价值取向,更多地关注其生命发展价值。因此,学科实践中的探究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发展价值。此外,学科实践中的探究过程也是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探究的进程中,一方面,一个人必须自己思考、独立判断;另一方面,一个人必须与他人交流,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其判断必须是在主体间可辩护的。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探究能够使生命中的潜能得到完整的释放,使人之为人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和提升。这意味着探究中的合作本身即是目的而不只是作为让学生更好地去探究的手段。这也是学科实践中的探究不同于以往探究教学的地方。

学科实践中的创造活动是人之为人的创造性在实践中的体现。创造性是人的基本特性,人只有凭借创造才能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每个人“必须确定自己是否置身于某些特殊的事情中,必须试图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他那专属于他自己的问题。他不仅可以而且必须有创造性。创造性绝不局限于少数人的少数活动;它是作为一种必然性植根于人本身的存在结构中”。因此,学科实践中的创造活动不是一定要创造出某个“成品”来衡量活动是否成功,而是为了满足人之本性的发展需要,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超越自己。与此同时,创造是主体全身心的参与,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智过程。主体在创造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和阻力最终达到完满的和谐状态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情感推动经验趋于完善并成为一个整体,而想象力则会在不同元素之间建立联系,使经验成为一种清晰、复杂的和谐整体,将先前经验与新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汇聚成新的结构。”因此可以说,学科实践中的创造活动本质上是为成就学生完整生命的生长。

三、学科实践生命意蕴的实现

学科实践生命意蕴的实现,需要确立身心合一、感性与理性交融、个体性与社会性并进的生命发展立场,创设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结构性的学科实践情境,促进具有生命能动性的学科实践体验过程。

(一)确立学科实践的生命发展立场

首先是身心合一。学科实践是个体身、心作为一个生命整体参与的实践。人之生命是生理与心理、思维与存在的有机结合,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身心合一既是人在生活世界中存在的本体根据,也是创造生活世界并在其中实现自我确证的前提和基础。学科实践非常重视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但不局限于具身认知理论所看重的身体的认知价值,而是关乎人的整体生命存在。因此,学科实践不仅是联结身体器官与心灵思维的纽带,更是完整身心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改造世界,而且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建构世界的意义,并在建构的过程中达至更高境界的生命状态。

其次是感性与理性交融。一方面,学科实践能够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学科性实践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不单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而是整体上去感受、感应、感通世界的生命能力。学科实践的过程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世界、保持对世界的敏感性并与世界产生共鸣的同时也获得整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因此,学科实践增强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性,并非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理性能力,感性的充实也不只是发展理性的手段,而是和理性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并以此成就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科实践也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但学科实践中的理性不仅是认知世界的方式,而是提出意义问题并试图追问存在意义的方式,是追求智慧并形成对生活的思想。它同时蕴含着人的感受性,是感性与理性交融,共同促进生命走向成熟和完善。

最后是个体性与社会性并进。学科实践尤为关注学生的体验,而体验是每个体验者基于自己独有的认知结构、情感特征、价值取向、人生经历等生发出来的,即使在相同的学科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学科实践是十分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科实践也是学习共同体的“联合的活动”,学习者通过交流、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在此过程中更好地建构经验、增强能力、丰富情感、担当责任。这意味着学科实践不仅要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个性发展,而且要重视人的社会性发展,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融合、互促提供契机,使学生在增强独立意识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学会理解、信任、同情、关爱和共同生活。

(二)创设具有生命意蕴的学科实践情境

具有生命意蕴的学科实践情境创设可以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整体性。学科实践情境是对学生整体生命的激发,是为了让学生在情境中有身体的多感官参与,也有心智的深度思维加入;充分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也生发对世界万物的积极情感体验;能够把握对象世界的工具性,同时也看重意义世界的价值性。学科实践情境的创设并非只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知识背景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知识,也不只是设置一个让学生去认知的场景让学生更有效地探究未知世界。学科实践情境是具有多重感召力的“生命场”,吸引学生动用所有的生命质素去听、去看、去思、去行动,在这种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中,形成对周围世界、对生命意义的全面理解与深切感悟,获得整体生命品质的提升。

二是开放性。一方面,学科实践情境向不同学科开放。尽管学科实践具有学科性,体现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以及学科专业共同体达成一致的价值观和愿景,但并不是把实践活动限制在某一学科内,而是通过学科实践情境突破单一学科的边界,把不同学科的内容根据实践活动的需要关联、凝聚、整合,形成多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结,让学生在多种知识融合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科实践情境向生活世界开放。学科实践需要有学科意识和观念,但并不意味着把学生封闭在学科世界里,而是通过情境打开生活世界之门,把学生“带入”人与世界、与生活相互交织的各种关系中,让人之生命与世间万物建立意义联系。这样的意义联系不仅让学生获得对世界的认知,还会产生同情、感动、关怀和接纳的情感与行为,与世界建立起价值的、审美的、道德的经验关联,从而获得完整而深刻的生命体验。

三是结构性。学科实践情境内含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活动结构。其中,知识结构是指通过情境设计把点状、松散、片段化的知识组织成内在关联、整体有序的结构,既凸显学科的基本概念、技能、方法、逻辑,又贯通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思维方式,使知识之间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心理结构既包括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结构,也包含情绪、情感、动机、兴趣、态度等非认知结构,学科实践情境需要面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非认知结构进行统整设计,使学生以完整的心理状态参与到学科实践中。学科实践情境蕴含的活动结构体现的是学生去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包括活动的不同阶段、基本环节和策略、步骤,是学生去实践的具体行动路线,它内在融合了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心理结构,使学科实践过程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历程。

(三)促进具有生命能动性的学科实践体验过程

生长意味着生命自身具有能动性,因而学生是学科实践整个过程的主体,从学科实践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到方式方法的运用等,学生都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在目标确定上,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需要确定适合自己的具体目标;从内容选择上,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去自主选择、丰富和扩展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方式方法的运用上,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所长的方式方法。由于学生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不足,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都需要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但教师的指导不能变成命令、强制,任何被他人强行主导、控制、规定的学科实践都不是具有生命意蕴的学科实践。对此,教师需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生命中都蕴藏着巨大的能动性,通过学科实践不只是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更是把他们生命中的能量整体激活并引发出来,使之成为生命持续生长的动力。

作为促进生命生长的学科实践是目的性与过程性的统一。学科实践需要基于学生生长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规划,这也是学科实践有序性展开的保障。但由于学科实践活动内含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学生在与环境互动、探究未知的过程,难免会出错、失败、走弯路等,因而实践过程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期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过程恰恰是生命生长所需要的,学生主动去感受、去尝试、去探索的整个实践过程,即使遭遇挫折、失败也是生命的一种经历。因此学科实践不应急于求成或是只关注实践结果,而应看到实践过程本身即是生命生长的历程。也正因为这样,学科实践评价注重融于实践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即把评价嵌入学科实践过程中,通过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遭遇的问题并据此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调整实践进程,让学生经历困惑、质疑、紧张、判断和抉择,懂得理解、欣赏、互信、承担和共享,从而获得更为丰沛的生命体验,实现学科实践对于生命成长的本体论意义。

(本文编辑:徐华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咖说丨尹后庆:问题化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大单元教学(3)为什么新课标提出“探讨大单元教学”?
课程论与教学评价---第一节 教学与课程概述
政治学科能力及其表现研究
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创客理念设计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在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知识”之三|纪秋香: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核心知识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