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那些和七夕有关的感伤记忆
问答
音频
探究
视频
辟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午梦堂主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3223,阅读时间:9分钟
农历七月一至,虽然中午时分依然暑热难耐,但是早晚的微凉之气,仍然如晨星暮霭细雨般,从人的脚踝边、臂弯处、双鬓旁,森森细细,如燕羽轻露晚风一般,不经意间,便暗暗潜到你的眉间心上,这时候,你一定又要轻轻感慨一番,这个夏天,又开始接近尾声。
和夏末的微凉之气一同到来的,还有七夕和中元节。
小时候,总感觉这个带着微凉的七月,是这样一个到处满溢感伤气氛的月份。天儿越来越凉,那伤感之意便愈发浓厚。
高中时读红楼,总会在那再熟悉不过的红楼诗词里,一次次遇见和七夕有关的词句。那一字字一句句,又仿佛是开在秋日河畔的彼岸花,偶然间一次邂逅,一次回眸,说不出的惊艳和落寞。
走过了春,经过了夏,众芳早已摇落,这花柔柔弱弱,有花无叶,开时亦无伴,孤孤单单地这儿一丛,那儿数朵,在荒草丛中,寂寂开,寞寞落,在潮湿阴暗的河边树下,无人知晓。
一如红楼小说里,那些和七夕有关的隐秘情感,如啮人的青色虫子,朝朝暮暮细细疼,无处告诉。
织女牛郎会七夕
小说第四十回写众人伴着贾母抹骨牌行酒令,这一回里,刘姥姥作为搞笑担当,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儿。
可是,薛姨妈的一句“织女牛郎会七夕”,虽是再平常不过的俗语,若联系薛姨妈的生平遭际,又实在是可伤可叹可哀可怜。
书里交待薛姨妈的出身是薛宝钗之母,王夫人姊妹,家世更是显赫,她是嫁入金陵首富,皇商薛家的豪门贵妇人,娘家哥哥王子腾后来更是官至九省都检点。
按理说,娘家夫家都有权有钱有势,自己又儿女双全,这薛姨妈的人生应该是再圆满不过了,然而,这世间之事,却难事事都如人意。
当薛姨妈伴着贾母、刘姥姥一众欢笑人群,闹嚷嚷行乐的时节,她亦有万千愁事挂心头。
一句“织女牛郎会七夕”,在薛姨妈,不能不想到自己早逝的丈夫。
书里第四回薛姨妈一出场的交待便是“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可是,任家世如何显赫,任哥哥做着多大的官,一句“寡母”,纵身边多少金围玉绕,富贵相伴,也抵不了她空房寂寞之悲。
所以,小说后文写薛姨妈与王夫人相见,便是悲欣交集:“姊妹们暮年相会,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这世间多少苦笑相伴的日子,笑是给别人看的,哭才是留给自己的。薛姨妈又何尝不是如此。
丈夫早逝,夫死靠儿,但是她的这个儿子薛蟠却是,年轻不谙世事,自父亲死后,家中的偌大一摊生意,竟是“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都欺负他们一家子孤儿寡母,“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幸得薛姨妈还生了一个知书识礼、温柔体贴、贤惠无比的女儿薛宝钗,实在是她不幸寡居生活里的最大希望与慰藉。
若她能如姊妹王夫人一般,有个丈夫在侧,又何至于后来长期客居贾府的梨香院,后又娶了个悍妇儿媳夏金桂,和儿媳隔窗对骂,一再被公然羞辱?
这天上的牛郎织女,虽隔着迢迢天河,漫漫云山,一年只能相会一次,可是,到底是,年年都有盼头,年年都能相见,不像她,此生若要再见丈夫一面,除非是在梦里,在回忆里,在无穷尽的思念里,当真是“世人不及神仙乐。”
徒悬七夕之针
红楼小说里出现七夕文化民俗元素的文字很多,第18、31、40、42、76、78回里都有直接或间接提及,而这其中,写得最美的七夕佳句大约是《芙蓉女儿诔》里的一句“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了。
晴雯的心灵手巧,晴雯的针线工夫,在病补雀金裘一回里展露无遗,因此,大观园的七夕女儿节,真可以说是晴雯的主场秀了。
小说里细细摹写端午、中秋、除夕、上元等很多传统节日,唯独对七夕,却如蜻蜓点水一般轻轻带过,然而宝玉的一句“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仍让我们仿佛如误入桃源的渔人,由那一个“初极狭,才通人”的小小洞口的那一道光,一下子就窥见了晴雯在大观园的七夕女儿节,种种出色的表现。
伴着农历七月的夜风,浴着微茫的月光,晴雯银铃般的笑声和无人能比的月下投针穿针技巧,是大观园一个又一个七夕之夜留给宝玉们的难忘的美好回忆。
《荆楚岁时记》里说:“七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巧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帝京景物略》里对七夕之夜投针游戏的记载最是详细。
这一天,人们先在白日将碗水置于日中曝晒,待水面浮起一层细细薄膜,夜来再取极细的针轻轻投于水面,能浮起于水面者,还要借助月光看水底所结影像,“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才算得上“得巧”,可不是我们单纯的以为能浮起来就算赢。
另外,还有对月穿针比赛,对于晴雯这样的针线高手,自是小儿科,不值一提。
七夕节俗,在我国最早的记载始于东晋,唐时已然成为盛大的女儿节:
“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
俨然成为了一个全民狂欢节了。
两宋至明清,七夕节俗活动大同小异,“漂针水面”、“望月穿针”、“焚香列拜”,还有放喜蜘蛛于盒内,次日看结的网是否圆正,都是最受欢迎的七夕活动。
说七夕是女儿节,实在是儿童们也适合参与其中的。所以,在《东京梦华录》里,七夕是一个妇女儿童共同享受的节日。
只是,随着大观园最后一个七夕节的悄然过去,还有晴雯的最终惨死,和七夕有关的往事,和晴雯有关的快乐回忆,从此后都成了绝响。
“他这一下去,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红楼梦》)
晴雯更好比是一株繁茂生长在人家墙角的大红凤仙花,她张扬的生命,她艳红的花朵,她美好的一切,无一不招人怨。
大观园的这三年,三年日月浓如酒,三年日月南柯梦,她终究逃不了“揉碎桃花红满地”的宿命,徒留人间一抹红。
犯斗邀牛女
小说第76回写贾府过中秋,是大观园里最后一个也是最为感伤的中秋节。
这壁厢,在凸碧堂,贾母是“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那壁厢,在凹晶馆,孤苦无依的黛玉客居贾府,每逢佳节倍伤怀,“不觉对景感怀,自去俯栏垂泪”,只剩湘云一人与她宽慰,又与她中秋联诗,后来便联出了著名诗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在这一佳句联出之前,还有两句看似不起眼,容易被我们草草读过的平常诗句:
犯斗邀牛女
乘槎访(一作待)帝孙。
句中的牛女,指牛郎和织女,帝孙则指织女星。犯斗意指登天,乘槎则指乘坐木筏或竹筏,邀是见面之意。
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出自同一个典故,就是晋张华的《博物志》,说的故事是有一人乘木筏由大海直达银河,见到了牛郎织女,当时的牛郎正牵着牛在河边饮水。
黛玉湘云的两句联诗出自明朝陈汝元的《金莲记·就逮》:“每举笔而凌云,似乘槎而犯斗”。
这两句诗实在是并不出色,不过,由这两句诗后人衍生演绎出的各种推理,却远比诗句本身要精彩得多。
一种说法是,诗句中的帝孙是指康熙帝嫡孙弘皙,而“乘槎待帝孙”,暗指小说作者曹家曾寄希望于弘皙东山再起。
一种说法是,此处黛玉主动吟出“犯斗邀牛女”,直接以“升天”之词,暗指后文黛玉夭亡,感觉实在是唐突佳人。
如果我们联系黛玉的身世遭际,再联系当时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当此际,面对天上一轮皓月,几点疏星,多愁善感的黛玉,应该很自然便联想到再熟悉不过的牛郎织女星。
她亦如薛姨妈一般,想到人天永隔的父母,还有那么多父母相伴的幸福日子,若能得如传说中的古人一般,乘木筏登天,得见父母一面,便是死也甘心。
可悲可叹的是,她如今寄人篱下,无竹筏木筏可通天,终身大事亦无人做主,眼望天边皓月疏星,黛玉不能不感慨,自己身无双飞翼,不能如牛郎织女一般,直飞天河,远离扰攘俗世,从此落得逍遥自在。
那远在天际的牛郎织女星,那浩瀚无垠的银河,实在是孤苦寂寞的黛玉,在内心深处思念与想象的最绵邈深情的寄托。
星河流转处,万般皆是情。
不觉又是一年七夕,在璀璨银河边,那灼灼闪耀的牛郎织女星,曾经是古往今来多少中国人浪漫想象、生离死别的情感寄托。
这无量愁与怨,无数泪与悔,无边思与梦,谅这一湾银河水,大小舴艋舟,如何载得起?
参考资料:《红楼梦》、《荆楚岁时记》、《帝京景物略》、《东京梦华录》、《博物志》、《金莲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芝士 | 牛郎和织女之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待”误“访”是
[东楚诗坛] 饶春莲的诗《今年七夕》(外一首)
八月浮槎
【诗雅香江】第627期  看银河剪影,赏霁韵传神 王桂玲《七夕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