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帝王身边的布衣红人,江南盐商蓄养戏班接待乾隆,诞生'三庆班'

现代史料,对'三庆班'的记述是这样的,三庆班原成立于扬州,是三个安庆戏班撮合而成,乾隆五十五年(1790),弘历皇帝八十大寿,在闽浙总督推荐下入京献艺,唱腔广受欢迎,一时名动京师。其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戏班相继进京,促成了京剧的诞生。

杨懋建《梦华琐簿》里说,'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今天来说说,在京剧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三庆班'诞生记。

'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

都说徽班,其实徽班中的'徽'指的是安庆,并非徽州。千年古镇石牌,位于安徽安庆市的怀宁县,至迟在清代中叶,石牌镇已经是全国闻名的商贸集散中心。拥有长江、皖河的交汇便利,盐、米、茶、丝、麻等各类货物云集于此,高峰时,一个集镇,竟拥有商家三千、帆船千艘。石牌镇的本地居民较少,大部分人口,都是跑船帮的商户,为了生活和贸易便利,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都在此设立会馆,方便联络本乡本土,商贸市井文化由此而生,戏曲班社和艺人越来越多,衍变成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为特色的徽剧。

石牌镇的文化氛围极其浓郁,素有'无石不成班'的说法。石牌镇的戏班文化延伸至安庆及其所属各县,当时能够演出的戏班舞台竟有大大小小八百余处,包括戏园、戏楼、花戏台等多种形式。按照传统,以戏园对外经营接待观众,石牌镇著名的就有三家,大的可容纳六百人以上,主要上演徽调、皮簧等调。戏楼大多设置在宗族祠堂内,祠堂只唱连本大戏,每年逢宗族大事,如重要节庆、中举升官、红白喜寿以及祠堂竣工等,要聘请戏班演出,也叫堂会。花戏台,因其装饰精致典雅,且选曲不拘正音,花杂不定,故称'花戏台',与大戏园和戏楼不同,是以演出小本折子为主的小型精品戏文。由于戏剧土壤丰裕,很多京剧前辈名伶,都出自安庆地区。

商贸繁荣刺激了戏班文化兴起

康雍乾三代,是清代最繁荣鼎盛的时期,社会民生安定,经济发展迅猛,文化事业繁盛,由此刺激文化消费高涨,苏浙豪商巨贾,纷纷开始追求潮流,蓄养家庭戏班以资娱乐,不惜投入巨资包养戏子伶人,竟成互相攀比。精明的徽州商人们发现了这个商机,通过漕运船队的便利,将安庆地区的优秀戏曲班社和伶人,输送到苏浙各地,专供商贾消费娱乐。

这些源自安徽的戏班,就被外人冠以'徽班'称谓。当时流动外省的戏班非常多,其中以安庆石牌镇、小吏港的戏曲班社最佳,如'四喜堂'、'新长春'等,都是徽州大商家蓄养使用,本地二流商贾,也有自己的班社,多以姓氏冠名,如小吏港夏氏出资蓄养的班社,即称为'夏家班',还有'陈家班','惆家班'等等,不一而足。

戏班戏社的繁荣,导致了竞争出现,为了争抢市场站住脚跟,优质的戏班和艺人开始研究改良戏曲声腔,当时社会主流,是号称百戏之祖的'苏班昆曲',绝对的正统雅乐。在正规场合,包括宫廷或者民间演剧,都是苏班昆曲,其他不上台面。直到以'徽调、皮簧'为主基调的徽班徽剧流传,打破了昆曲垄断地位。

作为戏曲双秀,昆曲是雅部雅乐,徽班是花部杂调。徽剧的灵活多样,博采众长,剧本更是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让人耳目一新。很快被戏曲界认可并受到追捧。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有诗云,'铜山倾颓玉山倒,春魂销尽酒行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女重生男',就是赞叹著名男伶艺人郝天秀。

独一无二的'江春大接驾',皇帝身边的布衣红人

士农工商,士居其首,商居其末。商人虽然家境殷富,却始终地位低下,头上有'奸猾品劣'的帽子,能够跻身上层社会,是每个商人的毕生梦想。

江春(1720-1789),字颖长,号鹤亭,,徽州旌德县江村人。他所在的家族,自祖父一辈'担囊至扬州',经过两代的艰苦努力,居然打造出了盐业大亨家族。江春是家族的希望,他的第一志愿也是'学而优则仕',可惜科场运乖屡试不第,江春无奈之下放弃了仕途,转而继承祖业,经营家传的盐业'广达'老号。

不得不说,江春继承了家族强大而敏锐的经营基因,他剑走偏锋,以商人身份成就了自己跨越层级的梦想。乾隆三十八年(1773),江春自愿向捐银四百万两,当年八月被朝廷诰授为正一品光禄大夫,赏戴孔雀翎,授'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等头衔,位列'扬州八大总商'之首,被誉'布衣结交天子'。江春在'总商'位置上,一做就是五十二年,乾隆皇帝甚至对主管地方盐务的两淮盐运使说,'江广达人老成,可与咨商',以官身向民商请教,可见乾隆对江春的信任。

'移天缩地在君怀'。乾隆一生六次江南,均由大盐商江春负责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乾隆四十五年(1780),弘历皇帝第五次南巡,在镇江金山行宫接见了盐商江春,当场将佩戴的荷囊、佩带赏赐给他,两次到江春的住所'康山草堂'做客,赐下金玉古玩无数,还亲笔题写'怡性堂'匾额。乾隆六次南巡,江春等盐商倾力报效,共输送白银一千一百多万两,不仅如此,他还捐献白银一百万两,作为乾隆奖赏沿途人士的费用。以乾隆之尊,也要感慨'盐商之财力,伟哉'。

当然了,乾隆皇帝也不是白吃白住。当江春经营资金周转不济时,乾隆皇帝也是慷慨解囊,从内府拨付资金给他使用,据史料记载,内廷先后两次出借五十五万两白银,月息仅一分,江春转手把银子借贷给地方官员,月息提升至一分八厘,一进一出,年赚利息两万五千两。

蓄养戏班投上所好,不遗余力打造精品

江春素知乾隆皇帝的癖好,会吃好玩,尤其喜欢逛园子、听戏。为此,江春专门耗巨资建园林,养戏班,献美食。最高规格接待,只为'博君一笑'。

江春本家也有蓄养戏班的习惯,他家里有德音、春台两个戏班。在接待乾隆的酒宴上,江春用于接待演出的就是这两个班子。德音班主要以昆腔雅部为主,春台班则精擅徽调花部戏。这两个戏班的日常运营费用着实不菲。

清中后期的戏剧家、文学家黄钧宰,在《金壶浪墨》中记载,'春台、德音两戏班,仅供商人家宴,而岁需三万金。'清乾隆年间学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到'有江鹤亭者复征花部为春台班,……,不惜重金征聘四方名旦,春台班因江鹤亭之财力,一时人才济济,诸腔齐奏。'为了扩大自身在上层达官名流中的影响力,江春不惜重金征聘名角,据说演出一次豪掷千金。没有白花的银子,屡下江南的乾隆对徽调花部戏很是受用。

乾隆八旬大寿庆典,必须完成的任务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九月二十一日,是高宗皇帝乾隆爷的八旬'万寿'。朝廷提前两年就开始着手准备,于乾隆五十三年底,发布诏命至闽浙总督,钦点扬州为老佛爷晋戏。'万寿盛典'进京献戏,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扬州一时轰动,立即着手组织进京戏班海选,不计血本只有一个标准——达到乾隆八十寿诞献礼的规格,代表当时扬州乃至全国戏剧界的最高水平。

闽浙总督伍拉纳,满洲正黄旗,接到诏命时,刚刚在任一年。他很清楚乾隆皇帝喜欢徽调花部戏,但是作为'乱弹'俚曲为主,里面有不少'三俗'成分。按官方立场,曲艺界是要'反三俗'的,这样的乡野俚曲应当取缔,更别说贡献上寿。作为饱受皇恩的封疆大吏,伍拉纳也有主意,把这个棘手的任务交代给了盐商江春。

江春八面玲珑,平素没有自抬身价,与各戏曲班社的艺人关系极好,甚至邀请到自己的康山草堂做客,接到任务以后,江春知道仅凭扬州曲艺实力是不足应付的,他直奔花部戏曲的发源地安庆物色人选。

江春早年曾经师从皖江大儒夏衡瞻学诗,此次来到小吏港,直接到夏氏'九锡街'拜访,夏氏家族不敢马虎,经过家族商议,推举商帮领袖,时年四十岁的夏文洀全权负责,协助江春办理此事。

夏文洀与江春交情深厚,尽心尽力协助江春。他冥思苦想,想起了一个梨园行里的耆宿老手,潜阳东乡人,专做竹席牵线交易的余老四。后来戏曲班社兴起,余老四改行组织班社、伶人猎头,梨园行里人脉广,资历深。余老四与夏氏捻熟,夏文洀对其知根知底,即向江春推荐。余老四有个夙愿,就是打造全国第一的大牌戏班,对江、夏二人的请求一口承应。

闽浙总督的大力支持,富甲商贾的资本运作,加上行家里手的组织才能,筹备委员会算是成立了。他们回到扬州,在当地整合三个安庆戏班,重组为新'三庆班',江春财力雄厚,担任'董事长',夏文洀任'执行董事',余老四就是'总经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绝色美男担任台柱子

夏文洀和余老四回到家乡安庆,在当地精选了一些伶人,一切进展顺利,但是随着进京时间日益临近,一个挠头的问题还没解决,因为安庆地区虽然伶人多,但是缺少可以挑班的头牌台柱。余老四不愧行家里手,他有自己的主意,天天跑扬州梨园行的人才大市场——'苏唱街'物色人选。一来二去,真的发现了一个人才,十七岁的年轻俊俏小伙子——高朗亭。

高朗亭,祖籍江苏宝应,出身于梨园世家,擅长花旦角色,'颦笑传情,眉眼溢波',在行里得了个'月官'的美名。余老四把来意说明,高朗亭也觉得给皇上演戏,是自己生命中的转折点,一旦成功必然扬名天下。于是高朗亭正式'签约',成为三庆班的一线演员,兼任董事,行话里就叫'挑班'、'头牌'。就这样'三庆班'在诸人努力下完美呈现。只等八旬大寿进京献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扬州盐商与戏曲
“蓄家养乐”:旧时徽商的一种时尚娱乐
京剧起源
【国学日知录】由电视剧说乾隆南巡
从《扬州画舫录》看两淮盐商
范金民丨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地域商帮的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