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讲堂丨张大文:我的语文教学思想体系

张大文是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是对语文教学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型名师。他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语言—思想—语言”的教学法则,被誉为“张氏教学律”。张大文老师的语文教育理念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理解与运用“张氏教学律”?今天,我们推出张大文老师介绍自己语文教学思想的文章,与您共同学习。

我的语文教学思想体系,包括研究语文教学规律、组合文体沟通训练计划、综合语感训练方案这三个部分。现分述如下:

研究语文教学规律

从教六十年来,我始终在研究: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一个句子,可简称为“语言—思想—语言”我们通过教学,把学生摆渡到课文的彼岸,要让学生获得的,就是这第三阶段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代表着作者独特个性和语言风格的语言文字,以便他们贮存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以备不时之需。

例如,纵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大而言之,为“记念—忘却—记念”即“悲愤—沉静—悲愤”的感情起伏的节奏所贯穿。小而言之,从文章第四部分“原来如此”起,至篇末止,频率迅速提高,几乎是一句一节奏:当“我”惊悉青年作家牺牲时,便口头“凑”成一首诗,却“无写处”;但在一周年时,终于把它“写给了一个日本的歌人”,但要写下去“确无写处”;《北斗》创刊时想“写”而“不能”;只能“选”一幅木刻来记念,“只有我心里知道”;也“寻”过白莽来信,想由此写出文章,却“一无所得”;又“翻”他留下的德文原版书,也“没有什么”;但在《格言》诗旁发现了汉字译文,可见是有感而译注,以此诗自励,使人从悲愤中沉静下去;但“积习抬头”,却“没有写处”;青年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写得这么短(即希望自己写此文能长一些),但现在“懂”了不能写长的原因;然而还要“写几句文章”,延口残喘,实在“不如忘却”;但深信将来“总会记起他们”。

上文由“悲愤”和“沉静”率领的加上引号的词或句,共21个。单号在上,归属“悲愤”;双号在下,归属“沉静”,便可制成如物理学振幅式的图像,表明鲁迅处在“悲愤—沉静—悲愤”的感情波涛的起伏中,并且形象地理解题目中“记念”与“忘却”的辩证关系,即“忘却”是前一阶段“记念”的深化,又是后一阶段“记念”的预伏,而且感情越来越强烈。

显然,这个例子典型地说明了:这样的语言适应了感情跌宕反复从而完成主题的需要,也实在地顺应着语文教学规律而办事。

组合文体沟通训练计划

文体沟通,就是把这篇文章的这种文体,沟通为那种文体。例如,读了一篇记叙文,体会了作者观察问题的立场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把自己化身为作者,却又企图在主题相同的前提下写成一篇议论文或者说明文,于是刻苦钻研文体之间材料与观点的统一,特别是语言样式与表达方式的变通,直至别出一体,浑然成文。从语文教学的规律“语言①—思想②—语言③”来引申,文体沟通训练恰恰要把第三阶段的语言文字由“这样的”改变为“那样的”,然后倒退回去,即“语言⑥—思想⑤—语言④”。原来的①②③,变成了现在的④⑤⑥,其中③跟④是由“这样的语言”的获得到“那样的语言”的创造的过渡,十分关键,并经得起⑤的检验,⑥中呈现它的沟通为另一种文体的成熟无误。可见,文体沟通训练是语文教学规律的延伸,甚至可以说是循环往复的回归,是语文教学规律之所以然的证明,也是语文教学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

例如,对鲁迅小说《药》,我们可以按顺序就有关内容加以立论,即拟出论点或者论题。从华老栓买“药”不惜血本、取“药”如得神通、得“药”满怀希望、煨“药”恪守陈规、深信“药”到病除,又从刑场上潮一般的人围观杀人场面、茶馆中茶客的言行、坟场上夏四奶奶的表现,便可拟定一篇题为“辛亥革命时期群众的思想状况”的议论文的提纲了:

(一)在科学上,深受封建制度的毒害,显得愚昧无知

1.华老栓一家对人血馒头极为迷信。

2.花白胡子深信人血馒头的疗效。

(二)在政治思想上,深受封建制度的毒害

1.显得麻木

(1)潮一般的人去看夏瑜被杀的热闹。

(2)华老栓一家用夏瑜的血作为药物一事喜形于色。

2.对辛亥革命在认识上是对立的。

(1)花白胡子说夏瑜“疯了”。

(2)二十多岁的人对夏瑜感到愤恨。

(3)驼背五少爷为夏瑜挨打而高兴。

3.把杀与被杀的关系看作冤枉与报应的问题。

(1)夏四奶奶对孩子被杀感到羞愧。

(2)夏四奶奶只认为夏瑜受了冤枉。

显然,按这个提纲写成文章,就是一篇采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议论文了。

此外,记叙文还可向说明文沟通;说明文可以向记叙文沟通,还可向议论文沟通;议论文可以向记叙文沟通,还可向说明文沟通。同时,记叙(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又要在不同文体中沟通,从而形成文体沟通训练的网络。

综合语感训练方案

语感,就是对渗透着思想感情的语言文字有一种灵敏而准确的感悟。它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活动过程,严格意义上的语感发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类化”阶层。为此,要做好此前各阶段、阶层的工作,如“注意”阶段的三阶层“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训练,“思维”阶段的三阶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训练;也要做好此后“应用”阶段中继迁移、类化两阶层后的应用阶层中的巩固与发展工作。

这里举一个“类化”训练的例子,来说明语感训练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密切结合的。

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一文中说“①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②还没有来得及也永远不可能③替我们④预备关于社会情况的较完备的甚至起码的材料,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其中“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中的“那样”到底是哪个“样”呢?我们可以依靠语感训练即培养心理发展中的类化素质来解决问题:先把“如同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那样”放在①处,表明他们既没有为他们本国人,也没有为我们预备材料;再把它放在②处,表明他们并没有为我们预备材料,至于有没有为他们本国人预备材料,没有表述;如果放在③处,他们反而为我们预备材料了。——所有这三点显然都是错误的,所以要分化出去。只有放在④处,才符合“他们是为他们本国人预备了材料”的这个原意。这是因为他们是成熟的,不像我国的资产阶级是幼稚的。由此说明我们无产阶级更要重视调查研究,积累第一手材料。显然,应该把④句类化进来。这就是对这句话作语感训练,用以培养类化(当然也包括分化)能力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系统的语感训练方案实际上就是心理发展规律在语文教学上的具体实践。

这说明,心理发展规律虽然自有所专,但在语文教学的范畴内,它与语文教学规律有着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联系。语文教学规律和它派生的文体沟通训练,树立了我们要学到的目标;心理发展规律和它作用其中的语感训练,指出了我们能学好的基础。实践证明,这两种训练系统是可以重复性试验的,是适合全体学生,尤其适合语文程度差的学生经受长期训练、得到稳步提高的,因而是值得推广的。

作者:张大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前语文教学亟须注意的三个“所在”
从“语感”走向“文感”--陋闻斋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教师对话之五)
九年级语文中考教学工作总结
【名师】张大文:讲台边上受教五十年
新闻写作:作文教学的新视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