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抗疫药方,背后都有惊心动魄的历史

良方导读:这几天,安徽、辽宁又传来疫情,看来抗疫还是要持续加着小心。结合媒体对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史学博导郑洪教授的访谈,再来谈谈中医抗疫方剂在历史上的表现。

中医自古用香囊防疫

你现在去青城山这样的古寺道观,经常会遇到售卖防病、祛病的香囊。其实,香药祛病防瘟疫,在唐宋时期就广泛使用,那时民间和官方普遍存在焚香或佩戴香囊防疫。

当然,古人带香囊不仅是防病,还能辟邪、旺桃花、定情(信物)、去汗。一般是放白芷、苍术、川穹、甘草、当归、灵芝之类的中药,所谓去汗就是放进“蚌粉”,用来吸取身上的汗液,保持皮肤干爽,女子和小孩都会在夏天戴一两个蚌粉香囊去除汗液。

史料记载,明朝太医院每年接收药材25万斤左右,其中苍术一味就占了7万多斤,就是用来焚烧防病的。皇上得病的时候,“必于殿门之内设炭火一盆,中焚苍术杂香,人人从盆上入”。

按现在医学来说,是香药的挥发性物质起作用,这个作用还没有科学研究“量化”。

古代很流行,效果没研究。


新冠算是中医哪种疫?

中医的疫病有很多,霍乱、白喉、烂喉丹痧等等,但是中医诊断很模糊,呼吸道传染病症状都相似,统称瘟疫。

历史上根据瘟疫性质不同,分为寒疫、热疫、温疫,传染和危害程度非常高的称毒疫。

这次是寒疫还是热疫,中医界也在讨论,病情早期,病因与“寒”有关,但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又有热症,这种情况称为杂疫更为稳妥。

这次,确实不典型。


中药抗疫有通用方吗?

有。

通用方也有效,但是比较差。

每一次疫情都会有明显的、特殊的共性症状,辩证基本类型很相似。

一人一方肯定更好,但古代人力跟不上,瘟疫发生后,地方政府或团体常常是请名医拟定一个通用方,用大锅熬药散发,尽可能快的救治病人。


传下来的瘟疫处方有多少?

没法准确统计,很多医方不是治瘟疫专方。

比较常用治瘟疫的有一二十种。

这些方至今还在用,还有效。

比如建国初期,乙脑流行,国家找中医出手,中医选用“白虎汤”和“清瘟败毒饮”,效果很好。

2003年非典,中医初期用普遍用“达原饮”和“升降散”。

这两种药方是明代的,明清两代400多年了,经历多次瘟疫验证过,依然有效。


历史上这些药方有啥实战?

太多了。

1232年,蒙古军队围攻汴京,金兵死守数月,发生大瘟疫。

《金史》记载:“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对当时流行何种瘟疫,学者们尚有不同意见。当时名医李杲对某些急性瘟疫,创制了“普济消毒饮”,全活甚众。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救疫名方。

1641~1642年,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爆发的瘟疫,《吴县志》:知县牛若麟当时在街市上设置机构卖药,请医生来给民众诊治,参加诊疗的有30%,死亡高达70%,推官安排每天收尸,都是数以万计。

当地不少医生都把瘟疫误判为普通的伤寒或者感冒,结果耽搁了病情。这时吴又可创制了达原饮,实战应用当中大放异彩。

到1841年(道光元年),北京河北一带爆发大规模瘟疫。当时正好赶上科举,瘟疫传播的后果不堪设想。这时晚年的吴鞠通已经重新修订《温病条辨》,在“燥邪”栏目编订了方剂“霹雳散”。当地政府很着急,集体购买服用了霹雳散,结果考生没有一例患病。

这个时期,叶天士与吴鞠通创制“银翘散”、余师愚创制“清瘟败毒饮”、杨栗山创制“升降散”、王清任创制“解毒活血汤”等。

其中,江苏名医杨栗山的“升降散”,来源于明代宫中,被称为“内府仙方”。

清朝初期,灾疫发生时,政府将它跟赈济物资一起下发,所以又叫“陪赈散”。杨栗山用它来治疗时疫很有效,他深入研究机理,起名为“升降散”。

直到抗战时,日军发动细菌战,引起了山西鼠疫流行,当地医生也用它来治疗。这是个是久经考验的名方。

到1893年,华南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的鼠疫大流行,高州中医罗汝兰亲入疫区,反复观察,选用王清任的“解毒活血汤”特殊给药,有效。

但第二年疫情复发,再用原方竟然无效,罗汝兰再次实践,发现这一轮疫毒更严重,于是剂量加倍,最后“尚救九成有余”。

各地医生仿效应用,广东、福建报告成功率达到八九成。

说起来简单,这些历史片段的当时都是惊心动魄,而这些方剂都救人无数。

这次新冠,中医防疫还是以下三类:

1,辟瘟香囊

芳香、燥湿之品。唐朝很流行,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多用细辛、干姜、蜀椒等。

推荐一份

辟瘟香囊方:

公丁香、苍术、细辛、藿香、艾叶各等份。

磨碎入布囊,随身佩戴。

方中:

公丁香温胃散寒,驱虫杀菌;

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

细辛宣通肺窍;

艾叶散寒祛湿;

诸药合用芳香辟疫。

2,凉茶疗法

粤港澳地区传统防病饮品,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熬制。

多用药性寒凉和消解内热中草药,消除夏季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凉茶是南粤民众长期防疫保健智慧及经验。2006年,凉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中药汤剂

这个现在大家熟悉了,写进了标准方案,就是三药三方。

但其实可以适当调整预防汤剂的配方,早期祛湿辟邪以扶正为主,提高免疫力和日常服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防瘟疫的智慧,九则妙招很多现在还沿用
中医防疫
古人如何防疫?
古代医书里的各种防疫奇招,可以试试哦!
端午为什么要戴香囊?老祖宗的智慧很强,并非风俗二字能够担当
学习药方之六十二:制作香囊的方法以及熏香、香囊方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