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古最新发现,华夏等于淮夷之中国?终于找到历史事实与文化证据

(作者:赵辉)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建立历史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正是在这一历史使命下产生的中国新兴学科,并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奋斗了整整一百年。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人民,更是为此启动了两项重大国家科研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与夏文化研究工程。

经过20年的考古工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虽然成绩显著,但在许多重大历史问题上仍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创造华夏文明的华夏民族,究竟生活于中国地域的哪里?哪里才是华夏文化的原始产生地?是根本解决中华民族所有历史文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严格来说,中国的考古学是属于历史考古学范畴,是为解决中国历史文化问题而诞生,并以解决中国历史文化问题而具有存在价值的考古学。中国考古学不同于西方的考古学,因西方缺乏相应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只能专注于史前考古时期的考古研究,而中国因为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大量的、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传承,通过考古研究解决中国大量历史记载中的中国历史文化问题,才是当前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其中,通过细致而专业的考古研究,夯实中国夏商周的历史史实,才是中国考古学屹立于世界,建设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关键。

因此,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只能建立在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实证上,并落实在中国夏商周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事实上。否则,我们凭什么建立经得起中国五千年历史与文化考验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并成为指导世界考古学发展的标杆?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提供指路明灯;以中国考古学实事求是的考古事实,实证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真实足迹,才是中国气派考古学成熟的标志。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得名,中国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华夏”也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最原始美誉称谓。通过中国历史研究、文化研究、考古研究,确立“华夏”族群、“华夏”文化的最初来源,是决定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工程能否成功的第一要务。

好在中国历史有丰富的原始历史史料,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虽然这些原始史料因受政治地理历史的巨大变迁,今天的我们对曾经发生历史的地理位置已经记忆模糊,但原始的史料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地理指向,指引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破解。“华夏”与“淮夷”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两个最重要的地理概念与文化概念。“华夏”概念因为成为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理念,为整个中华大地各地文化所接受,其产生的具体地理位置已经为我们遗忘;“淮夷”的地理与人群,因淮河的存在与夏商周历史文献的传承记载,而人群构成与存在地理还是比较明确的,为今天的淮河中下游地区,已为中国的历史学与考古学所普遍认知。

经过笔者的不懈努力,不断地深入研究,“华夏”与“淮夷”所包含的许多历史文化问题,终于得到根本破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基石,并将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起点与动能。

“华夏”一词最早出现于商末周初的中国历史,《尚书·武成》记载:(周武王)曰:“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武成》主要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东征淮夷、建立大周朝的历史事迹。其中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肆予东征”“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陈述了重要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建立周朝的过程中,“华夏”氏族与“蛮貊”氏族是追随周氏族周武王的主要力量,“华夏”与“蛮貊”莫不响应周武王的号召。不管是中原的华夏族,还是周围南方与北方的落后部族,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拥护“大邑周”。

位居西方的周氏族、居于中原的“华夏”族群与华夏族群南北方的相对弱势氏族,共同伐灭了殷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很显然,这一历史中的华夏族并非指商纣王统治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否则,周武王率领的八百诸侯就不可能发生“血流漂杵”的灭商生死之战。而且,周武王能够集结包括“华夏蛮貊”的八百氏族部落,也不可能从商纣王统治中心调集氏族部落而不引起商纣王的注意与主动讨伐。从中可知,华夏族与蛮貊部族当为来自另外一地区。文化高度发达的“华夏”族与华夏族南北地区文化较低的氏族部落,纷纷响应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才是历史的真解,才是历史的真相!

那么,文化高度发达的华夏族究竟生活于哪里呢?并与南北方氏族部落产生巨大的文化落差。这一地区还必须有能够容纳华夏族与南北方氏族部落的生存空间。这一地区的广大生存空间,还能避免商纣王的直接武力打击。它究竟存在于哪里?《诗经·閟宫》为我们提供了明确历史答案!

《诗经·閟宫》叙述了周族的发生、发展、壮大以及鲁国的建立,赞美了所有先祖的功德,突出了两位受祀的祖先后稷和周公,并说明了祭祀他们的具体原因。研究学者认为此诗为春秋时期鲁僖公时奚斯所作,当作于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其所写祭祀仪式即为僖公会八国之师伐楚凯旋后所举行之祭礼。其中诗句“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通过不同时代的记述、不同的称谓,为我们保留下宝贵的追溯“华夏”民族的原始生产空间与华夏文化产生地域。

周氏族建立的周朝是华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位居西方的周武王伐纣灭商“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位居东方的鲁侯南征伐荆楚“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件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征伐中,“华夏蛮貊”与“淮夷蛮貊”都是周部落军事征伐的坚定支持者并承担了重要作用。周武王北伐商纣与鲁侯南征荆楚,为截然不同的两个地理方位,为何“华夏蛮貊”各氏族部落与“淮夷蛮貊”各氏族部落能够深度参与其中?其中的历史缘由是什么?其中隐藏了哪些中华历史文化信息?

“华夏蛮貊”与“淮夷蛮貊”两个不同时期的称谓,都有相同的“蛮貊”氏族参与,不同的是“华夏”族与“淮夷”族。“华夏蛮貊”与“淮夷蛮貊”在周王朝两段不同时期对周王朝的鼎力支持与传统友好,向我们揭示了“华夏蛮貊”与“淮夷蛮貊”为同一广大地区的氏族部落才可能延续这种传统友谊。“华夏蛮貊”与“淮夷蛮貊”,实际为周人对同一地区氏族部落集团的称谓。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明确历史结论:周初的“华夏族群”,实为春秋时期的“淮夷族群”。因周人文化统治地位的变迁,对同一地区氏族曾经尊贵的“华夏”称谓,逐渐为“淮夷”称谓所取代。“华夏族”历史来源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考古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要说“华夏”与“淮夷”历史概念完全相同,也并非如此!只是它们共同生活于淮夷地区而已。“华夏”是“淮夷”地区内文化高度发达之“中国”城邑,“淮夷”是养育“华夏”“中国”城邑的氏族邦国;“华夏”是“淮夷”土地上盛开的文明之花;“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淮夷”是伴随整个中国夏商周历史的“不死之国”“君子之国”。

从《诗经·閟宫》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更明确的历史结论:“淮夷”与“南夷”为地域不同的两个氏族部落。根据笔者虽权威的研究结论,“南夷”生活于今天的淮河中下游,“淮夷”生活于今天的淮河支流北淝河流域。北淝河古称夏水、北淮水,是“淮夷”氏族的历史印记。淮河干流古称“南河”,也是“南夷”氏族生活的主要地区。在鲁侯伐荆楚时,才有“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历史进程的先后。

至于“夏”是从古夏水得名,还是“古夏水”因夏氏族夏王朝夏文化而得名,就是一个如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中国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中国,称四方为“夷蛮戎狄”。无四方,何以中国?无古城,何以华夏?今天北淝河中游的四方湖古城,穿越时光,以璀璨的中国历史文化,照耀着中国华夏民族文化发展之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谁在保卫着夏王朝?论河南二里头夏都夏文化考古研究的最终破产
考古新发现,终于解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
为啥现在日本人不考古了?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挖出的东西太荒唐!
夏商文化的二元对立性,决定了二里头夏文化考古学理论的破产
华夏文明的起源
考古发现 太昊部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