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
实验研究方案
一、问题提出
有效教学研究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诞生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著《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教授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吕渭源教授著《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教授著《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老师著《高效率教学》等。也有部分有关有效教学研究的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和教育杂志上,具体情况在此不作赘述。从国内外文献研究来看,发现存在最大问题有二:一是国外研究成果固然有其科学性、先进性,由于文化、教育背景差异,难以有效地指导我们中国课堂教学,如何接受、借鉴、创新是我们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二是国内研究成果大凡是文献研究和建议性理论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缺少实践基础,在指导性和普遍意义上看,缺乏推广价值。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模糊性,对何谓有效教学概念以及意义非常模糊,缺乏基本认识;二是肤浅性,是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掌握不够深刻,难以在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三是滞后性,对新课程教与学方式转变,大多体现在思想和观念上缺乏实际的行动研究,对如何提高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益等问题感受不深,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四是矛盾性,相当部分教师至今仍然在是否固守传统教育观和接受新课程理念之间存在矛盾,最担心的是实施新课程以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等。上述问题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教学质量。
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假说
课题的界定:传统教学的内涵界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质”。传统教学是侧重从教师的角度看待教学,强调简单灌输,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关注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传统教学过分关注教师的讲授方法和教学时间,强迫学生重复训练。使学生学的辛苦,教师教的辛苦,导致“时间+汗水=低效”结果。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我们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具体应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二是教师要有为服务学生发展的“对象”意识,教学不能“唱独脚戏”,体现教为学服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三是关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意识与效益观念,在教学中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四是关注教学目标的可测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不间断的测量和评估。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五是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六是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要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最终我们要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
本课题是属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级研究课题,本课题研究拟在全国部分省、市、区中小学校中的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研究思路是“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完善理论——实践指导——提升理论”,将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借鉴国内外先进有效教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学生心理特征,适应中国特色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教学方法以及行动策略。
理论假说:
一是研究“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理论”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要。
二是研究“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将有利于教师角色转换、教学方式转变和专业素质发展,有利于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
三是研究“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促进自主、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新课程有效教学理论体系,在行动策略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要学会学习、学会科研,重构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努力使自己朝名师方向发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持续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师资保障。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有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学校教育科研水平,缩小班级差异,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挥“科研为教育生产力”的作用,全面推动学校发展;
(四)通过本课题研究,创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区,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区域内教育科研水平,缩小学校间差异,全面推动区域性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四、实验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实验思路:本课题研究将采用“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解决学生低效学习、教师低效教学的问题。课前要求师生共同备课,教师备课体现五要素:备学生、课程、情境、自己和备设计;课中要求“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师应体现五要素:即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评价,并有机地把五要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教学;课后要求师生拓展,体现五要素:即思考、作业、展示、探究、评价,使全体学生得到高质量的持续发展;最后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下面以实验教师个体如何把握实验思路为例做简单说明。实验教师在认真学习《实验方案》和《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联系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开发实验工具,坚定信心,大胆创新,有序有效地开展本课题实验。
第一步:构建理念,“先学后教”。每位实验教师要构建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理念,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在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思想方面要大胆地树立“退居二线”、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做到“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有效教学理念。
第二步:自主预习,师生共备。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课前自主学习,有结构地预习,在充分预习过程中努力完成课程文本所涉及的显形问题和隐性问题,让学生认真填写“问题评价表”。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和提炼学生“问题”,吸收到教学设计中,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和个性化指导计划。真正做到“师生共备”。
第三步:体验生成,生命课堂。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问题—评价”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突现学生主体性,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生成。重视学生潜能开发,挖掘智力潜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感知问题、记忆知识的综合能力。悦纳和包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科学而理性地给予认真指导,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启发性、激励性、赏识性、反思性评价中树立学生自信,张扬个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成长。使学生“问题”、文本“问题”、教师“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和谐、安全、放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和质量。
第四步:多元拓展,合作探究。实验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后拓展的新方法、新途径,除了完成全部习题性作业以外,要在如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实现持续发展方面做深入研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后拓展学习。提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时间和机会,提供加强训练、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平台,提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拓展中都有明显的发展与进步。
第五步:全面评价,缩小差异。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行动策略和方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通过适应性评价,缩小学生差异,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上述五个环节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实验教师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实验教师要在这一循环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行为,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全面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保证课题实验质量。
(二)实验对象:主要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师阶段的在校学生(包括公民办学校)。而且,包括各个阶段的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构建、教学行为转变、专业素质发展也是不确定因素,它是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成熟。所以,实验教师是自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理念,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以量化研究方法为辅;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过程研究与形成研究相结合;个体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四)技术路线:以现有研究成果(《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为主要指导技术,控制好实验变量,结合试验学校和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指导技术,及时总结经验,及时改进技术方案。为保证实验研究效果,对实验变量的操作提出以下要求:
(1)自变量的操作,在本实验中有效教学理论、实验区实践经验的应用以及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探究等为自变量。这一自变量具有很大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加之研究区域不同,研究对象复杂等因素,要进行全面认真、系统探索和综合研究。总课题组将对自变量进行初步分解,并在各实验区、实验校协调下,对所分解的子系统进行有选择的探索与研究。现对实验所涉及到的自变量因素做如下初步分解:
E全面调查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等现状。
E深刻分析实验学校的学生基本情况、身心特征、学习方式、学习差异、家庭情况和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力。
E实验教师领会实验意图,学习掌握新课程有效教学基本理论和行动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E研究面向全体、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以及发展特长的途径、方法;研究大额班级如何“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问题。
E实验教师如何发挥“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效应研究。
E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研究学科有效教学的设计、实施与策略技巧,研究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问题。
E探索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内容、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效性,重点探索师生课堂交往、互动与课堂评价来巩固学生学业成绩。
E积极探索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法,注重有效教学在不同地区文化背景中学生有效学习方法、途径和策略。
E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
E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构建和谐、民主、体验、生命、发展的有效课堂教学。
E借鉴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重新选择与确定教师角色,构建人文、平等、自由、开放、对话的师生关系。
E实验教师如何注重积累课例,反思与重建符合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与教学方式。
E实验教师如何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评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情意。
(2)因变量的展现: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由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与国内外有效教学经验的应用所引起的有效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缩小学生差异、班级差异、学校差异以及先进地区的教育质量差距。具体表现在:通过实验教师自身的努力,创设有效教学的环境,构建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优化有效教学课程设计和时间安排,开发有效教学的评价工具。期望实验校、实验区的有效课堂教学成绩有明显提高,并高于同地区非实验校、实验区的成绩,在全国性的考试中学生成绩能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或略高。
(3)无关变量的控制:各实验区随机选取实验校、实验班、实验教师,随机选取对照班、对照学校;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照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活动总量等方面基本一致,以便减少误差。
五、研究的具体措施
1、建立总课题顾问组、专家组,确定总课题研究主要成员。建立实验区、实验校两级课题组。总课题组与两级研究工作协调组,明确各组织的职责与分工。
2、明确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以此要求总课题组,合作单位的行为。本课题研究属创新性、开发性实验研究,主旨是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既要追求实验研究的学术价值,又要重视本课题研究的社会效应。总课题组和合作单位,要本着“和谐、对话、合作、发展”的研究理念,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端正学术风气,规范研究行为。
3、各实验区、实验校参考总课题组的选题指南选择子课题,填写课题申请、审批书,填写本单位和主管部门意见后,报总课题组。总课题组在收到审批书后15日内进行审核、批复。向实验区、实验校下发实验学校、实验区证书和牌匾。
4、各实验区、实验校在接到批复书后,立即着手制定实验计划,开始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积累研究经验和阶段成果。组织教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课例、教学叙事等,各分课题组每年写出阶段成果总结。
5、总课题组定期会同国家级学术机构、出版单位评审、出版、表奖各类阶段成果(含论文、课例、备课案、研究方案、阶段报告等),以供实验区、实验学校学习交流,以典型引路,推动地区性、全局性研究工作。
6、总课题组将根据实际需要组织专家学者指导实验区、实验校研究工作,开展校本教研,培训实验教师,提高专业素质。选择适当时间组织开展交流、竞赛、评奖活动。
7、利用“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网”平台,与各实验区、实验学校及时沟通、交流课题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各地区要创造条件,加强课题学校之间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网上交流。各实验校、实验区根据总课题组安排积极主动报送研究成果、经验材料,加强与总课题组联系、实现双向互动,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8、各实验校可选用等组实验,设立对比班或对比校;也可选用单组实验,不设对比班,而采用在本区域内的统一评价或考试中自己所占位置,进行比较,检验均值其提高幅度。各实验区、实验学校以当地统一考试,作为检测标准,或者也可采用与上一个年级统一考试同级别成绩作为参照对象,进行阶段成果总结,也要反映实验发展性检测,还要进行质的评价。
9、采用发展性评价,总课题组进行部分实验区初态检测,各实验校要进行本校的初态测评,在实验方案中反映出来。
五、实验步骤及主要成果形式
1、2006年9月—2006年12月为实验准备阶段(一个学期)。主要工作有:
(1)制定《实验方案》、《选题指南》等文件;
(2)召开开题报告暨新闻发布大会;
(3)发展实验区、实验校;培训课题实验教师;
(4)组织实验区、实验校开题、培训课题实验教师
(5)确定实验区、实验校以及负责人。
2、2007年1月—2008年1月为实验初步实施阶段(两个学期),主要工作有:
(1)进一步确定实验区、实验校;
(2)组织实验区、校开题、培训实验课题组成员;
(3)实验区、实验校全面实施先期课题实验;
(4)指导实验区、实验学校的课题研究;
(5)评价实验效益和总结阶段成果;
(6)总结和展示研究成果,主要征集论文、课例、教学优质课影像材料,组织编辑《课题实验论文集》、《教学课例荟萃》和《实验区优质课集锦》。
3、2008年1月—2008年7月为深化实验和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1)进一步深入指导实验课题研究;
(2)指导实验区、实验校撰写《实验报告》、总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3)全面总结和展示研究成果,主要征集论文、课例、教学优质课影
像材料,组织编辑《课题实验论文集》、《教学课例荟萃》、《实验区优质课集锦》、《新课程学科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
4、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申请鉴定、验收。总课题组验收各实验区、实验校。主要成果有:《新课程有效教学论》、《* * 学科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高师教育实习指导丛书—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
5、课题研究时间可根据研究需要,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处批准适当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题结题报告(附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 范文
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