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勃的“高调”

作者:朱建焕

唐高宗上元二年,初唐诗坛天才王勃前往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他的父亲, 路过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刚好赶上了洪州都督阎伯屿在重新建成的滕王阁中举行的一次宴席。当他毫不谦让以后座的位置开笔书写《滕王阁序》,这不仅出乎满堂宾客预料,就连都督阎伯屿也深感意外,因为他没有想到这世间居然还有如此高调之人,竟敢在一众成名的文坛高手面前展露风采,然而让他更加意外的是王勃的一气呵成:从南昌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和历史人物,写到当天宴会的盛况; 再从滕王阁的远近景物,写到他自己的处境和愿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政治抱负;最后又用一首七言古诗作结。这篇七百六十五字的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以华美的文辞、奔放的气势、抑扬起伏的节奏、雍容华贵的风格令在坐的人叹为观止,连自負才高的阎都督也只能自叹弗如了。

与寻常文人为避免被人嫉妒往往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的政治志向截然不同,王勃在用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滕王阁周边美景后紧接着笔锋一转,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政治抱负:“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于王勃个人角度而言,如此高调对于他求官毫无益处,反而更加有可能的是招致政治对手的嫉恨和排挤,而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因为他的这次高调亮相,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得以名垂青史,与滚滚长江和千年屹立的滕王阁一起万古长存。

在音乐角度的“高调”往往是中性词,意为将调弦使紧,发出高音。而在现实生活的语境之中,高调则完完全全属于贬义词,它是比喻脱离实际或不去实行的论调。高调是张扬,是将事情放大化,是炫耀自己所拥有的本事,会让人觉得特意抬高自己。由于锋芒过露,顺理成章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适从而产生反感,所以纵观古今中外,从功利角度来讲,过分高调之人往往不能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甚至更加令人可惜的是他们往往不得善终,这不能不让人心生唏嘘。

但是假如没有个体的高调,春秋晋国名士祁黄羊就不能在晋平公向他咨询时从容做到外举不避仇和内举不避亲,也因为他的成功举荐帮助晋国解了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

西方文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高调例子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流浪汉苏比,因为穷困潦倒,无家可归,在寒冬即将到来的时候迫切想去监狱熬过,所以他夸张式的高调犯罪,比如去饭店吃霸王餐,明目张胆偷他人的伞,在咖啡店公然调戏妇女等,然而这些高调举动都没有让他如愿进监狱。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最后当他在教堂里被赞美诗所感动,想要改邪归正、重新开始的时候,警察却莫名其妙将他送进了监狱。这篇发人深省的小说揭示了高调不一定必然招致祸患,而低调也不一定肯定庇佑平安。

高山仰止,因为壁立千仞,它的高度无可否认。深海心静,因为海纳百川,它的深度不能测量。我们在为人时能够低调似海、谦虚谨慎,在处事上高调如山、高歌猛进,才可能拥抱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原载《劳动时报》,本刊有删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滕王阁序》惊都督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公元六百七十五年九月九日:王勃遭遇逆袭,最终机智反杀
《滕王阁序》拾趣(三)
文征明《滕王阁序》
秋水长天王勃才惊四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