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材料)关于“文学结构技巧”“文学叙事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结构技巧论是中国古代戏剧诗学和小说诗学中的重要部分,李渔谈戏剧创作,把结构摆在第一位。他说,老天之造人,是先制定全形,而不是由头顶到脚踵“逐段滋生”,否则,人之一身就会有无数断续之痕;作家写戏,和这也类似,首先要谋虑的是“结构全部规模”。结构就是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必然要求全局在胸。对于小说和戏剧,结构最主要的是对情节的安排。中国古代理论家们最看重的是情节进展的节奏感,有快有慢、有冷有热、有紧有松。宋元之际的罗烨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中说,小说“靠敷演令看官清耳”,“讲论处不滞搭、不絮烦,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这里已经显示出,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的着眼点,是稳稳地吸引欣赏者,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而它的注意力,则集中在情节的编织、情节进展节奏的掌握上。提掇,是提起、振作的意思;敷演,是陈述、发挥的意思。

金圣叹在《水浒传》“读法”中说:“《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起承转合是文章作法,提掇敷演是小说作法,两者都要数十回只是一篇文字,整个作品一气贯通。金圣叹认为,《西游记》的作者缺乏结构上的整体观,“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

为了使小说成为有机整体,在技巧上,就要设法贯串各种人物和情节。用配角、用道具贯串情节,是元明戏曲创作和小说创作常用的技法,以后,《红楼梦》等更纯熟地运用。《红楼梦》第二回有一段议论说:“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明,则成何文字?”作者在写第一回之时,心中已经有了小说的全局,对于起承转合、提掇敷演,已经有了总体安排。

与提掇敷演相关,金圣叹还论及“犯中求避”。《水浒传》第十一回总评说:“吾观今之文章之家,每云“我有避之一诀”,固也。然而吾知其必非才子之文也。夫才子之文,则岂惟不避而已,必于本不相犯之处,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此书于林冲买刀后,紧接杨志卖刀,是正所谓才子之文必先犯之者,而吾于是始乐得而徐观其避也。”写作者要避免与前人重复,要避免与自己以前的作品重复,要避免同一部作品中段落重复。避免的最佳途径不是摆脱表面的相似,而是找出相似中的差别。

(摘编自王先霈《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技巧》,有删改)

材料二:

在建筑的历史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一种是“量”的扩大,将更多、更复杂的内容组织在一座房屋里面,由小屋变大屋,由单层变多层,西方建筑和中国现代建筑基本上采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数”的增加,将各种不同用途的部分分处在不同的“单座建筑”中,由一座变多座,由小组变大组,以建筑群为基础,一个层次接一个层次地广布在一个空间之中,构成一个广阔的有组织的人工环境,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

与西方建筑在单一围合空间中扩大体量一样,西方长篇小说也主要在一个情节框架内扩展篇幅;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结构相对应的,则是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所采用的那种所谓的“缀段性”结构。“缀段性”原是西方汉学家依据亚里士多德关于情节有机统一性的观点,而对明清章回小说缺乏艺术整体感的一种讥评:“中国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弱点,在于它的“缀段性”,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那种“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因而也就缺乏所谓的整体感。”事实上,叙事艺术对人类经验的“模仿”或“组织”,既可以采用“因果律”和“时间化”的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显然,西方叙事文学主要采用的是前一种模式,而中国明清章回小说如《西游记》等则采用了后一种叙事模式。

一般来说,西方建筑偏重“内部空间”的创造,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偏重“外部空间”的设计。西方建筑基本上是单体的,所以创设“内部空间”是建筑师们进行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而中国古典建筑则创造了很多强化“外部空间”的设计手法,使整个建筑群富有整体感,如建筑方向的确定(主座朝南)、左右对称、中轴线的设置等。章回小说中的诗词其实是具有结构功能的。《西游记》各回中有的以诗开篇,有的以诗作结,中间常是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的“以诗为证”。这些诗词并不是小说叙事逻辑内在发展所必需,将它们巧妙地用在章回小说中,其实也正是一种对叙事文本的“外部空间设计”。

(摘编自龙迪勇《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渔认为作家写戏,和老天造人类似,刚开始就要全局在胸,谋虑好如何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B.中国古代叙事技巧理论着眼于如何吸引欣赏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情节编织和进展节奏的掌握上。

C.西方建筑和中国建筑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对空间内外部设计的理念不同,影响了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模式。

D.一般情况下,与西方建筑注重“内部空间”设计不同,中国古典建筑注重“外部空间”设计,使建筑群富有整体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情节冷淡处需发挥,情节热闹处有收拾,中国古代小说讲究开阖有度,铺排得当。

B.作者认为与《西游记》不同,《水浒》七十回以起承转合之法结构情节,一气贯通。

C.材料二的作者并不认同西方汉学家对明清长篇章回小说“缀段性”结构的批评。

D.中国建筑讲求“对称美”,文学也是如此,小说中的诗词就具有这种结构功能。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B.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C.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D.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4.《红楼梦》第三回描写王熙凤出场是“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之后写“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描写贾宝玉出场是“只听院外一阵脚步响”,之后写“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脂砚斋评点为“与阿凤之来相映而不相犯”。请结合材料一的“犯中求避”,谈谈你对此评点的理解。(4分)

5.依据材料,概括《西游记》的叙事结构特点。(4分)




1.C。原文在扩大建筑规模的方式上,是将“西方建筑、中国现代建筑”和“中国古典建筑”并置,并且“文学”这个概念有所扩大,原文指“长篇小说”;另外,原文并未提及中西方文学的叙述方式是受到了建筑方面的影响。

2.C。A原文“冷淡处提掇得有家数,热闹处敷演得越久长”,意味“冷淡处需提起、振作”而非“发挥”,同时“敷演处有规模、有收拾”,意味着“热闹处开阖有度,能放能收”。B并非作者认为,是金圣叹认为;其次,《水浒》七十回中间许多事体运用了起承转合之法,并非全书。D章回小说中嵌入诗词,是结构整体感的一种追求,而非对称美。

3.D。A通灵宝玉是道具,与下文诸多情节关联,“通灵宝玉”贯穿着宝玉的一生;B刘姥姥是配角,三进荣国府,见证了贾府的兴盛衰亡,情节前后有关联;C警幻仙是配角,其红楼曲点出书中重要人物并暗示了其命运,关涉下文情节;D林黛玉不是配角,并且“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突显的是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4.①所谓“相映”,就是“犯”,即宝玉与凤姐的出场有相似之处(1分):都是先由幕内传来声音,再出场(1分)。②所谓“不相犯”,就是“求避”,即相似中有差别(1分):一个围拥前来,一个单独而来(或答“一个随意说笑,一个只有一阵脚步响”)。(1分)

5.①采用“缀段性”结构,各章回故事相对独立,不以因果律组织情节。

②采用“关联性”和“空间化”的结构模式进行叙事。

③诗词具有结构功能,以诗开篇,以诗作结,中间以诗为证,使整部小说富有整体感。(答任意两点给满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汉市2016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的艺术价值
试论《红楼梦》的文章结构
明清章回小说:一种至今绵延不息的小说体式
空间转向与文学空间批评方法的建构
贾平凹的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