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足部结构的评估及肌筋膜手法处理思路
userphoto

2024.05.16 北京

关注

问题:

如何纠正异常足踝力线问题?

1.口头询问症状

2.触诊七项评估

3.下肢张拉整体结构调整逻辑

4.肌筋膜手法处理流程

新生儿出生时都是平足,这是因为足底有厚的脂肪垫,到3~4岁足弓逐渐开始形成。足弓形成是一个生理过程,多形成于7岁左右,一般认为2岁以内的婴幼儿100%是扁平外翻的,在学龄期约50%为平足。正常足弓成型并固定下来的时间报道不一,约为6~8岁。

想要更好的建立足踝的三维动态运动思维,那么肌肉、骨骼、韧带张力缺一不可,肌肉韧带好比钢筋混凝土,肌肉无力,韧带松弛,再好的“砖瓦”也会倒塌,建不起大楼。

一、口头询问:问题前置


是第一次发现这种症状吗?之前发生过吗?什么时候发生过?频率?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损伤是怎么发生的?

疼痛是出现出现还是缓慢出现的?

损伤机制?是突然拉伤?扭伤?或者足部的撞击?

疼痛的位置?踝关节?足跟?跟腱?足趾?

疼痛的类型?

是否存在肌无力?

活动时关节是否会出现弹响、爆裂声或撵发音?

感觉功能是否有异常?

患者可以准确的指出疼痛的位置吗?

什么时候疼痛会加重或减轻?

运动员训练时的地面类型?

训练时穿的鞋子的类型?鞋子是否适合训练?脱掉鞋子时是否会更舒服?



二、触诊评估:用一张表来划分扁平足/高弓足!
评估时受试者以站立站立姿势放松,双足均匀受力,感受内外侧压力变化及骨性突起的位置,根据足旋前/旋后姿势来进行判断,评分-2~2分,每1分为一个等级,共是5个等级,七个项目。
等级标准:
0分为中立足姿
最小得分-2分,表明足部姿势有明显的旋后特征
最大得分2分,  表明足部姿势有旋前特征
-1分或1分,   表明足部姿势没有明显的旋后或旋前特征


判断扁平足和高足弓的七项评定:

1.距骨头触诊
2.外踝上下方弧度
3.跟骨二等分线
4.距舟关节内侧凸起
5.舟骨降落试验
6.前足相对后足位置
7.jack试验(承重侧大拇指背屈角度)


1.距骨头触诊   唯一一个依靠触诊对足部姿势评分的内容
通过距骨头触诊,判断距骨的位置、方向、关节面受力,确定后足姿势。

操作流程:
拇指和食指固定按压在踝内外两侧凹陷处的中间,然后让客户把踝从一侧转动到另一侧,以抬高和降低足弓。当客户向内旋转踝时,按压踝内侧的拇指会感受到压力,这是距骨在推你的手指。当客户向外转动踝时,你的食指下方会感到压力,这是因为距骨在向另一方向移动。让客户慢慢地向内或向外转动踝,当你感觉到拇指和食指下的压力均匀时,让他停止动作,使足部和踝部保持这个姿势。

距骨位置的三种情况:
1距骨头内侧触觉小于外侧表明距骨外倾内翻,受力向外侧偏移,导致距下关节内翻、内收,使后足处于旋后姿势。
2、距骨头内外侧触觉一致。表明距骨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后足处于中立姿势。
3、距骨头内侧触觉大于外侧表明距骨内倾外翻,受力向内侧偏移,导致距下关节外翻、外展,使后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分标准:

  • -2 分:距骨头外侧可触及,内侧不能触及;

  • -1 分:距骨头外侧可触及,内侧可轻微触及;

  • 0 分:距骨头内侧与外侧表现相一致;

  • 1 分:距骨头内侧可触及,外侧可轻微触及;

  • 2 分:距骨头内侧可触及,外侧不可触及。

2.外踝上下方弧度
   评估方法:
外踝上下方弧度指以踝关节外侧突点为分界点,评估外踝上下曲线的弯曲程度。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后侧,正视受试者足踝部位,比较外踝上下曲线的弯曲程度。
通过外踝上下弧度,判断距骨及关节姿势和受力,确定后足姿势。距上关节(胫距关节、腓距关节、胫腓关节),使足做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姿势改变、内外侧韧带及肌肉力量不均衡;会导致距骨传递负荷情况及在踝穴中位置和方向生改变,影响关节方向及受力,使人体重心偏移。

外踝的三种情况:

1.外踝下曲线呈直线或凸状,表明距骨外倾内翻,胫距关节面压力增大,距骨偏移,最大位移位于距骨体外侧,导致距下关节内翻、内收,则后足处于旋后姿势

2.外踝上下弧度趋于一致。距骨及距下关节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后足处于中立姿势。

3.外踝下曲线明显大于上曲线。表明距骨内倾外翻,距骨偏移,最大位移位于距骨后部,导致距下关节外展、外翻,则后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分标准:

  • -2 分:外踝下曲线呈直线或凸状;

  • -1 分:外踝下曲线呈现凹状,比外踝上曲线平浅;

  • 0分:外踝上下弧度趋于一致;

  • 1 分:外踝下曲线比上曲线更凹;

  • 2 分:外踝下曲线弧度程度明显大于上曲线。

3.跟骨二等分线

评估方法

跟骨额平面位置-跟骨在额状面的偏转程度,判断距下关节表现,确定后足姿势。

根据跟骨在额平面位置的视觉评价,对足部姿势评分。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后侧,正视受试者足踝部位,对跟骨偏转程度进行评估。

跟骨位于后足下方,是构成距下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常用跟骨外翻与内翻来评估距下关节的运动,反映足部姿势。

三种情况:

  • 距下关节翻转,跟骨在顺时针方向沿距下关节轴移动,跟骨在额平面内翻。

    表明跟骨外倾内翻,导致距下关节内翻,重心及受力向外侧偏移,则后足处于旋后姿势。

  • 跟骨处于垂直位置。

    表明跟骨及距下关节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后足处于中立位置。

  • 跟骨在额平面外翻。

    表明跟骨内倾外翻,导致距下关节外翻,重心及受力向内侧偏移,则后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分标准

  • -2 分:超过 5°内翻;

  • -1 分:垂直与5°内翻之间;

  • 0 分:垂直;

  • 1 分:垂直和 5°外翻之间;

  • 2 分:超过 5°外翻。



4.距舟关节内侧凸起     内侧纵弓高度和弧度

评估方法
内侧纵弓高度和弧度指内侧纵弓高度、弯曲程度及足弓前后偏移程度。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体侧,对内侧纵弓进行评估。

评估原理

通过内侧纵弓高度和弧度,判断前足骨骼、关节姿势及受力,确定前足姿势。足弓高度是评价足踝姿势、运动能力及下肢病痛的重要指标,内侧纵弓结构影响足的功能及分散足底压力的能力

三种情况:

  • 内侧纵弓高而尖锐,弧顶向后倾斜。

    表明距舟关节部位内收、内翻,足舟骨外倾内翻,导致足前掌跖屈程度增大,足舟骨向肢体近侧端及后部移动,则前足处于旋后姿势;

  • 内侧纵弓高度正常,呈圆弧状。

    表明距舟关节及足舟骨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前足处于中立姿势;

  • 内侧纵弓极低,中间部位严重扁平。

    表明足弓与地面接触,距舟关节外展、外翻,足舟骨下降并内倾外翻,足部受力向内侧偏移,足舟骨下降,跗骨和跗跖关节打开,则前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分标准

  • -2 分:距舟关节内侧明显凹陷

  • -1 分:距舟关节内侧略微凹陷

  • 0分:足弓高度正常,呈圆弧状,平坦,无偏移;

  • 1 分:距舟关节内侧略微凸起

  • 2 分:距舟关节内侧明显凸起



5.舟骨降落试验

评估方法

患者站立。首先,治疗师标记出舟骨粗隆。接着,治疗师测量距下关节中立位置以及对侧肢体承受的大部分重量时舟骨的高度。最后,让患者两只脚均匀负重,再次测量舟骨的高度。记录第一次测量和第二次测量之间舟骨高度下降的差异

负重位和非负重位的落差说明:

当差异>10mm时,认为患者存在过度的足内翻(旋前)。

当差异<5mm时,认为此时舟骨下降可能与脚型狭窄或外旋足有关。

评估方法

内侧纵弓高度和弧度指内侧纵弓高度、弯曲程度及足弓前后偏移程度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体侧,对内侧纵弓进行评估。通过内侧纵弓高度和弧度,判断前足骨骼、关节姿势及受力,确定前足姿势。

足弓高度是评价足踝姿势、运动能力及下肢病痛的重要指标,内侧纵弓结构影响足的功能及分散足底压力的能力。

三种情况:

  • 内侧纵弓高而尖锐,弧顶向后倾斜。

    表明距舟关节部位内收、内翻,足舟骨外倾内翻,导致足前掌跖屈程度增大,足舟骨向肢体近侧端及后部移动,则前足处于旋后姿势;

  • 内侧纵弓高度正常,呈圆弧状。

    表明距舟关节及足舟骨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前足处于中立姿势;

  • 内侧纵弓极低,中间部位严重扁平。

    表明足弓与地面接触,距舟关节外展、外翻,足舟骨下降并内倾外翻,足部受力向内侧偏移,足舟骨下降,跗骨和跗跖关节打开,则前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分标准

  • -2 分:足弓过高而尖锐,并向后部偏移;<3mm

  • -1 分:足弓中等高度,轻微的尖锐及后移;4-6mm

  • 0分:足弓高度正常,呈圆弧状,无偏移;6-8mm

  • 1 分:足弓低,中间部位略扁平;9-11mm

  • 2 分:足弓极低,中间部位严重扁平,足弓与地面接触。>12mm


6.前足相对后足位置
评估方法
足趾可见度指将足后跟长轴作为基准线,比较基准线内外两侧脚趾可见度。评估时,受试者站姿,评估员位于受试者后侧,正视受试者足踝部位,对前足内外差异程度进行评估。

通过足趾在基准线两侧的可见度,判断前足旋转情况,确定前足姿势。

三种情况:

  • 无外侧脚趾可见,内侧脚趾明显可见。

    表明足部跖面偏向身体中心线,足前掌内收、内翻,则前足处于旋后姿势

  • 内侧和外侧脚趾两侧可见度一致。

    表明足部姿势及受力正常,则前足处于中立姿势;

  • 无内侧脚趾可见,外侧脚趾明显可见。

    表明足部跖面偏离身体中心线,足前掌外展,外翻,则前足处于旋前姿势

评分标准

  • -2 分:无外侧脚趾可见,内侧脚趾明显可见;

  • -1 分:内侧脚趾可见度比外侧更明显;

  • 0分:内侧和外侧脚趾可见度一致;

  • 1 分:外侧脚趾可见度比内侧更明显;

  • 2 分:无内侧脚趾可见,外侧脚趾明显可见。


7.jack试验(承重侧大拇指背屈角度)

评估方法:

被检查者赤脚站立,检查者屈膝下蹲在受试者脚旁。被检查者将重量转移到要测试的一侧,方法是将非测试脚轻轻抬离地面。然后,检查者讲食指轻轻地放在大拇指的远端下方。 接下来,尝试抬高背屈大脚趾。阳性试验表现为无法达到 15° 的背屈。

第一跖趾关节代表大部分下肢伸展动作的原支点。大脚趾底也是内侧足底筋膜(足底筋膜最大的部分)的嵌入点。

足底筋膜附着于跟骨和跖趾关节。步态中推进期的背屈会缩短足底筋膜的两个附着点——跟骨与跖骨头之间的距离,有时会导致足底筋膜跖屈(或下降)碰触到足部矫形辅具的足弓内,从而引起疼痛和不适。


评分标准

  • -2 分:承重侧大拇指背屈角度>56°

  • -1 分:承重侧大拇指背屈角度>31-55°

  • 0分:承重侧大拇指背屈角度>11-30°

  • 1 分:承重侧大拇指背屈角度>5-10°

  • 2 分:承重侧大拇指背屈角度>0-5°

评估结束,将分值相加,得分为整个足部姿势的评估值。应是-14~14 之间的整数。

  • 14≥FPI≥ 7,表示足处于重度旋前姿势;

  • -14≥ FPI≥ 7,表示足处于重度旋后姿势;

  • 4>FPI>-4,表示足处于中立姿势。

旋前姿势为:足外翻   外展   背屈

旋后姿势为:足内翻   内收  跖屈


适度的旋前、旋后使足能够适应不同地面和运动速度的变化,发挥承重及缓冲作用。

足部姿势影响足踝功能,足姿异常导致各关节产生代偿性损伤,步态及身体姿势改变。通过综合评估值所处范围,可了解受试者足部姿势、足踝功能及损伤风险等内容。




三.下肢张拉整体结构调整逻辑

①首先恢复距骨的位置依靠载距突

1.小孩子5岁之前,载距突未开始骨化,所以看起来脚底都是扁平的状态;最早4岁半之后才可以外界干预。(在此不包含其他发育、神经等疾病)

2.  5-7岁载距突开始骨化,大约1-2年骨化完成;也就是说,5-7岁可以尝试过外界的干预刺激足弓的发育。除了专业的矫正鞋垫,建议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多参加户外运动,减少赤脚踩硬地面的频率。

3.  再大一点,到青少年;和扁平足联系紧密,并且发病率比较高的就是青少年脊柱侧弯或体态问题;一般情况下,脊柱的问题都会伴随骨盆及以下的代偿;需要早日介入系统的康复治疗。

②足部结构向上影响到膝盖的位置/足部与膝关节异常模式(X型腿/O型腿)如何相互影响


检查
慢慢屈膝 ,方便检查关节的运动轨迹并观察足弓适应动作的方式。注意看足在空中发生了什么 ,足跟落地时发生了什么 ,注意看重心如何向前推进然后蹬地 ,观察是否存在过度的倾斜和旋转。足和膝有怎样的关系?膝关节是否有向内 、向外或向前的摆动。然后判断是哪一控制这些动作的肌筋膜“绳子”出现了短缩或肉无力 ,这些将会帮你制定方案策略。
客户微分双腿站立 ,抬起后脚的足跟。伴随重心的前移 ,应该会引发前脚和前腿的一系列反应。当客户抬起后脚足跟时 ,他的重心一下子转移到前腿 ,直接压在跟骨上 ,然后进入地面。因为距骨和跟骨并没有对齐 ,跟骨应该倾斜 ,导致距骨沿着跟骨的载距突向下滑。
由于距骨 ,胫骨和腓骨之间的榫卯关系 ,距骨的旋转会导致小腿骨骼的旋转 ,紧接着股骨也会旋转。当重心转移过来的时候感受跟骨的倾斜 ,如果斜了 ,那么足的半穹顶就会打开并随之调整适应, 距骨会向内侧旋转 ,下肢的其他部分也会跟看旋转你的手轻轻地依次放在跟骨 、前足 、胫骨和股骨上 ,感受一下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节奏”。距骨会比胫骨和腓骨旋转得多, 而胫骨 、腓骨又比股骨旋转得多。


4.肌筋膜手法处理流程

通过问题思考策略:
    哪些组织可能会短缩或被拉长 ,我们应该往哪一个方向处理它们。胫骨 前肌和胫骨后肌也许无力且过长 ,组织有些下降 ,被相对短缩的腓骨肌压制 ,下拉了内侧纵弓(腓骨长肌) ,外拉了第五跖骨基底部位( 腓骨短肌) ,这个模式与高弓足和足外倾正好相反。

处理思路:通过处理小腿肌间隔“前表线、后表线、体侧线和前深线”来调整下肢乃至整个足踝的张力关系,维持姿势的动态平衡
采用筋膜释放技术
一般的按摩利用的是压力,和我们想要与筋膜建立起联系是不一样的。
使用按摩技术时,会滑过筋膜的表层,对软组织施加压力来刺激液体的流动并影响神经肌肉张力。治疗师手法所采用的压力和剪切力可以通过浅表软组织进行传递,并在较深结构中产生相同向量的应力。将在层与层之间产生更多的相对剪切力来松解结缔组织,并进一步刺激本体感受器。
Roffini受体对剪切力有特异性反应,存在于韧带,硬脊膜。外囊层,和致密结缔组织中,通过剪切力刺激受体,通过抑制交感活动而使局部和全身放松。
感受会感到缓慢的牵拉和烧灼感,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融化”肌筋膜内细胞间质使其达到更接近液态的状态,并有效拉伸了目标区域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袋。通过反作用力的刺激作用,直接的压迫力被用于恢复筋膜组织到更健康的状态。

放入到DASIE模式中,融化到了组织里(营造),感受到了适当的层次(评估),决定了锁定哪个方向并做哪些运动(策略),然后开始治疗(干预),最后融化式地退出组织(结束)。

使用工具
手、手指、拳头、肘和前臂指间关节。身体的不同部位是针对不同的筋膜组织。不同类型的筋膜:致密结缔组织,规则和不规则的,脂肪和网状组织,会根据它们在身体内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治疗,所以每种都有不同的质地和功能的变化,并以独特的方式应对压力,在组织内和身体其他部分产生不同症状。因此,不同的筋膜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处理。


整体姿势评估流程有五个阶段:
1.描述骨骼的关系。
2.评估产生或固化已有模式的软组织情况。
3.制定策略思考并解释为什么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并设计一个治疗的策略,按顺序解决这些因素。
4.干预做你的工作(在实践中,这可能是几下手法操作,一个疗程治疗,甚至一系列的治疗)。
5.评估任何一种干预完成后都要重新评定和评估,可以通过触诊,或让客户站立或做某个特定的动作来完成。治疗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果达到了,那接下来呢?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呢?你是否需要改变在这个区域的操作方法或先释放另一个区域?
描述位置的词汇
要描述这些模式,我们需要一些词汇。虽然有许多这样的词汇在不同的治疗专业中使用,但其实四个词足矣:倾(倾斜)、弯(弯曲)、旋(旋转)和移(移位)。一旦略微熟悉这些词汇,就可以对客户的结构进行速写,同时配合诸如左/右、前/后、内/外、上/下等进行非常详细的局部节段性描述。

足弓系统与小腿肌肉
  足弓系统的最后组成部分就是小腿肌肉的拉力对足弓所提供的支持 ,这些肌肉围绕着胫骨 、腓骨, 以及它们的骨间膜所形成的这一综合结构。这些肌肉可以很容易地分成4个间隔 ,每个间隔由2~3块肌肉组成。我们要了解的是各个间隔并且展示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来为这两个踝关节提供活动, 以及是否为足弓提供支撑。

可以总结为两大类:认为这大约11块肌肉从足往上延伸 ,稳固了小腿的各个方向( 进而稳定了全身)。 这个概念的含义是: 背屈肌肉成为“跖屈的限制肌”。内翻肌肉成为“外翻的限制肌”。

几个特殊举例:
吊索:胫骨前肌和腓骨长肌结合在足弓的内侧和外侧形成一个吊索。吊索拉紧支持两侧的足弓及近端横弓。在《解剖列车》的螺旋线中这个吊索非常重要。如果腓骨长肌向心性缩短 ,胫骨前肌离心拉长 ,这将导致内侧纵弓塌陷 ,或足外翻。如果胫骨前肌过短并且腓骨长肌过度拉伸 ,将会导致足旋后 ,高弓足。
冰钳:胫骨前肌和腓骨短肌分别从第一跖骨和第五跖骨基底这个附着点向后 、向上 、向内侧拉, 所以把这两块骨头向里压紧 ,挤压了跗骨 ,从而防止跗骨塌陷。
消防员搬运:胫骨后肌从足的内侧几乎到达的外侧 ,腓骨长肌从足的外侧延伸到足的内侧。它们一起把内侧和外侧交叉拉向对方, 强化了近端横弓和内外纵弓;
这些吊索强化了单个肌肉的功能—腓骨肌支撑外侧弓 ,胫骨前肌支撑内侧纵弓 ,踇长屈肌撑内侧纵弓。

小腿肌间隔(4个)
前侧间隔: 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
外侧间隔: 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后深间隔: 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后浅间隔:比目鱼肌,腓肠肌,跖肌

处理遵循结构自下而上,功能自上而下的处理思路(针对扁平足,高弓足)
1.足底筋膜
2.跟骨(0°   45°   90°)
3. 横弓处理
4.小腿后侧  腓肠肌(后表线)
5.脚趾间隔  (前表线)
6.支持带  胫骨前肌
7.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第三腓骨肌
8.胫骨后肌
9.跟骨关节松动
10.足舟骨复位  手法+肌贴

足与小腿处理技术
打开足部
关键在于距骨与其上下两个骨骼组成了两个关节,距上关节与距下关节的相对活动,通过这些肌肉组成吊索控制踝关节完成活动,靠近上方的作用为跖屈和背屈的胫距关节,和靠近下方的作用为内翻和外翻的距下关节。两个动作的轴心可以显示很多肌腱的位置,距下关节轴后部的肌腱作用与跖屈,轴前部的肌腱作用与背屈,内外翻轴中心的内侧肌腱作用为内翻,反之亦然。
需要用手去感受重心转移过程中跟骨、距骨、胫骨和股骨的反应,感受跟骨在筋膜组织内的移动。

处理足底筋膜( 后表线) 
   足底筋膜变形的问题几乎存在于每一位足部模式异常的人身上。这个区域有丰富的神经支配 ,在这些潜在的疼痛区域, 运用好自己的身体力学有助于保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
   流程  :客户可以在仰卧位或俯卧位时把脚放在治疗床的边缘 ,让足部可以自由背屈和跖屈。治疗师坐或跪在治疗床旁 ,用指节沿着组织的线条处理。让你的肩 、肘和接触点在同一个垂直面上 ,允许你的重量通过骨骼直接传递过去 ,减轻作用在你软组织上的压力。
    这个动作需要你锁定肩 、肘 、腕 ,将重心向前转移进入足底组织 ,然后抬起肩部 ,让指节形成一个向下的角度。肩部的抬起不是来自于提肩, 而是需要将重心移动到对侧坐骨结节上方。这种使用身体的方法会让你的手法更柔和, 因此更容易被经常疼痛和敏感的区域所接受。按在这个区域朝略有不同的方向完成2~3次手法 ,确保你同时处理了分别连接不同跖骨头的每一小片筋膜。

松解足跟( 后表线) 
客户的重心如果位于外踝前面 ,会给通过足跟后部的组织带来额外的张力, 因为足底筋膜和跟腱是后表线的一部分。这个张力促进了足跟向 关节前方移动 ,导致足跟的长度相对于前足明显减少。
我们可以把跟骨形象地比喻成一支箭 ,后面紧张的组织则扮演了弓弦的角色 ,所以像是弓弦把箭“射”进了足部。如果我们想成功地后移重心 ,放到足部三脚架支撑区域的正上方 ,首先必须为后跟提供更多的支持 ,否则身体的趋势永处理踝关节的两侧 ,示指指节也可用于释放足跟周围组织的活动受限。从跟腱 、内外踝 、前足的两侧向下推按。
配合每次成功的推按 ,客户都可以用发力向下蹬, 为足跟创造更多的空间。在后移足跟时要配合松解:腓肠肌 比目鱼肌 、腘绳肌 ,甚至骶结节韧带或竖脊肌等后表线的任意 部分。身体前面的肌筋膜也需要松解才能使骨盆更平稳地落在双脚之上。即使足跟的松解或后移甚微 ,双足对整个身体的支撑效果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清理踝支持带( 前表线)
踝支持带是小腿“长筒袜”的部分。这个“袜子”是深层封套筋膜 ,是身体的第三层皮肤 ,一个筋膜层和支持结构,从踝关节前方穿透出来的肌腱经常被束缚在支持带的折痕上, 限制了它们的自由活动。
处理:治疗师可以先推按更深封套层。然后一边上提起表层组织 ,一边指导客户做踝跖屈和背屈, 以活动支持带下方的肌腱,操作到踝关节上方几厘米的位置。利用表层组织的自然运动把它们拉向远端。

松解5个跖骨
足部的26块骨骼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 ,在走路时根据不同的地面情况和鞋子形状做 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可能会因为穿了太紧 、底太硬或不合适的鞋 ,或是因为受伤而丢失了这种能力。甚至只是在人造的干净平地上走路 ,也会对足部造成影响。
在靠近跖骨头的位置抓住每一个相邻跖骨 ,在矢状面内上下移动它们 ,感受相对自由度的变化。第四跖骨和第五跖骨活动起来应该最容易 ,第三跖骨和第四跖骨到第二跖骨和第三跖骨之间受限程度逐渐增大 ,第一跖骨和第二跖骨之间的活动又稍微容易了一点。

处理:可以通过将指尖深入到跖骨之间的更深层次去松解受限的蚓状肌和骨间肌( 跖骨间的小肌)

足底筋膜的侧束( 体侧线和后表线)
侧束与足外旋和足弓塌陷的模式都有关, 因为它从跟骨连接到第五跖骨的基底部 ,把这两个标致点拉向一起。前足的外旋( 相对于距骨和跟骨)和半穹顶的打开同时出现,左脚足跟着地会导致一些列问题—在冲击下骨性结构给足底筋膜提供的支撑更少,地面的反作用力会以不同的角度传入身体 ,在膝关节产生更多外翻的力 ,使髋关节和骶髂关节的力学机制改变。
处理:客户侧卧位 ,把需要处理的足部放在最高处。用一个指节沿着组织这条线在两个可摸到的骨性结构—跟骨和第五跖骨基底部之间做处理。这些骨骼在足底以上1~2 cm 的地方—所以在足跟的下方结实的肉垫上做手法没有用。
腓骨短肌也附着在第五跖骨的基底部, 所以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来处理它( 延长第五跖骨的基底部和外侧跟骨之间的距离)。

处理足的“木偶线”
腿部肌肉的每条肌腱都跨过了踝关节的两个平面 ,现在我们将两个方向的线想象成木偶两侧的控制线 ,足是木偶 ,那么肌腱就是控制足的木偶线。如果一边抬起, 另一边就会下降吗?跖屈肌群会拮抗背屈肌群, 内翻拮抗外翻。主要在平衡足弓和平衡距下关节的活动时参与进入。
如果内侧纵弓低 ,就要上提距下关节线内侧的肌肉 ,并加强它们的力量; 下降和放松那些外翻的组织。帮助理解了旋前和旋后以及足部对自下而上( 足跟冲击)和自上而下( 骨盆旋转) 动作的反应。旋前发生时 ,胫骨前肌需要能够延长;旋后发生时 ,跖屈肌群和外侧间隔必须有足够的活动范围

松解前侧间隔( 前表线) 
按照我们先处理浅层组织再处理深层组织的常规方式 ,首先要打开与评估包括三块肌肉的前侧间隔。
处理:外侧手握拳推按前侧间隔的组织。通常情况下 ,这个部分需要做出上提 ,帮助把足弓内侧拽上来, 改善内侧纵弓。推按更多的是向上 ,朝向头的方向。 也可以结合另一个拳面来处理胫骨内侧。需要确保按压的是深层封套筋膜 ,不要按压在附着在骨头上的骨膜层上
 推按集中在小腿筋膜的平面 ,处理支持带 ,感受它和下方肌腱之间的活动度。最好可以让客户把脚放在治疗床外面,并让他们慢慢地背屈和跖屈。用一只手去指导它们的活动 ,尤其是当你想要重新训练它们的动作模式时,关节需要尽量保持于中立位 ,避免偏斜到旋前或旋后的位置。
推按一直沿着小腿的前面向上进行 ,直至胫骨顶端的下方 ,大约胫骨结节的位置。在通过骨骼区域的时候要适当地调整深度和施加的压力大小。

胫骨前肌 、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前表线) 
你可以选择使用手指或指节,我们建议使用更稳定的指节,甚至使用肘关节。利用第一下手法推按小腿筋膜时拳面收到的反馈信息 ,下一步可以选择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小腿上或集中在那此感觉受限或密度不寻常的区域。上臂外旋时拳头的尺侧面可以从头到尾处理小腿前侧组织。然后再用指节或手指来处理不容易区分的区域。
处理:客户所做的动作依然是背屈和跖屈 ,在胫骨前肌的某些位置 ,足内翻和外翻动作也有益处。如果感觉到在你的接触点之下的组织打开了( 或者打不开) ,那么你就可以使用另一只手轻柔地引导足部的运动方向 ,进而充分地刺激短缩的组织

注意方向:有些肌筋膜区域可以通过不同方向的手法来促进 ,内侧纵弓如果有些塌陷 ,那么向上推的手法可以给组织一种上提的感觉, 同样 ,足部如果不愿意旋前 ,那么向下推就会更合适。

外侧间隔和腓骨肌( 体侧线) 
平衡内侧足弓和松解腓侧肌肉与比目鱼之间肌间隔是处理外侧间隔的主要内容。你可以向上或向下处理腓骨长肌 ,方向的选择要处理胫骨前肌的目的达成一致 ,大多数情况需要上提内侧足弓, 需要下拉的情况极少。
处理:可以处理腓骨肌后侧与比目鱼肌所形成的肌间隔 ,或者腓骨肌前侧与前侧间隔之间的肌间隔, 先要确保它们没有问题才可以深入到腓骨短肌和深层后部间隔。
为了保证目标始终在腓骨肌上, 需沿着外踝和腓骨头之间的直线进行操作。可以通过背屈 、跖屈 、内翻 、外翻来活动足部 ,或者做环转运动。
方向: 最常见的腓骨长肌处理策略要与处理胫骨前肌的方向相反。作为螺旋线的一部分, 这两块肌肉在足底形成一个吊索 ,帮助在内翻和外翻时平衡距下关节, 因此存在一个交互的关系。

腓骨短肌( 体侧线)
 腓骨短肌与和它近邻的腓骨长肌相比更短 、更深 、跨过的关节更少( 解剖列车中的“慢车”与“快车”) 。所以在保持固有模式和受限上更为顽固。
处理:用指尖轻柔地进入腓骨长肌两侧的肌间隔,透过浅层的长肌, 尝试用你的指尖相互挤压来抓住深层肌肉的肌腹。向上用力推按此处的肌筋膜, 同时让客户慢慢地背屈和内翻足部
方向:这个组织推按技术应该在两个方向上完成。因为组织很深 ,不可能完成一个接触连续的推按 ,所以这更像是一个定点拉伸的技术。通过向上发力来锁住上端 ,那些远端的组织以及本体感受器将会得到刺激;通过向下发力来锁住下端  ,关注点将会被转移到上方组织。通过既向上又向下的方法我们能够确保肌筋 膜单元的两端都获得关注 ,并均得到释放。

后侧间隔—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小腿的后侧间隔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 两块肌肉中腓肠肌更表浅 ,筋膜更长 ,跨越踝关节和膝关节。两块肌肉都会受到姿势习惯的影响。虽然向上或向下做推 按都可以 ,但在筋膜松解时常把组织向下推 ,朝向足跟。
处理:如果想向上推按组织 ,只需要将自己的姿势调整到面向客户头的方向即可 ,依然使用相似的手部姿势与方法。
处理:需要一对柔软的拳头 ,将力量集中在近端指节( 推按时靠近外侧的指根关节), 而不是用靠近小腿中线的远端指节, 因为指伸肌会很费力。沉入到小腿筋膜然后继续向下透过小腿筋膜。让客户慢的地做足背屈和跖屈。随着整体推按的进行 ,你可能会感觉到在较深入的区域存在一些绷紧的组织带。
为了集中处理这些部位 ,你需要用腿或枕头支撑住客户的小腿 ,但要保持客户可以自由活动足部。这种方法可以放松并缩短腓肠肌 ,在你用指节或手指慢慢进入深层纤维时会让客户舒服一些。为了增加对目标组织的推按效果 ,客户可以主动或被动完成足背屈。

后侧深层间隔一胫骨后肌 、趾屈肌和趾长伸肌
腿部更深层的肌群藏在胫骨后面, 附着在骨骼的后面和骨间膜上 ,使它们很难进行手法处理。这些肌肉的肌腱在通过内踝之前更容易被触诊到 ,但是在稍微偏近端的位置才是释放效果好的位置, 因为那里的肌外膜更开放且延展性更好。
为了到达后侧深层间隔 ,我们要引导手指向后绕过胫骨的内侧面。最好的方法是用支撑手把腿推向操作手的手指 ,这种方式会让手指更为放松, 也更容易被客户所接受 
推按的方向通常是向上的 ,帮助上提这个间隔的组织 ,给下降的足弓提供一些支撑。指导客户足跖屈和背屈, 同时始终保持踝关节在中立位上可以训练神经动作通路, 以方便进一步治疗

处理:双手在深层后部间隔的两侧同时操作可以使于法更为深入。内侧手的手指依然在胫骨后滑动 ,外侧手的手指处理比目鱼肌和腓骨肌之间的肌间隔。一旦你足够深入到这些肌肉之间, 将会在左右手指之间感受到后侧深层间隔里肌肉的厚度。除非客户的这个区域非常开放 ,否则你的接触只会停留在深层封套筋膜和肌外膜的层次, 而不是作用于肌肉本身。这一层的处理方法和以上一个手法方式一致。


: 向上还是向下处理后侧深层间隔往往取决于姿势以及足的反应情况,足有内倾 、外旋的趋势 ,与足旋前有关 ,那么操作方向就需要向上;如果客户表现出高弓足的模式则方向相反。有经验的治疗师有时会在结构模式和功能趋势之间做一个选择, 因为可能足部略“平”,但并没有表现出能够进一步旋前的能力。由于缺乏减震功能 ,可能会造成客户的系统进步受压。我们需要基于目前的体情况来做出选择

膝关节的轨迹—帮助整合和再教育
让客户站在你的面前 ,对他进行髋 、膝 、踝的力学机制再教育其实非常有意义。先评估膝关节的活动轨迹是否在第二足趾上方。通常情况下 ,膝关节会向内侧或外侧偏移 ,这取决于客户自身的力学机制。确认客户外侧双脚平行站立 ,双脚的第二跖骨相互平 行。屈膝向前时, 骨盆应该处于中立位, 即不后倾也不前倾。
用双手握住一侧大腿 ,拇指位于髌骨上方,其余四指包住大腿两侧 ,抓住并控制腘绳肌肌腱。让客户反复做同样的动作 ,这时你要控制住膝关节周围的组织 ,让髌骨的活动轨迹在第二跖骨上方
在另一侧腿上重复这个过程 ,然后撤掉辅助,让客户再次屈膝 ,但是依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关节力线。如果客户的髋关节和( 或)膝关节的力线存在一定的问题 ,那么可以让他回家继续做这个练习。
对于那些站立时足弓塌陷的客户 ,可以在客户站立时 ,用手指接触胫骨后肌的远端止点 ,给它一个轻微的刺激, 同时让客户把足弓拉起来。目的是给肌张力一些刺激, 它意识到自己并重新找回原本无力的肌肉。当然 ,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通过日常活动 、感知及治疗性练习来强化。

人体内部的弹性支撑—前深线
lda Rolf想把一个好的姿势加在我们身上,这是她的一种教学的尝试,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想唤醒一种良好的姿势,我不想从外面强加一个姿势,我希望从你体内唤醒那个姿势。就像米开朗基罗对雕塑的观点,雕塑太简单了,你只要找到一块大理石,把不像大卫的地方,除掉就可以了。但是当客户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会想是什么阻挡了他们完全表现出他们自己的?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这一点吗?我们找到下一个帮助他们的方法吗?不是最终的方法,而是下一个方法。对于身体来说,就会感觉有干不完的活。
对于你的身体来说,你要找到接下来有什么对他有用的办法。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他们用比现在更有韧性,更有效的方式去承担生活现实中的挑战。

青少年出现扁平足对身体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纠正!
1.足部与身体整体结构的关系
2.足部的分层结构和筋膜如何维持张力平衡
3.足弓与后表线对于运动表现的作用
4.足部结构的评估及肌筋膜手法处理思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林整骨-足踝的诊断与康复
椎根揭骶美玲说——脚趾上的茧子怎么来的?
肌筋膜链课程之螺旋线
功能性扁平足原理及训练详解。
足部解剖学(一)
平衡疼痛----足踝调节代偿与症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