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样的事情,争吵了八百遍?那是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想要啥

上周果仁妈分享了一篇有关谈判技巧的文章 教你用哈佛研究跟老公、跟婆婆谈判,就不信谈不赢!,留言区不少人提到了“非暴力沟通“。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就细致地聊聊“非暴力沟通”,相对于谈判技巧,“非暴力沟通“面向是解剖自己——你真的知道自己为何会有当下的情绪感受吗?你了解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吗?

如果你总是因为相似的事情跟队友/家人争吵,千万不过错过这篇文章。它会教你一些小技巧,让你找到自己情绪背后的内在原因和真实需求;而只有了解了自己的真正需求,无意义的争吵才会停止!

|

ID:erxiguo,已获授权

❤️❤️❤️

为了理顺自己情绪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是我的逻辑线,适用于身边任何的关系中,无论是队友、长辈、孩子、阿姨或者一起共事的人,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

《非暴力沟通》的英文版

作为80后,小时候没有情绪教育,以致于我对自己情绪和需求的词汇非常匮乏,也经常无法从情绪消耗中抽离出来

即使我们这一代父母对下一代的情绪教育认知,有相当大的飞跃,但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对于情绪疏导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缺失。于是我想把这个大话题掰开揉碎了聊聊,把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梳理清楚,首先先要觉察自己的感觉。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步:

1、不带评判地描述事实2、定义自己的感觉及让孩子学会给情绪定义3、定义自己和孩子的需求4、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不带评判地描述事实

我是个喜欢规律条理,希望对生活有掌控感的人,但有了孩子之后,他们不按牌理出牌,打怪升级中情理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几乎时时刻刻都会激怒我,能如意+自由地过日子,是我很渴望却并不那么实际的需求。

好比说,晚上到点,孩子该睡觉了,他们一直纠缠着我,因为晚上我还有一大堆工作的事情,这时我就很焦躁;

比如,早上出门要迟到了,但他们依然很磨蹭,我也会焦躁;

再比如,带孩子出去玩一整天,因为我没有控制好时间回到家太晚,以致于安顿好鸡飞狗跳的他们就没有了自己的时间,这时也会郁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自己的身体是有预警的,好比说肌肉变得很紧张,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为了防止无效的情绪宣泄,最好的做法就是给自己留出一点空间,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空间上的

有了这样的距离,深呼吸过后,人就会理智很多,能让自己换一个角度想想。

在这个当下,我的孩子并不是要存心激怒我(当然看起来就是),而是他本身需要帮助,他无法控制自己——体太兴奋无法入睡,早上太累无法对抗拖延,外面太好玩意犹未尽,这些都是他们的需求,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有这样的思维转变,你还会去责怪孩子吗?

在不责怪之余,当下最需要做的,是去建立链接,是让对方知道大人也有自己的需求,有只有他们的配合才能满足的需求。你我都知道,在任何关系中,带着评判和指责的沟通都很难达成共识,但当有了爱,才能有连接,当对方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才有合作的余地。

建立连接

:“宝宝你想抱抱妈妈吗?我很爱你,你也很爱妈妈,你很想玩,但是妈妈也很想休息,你觉得我们可以一起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描述事实

:“睡觉时间已经过了,但是我看到你们还在房间里玩。”

刚开始是很别扭的,也很难,但当自己意识到这就是一项技能的刻意练习,就像跑步、锻炼肌肉力量、学习一门新学科一样,只有难和痛苦的努力才会让人进步。

专注于自己的弱点+真实的反馈,只要练习地多,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的了解和沟通就会成为更自然的事情。

如果说整个非暴力沟通的知识体系总结成一句话,我觉得最贴切的就是,在任何的关系处理中,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知道了这个对自己是很赋能的,我们有多少次会想去改变对方,我的孩子听话一点就好了,我的队友多帮我忙就好了,我的老板/同事能更理解我的处境就好了。

实际上,这些改变的是他人,是我们完全无法控制的一个个体,也许也是那个终其一生都不会觉得这是需要做出改变行为的人,归根结底,改变与否不是他的责任。

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自己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上,这不仅仅可以改变与他人的关系,更是互动模式的转变,这里就进阶到了第二步。

2定义自己的感觉及帮助孩子定义情绪

1. 定义自己的感觉

这一步看上去很容易,但却是我们大部分人欠缺。我们都知道开心/伤心/生气/兴奋/惊讶,但每个感觉下面有再细分的情绪,例如伤心有孤独、受伤、负罪感、抑郁,抑郁细分下又有自卑、空虚。这些,不经过学习就不会了解。

我个人特别喜欢这个视觉化的情绪齿轮,齿轮上有七个颜色,代表着人类的情绪,从圆心到圆边是情绪由粗浅到精细的认知,我把它打印出来,贴在笔记本上,每当写情绪日记时,我都会把去检索那时的情绪,对号入座,我发现,它是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的入口。

后台回复“情绪齿轮”,即可获得高清版本(无奈没找到中文版,如果有人知道资源,麻烦留言区分享下哦)

写情绪日记时,当找到了内心的声音,用接近精准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自身的拧巴纠结发火就会变少。与此同时,这也能增加我们与别人的沟通效率,让对方更加了解我们,我们更了解对方,最终,让对方明白我们的需求,达成共识。

就像我们要不带评判地描述事实一样,我们也要不带评判地描述自己的感觉

任何情绪都是需要我们平等对待,全盘接受的,高兴和享受不一定是最好,失望、伤心也不一定是最差的。我们的感觉其实是一个最好了解自我的入口,它在告诉我们,自己到底在乎的是什么。

好比说,孩子晚上不睡觉导致,我很焦躁:


1.那是因为我想做到一件事情但是无法安静下来

2.原来干好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

3.我愿意去取舍一些(例如让爸爸负责睡前程序,或者干脆不用按时完成这件事情),从而能让我感觉好一些吗?

又好比说,房间被孩子弄的很乱,我很焦躁:


1.那是因为我不喜欢看到家里乱糟糟的样子

2.原来我很在乎家里有条理和整洁

3.当下的整洁有那么重要吗?那我我愿意牺牲家里的整洁,去成全亲子关系吗?

这样的自我对话能让我们从情绪本身抽离开来,看到自己的需求,并找到内在原因。也许我的焦躁并不是因为我的孩子,也不是因为当下这件事情,而是关系到我的过去,我的原生家庭,或者那些存在争议但没有解决的事情。

所以说到这里,你就可以理解,当一件事情发生时,负面的情绪是可以带来很多思考的,是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那我生气的时候,难道不是我赚大了吗?

但了解自己的感觉了,把感觉分享出来,你会发现两件事情的改变:

1. 我们把自己脆弱的地方坦诚地告诉对方,不带评判不带指责地描述事实,就更容易和对方建立链接;

2. 一旦有了链接,才有一起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双方的需求都被满足,那么这样的情绪和需求就翻篇了

了解自己的感觉是解决问题的必经过程之一。

2.怎么让孩子学会给情绪定义?

育儿育己的精髓在于,理清了自己,再去管教孩子。当自己能定义自身的情绪了,我们就可以去帮助孩子去学习自己的情绪。

在哥倆表达还不那么顺畅的时候,我会用猜的方式去提问,好比说,“我觉得你很犹豫,不想离开小公园和你的朋友,你想再玩五分钟吗?”或者“我让你收拾房间准备出门的时候你看起来很愤怒,那是因为你还在玩吗?” 犹豫、愤怒,这些词是这样通过日常对话而增加的情绪词汇量。

另外,在共读绘本时也可以用到这个方法,在故事的不同发展阶段去问问主人公的感觉和原因,例如小猪小象《Can I Play too》那本,小蛇因为没有手臂玩不了扔球,但他看上去很想加入小猪和小象的扔球游戏,他会感觉很落寞吗?也许他也会伤心,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得更朋友们不一样?

这些都是增大情绪词汇量的途径。

还记得我在工作坊上,老师设计了个和伙伴倾诉的游戏,内容是和伙伴说一件事情,让对方去猜我在事情发生时当下的感觉。对方用共情和非常丰富的词汇去描述我的感觉,在一来一回的猜测和点头摇头后,当他猜对的那一刻,那种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是非常赋能的。

对于孩子的感觉,也许我们不能一上来就精准地猜对,但是当我们终于猜对了,他们能感受到的力量是无穷的。被理解,难道不是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吗?

3定义自己和孩子的需求

1.定义自己的需求

就像人对内心感受会很模糊一样,我们对自己的需求也是模糊的。很讽刺地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么怎么能指望对方了解?我曾经一度就不愿意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又装又端地希望对方也能明白,但是别人get不到,我最后就陷入了失望、懊恼、烦躁。

好比说,每次清空洗碗机时我都会有些怨气,会想凭什么总是我,队友也在用啊。可是我的需求是让队友来清空洗碗机吗,并不是啊,我希望的是他能意识到我天天都在做这件事,我被爱的语言是认可和赞美呢;

又好比说哥倆晚上鸡飞狗跳地在房间里不睡觉,我很容易被触发,后来发现了这样的情绪并不是因为孩子们不睡觉,而是我还有一篇推文等着晚上夜深人静去写,而孩子打乱了我的计划

又好比说,房间被孩子弄的非常乱,我建议他们一起收拾,然而,这句话就像耳边风,他们一点反应都没有。

以前的我特别容易被这样的事儿点燃,我总会告诉他们“妈妈希望家里整洁”,但是再细想想,我的深层需求并不是这个啊,我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尊重我的劳动,那么“希望家里整洁”就不是我希望被爱的语言了。

对自己的需求模糊这事儿是普遍的。

如同“情绪齿轮”,对于需求,我也有上图的需求库。坦白讲,如果没有清单的检索,我也无法去定位自己被爱的语言。但一旦我通过清单检索的方式掌握了这种新语言,我就可以精准地传达给对方自己真实的体验,有了这样的共识,对方也能够更满足我的需求。

队友知道我希望自己的劳动被肯定,他就会多赞美;孩子知道我晚上有工作要完成,他们会在房间里安静地玩;孩子知道妈妈收拾家里不容易,他们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约束。

你看,因为我对自己的需求更了解,他们也更了解,随即我的需求就能被满足了。

2.定义孩子的需求

我们把自己的情绪理顺了,就能帮孩子去定义自己的情绪,同理,当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去了解自己的需求。

大家的宝宝都比较小,有些甚至还无法用语言沟通,我们可以用猜的方式去描述事实和定义情绪和需求:“我在做晚饭,我看到你一直都在抱我的大腿哭闹,你感觉挫败吗?你想让我停下来陪你一会儿吗?”

这一句话包含了对事实的客观描述,也有对情绪和需求的定义。也许你会觉得这么说话特别别扭,也很不自然。

然而,对情绪和需求的沟通就是一门新的语言,当自己意识到这就是一项技能的刻意练习,就像跑步、锻炼肌肉力量、学习一门新学科一样,只有难和痛苦的努力才会让人进步,只要练习地越多,那么,对情绪和需求的了解和沟通也是更自然的事情。

4提出建设性的请求

当双方的情绪和需求被理顺,那么最后一步就是提出请求了。

在《非暴力沟通》中,有效的请求3个特点:

  • 请求是正面和可执行度高的,

    与其告诉对方不能干什么,不如直接说能干什么

    比如说,在吃饭时孩子总是站起来,“不要站在高椅上”,“请你把屁股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 请求是明确的,可在短期实现的。

    比如说,说好了五分钟离开朋友家但是孩子不肯走,“我希望你能更讲道理”,“你答应五分钟后走,我希望你能说到做到”;
  • 请求不是要求,对方有权利说“不”

    。既然是建设性的请求,那么就是双方平等的谈判,对方是可以同意,也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们需要让对方了解,建设性请求会更容易帮助他们满足我们的需求,就像上述我做饭孩子抱大腿的情况,我的需求是做饭的空间和时间,他的需求是建立亲子连接,那么我就会说:“你可以站在我旁边等一下,让我做炒好这个菜,我们就可以抱一抱了?”

当然了,没有标准答案,大家也不需要就按照我的思路去说话。只要沟通的大思路涉及到了定义情绪和需求,那么你被爱和去爱的语言是有千千万万种的。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吧,想想一件情绪被触发的事情,利用文中的“情绪齿轮”和“需求库”去定义情绪和需求再想想怎么能提出建设性的请求,让对方满足自己?期待你的留言。

- END -

文章来源| 儿戏国,ID:erxiguo,已获授权作者丨晨宁,住在纽约的巨蟹商科女,两个混血男孩的妈妈,顾家感性兼理性。热爱儿童心理学,设计亲子游戏,摄影和读书。平日坚持健身与跑步。这里每一篇中的照片和文字都是她的思考和原创,记录着北欧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家庭生活。参考文献丨Kircanski, K., Lieberman, M.D., & Craske, M.G. (2016). Feelings into words: Contributions of language to exposure thera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086-1091.

  • 劝骂夸如何劝孩子、骂孩子、夸孩子?这三大沟通难题,现在有答案了

  • 挫折丨越安慰越崩溃,孩子遇到挫折时该怎么办?

  • 奖励丨孩子表现好就奖励一顿炸鸡?这里有你没想到的陷阱

  • 如何批评| 孩子犯了错,什么样的批评才不是伤害?

  • 诚信| 答应孩子的承诺到底能不能反悔?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 不听话

    |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父母的权威感是如何丧失的?
  • 学会感恩

    | “骗人!我和孩子说同样的话、用同样的方法,为什么不管用?

|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Kids@guokr.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总烦躁但又不知道为什么,那是我们不了解自己啊
沟通的最大障碍:你没读懂别人的内在需求
非暴力沟通模式——感受与需求
读书笔记vol.1《非暴力沟通》:“怼天怼地对空气”这事儿,咱别干了!
共读 | 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冷眼看临研】《非暴力沟通》下的临研人变形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