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迁居民为啥重新聚集

南阳路上红房子“陔庐”白房子“贝公馆”绿房子以及宋家花园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名家住宅。

南阳路陕西北路口的宋家花园。

当时我发表了了该文后开始有南阳新村原32号居民孙老师留言,说自己是已经搬迁的南阳新村居民,于是开始有更多的原居民留言说起自己原来住在南阳新村里面几号,这样一来就开始了一场寻找老邻居的互动。

本次活动的组织者邵林先生

弄堂里原住在32号,目前弄堂里最年长的谈老师,1926年出生,曾是北京西路小学的教师。

一如既往首先为老人们拍摄肖像

还有意思的是我原来的老同事魏先生也曾住在南阳路上46号,而正在寻找老邻居的朋友(已经居住在加拿大)说起常常到对面46号玩,我就问认识我朋友吗?她说那是一楼的耀耀哥哥,她是到楼上找三楼同学玩,而现在三楼老同学去向不明,于是我答应为她问问耀耀哥哥三楼的邻居有联系方式吗?通过澳洲的耀耀哥哥找到了已经定居美国的老同学,通过儿时的细节对上了密码建立了相互的联系,一篇文章会把远在加拿大、澳洲、美国的老邻居找到一起是否很神奇?

当然南阳路的文章还有了“红楼”知情人的爆料,于是我们有了下篇(详情敬请点击:#老寿眼中的上海#陔庐的后续故事)也引发了邵先生对南阳新村的回顾文章(详情敬请点击:南阳路公众号引发的居民回忆)同时我们还引起了记者朋友对南阳路的兴趣,于是有了相应的报道。

英文版的上海日报记者采访了南阳新村居民后采写的南阳路的专题报道,所有配图都由我提供。

上文配图中的南阳路46号就是我老朋友曾经居住的地方。

南阳路的文章还牵发了相邻的铜仁路老居民范先生的怀旧之情,于是恰好正在编写自己家谱的范先生也找到了自己父辈的同事,这样就可以对应上父辈出版业的来龙去脉。

还记得胖阿姨糍饭团吗?

南阳新村对面的派拉蒙公寓还在

南阳新村是原位于南阳路西康路东南角的一个居民小区, 1939年交付使用,南阳路77弄,由酿造业巨商张水云家族投资兴建(注1)。从建造的时代来看南阳新村已经属于新式里弄建筑群,由于这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地块,所以设计上省略了庭院,同时考虑到采光,所以都仅有二层楼,但是室内层高都超过3米,初建时没有管道煤气,但是已经有三件套的卫生设施。原32号居民孙老师回忆当时她外公是用两根大条子顶下来32号一栋二层楼的使用权。

开窗可以看到波特曼大酒店

南阳新村共计门牌号码54个,早年入住的居民不少是独门独户,部分还是一个家族购买了几栋房子打通后安排了所有家族成员。经过49年后政权更替以及文革特殊时期,不少住家开始增加户数,有些则属于家庭内部人口增加或子女结婚重新自我调节,到动迁开始还有约7栋房子保留原家族住在原有的一栋建筑内。而那时每栋楼里基本上也没有超过三户人家的,1994年春节开始因建恒隆广场而开始动迁,具体补偿方式是安排新的住房,选择的大部分地理位置是桂林路、浦北路(紫薇园)周边、龙南新村,还有龙柏二村当时那些动迁房基地,虽然是商业动迁,过程有点复杂,但在1995年7月份基本完成搬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过的自由市场,如果不是这张照片谁也说不清。

应该说这是一个地处闹市背巷的居民区,初建时西侧人口密集度不高,周边哈同的爱俪园由于只见围墙不见大门,人烟稀少。而南阳路上已经有了相应的公寓楼,近处有派拉蒙公寓和巢居公寓,远处则有爱文义公寓。东侧陕西北路一边有较为规整的弄堂“介福里”、“时应里”等。居民生活十分便利,不少参加聚会的居民都记得自己曾经就在边上的培成小学读书(现在的西康路小学,而培成小学则是培成女中的附属小学。培成女中是当时上海四大女中之一,后与协进女中合并成为培进中学),五分钟内可以到上海当年最大的室内菜场西摩路菜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南阳路还曾经设过马路自由市场),五分钟内可以走到南京路陕西路一带的商业区,这地方曾经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区,同时五分钟可以走到北京西路上的15路公交车到北火车站出远门。而南阳路又离开南京路和北京路一段距离,所以可以远离车流的喧嚣声。

这是原来周先生家的南立面,下面应该是后期搭建。

这是弄堂单号一侧的最后一排的围墙,隔壁是纺织厂宿舍。

南立面,可以看得出每户人家的基本间距,钢窗,没有庭院。

室内照片,这应该已经是八十年代后的照片,五斗橱上有四喇叭收录机,有双人沙发,缝纫机。

当年的厨房间

室内状态

这是早年弄堂里小朋友,后面是从来不开的西康路那扇门。

当年的小朋友是现在聚会的主力军

参与本次聚会全体成员

然后按原来居住在弄堂里单双号分组拍摄集体照

早年的居民结构以小资本家、知识分子以及自由职业者为主,不少还是周边学校的老师,当然不排除有部分富人金屋藏娇的所在。由于接受的教育层次不低,文化修养和基本素质较高,所弄堂里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大的纠纷。早年大家的前后门不关,小孩子们常常会从邻居家的前后门直接穿进穿出,由于弄堂不大,所以邻里之间都相互认识,互为同学或哥哥姐姐们互为同学都很多,这样的弄堂里的邻里关系远远胜过现在的大型居民区,看现在几十年后大家还能聚在一起就印证了早年的邻里关系。现在大家回忆起当时邻里关系的状态还是觉得十分有趣。

席间部分居民的合影,没有到现场来的朋友还能认出你的老邻居吗?

南阳路铜仁路口的爱文公寓可作为本文的句号

我写过一百多篇上海老弄堂和老马路的文章,应该说南阳路虽然不是阅读量最高的一篇,但是最有趣的一篇,其中带来的意义也更深远。我希望其他读者也不妨在我的文章留言中也尝试一下,没准你也会找到自己的老邻居和老同学。

注1:张水云(1877-1955),浙江宁波镇海人。民国上海巨商。清光绪三年(1877)生,出身于制酱世家。光绪年间,继承父业。接办南市小九华街(今王家码头路)江万兴酒坊。由于经营得法,积累大量资金。

光绪三十年(1904),盘进宋万康酱坊(今华联商厦地块),改名为万康宏记酱园。同年,又在浦东25堡(今东昌路)“顶进”顺记酒坊,作为另一处酿酒场地,生产醋、酒两作坊。

民国四年(1915),万康宏记酱园场地被哈同占用,高价租给侨商郭氏建造永安公司。张水云在澳门路和劳勃生路(今长寿路)购地建房,创设“万康新栈”。

1916年,又在西藏路(今西藏中路)建立万康宏总店,并在厦门路、长沙路、白克路(今凤阳路)汕头路、浙江路等处先后开设14家分店。此外,还拥有“张鼎新酱园”和“老万慎糟坊”及新闸路酱园弄房屋多处。

1923年,为改革制备工艺,投资10万元向日本购进自动制曲装置“丫”型速酿法专利权,以及全套酿制酱油的机器设备。新厂建成后,生产“机制卍字酱油”、“重酎酱油”,其风味比旧法酱油浓厚醇美,产品远销旧金山、新加坡、南洋各地,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嗣后,各地同业相继效法,促进酱业的技术改造法。1955年逝世,享年78岁。

  摘自:上海《黄浦区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最有名的8条老弄堂,探寻大魔都的时代烙印
往事如煙富民路
老上海记忆:浦东的前世今生(3)
旧上海风情----万春酱园   日期:2008年4月13日
南阳路老房子
上海里弄名称趣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