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的汉中?

文 / 人猿泰山


站在全球看汉中,汉中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全球汉人的老家”,汉江、汉朝、汉中、汉人、汉语、汉服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普天之下汉文化以此为标签,远播世界。

站在中国看汉中,汉中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气候居南北之适中,物产兼东西之共有”,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汉中是中国的“聚宝盆”。

站在陕西看汉中,汉中是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179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是陕西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站在新时代看汉中,汉中是江汉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开展创新型建设城市。

但如此内外受宠的汉中,仍然面临发展的急迫,汉中到底是谁的汉中?汉中人如何在新时代展示自己的精气神?

普天之“汉”

天下不可小汉中!

“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中之“汉”乃千年传承之汉,非一朝一代之汉,是普天之下“汉”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中华文明彰显世界的独特标签和形象。

“汉”,最早指的是天上银河,由于汉水与银河夏季的走势一致,故以此为名。天(银)河落地而成汉水,孕育汉中。刘邦自汉中勃兴号曰“大汉”。从此,中华文明将“汉”这个字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基因里,后世以“汉”而高度认同,累世相继代代传承。而汉中正是中国汉文化的源流之一所在,被誉为“全球汉人的老家”。

文化学者余秋雨说:“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写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那就是汉中。”并倡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家。”=

追根溯源,汉中之地,120万年前,汉中就有古人类的活动,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遗迹,印证了其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至少在西周时期,就以诸侯封国褒国的身份沐浴在华夏文明的光辉里。华夏大地最早的“治水”传奇,在这里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禹贡》中有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自秦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汉中在漫长的岁月里上演了太多精彩,但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恐怕还是给中华文明烙下“汉”的独特标识,以此彰显了一个远超以往的文明全盛时代,从汉开始,汉中与汉文化紧密地融为一体,这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说四大古都是代表中华文化的舞台,那么汉中就是国际舞台上的中华文明标签。他更加具体和形象。

汉民族的称号“汉”又来自于世界性文明扩张的大汉王朝。汉承秦制,但秦制虽伟大却太冷峻。汉朝实际是秦制的补锅匠,把制度的尝试确立为习惯。汉先承袭秦法,后学黄老,直到汉武帝制度改良,把孔孟和韩非嫁接在一起,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之后的汉朝及后世历代王朝,兼用霸、王之道,以温情的儒家为表,法家的君王术为里,让原本冷峻的大一统制度变得刚柔相济。“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华后世两千余年的治国模式和政治格局。

享国四百年的汉朝,不仅在政治制度上走向成熟,更形成了汉民族基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饮食、服装、建筑到音乐,各种生活习惯在兼容并蓄中逐步定型,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明传播。

威震中亚,威加海内,令天下始知有汉,这是汉朝的荣光。如今汉朝虽已远去,“汉”作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字,一种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在世界名声响亮。

我们说汉中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在世界上的最高辨识度就是汉。

发端于秦巴汉水的大汉王朝,其光辉与荣耀与汉中有着解不开的羁绊,上演着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汉文化流脉!刘邦发配汉中时的困局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破局,正是得益于汉中的庇佑。为了实施武帝攻打匈奴的战略,汉中人张骞肩负国家使命,历时十三年,经历千难万险、矢志不渝,得以“凿空”西域结联千里,开拓了影响世界两千年的丝绸之路,也成为了“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为中国打开了辽阔的世界视野。

汉中作为穿越秦巴山区7条古道的中心,“栈道千里,无所不通”。不仅是中原文明与古蜀国文明的连接点,还串联了西北丝绸之路与西南丝绸之路,是两条国际大通道的连接点。

作为地处关中与四川的交通节点,茶马古道熙熙攘攘,物资往来络绎不绝,兴旺盛景可以想见。古道的连通使得汉中成为繁盛开明之地。“玺书交驰于斜谷之南,玉帛践乎梁益之乡。”甚至远自中亚、西亚的文化与东南亚文化在这里相会。

岁月流转,几度炎凉。汉中特殊的地理,使得汉中人口几度迁移变化,开放的文明为其带来另一种繁荣。秦、汉、唐王朝主流文化向南辐射、迁移的第一驿站就是汉中。因此这里生长、移植、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别是以活态方式留存的如汉调桄桄、汉中傩艺、洋县皮影等汉中民间文化遗产,更本质地反映出汉中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文化特征。北宋时,开封、成都和汉中,其商贸和繁华闻名天下,汉中当时人口有12万。到清朝中期,由于川、楚、豫、皖、赣等省贫民的大量迁入,开放的文明“一跃而成为我国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之一”。

汉中作为经略要点,在历次土地权属的争夺中,发生了无数征战厮杀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刀光剑影,特别是三国时期,汉中被认为是蜀之肱骨,魏蜀在此进行了反复的拉锯战。曹操、诸葛亮、司马懿、姜维前仆后继,轮番登场。虽然自唐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北迁,使得汉中基本上从历史舞台上沉寂。但张骞、诸葛亮、蔡伦、刘邦等一批历史名流,其勇于开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韬晦自强平天下的精神,都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这是汉中对民族精神的贡献。

古老的汉江,一如往昔,“清可濯缨,浊可濯足”,为中华文化打上印记后,任其在海内外遍地开花。

中国的汉中

特殊的地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命运走向。

上天从未抛弃谁,汉中特殊的地理环境没有迎来帝都的落脚,但却成就最早的“天府之国”,收获着另一种精彩。

汉中地处中国版图地理几何中心,“气候居南北之适中,物产兼东西之共有”,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物产资源丰富,被称为中国的“聚宝盆”。

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一个重要城市,汉中处在川、陕、甘三省之交,北依千岩万壑的秦岭,南屏绵亘千里的大巴山,是群山环抱中生长出来的一块狭长盆地。汉江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横贯汉中全境,使汉中身处内陆却有胜似南国的水利之便和风情。

“益州咽喉,若无汉中,是无蜀也”,作为蜀道的核心地带,汉中是秦人入蜀,蜀人入关的必经之所。汉中之独特,在于联结成都、雒城、剑阁等地,形成首尾相接的阶梯级防御体系。也成为抗战时期的后方重镇,“飞虎队”的战机在这里一次次起飞,也为汉中日后航空产业相对发达埋下伏笔。

汉中不南不北的地理,群山环绕,使其气候干湿适度,冬暖夏凉。兼之被汉江浇灌,成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因此无论是作为举兵入关的“咽喉要地”,还是屯兵休养的“后方粮仓”,汉中皆为兵家所重。自元代起,统治者把汉中划分给了陕西,形成犬牙交错的省域格局。

“秦岭一条线,南吃米饭北吃面”。尽管身在陕西,汉中人往往对四川的认同度更高,或者说倾向于南方的饮食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人口迁移使汉中成为天南地北互融地区,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今天,汉中那碗浆水面,就像是甘肃、四川、陕西三省风味的融合特征。

而汉中之于中国,最具独特之处在于其自然资源的价值。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

“秦岭,天下之大阻也。”这个由千山万水汇聚而成的庞大山系,使汉中因气候物产而过得有滋有味,山川相间,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宜人,被公认为地球上同一纬度生态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使汉中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居全省第一。高等植物3000余种,素被称为“天然药库”“天然物种基因库”;野生动物500多种,尤以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最为珍稀;探明矿藏60多种,如此种种,汉中被称为中国的“聚宝盆”实不为过。

不仅如此,汉中还是国家重要水源涵养地,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成为“南水北调”供北京、西安的首选水源。

有异于陕北和关中,湿润的气候,使汉中一派南国风光,既能像江南那样到处油菜花盛开,大规模种植水稻,还特别适合茶树生长,成就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茶叶。

据史载:“汉江航运已有三千余年,由汉中启程可达汉口。由于水陆相连的交通条件,使汉中成为陕、甘、川、鄂四省经济吞吐之地。”

建国初期,汉中工农业总产值仅次于西安,居全省第二。计划经济时代,山脉的阻隔及政策的倾向,使得汉中步步衰落且属于被逐步边缘化的区域之一。

不管怎么说,良好的气候与生态环境,是汉中的先天优势。从地形上来看,汉中以山地为主,占总土地面积的75.2%。这种山多平地少形态,阻隔了它通往富庶之地的机会,使得汉中人口长期处于流出状态。

当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渐向消费拉动转型,而对于旅游休闲时代的汉中来说,昔日的“阻隔”恰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眼中国,汉中的大山大水、文化美食、气候生态,都是绝版资源。并且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结合,熠熠生辉。

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宝成线、阳安线、西成高铁线三条铁路交汇,十天、京昆、银昆三条高速公路合围,汉中城固机场扩建,使汉中成为连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国家179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在国家地理区域中央地带,汉中是唯一一个连接西北与西南,西南与中原的小江南和交通枢纽城市。远有汉文化,近有大交通,中间全域旅游和特色资源,汉中具备了快速发展的优势。

汉中的现实

近些年,汉中自身的发展速度长期高于陕西平均增度,今年基本实现了在2012年基础上“七个翻番”目标,旅游总收入增长了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37倍。今天汉中成绩,以及旅游产业的名声,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标志了汉中经济强大的内生性。

但奈何体量太小。在中国城市排名中,往往被称为五线城市,GDP1500多亿的体量与其它城市相比,富庶繁荣差一大截。

多年来,国家和陕西省对汉中有诸多的定位,例如提出汉中市要建设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重要的物流中心,建成生态宜居城市;将汉中定位为省内四极之一,形成百万人口的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明确汉中建成以旅游、工业、生物资源开发和商贸为主的大型中心城市,陕、甘、川毗邻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放眼陕西全省,汉中虽然以陕南第一大城市的头衔占据区域经济高地,其经济总量仍然不敌榆林、咸阳等城市,在2019年陕西经济排名中,仅仅位列第七。原本要作为陕西第二大经济城市持续崛起,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未能“率先突破”。

汉中之产业,以农业为主,因矿产丰富而有相当的钢铁冶炼产业,又因三线建设,集中了一定的军工航空工业基础,最后因为基本民生也内生发展了纺织、烟草、食品、医药等轻化工业。虽然本地产业门类多,但总体效益并不显著。

其实汉中有很好的经济基础,但因交通的原因,汉中在建国后并非陕西发展的重点区域。虽然到1992年,汉中的经济规模曾逼近咸阳、宝鸡。但政策的倾向很明显,1980年,汉中县才撤销恢复为市(县级),1996年才改设为地级汉中市。汉中作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聚集了很多的科技人才,但直到2012年汉中才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016年才有省级高新区。可以想见,汉中发展的不易。

但“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埋怨没有意义。

2019年,汉中三产占比14.7:42.8:42.5,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6%,居全省第4位;一产占比仅次于渭南。作为陕西农业大市,汉中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并且在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单位土地产值相对有限的农业一直高居不下,很有种错位感。按照汉中市统计局的分析是:“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总体偏低,大多以产地原产品的方式进行销售,产地初加工比例较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仍然较短,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

在这种条件下,汉中农产品对外形不成市场,对内缺少辐射力,产业融合度不高,再加上农业产业化发展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创建、推广营销投入能力不足,缺少加工、包装、销售龙头企业带动,使得汉中农业整体效益提升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工业方面,汉中重点发展航空产业、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电气产业、仪器仪表及电子产业、汽车产业6大产业,因为汉中在这些方面有一些相对优势,毕竟拥有航空与机床的龙头企业,但整体来看,要走的路还是比较漫长。

从三产占比来说,汉中二产和三产占比相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比较明显的就是工业产值太低,对三产支持乏力,对GDP增长拉动效应也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汉中市响应国家提倡的经济发展政策,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其中,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产值占工业完成值的比重分别达26.6%、31.9%和27.9%。

近些年,由于不符合要求的采矿、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相继停产、减产,同时,重点行业增量有限,支撑减弱,比如农副食品、酒、饮料和精制茶等行业在持续数年的高速增长后,增速减缓。2019年,汉中高品质食药工业完成产值441.46亿元,下降2.5%;现代材料工业完成产值505.45亿元,下降1.5%;能源化工工业完成产值155.38亿元,下降5.1%。

汉中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汉中产业体系、产业要素、产业生态、产业结构仍处于成长期和调整优化期,产业对经济和民生的支撑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对社会资源的撬动能力有限”。

但汉中这些年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在旅游业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大胆创新,其打造世界级的汉文化旅游精品,一直被寄予厚望。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18年汉中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74.0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2%;按汉中全域旅游口径测算,全域旅游产业实现增加值171.6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2.0%,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势头强劲和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强的重要产业。

总之,汉中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具挑战性。一篇专题调研《加速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的“陕南模式”》中曾指出,陕南作为全国生态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发展方面制约多、要求高,需要国家和省上在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方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还存在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部分园区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

虽然汉中农业规模大而不特,工业门类全而不强;但汉中在体现产业未来趋势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总体实力不断加强。现在,“四个在汉中”建设全面启动,坚定不移地走循环发展之路,“六个中心”目标直指区域中心城市,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现代的汉中

根据汉中城市建设规划,近几年,汉中中心城市确定“西进、东扩、南移、北优”的发展方向,依照“一江两区三组团、三轴十个功能区”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发展。值得称道的是,汉中以“城市即旅游景区”为理念,以“最美丽城市”为目标,期望在人文和山水特色上取得突破,其中文化历史街区的改造建设,值得期待。

更值得期待的是当前汉中正在打造的“四个在汉中”,可以说是汉中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成为彰显汉中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响亮品牌和新型产业优势,也是对汉中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的考验,更是新起点。

在如今城市竞争的格局下,从汉中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方向固然正确,但弱小的体量,使得产业培育和市区建设更新成为汉中发展必须迈过的两道坎。

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汉中或许需要的是第一产业二产化、第二产业三产化和第三产业一产化。即在特色农作物种植繁殖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优势和深加工配套,激活本地人口就业,使向内求生的经济向外延展。

在工业生态薄弱的条件下,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吸引外地人才应该是方向之一。我们说矛盾总有主次之分,汉中现在产业面临问题,就是产业培育的问题。虽然汉中近几年在“六大产业”的产业链上积极培育上中下游企业,健全供需链接、要素配置、协作服务等延链补链机制。但任何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城市产业链,主要靠招商基本上不可能。

从“围城”中走出去,还得靠自己。

因为不管是阿里还是腾讯,真正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都是一点一滴自己孵化培育出来的。招商毕竟是一场生意。政府更需要做的是产业生存的生态建设,特别是汉中在西北的地理处境。

汉中装备制造、高品质食药工业、现代材料、高新技术、能源化工工业虽然都是过百亿产业,但从全年看,这些行业发展趋缓,高品质食药、现代材料、能源化工均出现下降,“六大产业”在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产业园运营、产业孵化,甚至政策和资金都将长期考验汉中经济发展。

近些年,在汉中发展议题中,被广泛关注的是旅游产业,从人文历史资源看,汉中的旅游业有雄厚的资本,并有着向世界说明汉文化的重任,把文化内存用现代手段包装,让人们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汉中。在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最有示范意义的就是汉文化的复兴。但汉中急切需要解决的是旅游与三次产业的高度融合,形成特色旅游产业体系,因为据汉中旅游部门资料显示,2018年到汉中游客人均消费仅588元,较全省低300元,旅游带动消费作用不明显。

但也应该认识到,光靠旅游,是无法支撑一个中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必须有其他产业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城市经济腾飞。毕竟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季节性波动对旅游有很大影响。

通过产业培育和文旅开发,建设好城市骨架及特色,两者相辅相成。当然,一个产业的培育,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吸引产业相关的新型人才。

以汉中良好的生态、人文、区位、产业优势为依托的“四个在汉中”打造关键之一就是如何吸引高质量外来人口的问题,因此,“学研在汉中”是“四个在汉中”的基础引领。

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这也是汉中在新时代应该展现出的气质与形象。

汉中目前的产业主导思路,是“六个三”战略和“三个六”重点支撑,以及推进园区创新等具体措施。

汉中的产业培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或许短期内,汉中的优势在大旅游和大健康,专注高端服务业,通过医疗与休闲度假、生态观光、运动健身、保健康复、养老养生等业态多元融合发展,并形成“生态资源 人文景观 生活居住 核心配套 目的地体验”的旅居产业链,集聚人气改善人口结构,以其产业培育经验,通过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持续优化城市宜居宜业、综合交通、产业平台等硬件设施,并运用到其它生产性服务业上,如互联网 、智能 等方面,形成较好的机会。

在今年3月审议通过的《汉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提出坚持弥补短板、壮大优势,在产业发展、社会建设、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和全省规划盘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小城岁月,悠然自得,或成为倔强的好感。但时代发展,从未为谁停步。

“学研在汉中”“旅居在汉中”“医养在汉中”和“兴业在汉中”,这是汉中自我完善发展的路径和策略,同时,作为整个汉文化的正源,汉中会盘活其内涵和价值,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走向世界。在高铁对时空压缩改变经济格局的今天,汉中还有很多文章要做。

无论如何,我们期待能够看到汉中的回归与崭新的精气神。多年后,再来复盘汉中如今的战略,或许有一种无愧时代的豪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
乔润令:“小而特”是特色小镇的核心追求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两个率先为建设文明幸福新萧山而努力奋斗
苏州捧起李光耀世界城市奖
区域发展走进“新春秋战国时代”
关于武汉未来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唐良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