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读】《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讲述如何修心。《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道恒无名。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今本



道令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谢国仲】《老子禅解》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永恒不变而周行不殆的,故常无为而无不为。没有什么不是道所生化的,而它本身又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自性、如来藏的道理。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若能守之”,就是前章所说的“鱼不可脱于渊”的意思;我们若能守住自性,“万物将自化”,我们生命的气机,甚至一切万物,都会自动转化,进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只要无为,不需要有为,人机不动,天机自动,一切自动化地运转。这就是吕洞宾所说的“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都是无为而自化的现象,所有使然的东西都消失,进入自然的状态。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在这个守住自性的修心过程中,会有反复。守到一定时候,你的欲又会开始作,欲望又会升起,无明又开始缘行。这时该怎么办呢?一起妄念,马上就知道,就觉察到,所以禅门里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一觉了以后,“镇之以无名之朴”,立刻调整到“无念、无相、无住”的状态,这就是“无名之朴”,也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状态,若还有眼、耳、鼻、舌、身、意,就不是“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当你以无名之朴镇住妄念,欲望立刻就不见了。所以正是“化而欲作”的时候,要立刻返观内视,内省,镇以无念、无相、无住,欲望顷刻间灰飞烟灭一般不见。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不欲以静”,欲望一消失,就进入静的状态,这个时候“天下将自定”,又回到天人合一的状态,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此章告诉我们,如何在人心的变化过程中,守住自性而不着相。一旦着相,一有能所,一起欲望,立刻“镇以无名之朴”,也就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能回归本来。所以老子章章所述都是在心地上做功夫的内容,这与如来所法教是一致的。佛家说何谓外道?“心外求法”,是为外道。而老子所讲均是心内的求证,如此可知《道德经》是真正的正法。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本章提示出理想的政治在于无为而自化(Self-trans一form)——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体现。


“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自身如能做到清静、真朴、不贪欲,对人民如能做到不骚扰、不侈靡、不扩张私人意欲,百姓的生活自然可以获得安宁。


老子一再强调统治者的态度应出于“无为”——顺任自然而不加以于预——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成,同时要养成真朴的民风,这样的社会才能趋于安定。


【傅佩荣】《解读老子》


“无为而无不为”一语,是对道的作用之标准描述,道是无为的,因为它不存任何目的要完成,也没有任何潜能要实现;道又是无不为的。因为任何事物或状态,如果违背道的规律,就根本无法存在。换言之,“无为”源自道的“超越性”,而“无不为”则出于道的“内存性”。“化而欲作”的“欲”字,应是动词(想要),而主词省略的是“有人”;如此才可接着说“吾将镇之”,亦即作为“镇”的受词“之”。理由很简单:万物中,只有“人”可能产生特定的“欲”,想要有所作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需要镇以无名之朴。


【今人悟】


“无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阐述、解释。本章开头第一句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不为了。第二句便引入人类社会,谈到“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实行,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这样的理想社会。这里所说的“镇”,有人解释为“镇压”,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章的说明中露出了暴力镇压人民的面目:谁要敢一闹事,那就要严厉加以镇压。这种解释,我们感到有悖于老子的原意,“镇压”应当是“镇服”、“镇定”,绝非是武力手段的“镇压”。由此,我们也认为,老子并不是代表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要求,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不是仅仅代表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这表现出老子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因而这是进步的、积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6)【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心观《道德经》(39)
《道德经》“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怎么理解?化而欲作是何意?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学用:不求成果,亦不放弃努力,最后一定成功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