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局外人》有感:如果生活是荒诞的,我们该如何选择?

存在主义即人道主义。

——萨特

在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有个主人公叫默尔索,他在母亲的葬礼没有落一滴泪,甚至还打起了瞌睡,喝了一杯牛奶咖啡,然后在第二天就前去约会了,并看了费德南的电影。于是,小说抛出了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即某些人被视作“本性邪恶”的人,推而广之,社会很残酷,生活更不易,但人类的存在本身又受到数不清的约束。作者向读者发问:母亲去世了,一定要哭出来吗?爱一个人,一定要说出来吗?不相信上帝的存在,就一定是错的吗?

读过《局外人》的人其实都有一个感觉,即主人公默尔索就是千千万万社会上存在的人的形象的总和,是我们人类荒诞人生的象征,默尔索就是我们自己。对此,看看如今的社会不就知道了吗,社会已经习惯了给别人贴标签,根本没有人愿意多花一点点时间认真剖析真实的人性和各自的人生。

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也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这个世界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就像郁达夫写的那个小说《多余人》一样。其深层内涵都是为了解释人在现代世界中的孤独和无奈,以及现实的残酷和不可改变。

《局外人》以一种客观记录式的”零度风格”,粗线条地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谬的世界中经历的种种荒谬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着,他像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

小说中,威严的司法以某种荒谬的正襟危坐呈现,比如审讯几乎不集中于杀人案本身,而是想方设法将案犯妖魔化,把杀人者与母亲之死牵强附会。诉讼双方悄然获得某种置换,仿佛罪犯退出被告席而代之于法庭或检察官。小说结尾道“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就是这种不动声色而又颇具内力的语调,活现了一个惊世骇俗、对一切漠然的“荒谬的人”。而从“这一个”中,人们看到更多的人,乃至一个阶层或整个社会的不可理喻。那些与杀人没有关联的事情,最后却把默尔索送上了断头台,这让默尔索看到了世界的荒诞性,而在那个荒诞的社会中,人是没有发言权也不被重视的。在庭审中,默尔索本想替自己辩白,但他的律师却告诉他:“别说话,这对您更有利。”由此,默尔索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可以这么说,他们好像在处理这宗案子时把我撇在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然而,局外人现象的产生无疑是由那个世界本身所孕育的,默尔索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局外人》写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时期,西方世界正处于战争的恐慌之中,人们对社会充满迷惘,精神没有归宿。默尔索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们孤独、痛苦、冷漠,但又不甘于被现实的世界如此凌迫,于是他们变成了世界的局外人,自我成了自我的陌生人。他们以冷漠来反抗生活,却最终未能逃脱在命运面前的惨败,悲剧是注定的,但蔑视悲剧的态度却让他成了一名挑战荒谬的英雄。

读完这本小说,我们可以深刻的领悟到: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默尔索。

加缪的智慧在于,他通过小说主人公默尔索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存在本质,默尔索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生活状态的人的代表,这本小说的哲学形而上意义也正在于此。作为一个人,他是特别的,但是普通却往往寓于特别之中,他的身上有着太多人的影子。为了进一步了解生活,了解从前的人或许也是我们身边的人,默尔索的个人的世界也便成为一类人共有的特质,通过对默尔索的探知,才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局外人”这种现象。

萨特说过“真正优秀的小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在人们的脑海中就和自然生活融为体,真正存在过的事,我们会忘了它是由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生活本身一直存在的”。

莫尔索的种种怪诞行为乍一看难以理解,但事实上,他才是活得最多、最充实、有着深沉本真追求的人。死亡前夜,他第一次敞开心扉,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荒谬,但至死幸福。

加缪对此评价说,莫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早已洞悉这个世界的荒谬,“我不知道”、“毫无意义”两句话被他悬挂嘴边,“厌烦”则是他面对人事时的常态。莫尔索意识到世界没有意义,没有出路,认识到世界对于人的种种欲望漠不关心,认识到人同世界特别是人同社会这种不协调乃至对立的关系。只不过他没有像柏拉图那样认为世界万物是“理念”的影子,那样过于虚幻;也不认同佛教的生命理念“如露如电”,从而寻求涅槃寂静;更没有鲁滨逊的“经济人意识”,唯利是图。

他热爱自然,渴慕自由,珍惜每分每秒,完全靠着自己现实的理性与实践精神支配着一切行动。他外表是冷漠的,但内心是火热的;他看上去是个局外人,什么都不管,其实是个最懂得生活秘密的人,什么都看的很清楚。这就是《局外人》带给我们的灵魂深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你在人群里感到格格不入,那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男神”加缪: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今日头条
读《局外人》之感
或许是,我在妈妈的葬礼上没有哭泣,因此,我被判处了死刑
【局外人】
加缪的3本名著 | 要义无反顾地生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