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院落文化 (文/王受之)



本文作者:王受之,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著有《世界现代设计史》、《纵情现代》、《执意纯粹》、《骨子里的中国情结》等。
 
        作为中国人,我喜欢中国形式的建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院落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传统建筑似乎在普及、流行水平上不敌源自西方的现代建筑,随着现代化的步伐,传统的形式被放弃了,而全盘以西方的居住形式来取代。在广州附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去过一些富豪的家,大多在客厅中间悬挂巨大无当的所谓“巴洛克”式的大宫灯,无处不是西班牙、意大利的大理石铺面,金光灿烂,家具镶金镀银,假古董铺天盖地,实在是很恶俗。

列个表,做个问卷,看看时下我们的消费者喜欢什么的生活方式,我估计十有八九会挑选“西方”的现代化。现在西化风强得很,好像房地产的楼盘的名字,中国人念得顺的一般不用,总要念起来别扭的外国名才洋得可以。住宅建筑也如此,好好的住宅,非在建筑立面上来点罗马的三角山墙、爱奥尼克柱头什么的才好卖。

中国的感觉,中国的气氛,中国的院落,讲老实话,是要在中国的大气氛中营造的,要想在一个非中国的大氛围中营造中国感觉,很难。

我自己倒也真正住在西方,住在美国的加州,并且足足住了20年,说来也几乎半辈子了,自己住的房子也大,四面大窗,从窗口可以看见圣盖布利尔山脉,高大的玻璃窗6米高,阳光充沛,照得我好像无处藏身似的,我家里也有一个不大的院落,是个灿烂的花园,四季鲜花盛开,爬墙虎爬了4米高,把墙面完全遮成一片绿色的毡子,车房也大,足够可以同时做自己的画室。四壁装上书架,天花太高了,因此把两个书架叠起来,看看距离,离开天花板还有两层书架的空间,简直可以把四个书架叠起来,才填得满一个墙面。我在买了这栋房子之后,其实努力想营造的就是一种中国的院落氛围,但是虽然尽力了,但是还是不那么中国。缺什么呢?我总是感到缺乏一些中国人的东西。为了找寻这种感觉,在院子里种了茉莉花、桂花,加州天气好,因此什么花也糊涂了,一年四季的乱开,春天桂花开,到秋天也开,茉莉是时常开,玫瑰更是开的一塌糊涂,坐在院子里,看见那些蜂鸟急急忙忙得在花间采蜜,也很开心的,但是感觉依然不对。

中国的氛围其实是一种综合的东西,环境、邻居、饮食、艺术、话题、气候、阳光、四季,还有软部分,历史、沿革、传说、八卦等等,综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氛围。苏州的网师园是第一等的优秀园林,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二楼仿造了个部分,加拿大的温哥华也在唐人街附近造了一个,甚至还种上了牡丹之类非常非常中国的花卉和植物,走进去了,还是个主题公园,感觉不对。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住宅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是共同的。我们从中国古代诗词中见到的那些对家的颂扬,在西方游记中读倒的美丽家园,在园林、自然环境和住宅的结合上,几乎没有什么出入。院落是在有限的居住空间中,努力和自然联系的一个最佳的方法,在中国已经有上前年的历史了,因此早已经融入了中国建筑文化之中。

许多年以前,我曾经看过何家槐先生写的一本旅欧散文,已经不记得书名了,好象是叫“欧行书简”什幺的。那时候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外国游记是极为稀少的,首先是因为那时出国的人少,而那些能够出国的人回来之后也不太写游记,从外文翻译过来的游记也很少,外国在于我们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几近天方夜谈,因此当时要能够看见一本欧行记,弥足珍贵。

记得何家槐那本书所记载的的地方大部分是在中欧,奥地利、德国和波兰,回忆起来,印象已经很淡漠了,但是书中描写客逝它乡的钢琴家肖邦在波兰的故居那一节却依然记忆犹新。

肖邦故居位于华沙西北约50公里的幽静小村-热拉佐瓦 " 沃拉,肖邦六岁开始学琴,八岁首次演出,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26-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深造。1830年定居巴黎,从事创作和教学。1849年在巴黎逝世。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因此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现在的肖邦故居纪念馆是二战后重建的。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室内保留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代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作品。

何家槐写道:精彩的不是故居,而是故居的院落。那个在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院内竖立着肖邦的雕像。溪水潺潺,琴声悠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散步。故居是一个花园,一个宽敞的庭院,园中鲜花盛开,小鸟在浓密的树间吟唱,阳光和煦,来参观的人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静静地听着一位钢琴家在房间内肖邦用过的钢琴上弹奏的他的作品,那些玛组卡、华尔兹、奏鸣曲的忧郁音符跃过窗户,飞进庭院,滋润自然。读到那里,的确是令人向往。庭院、花园、住宅、音乐,这些内容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仅能在梦中出现的一组浪漫因素,我是在大约 1962年读的这本游记散文的,在那个困惑而贫瘠的年代,我怎幺能够想象自己的家有一天也有有个庭院,有鲜花,有音乐,有小鸟呢?

   我是一直很喜欢有庭院的住宅的,我曾经去过好多地方,参观过许多名人的故居,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却往往是那些有庭院的。比如北京阜城门内白塔寺附近鲁迅故居,第一次去的时候是“文革”的后期,故居刚刚重新开放,我去的时候天已经晚了,院里几乎没有人,我看着那两棵枣树(“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也是枣树”),站在他称为“老虎尾巴”的那个小书房外面,看着已经出现星星的湛蓝的天空,听着信鸽在北京城墙边上忽而掠过的鸣响,感到特别的宁静。

在鲁迅故居旁边,我也去访问过中国现代设计的先驱之一郑可先生的家,他是唯一去过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中国人,1930年代在香港开设计工作室,据说画家黄永玉、广州美术学院前院长高永坚都在他那里工作过。1956年回国报效,当了刚刚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次年,也就是1957年被打成“右派”,发配劳改,从此消沉,“文革”之后复出,已经是垂垂老者矣。他回国的时候在阜城门内买了个小小的四合院,经过几十年的荒废,也已经很旧很旧了,屋檐特别低矮,很杂乱,院子中也种了一些花,透过灰色的屋顶可以看见白塔寺巍峨的轮廓,郑夫人给我们煮咖啡,郑先生给我看他在德国魏玛时期去包豪斯学习时的一些产品设计的手稿,一律色粉笔画,很惊人。那是何等温馨的时刻啊!郑先生已经故世多年,不知道那个家现在如何呢?

   我们总是在念叨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居住方式,把它们往往视为对立的,其实,在对自然的热爱、对家庭的戚念、对私隐的追求上,我看东西方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现代人对于家与自然的关系,家的私隐性,天伦之乐的期望,与古人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仅仅是到现代,人们的生活心态由于都市化的影响而变得逐渐物理化、物质性量化了,室内空间越来越大,而室内与自然、室内与人文因素的隔绝也越来越大,居所原本是人和自然、人和历史文化的一个连接点,现在却变成了把人与自然、与历史人文截然分开的物化空间了。

近些年来,我们造了好多好多的住宅,把城市建得水泥森林一样,虽然房地产开发商给他们的商业住宅冠以各种华贵的名称,但是绝大多数是名不符实的,看了以后感到徒有虚名,无法和那些奢华的名称联系起来。因此,心中总是期望找到一种更加接近我们理想生活环境的空间,或者拥有,或者仅仅是感受一下。

大约因为自己在国外生活接近20年了,对外国的生活形态已经有些熟视无睹,因而更加期望看到一种能够把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家的感觉提炼出来的住宅。我知道西方人的现代居住环境比东方的更科学,但是东方住宅形态和东方建筑形态中却有一种西方住宅所没有的人文的因素,它可能不是物理性第一的,但是绝对是心理性的,能够使你感动、喜悦、忧伤、悸动,中形西态的住宅是否有发展的可能呢?

  中国在住宅民族化方面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育处于快速发展期,民族心态容易比较浮躁,也容易走全盘崇洋的极端。我们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台湾地区屡见不鲜。

因此民族现代居所的探索并不顺利。

中国早在1950年代就有类似梁思成这些大师在北京提倡国家部门的宿舍建筑采用民族形式的屋顶的提议,在少量采用了之后,基本被放弃,1957年前后,批评铺张浪费,民族化建筑的探索,成为批评的典型。除了1959年北京的十大建筑是民族形式的之外,基本停顿。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才又出现了少数的探索。

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住宅,企图在四合院的动机上通过交错迭加形成多层的传统现代住宅群,核心部分就是院落,不过这个项目完成之后褒贬不一,但探索是启动了;苏州在改造拙政园旁边的桐芳巷住宅区的时候,采用了江南民居的形式,采用逐步退台的方法,把四水归堂的院落包含在内,建造了很温馨的小巷中的集合住宅群,建筑界给予比较高的评价。这种探索,从规模上讲,的确微乎其微,但是从意义来讲,却是开创了民族现代化住宅规划和设计的探索先河,对后代一定具有很大的影响。

  院落,或者庭院,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空间,而且是家的核心部分。要不是怎么我们叫“家庭”呢?在中国人看来,有庭院才是家。古代人把园林、庭院最为家的一个构成因素。即便是比较贫困的人家,也依然有个屋前的庭,屋后的院,前庭后院是必须的,而屋可以比较简陋,有庭院就是个家。现在人由于土地资源稀缺,因此纷纷变成蜗居在空中无根之民了。高楼大厦的公寓住宅,剥夺了“庭”,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看法,那就没有“家”赖以存在的依据了。

  早年上海的石库门注意了私隐性,进门之后就有天井,作为内庭,自然是一时之选,但是却也是在有限的空间中达到了中国人对于院落追求的极限处理方法。

石库门中的天井分前天井与后天井两类。前天井的基本功能是改善室内的通风与采光,并提供住宅内部的露天活动场所,同时也使弄堂的公共室外空间与住宅的内部空间之间有一个过渡。它虽然很狭小,对于门外弄堂的公共空间来说又显得开敞、“公共” 得多。它面积不大,却巧妙地达到了空间循序渐进的效果。

    后天井则主要用来满足后面房间的通风与采光要求。同时也使由于进深过大而带来的室内空间过于沉闷的局面有所打破。

 天井提供了住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室外活动场所。这种露天但又封闭的空间既很好地保持了住宅与自然─阳光、雨水、绿化的联系,又有别于户外嘈杂的公共环境,是一种亦内亦外的特殊过渡空间。

对内来说,天井是一个“外部空间”:没有屋顶,阳光和雨水可以渲泄而下,花草树木可以茁壮成长;对外来说,天井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内部空间”。进入天井,客堂间落地的通长格子门,两厢大片的花格窗,都使天井与室内空间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在这里,室内室外被真正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其实,院落在江南民居中是处理得最好的。我们提到的江南,往往说的是江浙和安徽,也可以推广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江南,长江之南,这里江湖纵横,又是丘陵,依山倚水,物阜民丰,千年的财富和文化沉淀,形成了一派独立的住宅和城镇风格。园林住宅之精致,举世遐迩,民居的讲究,也是中国之最了。
 
 
续——院落文化
 

中国传统住宅,受地理形态、气候形态、宗族形态影响,基本方正、围合。江南民居也如此,布局上,与北方四合院相似,但是布局紧凑得多,也巧用地形,临水依山,中轴对称,迎面房为厅,后院一般是两层的楼房,与北方的平房不同。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四面房屋相互联属,屋面搭接,紧紧包围着中间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称之为天井。其实就是方形围合的房屋中间的庭院。天井是内部敞开的空间,作四面房屋的采光和通风用,也是家人活动的核心。因为四面房屋屋顶上的雨水都流入天井,因此,当地人也叫这种结构的房屋为“四水归堂”。正式的称为,自然还是叫“厅井式”住宅。

厅井式住宅,是庭院类型民居中一大类,前面有敞口厅,还有小天井。

江南居所的天井内一般皆有地面铺装及排水渠道。每幢住屋前皆有宽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时串通行走。同时一部分住屋做成敞口厅等半室外空间,与天井共同作为生活使用空间。其结构多用穿斗式构架。这种形式民居在湿热的夏季可以产生阴凉的对流风,改善小气候;同时有较多的室外、半室外空间来安排各项生活及生产活动,敞厅成为日常活动中心,而不受雨季的影响。我到江浙水乡的居民家去,在那靡雨霏霏的时分,总是看见左邻右舍的女辈在厅中一边剥毛豆,一边谈家常。

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院落,可以说在中国东西南北都一样。比如广州的典型清代住宅建筑“西关大屋”就是如此,西关大屋的入口必备三件头,就是三道门,即第一道屏风门,也叫矮脚吊扇门或花门。花门上端通花,一般用木雕雕花作装饰;第二道门是独具岭南特色的趟栊门,“趟栊”顾名思义,开为趟,合为栊,全用13条直径8厘米粗的园木横架做成;第三道门才是真正的大门,多用樟木或坤甸木制造,门厚约8厘米,门钮是铜环,门脚旋转在石臼中,内有扣门。跨过三道门,就是门厅,然后到茶厅,第三间才是正厅,再到头房(长辈房),然后是二厅(饭厅),最后是二房(尾房)。三门三进,使得封建等级制在西关大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厅与厅之间有小开井,靠天窗采光,城市中间的大屋内部用小开天井当院落,解决了采光问题,又营造了院落氛围,是非常聪明的设计。大屋两侧为挂廊,屋内两条青云巷,左边是书房,右边是偏厅客房,最后是厨房。有的西关大屋还有小花园,栽种花草,设置假山鱼池以供玩赏。那就是正式的院落了。

四合院更是设计得让屋子围绕着中间的院子,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其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泛,在中国民居中占据首位,堪称我国汉族居民住宅区的正宗典型。我们说中国的住宅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四合院,大约不会差太远。经过长期的积累,到明清两代,以北京为代表的四合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结构和造型。

以北京为代表的四合院其主体布局一般为“一正两厢”:“一正”即正房,也称上房,为宅主或老长辈的住所,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其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均为全宅之冠;“两厢”指南北轴线相向对称布置的东西厢房,为晚辈的住处。

王国维考认为,四合院的布局与我国封建宗族制度有关,它不仅创造出舒适的日常起居条件,而且能满足大家庭共居下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主尊奴卑的使用要求。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天伦之乐,十分融洽。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迭石造景。住房舒适,也依然有浓缩的自然空间。

汪曾祺形象地把四合院比喻为“一个盒子”。原因是 “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四世同堂,在一座天圆地方的全封闭式四合院里其乐融融......可算旧时代北京人对生活的最高理想。据说只有在那样的境界里,才知道什幺叫天伦之乐,以及什幺叫大隐隐于市。

北京的四合院大多分内外两院,内院用于居住,由正房、耳房及东西厢房组成;外院则用作门房、客厅和客房。还有大型的住宅,向纵深发展,增加几进院落,或横向发展,增加几组平行的跨院。虽然都叫四合院,但四合院也可以分出贫富来,可以造得很简洁,也可以造得很繁复乃至豪华。四合院装饰性的附属设施有景壁(也叫影壁)、垂花门(或屏门)、抄手廊、南山墙、后罩楼等等。

岁月流逝,日月无情,四合院大部分都残缺破旧了。连汪曾祺也不得不感叹这个盒子已快磨损了:“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基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

院落在西方也是住宅建筑的核心部分,我们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中,都可以看见很巧妙的院落设计。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芭芭拉参观过一个豪宅,叫赫列罗大宅( Casa del Herrero, 1922-25),其中的院落就非常精彩。

这栋大宅建于1922-26年期间,所谓赫列罗住宅,是西班牙语中“铁匠之家”的俗称,这栋豪宅,是乔治.华盛顿.史密斯设计的几栋西班牙风格豪宅中保存得最好、水准最高、风格最豪华的一栋。动手设计这栋住宅的时候,史密斯很注意学习西班牙南部的豪宅风格,特别是西班牙安达路西亚风格的住宅特点,他决心要把这栋宅子做成最经典的西班牙殖民复兴风格的大宅,并且要在室内用精致的莫尔人的阿拉伯风格做装饰。经过他多年的悉心经营,这栋宅子的确成为整个圣塔巴巴拉最杰出的西班牙风格住宅。

  这栋宅子早年是属于乔治.富克斯.斯特里特曼(George Fox Streedman)的,这个人对西班牙古董、对室内设计都很感兴趣,花了不少时间搜集古董和艺术品。到他退休的时候,正值圣塔巴巴拉的西班牙殖民复兴风格最热的时期,他聘用了当地资历最深的这种风格的建筑设计师史密斯来帮他重新设计自己的住宅,并且还委托了两个住在西班牙的美国古董商在西班牙帮他收购各种有艺术、历史价值的古董,斯特里特曼本人还亲自和几个对西班牙殖民复兴风格情有独衷的美国富商去西班牙了解那里的建筑风格。最让他们迷恋的是安达路西亚地区的建筑,那里的小城镇充满了一种浓郁的神话气息,使他们着迷,因此更加决心在圣塔巴巴拉建造这样的住宅和花园。他们对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突尼西亚的手工艺品也非常喜欢,因此又在那里收购了大量的精美工艺品,运回圣塔巴巴拉做室内装饰品。特别是突尼西亚生产的建筑瓷砖,在赫列罗大宅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批瓷砖就是20年代从北非采购过来的。西班牙政府后来发现美国佬大规模在西班牙各地搜集传统工艺品,因此在1926年明文禁止出口这类工艺品。但是斯特里特曼早已经把自己看中的工艺品、建材全部运到圣塔巴巴拉,随史密斯选用了。

  除了设计一栋纯粹的安达路西亚风格的豪宅之外,斯特里特曼还聘用了两位圣塔巴巴拉当地最杰出的景观设计师洛克伍德.佛列斯特(Lockwood de Forest)和拉尔夫.斯蒂文思(Ralph T. Stevens)负责景观和园林设计,他还雇用了园艺专家帮他设计各种植物的布局,建造灌溉系统。1920年代,圣塔巴巴拉完全沉浸在西班牙殖民复兴风格热当中,根据记载,当时不少人建造了西班牙风格的庭院,但是迄今还存在、并且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大约就算赫列罗大宅这个庭院了。到圣塔巴巴拉,要了解20年代兴盛的风格,赫列罗大宅的确是非来看看不可。

  如同西班牙园林,特别是安达路西亚园林一样,园林内部是有水系的,喷泉系统是园林装饰的焦点,这里也延续了安达路西亚园林的喷泉设计方法,采用了阿拉伯人的莫尔风格设计。几何形式的喷泉,用水槽形成园林的轴线,花草植物,特别是灌木丛都修剪成几何形状,也是西班牙风格园林很常使用的方法。当然,考虑到加州的特点,这里还种植了许多加州特有的树木,比如柑橘、牛油果、柠檬树等等。这些加州的果树给整个园林添加了加州情调,很是精彩。

  赫列罗大宅背山面海,气势万千,又有如此精美的建筑和园林,是圣塔巴巴拉建筑的一颗明珠。

  最近有机会在法国南部的海滨和山里看建筑和城镇,感觉实在和巴黎周边完全不同,阳光且不用说,就是人的气质也大相径庭,这里的人更加松闲,这里的自由文化人更多,这里的富人也更多。我站在海边,看着一碧万顷的地中海波涛,想当年希腊人、罗马人就是在这里登陆的,有点时光倒退的感觉。住宅建筑大多数又庭院,有一种类似中国住宅的感觉,在这些住宅里面,才感觉到人类在居住上其实追求是很相近的。

  漫步在山地为主的普洛旺斯省和滨海为主的阿尔卑斯滨海省的村镇中,第一感受就是村镇之间的差异性,每个村子都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独特的艺术、独特的文化、独特的产品。人们说这里最能够体现法国人的传奇特点,心胸开阔,悠闲、充满生活的欢乐,几千年的文明融合在他们灿烂的微笑中,弥漫在葡萄酒的醇香中,土地肥沃,葡萄生长得极为茂盛。欧洲古典文明、阿拉伯古典文明在这里融合一体,独一无二。斗牛、各种竞技、充满了地中海的活力,

法国南部面临地中海的地区是十分迷人的,这个地区一边靠山,一边面海,从罗马帝国时期就有相当丰富的建筑传统,小城镇星罗棋布,山势崎岖而多变,葡萄园、花圃点缀期间,多少年以来都是被视为欧洲最美丽的地区之一,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在这里居住和工作,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度假观光。这里形成的小城镇价值观,更加是丰富了我们现代的居住观念,对当代城市、居住的发展有很积极的参考价值。

  去的时间是5月份,刚好遇到熏衣草开花, 没有大风。紫色的花海在灿烂的阳光中随风摇摆, 甜美的馨香无边无尽, 那景色是非常非常浪漫的。那些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城墙教堂大多数至今还完好地屹立在那里,庭院深深,鲜花盛开,庭院中的喷泉嘀哒轻吟,沉静地叙述着历史, 任何人到了这里都要学会放下城市里的匆忙,慢慢地品味阳光下摇曳的树丛、灌木、花海, 石墙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空气中弥漫的熏衣草清香。有点梦境般的浪漫,这时候你就知道为什幺那幺多艺术家都蜂拥而至,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居住,甚至在这里度过一生了。

 在阿尔卑斯山里的一个法国小城镇格拉斯(Grasse)的一个山顶上的大宅中的庭院里,我就那么坐着,凝听着山风吹过,院落给予人的那种内敛感、那种私密感、那种宁静感,是无法形容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合院有什么好处?以前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建?(用户4245702874的回答,47赞)
中国各具特色的民居
看看中式建筑的四大流派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住宅概说
中国古代建筑天井院落的运用
关于中式别墅的资料!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