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生发展中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人基本的社会性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学业、事业成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人际关系的发展是儿童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作为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必备的社会活动,也是个体保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际关系则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随着社会发展,人际交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除智力以外个体必备的一种能力,人际交往水平也成为衡量个体社会性的标准。同时,人际交往也是小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心理健康的水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水平往往受到年龄、性别、社会经验、自我意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儿童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水平不断地发生改变,并表现在与不同对象交往水平的差异上。从社会接触的范围来看,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包括同伴(同性和异性)、父母、老师。下面,我们将简要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和师生交往几个方面,概要介绍小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发展特点。 

  (一)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小学生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则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社会能力缺乏、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和障碍。 

  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多,其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由于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动机和目的,能更好地对他人进行反馈,其同伴间的交流更加有效。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几个基本特点: 

  ①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②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③儿童梗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 

  ④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⑤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并对友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友谊关系的建立,不但为儿童提供了互相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的机会,而且还是儿童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源泉,并为以后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基础。在小学阶段,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加,其中更多的是与同性伙伴进行交往。 

  (二)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一种人际关系,与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相比,它也更具稳定性。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来看,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关系。关于亲子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关系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不良的亲子关系是导致儿童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与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社会退缩、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不良心理和行为有高相关。研究者还发现,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问题行为的影响是长期性的。一些追踪研究表明,早期亲子关系不良对入学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行为等均有显著的影响。 

  2、亲子关系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3、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业成败有很大影响。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好的儿童往往更愿意努力学习、学习成绩也较好;而亲子关系不良的学生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困绕,有的学生无法专心学习、精神不振;有的学生有逃学、早退等不良现象,他们成绩较差。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影响。父母的适当期望对子女的学生成绩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父母过低或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学生取得好的成绩。父母期望过低,学生认为父母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取得好成绩,从而导致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成绩差;父母期望过高,学生压力太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降低,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进入小学后,父母仍然是儿童的主要交往对象,随着儿童独立性和批判行的不断增强,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从依赖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小学阶段,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发生了变化,从学前处理儿童发脾气、打架等问题,逐渐转变为考虑是否该安排儿童做家务、如何监控儿童在家庭以外的活动等。小学儿童与父母的冲突数量逐渐减少,当冲突发生时,父母与儿童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选择性模式。此外,父母对小学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自己作出决定。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与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不同,它由于社会角色的规定,更多的体现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并带有明显的教育性质。许多研究者对师生关系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社会性行为、自我意识、学习成绩等均有显著的影响。 

  1、“罗森塔尔”效应 

  师生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是关于教师期望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中,对小学1-6年级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从中随机选取20%的学生,告诉这些学生的教师,他们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将来可能表现初不同寻常的智力水平。8个月后,再次实施了智力测验,结果发现,那些随机挑选的所谓有发展前途的学生都有了出乎意料的进步,尤其是一、二年级更为明显。 

  教师的期望和师生关系的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师生关融洽,教师会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教师对于期望高的学生会在教学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会较多让他们在课堂上发言,会给他们精确和详细的反馈,对他们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都促使高期望的学生成绩比低期望学生好。 

  2、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学校适应和社会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不少研究表明,师生关系良好的学生学校适应能力强,而师生关系不良的学生在学校适应上往往存在问题。并且研究还发现,师生关系对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对儿童不良的亲子关系有一定弥补作用,并影响其同伴交往的主动性、交往能力及社交地位等(Howes, Hamiton, mathson,1995)。 

  每一个学生在刚跨入小学校门时都对教师充满了崇拜和敬畏,教师的要求甚至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独立性和评价能力增长起来,儿童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他们开始对教师作出评价,对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对教师的评价影响着小学儿童对教师的反应,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报以积极反应,极为重视所喜欢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往往予以消极反应。由此可见,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比较重。即便如此,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儿童与教师的关系都是比较友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儿童的人际关系
【早教课堂】第43讲:社会退缩行为
高中生人际交往辅导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试论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