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的教学素养:真实、扎实、和谐、灵活

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教师发展应以什么为本?我以为是素养为本。抓教师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教师素养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素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内涵。这里专就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谈点浅见。

一、“真实”和“扎实”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坚决拒绝“表演课”、“作秀课”,回到真实的语文课堂,展示真实的语文教学,获得真实的语文学习成效,是课程改革进程中语文教育界获得的重要共识,也是随着课改的深化,语文教师心中产生的共同追求。我以为,有些东西如果作假,影响可能只是一时;但基础教育如果作假,会影响人的一生,甚至危及国家、社会的未来。我们的各种语文观摩课,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做出示范,做到像平时教学一样自然、本色,课力求上得自然流畅,不雕琢,不做作,一字一音、一点一画,老老实实地教,老老实实地学,真正像平时一样地朗读、书写,不端架子,不做花功,展示最真实的常态,追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这便是执教老师教学素养的体现,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值得尊敬的成功者。

小学语文课就是一门扎扎实实的课,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首要的体现,就是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如重视正字音、析字形,落实词语教学,加强有层次的朗读和默读指导,在朗读或默读中引导学生反复感受、体验、品味,这样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是抓住了语文的基本功。但是学习语文知识不等于死记概念、定义,而是把知识贯穿于语感、语境、语用之中,在这里,知识是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拐杖,教学不是为了展现知识自身的系统性,知识的概念体系。如果重视基本功,重视语用,在教学中就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段,做到以词带句、以句带段、以段带篇,而杜绝架空分析、无度拓展的情况。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时,通过具体的字词句,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所展示的优美情境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去揣摩、品味语言,这样一丝不苟地指导读和写,才是语文教学的良好境界。

二、“和谐”和“灵活”是课程改革的新追求

新课程倡导营造民主开放、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学生,应该得到老师充分的尊重,比如说,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尊重他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而不要去做那种绝对的、权威的、以势压人的评判。而老师也并未放弃自己的责任,如有完整、明晰、有层次感的教学设计,注意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注意在教学对话中步步引导、时时点拨,扶着学生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这才是真正的语文阅读课。比如有的老师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特别重视阅读方法的切实指导,抓住几个神与普罗米修斯之间的关系,概括故事展开的线索,引导学生去举一反三,这就是在指导一种阅读方法;又比如,教学《晏子使楚》的老师,非常注意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去梳理文章大意的方法。正是由于学生—教师这两个主体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与学相互依存,才使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成为可能。

有了真实、扎实的基础,又有了双主体作用的发挥,才有灵活的、适当的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方法技巧与真实、扎实相比,后者才是“本”,前者是跟着这个“本”而来的,这个关系不能颠倒。关于教学方法,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即阅读教学中怎样抓住课文的局部来切入文本,然后指向对文本整体的理解?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探究。对课文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可以是一个关键词语,也可以是一个或几个重点语句,或者一两个课文段落,或者是选课文的某一种表达手法,这都需要灵活运用;而在其背后则是老师对文本的深入把握,这样才能真正从课文局部切入,然后引导学生从局部的感受,到对课文整体的领悟。当然,在讨论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度”的把握,也就是方法技巧运用得是否得当、适切。如有的老师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开头播放李叔同的歌曲《送别》,花了不少教学时间,老师的意图可能想创造一种回忆童年的情境,从而导入课文,但歌曲内容及表达的感情与课文情境似乎不甚匹配,这样的导引是否必须?又如《荷花》一文的教学,用多媒体展示了不少关于荷花的图画,对图画的过度关注,是对理解课文起了促进作用,还是相反,实际上干扰了学生体验形象、品味语言的语文活动?《蜜蜂引路》是低年级的课文,老师在教学中用魔方给孩子做游戏,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但这个活动设计,对理解课文是必须的么?与这堂课教学设计整体的关联度究竟如何?抑或游戏只是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点缀呢?这些教学案例,值得我们深思。

三、准确解读文本和把握教学内容,是教师素养的核心

造成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从根本上来说,在于解读文本的能力有高下之分。在我看来,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教学素养的核心部分。没有了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谈不上其他的专业素养,即其他的专业素养都是建立在解读文本能力的基础上的。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收放自如、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本事来自哪里?仅仅来自他们的技巧和方法么?不是的,首先来自他们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把握。能够深入地钻研文本,能够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充分地感受体验,这样的老师,他在教语文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种生命的活动。有了这个解读的功夫和能力,教学的重点、难点就容易明确,应该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也容易清楚。反之,对文本的把握不深入透彻,教学也可能如隔靴搔痒。比如说,课文《军需处长》的题材是红军长征的艰苦生活,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核心人物是为了克服行军途中巨大困难而英勇牺牲的红军军需处长,另一个人物就是将军。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把握,就应该抓住两个人物,而两人中,死去的军需处长在课文中展示的就像一尊凝固的雕像,没有办法去深入体验他的内心活动了,那就应该通过活着的将军来解读他。那么在教学中抓住描写将军的那些地方呢?其实,课文中有两个非常精彩的词语,一个是课文前面说,有人死了,将军“愣”了一下;后面有人告诉他,死去的是军需处长,他又“愣”了。我琢磨这两个“愣”字,觉得大有文章可做,可以抓住它们来发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丰富蕴涵。第一个“愣”字,在我看来,表现的是将军内心的有点出乎意料,虽然死人了,但是毕竟在情理之中,因为课文前面描写了那么严酷的自然条件,死一个人的事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后一个“愣”字就不同了,将军知道这个死去的人竟就是军需处长,是他怪罪的对象,他前面竟然误判了,这才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又不合常理的。所以我觉得,将军的前一个“愣”是震怒,而后一个“愣”则是震撼,这里作者写出了听到军需处长牺牲的消息后,将军心灵的震撼!但是,有的执教老师却把大量时间花在分析课文前面的背景描写,一直没有进入到人物上面,更不会去挖掘人物的心理,当然,对作者是怎样写出主人公的性格光彩、怎样展示英雄人物的崇高悲壮的内心世界,就不甚了了。你看,对文本的把握出了偏差,重点、难点就选择不准,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了。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应该放在“写什么”,还是放在“怎样写”上?我认为“怎样写”才是重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其功能主要是学习语言,学习运用语言,因此,语文课可以有各种目标,但是语文课离开了语言文字,所有的目标都无所附丽。我们带领学生阅读一篇篇范文,重点主要不在关注这些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而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作者是怎样为那个特定的内容和情感寻找最适合的表达形式的;或者说,即使要了解文章“写什么”,在语文课上也主要应该通过研究“怎样写”来了解。作者对字句的推敲,就是情感表达的调整,情感表达不同,运用的语言文字就不一样。因此课标在规定的语文阅读目标中提示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运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因为对这个问题理解的差异,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差别、甚至偏差。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往往大部分是属于对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如从“怎样写”的角度教学,就应着重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如为什么这里用短句?为什么这里用排比句?为什么这个句子不顺着说,而要倒着说?为什么这段文字要先写这个,然后才接着写那个?为什么《军需处长》一文这里用了“愣”,那里又用了“愣”?两个“愣”字的表现意义一样吗?就是说,只有研究课文的语言表达,才能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老师们应牢记:课文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笔试试题
书园墨香
教师评课用语集锦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论文5篇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中)
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