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倪文锦︱群文阅读的基本方略 ——以《人物描写一组》为例

本文转载自“语文建设杂志”(ID:gh_40a141133c1f)

群文阅读也就是多文本阅读。在内陆,最早开展群文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在全国积极推广的,当属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十多年来,尽管群文阅读在阅读教学改革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对于全国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而言,它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教学观察显示,无论是观摩平时群文阅读的研讨课,还是专门组织的群文阅读教学比赛,当下一个严峻的现实是, 许多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深入不下去的“高原反应”。他们不能把群文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乏组合教学的能力。其中,最典型的做法是,教师只是按照文本的先后顺序,一篇一篇地教,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教了几个不同的文本,但实际上仍是单文本教学。这与我们的语文教材设计长期以来实施单文本教学有关。

现在,统编语文教材已经出现了多文本组合形态的课文,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相比于其他课文,它不是一篇完整的、独立的文章,而是由三部小说的独立选文片段组合而成的,分别是《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可以说,该课的阅读是名副其实的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在统编教材中的出现是编写体制的一大突破,它打破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只有固定的单文本阅读的模式,开启了“单文本阅读 多文本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多元化阅读新时代,形成了阅读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新局面,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那么,怎样正确理解与掌握群文阅读的基本原理及教学策略呢?

群文缘何组合而成

开展群文阅读,首先要解决教学聚焦点的问题。群文的组织,不是任意几个文本简单的相加或堆集,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单文本教学,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整体观念,把群文视为一个整体。

也就是说,多个文本是群文的组成要素,群文则是多个文本组成的系统,群文与内部文本之间的关系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系统的整体功能要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要群文的组织是正确的、合理的,而且教学的方法策略也是正确的、恰当的,那么在学生基本具备单文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效果肯定要强于若干文本的单独学习,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所获得的阅读素养也一定会优于单文本的连续阅读。

为此,在开展群文阅读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所教群文缘何组合而成,即弄清楚原本独立的几个文本是根据什么组织到一起的,把这些文本组成群文的目的是什么。这是群文阅读的聚焦点。群文阅读的倡导者把教学聚焦点称作议题。所谓议题,我认为至少包含三方面的要义:


其一,它有可议之处。议题是须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具有探究的价值。

其二,它规定并限制了议论范围。议题就像数学中讨论几个整数的公约数一样,是群文阅读探讨的核心。这就保证了在具体讨论作为要素的多个文本时,必须紧紧围绕中心,不能旁逸斜出偏离中心,更不能追求面面俱到。

其三,它要保证学生能议。从认知发展看,议题要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不能脱离他们的认知水平。


教材设计的群文阅读,教学聚焦点通常是明确的。以《人物描写一组》为例,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根据这一单元要求,我们可以把该课文(三个文本)的教学聚焦点确定为:为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是如何综合运用人物描写方法的。但问题在于,要自主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如何独立组织群文,即群文内部的要素文本怎么选择。

要克服这一困难,我认为不妨把群文阅读教学聚焦点(议题)看作一个知识点,然后放在某一知识系统中观照,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议题,组织群文。

例如,文学常识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样式,而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手段,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仅从这些关系中,我们就可以划分出若干不同的层级,再在不同层级的若干知识点中提取适合学生学习的议题。这样选择若干要素文本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可以将其组成大大小小、各种类型、丰富多彩的群文。

一般来说,群文阅读议题的知识点越是处于知识图谱中的上位,文本的复杂程度就越高,学习难度也越大。反之,根据处于知识图谱下位知识点确立的议题而组织的群文,其复杂程度则较低,学习起来也较容易。

当然,群文的组织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按照主题来组织。围绕我国古代儿童的聪明智慧这一主题,可以把《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组成一组群文,也可以把《文彦博灌水浮球》《王戎识苦李》《能言善辩的小孔融》组成一组群文;围绕反映母子情深的主题,可以把《第一次抱母亲》《母爱是一根穿针线》《秋天的怀念》三篇文章组成群文。

又如,按照体裁来组织。有教师把苏东坡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描写月亮的几首诗词组成“东坡望月”的群文,教学效果不错。也有教师把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组成“浩气贯日月 文光射斗牛——辛弃疾词三首”的群文,教学的聚焦点除了文本体裁相同外,还在于同一作者和相同的作品主题。

再如,按照题材来组织,花草鱼虫、阴晴雨雾、江河日月、春夏秋冬等无所不能。甚至我们也可以从现代社会商业题材的视角出发,把教材中的《青蛙卖泥塘》《蜘蛛开店》《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三个文本组成“满意不满意”的群文,对小学生进行商业启蒙: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商家,我们要做什么样的顾客……

由此可见,群文的组合具有不同的方式与大小层次;文本有大小之分,群文阅读也有微观与宏观之别。观照当下我们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这三类课程,其中都设置了众多的学习任务群。这每一个学习任务群的组成又何尝不是群文呢!只不过它是宏观的群文。

如果说小学语文开展的群文阅读尚且是微型的、基础的,那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学习则展现了宏观的、更高层次的群文阅读。不从小学开始打好微观的群文阅读基础,宏观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恐怕也很难取得实效。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学根据不同的学段,进行丰富的、多层次的群文设计,可以为群文阅读的开展提供十分广阔的空间。

群文阅读本质上是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群文阅读的本质特征之一。这是因为群文是由其构成要素(多个文本)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而成的整体,所以开展群文阅读就必然存在其内部多个要素文本之间的比较。比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

以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为例,比较对象主要是它内部的三个文本,并且必须按单元要求,围绕“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作比较。当然,像《摔跤》这一文本,其内部还有更小的比较点,如摔跤的两个人物之间的对比。

须要指出的是,群文阅读是深度阅读,它不同于单文本阅读中的比较,因而须在传统阅读技能的基础上实施新的阅读策略。从教学实践看,多种思维策略的综合运用效果最佳。在“比较”这一过程中,思维策略的实施主要是信息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推理。

教师可以围绕一些基本事实进行问题设计,如《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三个要素文本分别写了什么事,它们描写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梳理三个要素文本,说说每个文本分别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并举例说明。在三个要素文本中,人物描写各自的重点是什么,这些方法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比较的重点),这些描写方法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什么作用,等等。

对于前面一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经过信息筛选,不难提取有效信息。比如,《摔跤》描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两个小伙伴比赛摔跤的事;《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描写的是祥子刚进城时身强力壮、劲头十足和信心百倍的精神状态,向往能“成为最出色的车夫”;《两茎灯草》描写了严监生临终前“总不得断气”的原因,是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费了油,所以“伸着两个指头”,示意众人不要点两茎灯草。三个文本描写的主要人物分别是小嘎子、祥子和严监生。

而后面有些问题则须要学生在信息提取后进行推断或分析。如《摔跤》的人物描写方法是全方位的,但由于描写的是两人摔跤比赛的动态场面,所以人物描写自然以动作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描写。属于动作描写的,如摔跤比赛前,听了小嘎子挑战的话,小胖墩儿的反应是“跳起来,立刻退后两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摔跤时,先是小嘎子“猴儿似的蹦来蹦去”,小胖墩儿则“塌着腰,合了裆”;接着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最后是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小嘎子就“摔了个仰面朝天”。

再看人物描写的其他方法。如语言描写,开篇一句“要不——摔跤”便是,表明小嘎子明显具有挑战的意味,体现了他顽皮的一面。而实力强劲的小胖墩儿也毫不含糊,立马回应:“是吗?”“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语言中显示出他底气十足、毫不惧怕,欣然接受挑战的应战姿态。属于神态描写的,如写小嘎子的“精神抖擞”“猴儿似的”“沉不住气”等, 显示出小嘎子过于自信、调皮以及实力较差的一面;写小胖墩儿的“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一身牛劲儿”等,表现他这个“摔跤的惯手”对待比赛严肃认真的特点。再有,写小嘎子“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属于心理描写,显示出他爱使花招、以巧取胜的心计。写小胖墩儿的“膀大腰粗”等则属于外貌描写,这也是他战胜小嘎子的强大物质基础。

运用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有助于刻画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从上述五种方法的全方位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则是为了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主要采用外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以少量的动作描写和必要的心理描写。

一般而言,该文本的外貌描写和少量的动作描写及其作用并不复杂,学生容易理解,难点在于如何理解对祥子的心理描写。文中有几处人物心理描写,如“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是的,他无疑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如果说外貌描写属于对祥子的表层描写,那么这三处心理描写则将人物的刻画引向心灵深处,展现了祥子渴望成为“最出色的车夫”的强烈自信。所以外貌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使外表与内在互为表里,在祥子身上呈现出强健的体魄、充沛的体能与坚强的内心的高度统一。他没有理由不挺脱,就像一棵高大的树。

《两茎灯草》主要描写严监生的一处细节,属于动作描写。因为当时的严监生已处于临终的状态,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那么这“两个指头”所指是什么?表达何意?文中通过严监生对四个家人所作猜测的不同反应,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先是大侄子猜测是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后是二侄子猜测有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再是奶妈猜测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最后赵氏猜对了,是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于是“挑掉一茎”,严监生这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里的动作描写看似简单,而且仅限于对头、眼、手的几个动作的简单刻画,虽是寥寥数语,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亲人、亲戚也好,银子也罢,最终都不如那“两茎灯草”来得重要。尤其是作者通过描写严监生临死前那手“越发指得紧了”进而“只是指着不动”,最后才“把手垂下”的这些动作变化,把一个吝啬鬼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整合是群文阅读的必然要求

《人物描写一组》既然是三个要素文本的有机统一体,那么整合自然是该课作为群文阅读的必然要求。如果说围绕议题对要素文本的比较,主要偏重于分析不同文本描写方法的差异性,以显示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那么整合就是基于议题,对要素文本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应用自己的知识,将局部合成整体。在整个整合阶段,整合与诠释、评价与反思是两种常用的思维策略。学生要学会将比较阅读的局部信息进行综合,形成对群文阅读知识(人物描写方法)的整合、运用和创新能力。诠释就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而评价反思的作用主要在于促进理解。

仅以动作描写为例,分开来看,学习三个要素文本的结果是不同的。《摔跤》的动作描写呈现的是两个小伙伴摔跤时拉扯冲撞、扭作一团的动态场景,通过对比显示摔跤的激烈程度和两人力量的强弱,从而展示他们不同的性格特质。《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动作描写极为简练,如祥子“看着那高等的车夫”“扭头看看自己的肩”“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等,与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穿插结合在一起,以展示祥子的精神面貌和性格气质。《两茎灯草》通过对严监生手指特殊动作的描写,生动展示了他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特征。整合起来看,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什么”和“怎么做”中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征、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读者通过人物的所作所为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要指出的是,人物描写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我们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并记住这些方法(凡人物描写,让学生说出描写方法有几种,这在语文课上几乎是教学常态)。我们“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比较异同,整合评价,了解、熟悉和掌握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的具体表现与基本特征,以及对揭示人物性格特点的作用和刻画人物形象的意义,并通过学习,努力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丰富人物性格,写好、写“活”人物。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委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0年7月(下半月)

-----
-----

编辑丨风简

如何用统编语文教材完成“1 X”群文阅读教学?倪文锦教授给出这些建议

王荣生:语文课的探究学习——持续建构对概括性语文知识的理解

于泽元: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群文阅读的价值意义

如何运用“群文阅读思维”备战高考语文?特级教师这样说......

策略 | 用群文阅读发现中考古诗文的复习“密码”

好看的,正“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全国小语赛课教学设计:《人物描写一组》
瞄准“写人”习作要素 ,发挥“范本”服务功能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材解读和教法指导
听课回响(一)
22 人物描写一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微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