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毓信:读书有感

常常收到一线教师朋友寄给我的一些著作,有机会学习当然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有时也会有点苦恼,就是感到有的著作不好理解,特别是抓不住要点,而我总想把事情搞清楚,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相信这也是不少朋友在阅读我的著作时常有的一种感觉。正因为此,以下的评论和建议也可说是一种自我检讨或反省)。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主要不是指相关著作故弄玄虚、贪大求全,乃至在词语上过度包装,而是因为表达上不够清晰,有时作者本身似乎也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在数学教育教学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或核心观点究竟是什么,这些主张或观点与其他主张或观点相比又有什么不同或新的特点。

这难道不是一线教师著作的普遍特点吗,即书中常常有不少课例,力图做到“用案例说话”?确实如此,但笔者又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少著作中的理论性论述与案例似乎可以说是“两张皮”,未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尽管书中给出的课例大多数都是好课,但未能很好体现作者的理论主张,也即未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理论主张。更为一般地说,这或许也可被看成诸多“专题研讨会”的一个普遍不足——会上展示的课例常常也未能与会议主题很好地挂钩,而只能被看成泛泛的好课,从而也就不能使人对相关活动留下深刻印象,或者说,在理论与实践上很难都有较大收获。

由此可见,除去在理论建构上狠下功夫,我们还应高度重视理论的实践性解读。笔者在此特别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我们应当很好地发挥比较的作用,这不仅是指与同一内容但有不同指导思想的课例进行比较(横向比较),最好也能清楚地说明自己在这方面认识的发展过程(纵向比较),包括曾经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以及后来的解决之道,乃至目前仍然存在的疑问——正如教学中对于“生成”的强调,这也十分有益于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包括应用和推广时应当特别重视哪些问题。

例如,许卫兵老师的以下论述就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即他是如何由先前主张的“简约数学”走向现今的“结构化学习”:正是由于认识到先前关于“简约数学”的研究过分集中于“细节”,即具体的一节一节课,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整体分析,这才促使他将关注点转向“结构化学习”。在笔者看来,这也为“简约数学”在更高层面的“重构”打下了良好基础。

还应强调的是,这事实上也是我们在阅读各种专门性论著时所应采取的立场,即切实做好自己的实践性解读,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包括很好地实现“化繁为简”的目标。例如,华罗庚先生就曾特别强调这样一个治学经验:“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学习、接受的过程,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经过‘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过程,对所学的东西做到懂,彻底懂,经过消化的懂,我们的基础就算是真正打好了。”

也正是从同一角度进行分析,笔者就十分欣赏“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专辑”(详见《小学数学教师》2018 年增刊)中刊登的文章《吴正宪影子活动小组——从学“术”到悟“道”》。具体地说,这一文章对于笔者很好地理解吴正宪老师的教学思想,特别是她的教学特色有很大帮助。以下就是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先从吴正宪老师外显的课堂教学行为入手,再寻找外显行为下的方法与策略,最后发现感悟吴正宪儿童数学的理念及其思想。其中,在第一层面主要发现“学生喜欢吴老师的课,跟她的课堂语言艺术有很大关系”;第二层面的研究则集中于“如何让数学课堂交流更有效”并得到一些相关的体会:“面对生成的问题,吴老师善于用‘追问’的方式理答”“吴老师根 据 课 堂 上 的 生 成 ,发 出 了 一 连 串 的 追问。……而且问题一个比一个有挑战性,引导学生的交流走向深入,挖掘思维的深度,从而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文章的最后又提出如下的问题“吴老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行为?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思想”,这事实上就走向了吴正宪教学思想的核心:“理解儿童,把握本质”。

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以下再联系所谓的“学为中心”或“生本课堂”作出简要分析。首先,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所谓“学为中心”或“生本课堂”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对此,我们不应局限于相应的“常识性认识”,如认为这主要是指教学不应成为纯粹的教师作秀或自我满足,或是简单地认定数学教学应当更加突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是应当进一步去思考这一主张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或新的重要含义。其次,如果认定上述主张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显然应更深入地去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即应当如何处理(教师的)“导”与“放”的关系,如何处理“群体”与“个体”(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应当再次强调的是,我们不应仅仅指望相关作者(“提倡者”)能对上述问题给出清楚的解答,包括用适当课例进行说明,也应通过阅读与思考作出自己的解读,包括通过新的教学实践作出必要的检验。

至此,相信读者可更好地理解笔者的上述建议,即相关作者应对自己的研究过程,特别是相应理论的发展过程给出简要的介绍,包括必要的对照比较与分析澄清。例如,对“学为中心”我们是否可归结为“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都不应当去教”;我们应如何去认识“兵教兵”的主要价值,包括教师在这一方面究竟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

还要强调的是,尽管本文主要围绕“读书”展开论述,即如何才能真正地读懂、读通,但这显然也应被看成数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如何能够做到“从厚到薄”,真正弄清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道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此做出清楚表述。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一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内容选自《小学数学教师》2019年第5期“专栏”栏目。欢迎通过中国知网下载,或订购《小学数学教师》杂志。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1)
方运加:数学教育 科学是纲
2018年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工作总结
《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课题阶段性计划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中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绿色耕耘”学习体会-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