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氏部分谱息

郭氏部分谱息

001 (河南)郭小寨村郭氏碑记
荩 郭小寨村碑
        该碑记载:“位于浚县城东北十五公里,距离善堂镇政府驻地一公里。据郭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郭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沿用原名小寨。后郭姓家族日繁改称郭小寨至今。”
2004年3月14日摄于河南省浚县善堂镇郭小寨村
        尝闻始祖曰鼻祖,裔孙曰耳孙,所谓鼻者何,万物先成形于鼻,始祖人所自出也,所谓耳者何,孙之去祖也远不获目见,惟有耳闻也,倘非考世系,序昭穆,将孝享延血食亦畴,知水源木本,不仅高曾瓜绵椒衍。
        悉备云仍哉,小寨村东闾外,始祖兆在焉,考之明天启二年碑,滑台旧族也,自五胡云扰避乱,山西至有明自洪武复迁于兹,历年垂四百传世,几二十其间支分派别,恒涣其居,余籍什村,有迁军李,谱牒失叙,几有不知,谁何之悲矣,于国朝乾隆五年族伯岁贡生,讳总与余偃师县训导讳琰欲涣者萃之,爰纠族人,依次刊石俾知,原原本本而笃亲亲之谊焉,其苦心何如哉,迄今五十余年族类日增,前碑之人所存无几,且族侄生员泰金,亦移居浚邑二世,此又涣群宜萃之侯也,惜余耄矣,无能为耳,幸有族侄五霞,族孙国宝,念切祖武,首督厥工,族侄生员甲申,■董成焉,余因命子增生醇,与二侄大会合族,于前碑所有者接续之,无者增附之,俾少长咸集昭穆有伦,春秋祭扫各展孝思,始祖有灵喜流泽之,孔长而■保世之,滋大也,其庶几乎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更不能无望于后也,是为记。”“十三代孙就职候选训导岁贡生子昭谨志”,“十四代孙邑庠生员泰金谨叙、府庠生员甲申、邑庠增广生员醇”,“十六代孙儒林国宝书丹”,“十四代孙五霞督工”,“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三月之吉”。
茛 郭氏茔志
荨 洪洞古槐照片和迁民纪略
        在郭小寨郭氏后人郭志田的家里,陈放着一个相框,相框内有两幅照片,上幅是“古大槐树碑亭”照片,下幅是“古槐迁民纪略”照片。据考证这两幅照片是1930年蒋、阎、冯大战,阎冯败北,东陵大盗孙殿英部退入洪洞,人称客军,有人抬出了迁民祖宗碑位,将此照片和一幅有说明词的两幅照片出售。孙部多为冀、鲁、豫移民后裔,大家都认为回到了老家,这样百姓才免其抢掠之灾。上幅照片右上角文字为“山西洪洞明初迁民远游古大槐树留影”,右侧中下部写着“1930年”。下幅照片为“古槐迁民纪略”。其文字为:“古大槐树处,原系广济寺遗址,寺院被汾水冲毁,只有南宋时金人所建的石幢一座,远望如塔尚巍然矗立,幢上雕刻人物生动富有艺术性。寺旁原有大槐树一株,祖传为汉槐,树身数揽,浓阴可蔽数亩。因历年久远,心枯枝老被风吹折,现为第二大槐树,传说:是古大槐树北引根上发芽长大的。”现蜂虫穴居孔隙满身干枯于右旁,一九一五年辛亥革命后兴修建亭树碑题曰:“古大槐树处”记史实于碑阴,又建游廊、茶坊以为游人过客休息之所。
        按续文献通考载,明太祖洪武、成祖永乐年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安徽)、北平、鲁(山东)、豫(河南)等处,而山西迁民之中又以洪洞与附近地区之民为多,因地区集中,交通方便故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被迁群众在起程时,便将目前之大槐树及树上老鹳窝入于眼,印于脑子,为告别家乡的纪念。又据传统说法:迁者之裔左右足之小趾甲为复形。现在冀鲁豫皖苏等地流传着:“我们的祖先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
        迁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原各省长期遭受兵祸,造成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之景象。蒙古以异族入中国,建立元帝国,对待汉人极其残暴,到了元朝末年禁止汉人持武器,其大臣巴延又奏请杀张王李赵刘五姓汉人,中国之大汉人几乎无生存之地,为了死中求生,河南刘福通首先起义于颖州(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河南、两淮、山东从义之民在刘福通的领导下与元兵决死奋斗十三年之久,苏北皖北豫鲁之民业已十亡七八,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之景象,是当年真实写照,以刘福通失败而告结束,这是第一次兵灾。
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哄遂起,复在河南、山东、河北、晋东、晋北、关中等地展开争城夺地之恶战,以朱元璋兵出江淮而告结束,这是第二次兵灾。
        自朱元璋兵出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战败王保保于保安,灭张思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中国,这是第三次兵灾。以上三次兵灾为时十六年,在兵荒马乱之中,军队无食杀老弱为食,百姓死亡仅北京收埋尸体二十万,加之黄河屡决口,百姓死亡难计其数,正像流传的:有田无人耘,有路无人走的惨景。
        山西在当时是蒙古贵族名将察汗特木耳及其子扩廓特木耳(王保保)之根据地,北至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利用山西表里山河之险要统治严厉,社会比较安定,因之山西之民生齿繁多,死亡较少而流入难民亦多,形成人口稠密之地区,这就是洪武时迁山西民于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
        山西不尽在元末大乱中少受兵灾,及明建文帝即位,靖难兵起,如拔雄县屠其城战真定斩首三万级,这等惨状的战争,由北而南经战三年之久,鲁豫苏皖广大地区的人民罹祸更惨,地广人稀的现象更加严重。这是第四次兵灾,而山西省始未波及,这又是造成永乐年间迁民于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
        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取得政权后招集流亡,恢复社会经济,就成了河南、淮北、河北等处人民恢复的主要地区,故迁山西民以实之。
        在“古槐迁民纪略”照片右下角记载着“迁民次数之记载材料”以表格的形式,分为“年号、年月、公元、迁往地区、户数、史记”。
荩 史小寨史氏祖茔碑记
002 (河南)大郭庄村郭氏碑记
        该碑记载“村原名泊头,郭姓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后郭姓繁衍改名郭庄。(村名)普查后避免重名更名为大郭庄”。
2004年2月25日摄于河南省浚县白寺乡大郭庄村
荨 郭氏祖茔(被秋季柴草覆盖)
        大郭庄为复制始祖碑简述
        一九八七年季春月,郭清宾信步游于大郭庄村东,坐北向南郭氏祖茔,敬阅两块碑文,发现碑文经年深日久,现已字迹不清,为保存原文以备复制其见,约郭文敏二人亲临莅祖茔按碑上原文照抄,遇有残字、缺字或仅有偏旁部首就反复推敲查词而补充之。现已誊写清楚,经校对无讹,为存史资证,广教后世,特抄选送与村中在外地孝廉之家或村中书香门第而珍藏之。
        郭氏自明洪武迁浚县泊头村,至今约六百五十三年。原始祖茔中几位老者皆说,祖茔中北边俑路东西两块卧碑,西边碑字迹不清,东边碑浚县民政局在一九八一年浚境普查村史庄名编书时,派人至大郭庄查村史,(原名泊头村)村中有郭章玺、郭辉堂、郭顺清,同派来人共阅三块卧碑。据目击者说,东边碑文史载始祖初迁泊头村,短时又在浚境迁两三次后又返回泊头村,为农圃定居,至一九八七年春为复制碑文时,始祖茔地换郭粹有种承包田,此碑哪年失去,杳无音信,不知去向,有待后世查询,南边一块卧碑现在存,康熙三十七年念(二十)四日立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初一日立为资证。
时立复制碑于一九九五年农历三月初六日吉立
荩 墓碑一角
泊头村郭氏坟社序
        吾郭氏世居于泊头村外,邻居少,吾族颇繁,自前明洪武朝,始祖自山西洪洞县初迁浚时,即建茔于本庄之正东,自始迁祖以下约有二世,虽葬于茔惜无碑碣可考,以可访闻父老而得之者,吾祖讳浚号巨川,元配姜氏也,浚祖复生三子长讳梅迁葬东茔,二讳栋三讳楫皆葬父前,今居是村者皆梅栋楫三祖之支派也,且世传久远各立新茔,守族者乏人,是以霜露生悲蒸尝,致祭各拜于新葬,西旧茔或有至有不至者矣,木本水源物出有自,报本追远人岂无情,余族间旧欲约一族社悉祭奠于祖茔,无奈有志未逮,甲申岁七月有小子景纯殿臣等,向予等而言其事,是适合乎前此之硕因邀合族公议,无不踊跃从事者,社约定大会首,郭辉宗、郭元举、郭殿臣、郭成金、郭逢玉、郭逢璧,小会首郭成科、郭成美、郭成祥、郭道行、郭宗孔轮流应事,每岁至十月朔于祖茔致祭献戏,至所需财物合族量力均派,其有赤贫者不相强其会资则祭奠享胙弗缺一人,我祖宗庶无怨恫乎,是社也固我辈奉先之意,而亲睦族人亦在其矣,后之子孙其世世恪守,勿以远而或亵焉,是则勒碑者之志也夫。
乾隆四十七年十月朔谷旦
南边碑文
        郭氏本山西洪洞县人也,粤自前明洪武开疆后,按户迁民,始迁于浚县迤西泊头村,肄业农圃筑室居焉,继即修茔于庄之东,葬始迁祖于茔中,当时世尚离乱,治未升平,自始祖以下,约有二世,虽归葬于茔惜无碑碣可考。迨至浚祖追忆品行,犹可得诸父老传闻间,公讳浚号巨川元配姜氏,其持己也庄敬,其接人也谦让,且勤以治家,俭以节用,平生乐善好施,家虽巨富绝无骄泰凌人之气,然而积德既厚,则流庆必长,爰育三子,皆善继善述,家声益以克振,长讳梅迁葬东茔,二讳栋三讳楫皆葬父前,梅子二人,长讳金二讳堂,葬新茔父前之左右,栋子三人长讳玉,二讳满,傍父迁葬,三讳玺迁葬于祖之东,楫子二人,长讳全寿迁葬于王家庄北,二讳全福迁葬于祖茔之东北,列叙既明,乃知梅栋楫浚之子也,金玉满堂寿福玺浚之孙也,猗欤盛哉,三世一堂桂郁兰馨,乐何如耶,以及后世子孙繁衍,蓝青辈出,洵非祖宗积德之深不至此,又按茔中有相一穴,度非浚祖之侄即浚祖之纵侄也,相父不可考,相子全富迁于巨桥迤北姜家庄有富子大宾配葬,此又一支也,盖自浚祖以上分派以后,各迁茔当各有志焉,第恐久则无征,谨笔于石,俾后世子孙永传不替云。
梅五世玄孙生员郭瑞昌撰叙 栋五世玄孙郭云昌督工
楫四世曾孙郭维蛟率族众仝立石
康熙三十七年岁在戊寅二月念(二十)四日清明吉旦
003 (河南)北田村郭氏碑记
2004年2月29日摄于河南省濮阳市岳村乡北田村
荩 郭氏宗祠(大门匾额)
该正堂门上额书“延绪汾阳”,右联“汾阳遗泽盛于唐迁于澶”,左联“堂构落成可以妥能以修”。
荨 作者与郭氏族人留影于祠正堂
        “溯源追本,敬宗尊祖追远思亲,系吾宗族世代懿德始祖竖公,于明朝永乐公元一四○二至一四二四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澶郡田村六百年矣,延绪汾阳何也,咨询系唐朝重臣子义公因戡平安史叛乱,居功显赫,肃宗李亨上元公元七五六年至七六二年间,被晋封为汾阳王是也,尔后吾先祖卜茔村东约半里许,延及六世好学公生而聪敏,恒念祖先手书家谱一册,得传后世,令吾族世裔续谱有依焉,郭氏宗祠复建于何也,查谱载清同治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至一八七五年间,十四世祖冠英公十五世汉槎公组织一布棚会出赁生息,始有赢余继至数载,复有会文相贤公等共操其事。尽心经理,至清光绪公元一八七五年至一九○八年间,用其积蓄款陆续于祖茔处植松柏翠柳百余株,于村内修建宏伟宽大宗祠,并配有东厢房,至此适逢年节之际,吾世族苗裔代代缅怀列宗列祖,恩德奉祀有场所矣,嗣后因风雨搜损,年久失修,公元一九六四年十七世忠一公同当年丰晏约银芝,继而修之俟至而今宗祠经风雨摧击,目睹毁而不堪再用,十七世忠一公曰宗祠不可无奉祀。不可断,国有史,宗有历,又适当今扩耕殡改之秋敬请家布有处何乐而不为哉,十七世遇哲忠一公,十八世冠仓公等阖族众谋曰,继继修祠义不容辞也,拟由原祠三间拓修为五间,基本维照古建筑模式,物粹力资由郭氏门族苗裔外出工作及在家者田村和迁居左店、马庄、肖庄、文留、毛岗、刘庄、赵楼、韩庄、干城、南寨、大寨、睢县等两千余众,献策、献力、献资、献物,举族呼应,心绪高昂,贡献物十分踊跃,桐月始筹措,梅月中浣工竣,诚可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亦悦乎,韶曰忠一爷冠群叔朝汉遵胜弟暨永刚永录循卿侄等一二十四名董事,竭诚同操其事。呕心沥血,西走东奔,昼夜繁忙,承前启后,苦心劳作,该当立碑纪之力善,献物贡资者应铭列于后,当郭氏祖祠大工告成之吉,十六至二十四世宗亲阖族不亦乐乎。”“二十世循炜撰文,十九世遵韶校对,十七世忠一审订”。“公元二○○一辛巳年梅月中浣谷旦”。
荨 郭氏宗祠继继序碑记
        该碑碑额上书“流芳思源”,碑文记载:“郭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一四○九年,于山西洪洞县迁移,居位原河北省濮阳北田村,解放后改名东田村,现已五百九十余年,人口发展到一千五百余人,明清时期举人秀才每世皆有。新中国成立后人才辈出,各行各业五湖四海数百余人,地县级几十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立碑纪念。始祖谨曰后世周知。” “十九世孙遵韶撰文,十七世孙忠一校阅”。“十六至二十三世孙敬立”。“公元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九日清明节立”。
茛 始祖郭公讳竖府君
     配田氏太君之墓
004 (河南)西郭寨村郭氏碑记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出)
荩 郭氏祠堂匾额
荨 郭氏祠堂正堂
荩 重建郭氏宗祠碑记
2004年3月5日摄于河南省濮阳市区王助乡西郭寨村
荩 郭氏始祖牌位
▲ 显祖元敕博兴州知州
        郭公讳元章之墓
茛 显祖元敕■州同知郭公讳元茂之墓
该碑文记载:“吾氏家世出自山西汾阳,后迁林滤,徙居大名。自此始祖彬,子昂,孙震、豫、惠、谦、坤均葬大名小滩镇南,祖茔仅坤祖,二子元章、三子元茂、五子元鸿迁居濮阳城西郭寨,分别葬村北、村东、村西。为追彰先贤功德,茔建墓碑以志。”“岁公元一九九四年申戌三月”,“二十世至二十八世孙敬立”。
荨 显祖元敕灵壁县知县郭公讳元鸿之墓
茛 元章之墓碑文局部
005 (河南)郭庄村古槐
2004年3月27日摄于河南省内黄县城关镇郭庄村
006 (河南)郭麻口村村碑
茛 碑 阳
该碑系郭麻口村民委员会立,范县民政局监制,立于一九九五年四月一日。
        该村位于颜村铺乡政府东南约5公里。据传郭姓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建村,因此地是黄河一码头,故取名为郭码头,后讹称郭麻口。
        该碑碑额上书“报本追远”,右联“先祖遗业垂千古”,左联“后代奉祀行孝长”。碑文为:“赵氏碑铭·盖闻木之生长必有其根本,水之长流必发自源泉。根本固而枝叶荣茂,水源深而流长远。人之生存以赖其先祖。祖德厚而子孙昌盛。吾人今追昔缅怀先祖亦即所谓水源木本之思也。吾赵氏原居山西洪洞县,明永乐五年分别迁移河南内黄县千口村、濮阳县赵庄村。千口村始祖讳云汉、云星。赵庄村始祖名讳失传,至先祖讳进功时,先祖讳进忠。复自赵庄移居内黄县张寨。各位始祖安定之后以农为业,重建家园。当时正值动乱之后,人烟稀少,遍地荒芜,吾先祖历经严寒酷暑,饱受狂风暴雨,披星戴月,昼夜不息,加之天灾人祸时有发生,生产之困难,生活之艰苦,可想而知,多赖吾先祖自强不息,克勤克俭,创立家业,为后代子孙奠定良好基础。物换星移,水流不止,吾赵氏迁来河南已五百余年,其间虽屡经自然灾害,兵燹日患,遭受重大损失。幸赖吾先祖百折不挠,坚苦奋斗,家业日趋丰盛,人口逐渐增长千口。赵氏一脉原只数口之家,现已发展七百余众。赵庄、张寨二村亦各达七百五百余口,然以家谱长期不续,各村先祖名讳已有失传,而族中世系不免紊乱,辈次亦难分清,晚辈重名同字者历代皆有,族人有鉴于此,由家长同族人等共同议定以下四项:1.重续家谱,详查资料,考定世系,挑正辈次长幼有序。2.修建家祠,供奉先祖灵位,悬挂先祖影像,逢年过节族众赴祠拜祭。3.演戏宣扬先祖功德,追悼前辈灵魂。4.树碑记述先祖之丰功伟绩永垂不朽。今全赖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旧统治建立新社会,政通人和,丰衣足食,吾辈饮水思源,首应感激共产党,而吾先祖创立丰硕基业,实为新社会建设之物资基础。吾后辈子孙仰念祖德铭刻五内,未敢一忘,除继承先祖遗志发扬其光辉传统外,谨立石以记之云。千口村赵逢辰撰文,千口村赵留阑校阅,赵庄村赵越超校正。公元一九八七年农历九月十六日谷旦。”
荨 赵氏碑铭
荨 碑 阴
摄于河南省范县颜村辅乡

007 (河南)前合村郭氏创修家谱序
        予澶郡自族也。先世始居城东温家庄,坟墓之列于村后者数十封。昭穆既苦于不辨,继迁城里北大街门户之列于城中者数十家名号复苦于不知。是以祭扫之余,但曰祖而已,议序之下,但曰而已。噫!夫报本迢远古今同重,木本水源贵贱同思。因亲疏之不辨,致路之之相视,不惟无以告祖宗,亦无以训子孙。静言思之,未始不归咎于无谱也。谱也者,所以别亲疏联情谊使千百年于无替也。予生也晚,三代以上闻焉而不确,三代以下知焉而不详。忧哉!忧哉!何其有亟。不意嘉庆庚午春忽得我堂曾祖继善公手书,名号姓氏自高祖以下甚悉,而年月时日虽缺略不全,亦以见有志于斯而未逮也。故爰笔序,理自高祖始云。
时嘉庆十五年岁次序
春三月五世孙见龙谨识

前合村郭氏重修家谱序
        尝思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孝悌莫大于敬祖,而敬祖莫先于立谱。盖谱系一立,则传之十世,传之数十世,而追而溯之,固就是一人之所生也。故观于谱者,而孝悌之心可以油然生矣。谱之所系大哉。开州城中北大街郭姓者,余外祖家素无谱,但有抄丹一本,载高祖以下讳字甚详,世次甚悉,其氏之家谱也。岁在道光己亥,增而修之。命余为序。余虽忝列胶庠,实惭于文词。首弁数言聊以塞责云尔。夫郭氏之隶开也。原为名族,品诣端方,学问渊博。列泮宫,食禀饩者代不乏人。如我外祖讳耀庭字华国老先生者,虽身列武庠,而忠诚仁爱随时呈露。仄中之贫且苦者皆本敬祖之念以勉励之,规劝之,并回济之。而族人亦莫不尊敬之,而亲爱之焉。是命也即其首倡云。
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六月 愚外孙袁鹤岭识

前合村太原郭氏迁升与温家同宗与西街郭不同宗原由
        我太原郭氏之迁开也,肇于始祖讳宏图,本籍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人。前明初(公元1368—1398年)奉旨迁民由洪洞县迁于开州城东温家庄,现有坟墓可考。彼时想为农家者流,不识字,不知记载原由。或前有记载,遭乱离失迷,亦未可知。至我高高祖讳巽公不知几世。但有始祖坟墓及始祖以下坟墓数十封,世系宗派莫有能记忆者。巽祖充应里书想因办公不便,自温家庄迁居城里北大街八都坊迤南路西。巽祖兄弟三人,公为长子有五人,丕承丕基丕智丕业丕烈。次门讳先绝。三门讳旺有子二人丕绪丕时。丕绪公因家贫逃往河南,病故,遗一子,名登山,随母回开州。原籍瀛上五世祖丕业字继善公留心谱系。手书先世名号,自高高祖起,未有丕绪公一门想因外出,不知下落。谨记丕时公一门。授我五世堂伯见龙公于嘉庆十五年康午春创修家谱自高高祖始。今重修家谱得丕绪公四世孙克明公手册。续丕绪公以下世系甚详,迁续入谱内。克明公又言,巽祖兄弟既从温家庄迁城,温家庄乃根本之地。所有郭姓乃我之真同宗也。况相传至今,与温家庄辈数不错,何妨请温家庄年长识字者进城详细追溯。倘能绪入谱内,岂不甚善。于是请瀛宗弟郭含辉推问原由。伊有手册上自七世续起,层次亦甚清楚。七世以上伊亦无所考证。仅知同一始祖。议及巽祖迁城,伊亦有所传闻。但不知巽祖与伊七世祖门第远近。观伊六世祖俱以单字命名,想与巽非堂兄弟,即纵堂兄弟,于是共同商议,续成一谱。城里自六世祖续起为一门。温家庄自七世祖续起为一门。至我本街北头南头尚有数十家,先世概失传无考,碍难续入。祗好从缺。呼为宗家而已。若西大街郭姓,彼自有谱。从唐代汾阳王郡子仪叙起,号汾阳氏。相传与北街不同宗。岂知汾阳王之先世亦太原氏乎!既已代远世紊谓不同宗亦祗好不同宗耳。况前辈少读诗书。不晓大义,更有同姓结婚之弊,愈难再联宗焉。北街杜家口犹有一郭姓状役郭东山之祖先,乃北京人氏,寄籍于此,则真不同宗矣。今我北街,合温家庄谱系既修,绪次详明。必须后世子孙传之十世,传之百世,相继续修,庶几千百载无紊乱矣。是所望于后之读书明礼者,爰为之别详辨。
大清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二月中瀚六世孙连登字瀛瞻谨志。
太原郭氏命名定式序(省略)
汝、念、秉、敦、敏、肇、修、履、谦、良
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
绍、述、作、彝、训、钦、佩、卜、其、昌
二十世、二十一世、二十二世、二十三世、二十四世、二十五世、二十六世、二十七世、二十八世、二十九世
大清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二月中瀚六世孙连登谨识

008 (河南)郭村郭氏族谱
        “吾郭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徙于郑州西南隅台郭村,遂占籍焉。殆我五公之在当地也,爱老怜贫,积德好善,享厚无穹。故郭姓日蕃,人丁颇富,共间入黉宫、列贤书、举监生员不可指数。吾族子弟,古风质朴,别无他务,不可谓非先泽之所遗者厚也。余因伏而思日,饮水者溯其源,树木者壅其本。吾有祖宗不知其殁何年、归何地,生平行谊,言动嗜好之何若是向者欧阳之所消也。一水之流而万派,一木之茂而千条,吾祖宗有子孙,而冠婚之弗告,岁时伏腊之弗聚,寿夭死丧患难之弗知是向者苏文公所叹也……”
清乾隆四十三年修
 
 

009郭氏族谱, 郭氏史略

 
      民国郭来仪续修。来仪,郭氏九世孙。此谱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郭来仪重修的。谱主原籍洪洞,后迁至石艾(平定),因谱系散失,明代远祖、始祖世系无考,中收清以郭家为一世所支计十一世一百五十一人。是谱封面题签“郭氏家谱”,中书“大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宝泰堂立”,封二,谱名上书“源远流长”,下书目次,分加紧为:叙、世系分流图、世次合叙格、跋;另有“壬申(1932)春正月元夕后三日重修于宁一堂”字样。叙文三篇:其一,叙。岁进士夏县训导四世孙郭生琮干隆丁卯(1747)春三月撰修于南台书舍;其二,郭氏家谱序。例授修职郎五世孙郭任,时年八十有一,嘉庆已巳(1809)伙月撰;其三,重修家谱序。优增生七世孙郭带汾于嘉庆十本年岁次壬申(1812)正月望日修于慕林书墪。谱后跋文也系七世孙郭带汾撰。惟时清嘉庆壬申三月禊日。谱心尾书“民国壬申(1932)正月吉日九世孙郭来仪重修于柏乡旅次”。是谱、叙、跋对其世系源渊进行了考证,叙事简明,文字通畅,着录图格,缕列分明,合序格内间或有事略记载,叙、谱前后照应,基本反映了郭氏一支派的繁衍情况。是谱可供小谱创修研究工作参考。抄本。平定县城姑姑寺谱主藏。李克明提供。 

 

009(郑州)郭氏族谱

 
       乾隆四十三年修,郭锈、郭朝聘撰,由郭朝业作谱序。族谱记载:“吾姓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徙于郑州西南隅台郭村,遂占籍焉。殆我五公之在当日也,爱老怜贫,积德好善,享厚无穹。故郭姓日蕃,人丁颇富,其间人黉宫、列贤书、举临生员不可指数。吾族子弟,古风质朴,别无他务,不可谓非先泽之所遗者厚也。余因伏而思日,饮水者溯其源,树木者壅其本。吾有祖宗而不知其生殁何年,归何地,生平行谊,言动啫好之何若是向者欧阳氏之年诮也。一水之流而万派,一木之茂而千条,吾祖宗有子孙,而冠婚之弗告,岁时伏腊之弗聚,寿夭死丧患难之弗知是向者苏文公所叹也。”洪洞县县志办公室提供 
  

010  郭氏旧谱序

宋欧阳修撰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室,藏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曰亭、曰忠,皆高祖功臣,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长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望焉。汉室既东,郭氏鼎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军功,封太原郡王。最显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从、,万为超擢。唐未兵乱,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望,此汾阳郭氏之攸始也,岂非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岂非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宋兴,海宇宁一,褒功继绝,推恩及远,诏封其孙元亨为永兴军助,以旌先王之功德,而俾泽流于无穷。元亨之从祖父讳在徽,仕唐庄宗鸿胪卿,以言事谪守庐陵。其子文国公,遂家邑麻岗。生三子:轩、并(左有“车”旁)、轮,轩生靖,大平兴国中仕至殿中侍御史。生熙,仕至吉州观察使,生三子:长曰龙,徙居吉水,仲曰圣,留居麻岗,季曰宜,亦徙居吉水。越二十余代,而万圣、振温、福海三公,先后宦游荆楚,一落业黄泊湖,为古堤桥之始祖;一桥寄武陵,转徙七里湖,为大潭溪之始祖;一就籍安乡,为黄山岗之始祖。然虽所居涣散,而一脉流传,子孙繁昌,硕大敏达者,盖由祖德深厚,故胤祚若是也。由此稽之,则后裔岂无腾踏有光祖考不绝如缕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其郭氏之谓也。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011  湘阴郭氏家谱叙

曾国藩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望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春秋》称郭公,《国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而归,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咸丰七年春二月汀乡曾国藩叙 

 

012 《汾阳郭氏南阳族谱序》

 
   
      国有史鉴,载其治乱兴革,以明发展之道。族有谱牒,记其源远流长,蕃衍发展。后世子孙必修其谱,始知本源。故修世系、宗支,记其事实,乃弘扬追远报本之优良传统也。 

      溯吾郭氏,肇于姬周,萌于太原,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以至于唐,吾祖子仪公平安史之乱,定回蕃之变,中兴唐室,功封汾阳王。其后苗裔蔓延,分布四方。厥后嵩公自光州固始迁于闽之莆田,为入闽之始祖,凡十七传,四百余年。及端斋公随宣省公宦于桂,秩满而卜居粤之潮阳竹桥,遂为一、二世祖。三世提领公暴霜露,斩荆棘,创南阳,立宗祠,子孙蕃衍,蔚成巨族。枝繁叶茂,星居东南亚,播殖欧、美、澳等洲,懿欤盛哉! 

      吾乡昔有汾阳郭氏族谱,然历变乱,罹兵燹,几失其传。明正德五年(1510)重修其谱,其后复修至十四世,距今且三百年矣。亟应续修,以广流传,理由如下: 

      今存族谱手抄本寥寥无几,且年代久远,或朽或蠹,残缺不全。深恐日久谱牒泯没。且十九世以后,宗支弥繁,衍派愈广。今不续修,则后人将不明世系不知昭穆矣。 

      吾旅居海外族人,历尽艰辛,刻苦创业,子女升学深造,学成而获硕士、博士学位者颇多。然长居异邦,与异族相处,日久亦恐不知本源世系矣。 

      曩已迁居潮安、普宁、惠来、揭阳、揭西、海丰、陆丰等地之支系,旧族谱概未叙列,殊以为憾。诚宜续修增编,使宗支完整,衍派分明。 

      旧谱手抄本有失误之处,错书姓氏、名、字、号、年号者均有之。世系表有关伯仲叔季之分,或按昭穆排列,或自右至左列出,方式不一,稽阅不便。墓地迁移者则与旧谱不符。此皆应予以修正,以免混淆。 
      为旧谱正误补缺,俾流传久远而教育后者,续修增编,刻不容缓。 

      治平本乎齐家,民族基于宗族。由小聚大,由一身而家族、宗族、国族,合全国宗族之力,凝成巩固之国家,则国基永固。基于此,更明续修增编族谱意义重大。遂倡议续修汾阳郭氏南阳族谱,立获海内外族人之支持,于是成立汾阳郭氏修编小组,负联系、搜集资料、整理修编之责,并力争朝夕,校正付梓,装订成册,于吾族中世代相传。 

      斯谱既成,本末详明,长幼有序。旅外族人,阅斯谱则不忘桑梓,关心宗族,永爱家国;居国内各地族人阅斯谱,则团结一心,激昂奋进,振兴中华。如是则无愧于祖宗、民族、国家矣。 

      斯谱既成,聊缀数言,以弁其端,愿吾族人勉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访郭氏迁闽始祖地 ――长乐航城镇东关村
《郭氏家谱》(一):郭家人的宝藏!
5000年郭氏家族迁徙史,郭家人都快看看你先祖从哪里来!
《离谱别记》(一)
【姓氏】临清姓氏志——高、郭氏,这几个分支原来是一家人!
海口海甸一庙,其实不止一座庙宇,村民先祖是中唐名将汾阳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