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国文学史:十九世纪末文学

一、概述

(一)自然主义

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

泰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

自然主义理论的确立开始于左拉。

理论主张

在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看来,文学创作目的是“科学研究和科学课题”,其理论主张具体体现在:

1.作家要从生理学、遗传学角度来研究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发展。

2.创作要引入科学方法,进行扎实细致的实地考察和认真的调查研究。

3.叙述要追求客观中立的风格,“不要夸张,不要强调,只要事实。”

创作特征

1.文学创作的首要条件是真实性和客观性(借鉴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原则)

2.通过描写一段历史时期来反映整个社会历史

3.从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去表现人,理解人的行动

艺术特点

1.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给人一种实物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2.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变态心理

3.淡化情节,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

4.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就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

发展表现

梅塘团体

十九世纪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一八七九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伯桑,某夜聚会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定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以后以《梅塘之夜》之名出版。次年四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伯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

巴那斯派(高蹈派)

巴那斯派,又称“高蹈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是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诗歌方面的表现。该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为名。出自诗选《当代巴那斯》。

巴那斯派认为诗歌是纯粹的艺术,因而应注重形式,倡导诗歌客观化、科学化,反对浪漫派诗人过度抒情,主张态度客观、立论严谨、技艺完美,力图把个人感情隐藏在客观事物的背后,其创作内容最初取材于当代社会生活,后转向神话、史诗、异域传说及古文化等。诗歌形式固定,格律统一,文字机械,辞藻公式化,描述精确。

代表性人物有邦维勒、勒贡特·德·利尔等。高蹈派诗歌是通向20世纪诗歌的一座桥梁, 它在诗歌形式方面的探索及创造为后世诗人如象征派诗人开辟了一条新路。

贫民窟文学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于英国的文学现象。以吉辛和穆尔为代表的一批小说家,将艺术视野对准伦敦东区贫民社会,不加任何典型化地表现肮脏、贫穷、饥饿、痛苦和犯罪,着眼于经验记述,注重严格描摹。贫民窟文学作家所选取的题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性,他们的一些优秀作品,突破了自然主义的局限,反映了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因而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镇小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英国现实主义作家贝涅特的系列小说,它以英国瓷器生产的五个工业城镇为背景,其中心画面是工业经济发展给城镇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带来的变化。由于长期侨居法国,又受到左拉及莫泊桑的影响,他的创作带有较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

(二)唯美主义

理论基础

(1)康德强调美感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为唯美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

(2)戈蒂埃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他反对艺术的功利目的。

(3)罗斯金主张美的理想就是道德的目的,对美的感受能力是一种“道德知觉”。

创作特征

(1)认为艺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的纯粹自由活动,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注重形式美。

(2)主张艺术是心灵的故乡,在心灵的领域可以无限开拓。

(3)主张艺术应该超然于现世,向远古、未来、梦幻求美。

(4)强调艺术家对待题材的态度应该客观、冷漠。

发展阶段

(1)准备阶段

①英国诗人布菜克和基茨创作已有唯关主义倾向。

②济慈和柯勒律治从不同角度宣扬了唯美思想。

(2)促进发展

法国巴那斯派领袖勒贡特·德利尔认为艺术的最高任务是实现美,艺术独立于真理、功利和道德。

(3)充分发展

①文艺理论家瓦尔特·佩特认为:

a. 艺术美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孤立的、独特的。艺术批评探讨艺术表达的方式。

b.艺术欣赏强调刹那间的美感,人生的意义在于充实刹那间的美感享受。

②奥斯卡·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他认为:

a.艺术家不应有任何功利目的;强调感觉,追求形式;艺术要美而不真。

b.生活对艺术的模仿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

c.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

评价

(1)积极影响:唯美主义开拓了审美的领域,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对形式美和美感的独特性的强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消极影响:片面强调美的超功利性,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将艺术与生活割裂开来。

为艺术而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是19世纪末法国唯美主义运动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一口号受到了康德“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的美学观念的影响。

“ 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拒绝接受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认为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而不是艺术模仿生活。

这种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有时是对某些追求功利目的的艺术流派的反驳,有时是对企图驾驭艺术的政治权力的抗拒。在些情况下,坚持“为艺术而艺术”就是坚持艺术的美学特性和独立性,有其积极作用;但是把艺术家与社会的分离作为“为艺术而艺术”产生的普遍根源,必然导致脱离生活,它最后就难免为新的思潮所淹没。

(三)前期象征派

产生时期和地点:19世纪70年代法国。

理论基础: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唯心主义哲学。

产生标志: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

创作特征★

(1)大量描写城市中的丑恶现象,化丑为美,丑中见美。

(2)注重挖掘人的精神世界,运用通感和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反映抽象事物。

(3)追求诗歌的音乐效果,诗画结合,追求简练精粹、工整优雅的诗歌形式。

(4)诗歌不仅神秘,而且晦涩难懂,读者要从表面形式中寻找本质的东西。

代表作家及作品

(1)波德莱尔是象征派的先驱,代表作为《恶之花》。

(2)斯泰凡·马拉美是象征派的领袖,代表作为《海风》。

(四)现代主义

(五)新浪漫主义

产生于世纪之交的新浪漫主义,主要流行于英国和德语国家。它的理论渊源是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和尼采的超人哲学,它充当了19世纪末通向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桥梁。

左拉

○《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内容

《卢贡-马卡尔家族》包括20部长篇小说,描写了“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

①作为一部自然史,小说反映了一个家族的“血统和环境的问题”

小说以阿黛拉伊德·富克先后与卢贡和马卡尔生活而留下的后代子孙为线索,描写各自后代的生活,表现了不同的遗传基因对他们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影响。

②作为一部社会史,小说表现了第二帝国的始末和盛衰的过程

小说以第二帝国时代为背景,描写了卢贡马卡尔家族5代人的生活,通过这个家族的变迁,将与这个家族盛衰紧密相连的历史反映了出来,表现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环境下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状况。

(2)艺术特点

①善于描写群体以及群体性的行动,如罢工工人、军队行进、争购的顾客群、热闹聚会等大场面,淡化人物性格的描写和典型人物的塑造。

②擅长精细入微的描绘,在描写客观世界上力求纤毫毕现,开20世纪新小说描写物的先河。

③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生活充满美好期望的感情,行文不时带上富有诗意的描绘,这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萌芽》

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题材与成就

艺术成就

★★波德莱尔

沙尔·波德莱尔被称为现代派的鼻祖,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直接影响了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的欧美文学创作。

重要作品

《恶之花》是一部酝酿了15 年的诗集。遗著有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以及评论集《美学珍奇集》《浪漫派艺术》,此外还有散文作品《私人日记》和《人造天堂》。

《恶之花》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它完美体现了波德莱尔的创新精神:一方面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他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
全诗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中, 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艺术主张

(1)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

丑恶事物不是绝对的丑,丑中也有美。自然是丑恶的,美德是超自然的。

(2)提出通感理论
不同感觉之间有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交相呼应,诗歌同别的艺术也是相通的,可用色彩和声音表达感情。

(3)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抽象意义的负载者。象征是丰富的、复杂深邃的,具有哲理性,借有形寓无形,丰富了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手段。

(4)力图解放诗歌的形式

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能将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与小说反映真实的自由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内心世界。

《恶之花》

《恶之花》共157首诗,诗集共分6个部分:

(1)第一部分《忧郁与理想》:是全诗最长、最核心的部分,叙述人在忧郁的压迫与对理想的追求中徘徊,最后忧郁取得胜利。

(2)第二部分《巴黎风光》:展示了巴黎各种不堪入目的坡景,诗人在其中找不到摆脱自己痛苦的地方。

(3)第三部分《酒》:诗人沉醉在酒之中,仍然无法摆脱自身的痛苦。

(4)第四部分《恶之花》:诗人深入到罪恶之中去体验生活,但摆脱不了精神的压抑。

(5)第五部分《叛逆》:诗人对天主发出反抗的呼喊,但天主毫不理睬。

(6)第六部分《死亡》:在历经苦难、阅尽丑恶之后,死亡,是唯一的归宿。

○作品主题

(1)诗人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和丑陋事物带进了诗歌王国。

波德莱尔把同情的目光投向了孤儿、女乞丐、穷艺术家、被害的女人、同性恋女人等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表现了城市的烦嚣和污秽,反映了阴暗、神秘的巴黎图景。

(2)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忧郁、无聊、烦恼、痛苦、晦气、悔恨等精神状态在诗集中不断出现,这是一种世纪病,表现出巨大的精神压抑,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一代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悲观绝望的心境。

○艺术特征

(1)通感的运用

一切形态、 运动、数量、色彩、香气,无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精神界,都是富有含义的、相互作用的、相互转换的、相通的。《通感》一诗既提出了通感理论,又有具体运用。此外,诗歌还可以同版画、绘画、音乐、雕塑等相通。

(2)象征手法的运用

波德莱尔用各种意象来表现人类的精神状态。这些意象往往采用了拟人化或寓意的手法,含义丰富、复杂深邃,具有哲理性。在《忧郁之四》中,波德莱尔将天空写成锅盖扣在地平线上,立即造成一种压抑感。

(3)精辟的语言

波德莱尔注重锤字炼句,反对写长诗,认为滔滔不绝的诗歌不够精练。他重新挖掘十四行诗,使之发出新光彩。

○现代性体现

○《恶之花》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仅供参考)

《恶之花》(1857)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不仅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资本主义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和人的精神状态,而且独具慧眼,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为现代主义文学确立了重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原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全新的美学原则,开创了文学的新天地,成为法国和整个西方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成为象征主义的宪章,为整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铺平了一条宽广的道路。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交感论,打破了“真善美” 相统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创立了新的诗歌理论,为象征生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堪称象征主义的宪章。

《恶之花》 表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压之下,在丑恶的都市文明的环境里,一个真诚、敏感、忧郁、孤独的诗人感受,他的苦闷和追求、抗争和颓废、美好的理想和肮脏的欲望,崇高的志向和可怕的沉沦,展示了一个既憎恶和反抗这罪恶的社会,自身却又打着这罪恶社会的深深的印迹的,充满了尖锐矛盾的及其复杂的病态的心灵。

波德莱尔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城市诗人,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波德莱尔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在美学上具有创新义。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恶之花》既有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又有从内容到形式的巨大变革和创新。在诗歌中表现青年的这种心态,是别开生面的。浪漫派诗歌表现爱情的失意、精神的孤独、政治上的失落感,在挖掘人的深层意识方面仅仅是开始。波德莱尔从更高的意义上来理解忧郁,他认为美的典型中存在不幸。忧郁是《恶之花》要表达的最强音。

《恶之花》体现诗歌的现代理论,通感。象征手法广泛应用。有也就是感应理论。这种现代意识,是导致他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取得杰出成就的主要原因。波德莱尔十分注意语言的锤炼,挖掘语言的宝藏。他反对写长诗。《恶之花》中以十四行诗和短诗组成,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和锤字炼句的功夫。

罗曼·罗兰

长河小说

“长河小说”是20世纪初欧洲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深入和发展。“长河小说”得名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长河小说'以多卷本的方式,或者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或者通过一两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长河小说”并非可以无限地写下去,它们一般都在100万字至150万字之间,长篇小说的功能由此得到了充分而又有节制的利用。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长河小说”的代表之作,此外,《悲惨世界》《人间喜剧》《卢贡-马卡尔家族》等都可算作“长河小说”。

《约翰·克利斯朵夫》(20世纪初发表)

○克利斯朵夫是个人反抗的英雄吗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初发表的一部“长河小说”。它反映了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时代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具有反抗思想和独立精神的音乐家,也是个伟大的英雄。

(1)克利斯朵夫具有真诚、执着、坚强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克利斯朵夫有着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生命力,他的生命充满无穷的信心和勇气,敢于挑战旧道德和旧秩序,始终捍卫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精神独立。他厌恶那些庸俗丑恶的人,绝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在人性受到压抑的社会,这种维护灵魂的自由,发挥生命力的抗争精神是一种强者的精神,是维护理想,追求真善美的英雄主义精神。克利斯朵夫以他英雄主义的气概去追求灵魂的自由,捍卫一切美好善良的事物,与一切丑恶虚假作斗争。作品力图将这形象塑造成高于庸俗资产阶级社会的英雄人物。毫无疑问,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具有积极意义。

(2)克利斯朵夫是一名孤独的反抗者

他的思想里包含了众多复杂的因素,一方面具有小资产阶级的反抗意识,另一方 面有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追求精神独立,不理解无产阶级运动,所以他的个人反抗自然也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势必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3)克利斯朵夫身上包含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他反抗、失败、动摇、幻灭的生活历程,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它深刻地概括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尖锐地批判了腐朽文化对真正艺术的摧残,肯定了毫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

○为什么说是“音乐小说”

○波德莱尔“感应”理论

感应的概念表达了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是象征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诗歌的理论核心。

○波德莱尔在文学史地位

波德莱尔是法国文学史的大诗人,是象征主义乃至整个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代表作有《恶之花》,是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在散文创作和文艺评论上独树一帜的文学家。他的诗集《恶之花》、散文《巴黎的忧郁》都是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之作。他因擅写“恶中之美”而

备受非难。 然而,波德莱尔具有非凡的意志,惊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把内心的这种善与恶、美与丑的大搏斗、大较量用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独特道路,揭开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他既是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位诗人。正因为如此,兰波称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威塞克斯文丛

英国作家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为“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14部小说。因为所描写的家乡生活画面带有威塞克斯的区域特色,被称为“威塞克斯文丛”。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 爱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

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人物塑造

○苔丝形象

《德伯家的苔丝》叙述的是农家姑娘苔丝为了帮助家庭摆脱经济困难外出做工而遭遇的不幸和悲剧。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女主人公苔丝是小说肯定和赞扬的对象,在哈代笔下, 苔丝被描写成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既代表着传统,又融合了现代的特点,是哈代塑造的最优秀的典型形象之一,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引起小农经济破产这一社会转型期的无辜牺牲品。

(1)苔丝是一个外在美与内心美相统一的女性形象,是美的象征。
苔丝是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在苔丝身上,作者集中概括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赞扬了她的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和心地纯洁。

(2)苔丝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
她敢于反抗不公平的命运、宗教偏见和亚雷的胁迫。代表资本主义伪善道德和法律的亚雷,代表封建宗法制传统贞洁观念的克菜,毁灭了她美好的人生。但是,她从不自暴自弃,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屈服,具有鲜明的反抗精神。-旦她明确意识到自己的一生是被亚雷所毁时,就不顾一切地杀死了他。

(3)苔丝的悲剧命运是当时英国无数破产农民的代表。
苔丝的悲剧命运具有社会性,她是当时英国无数破产农民的代表,苔丝的命运代表着英国南部农村整个农民阶级的命运。她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通过苔丝的悲剧,作者控诉了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

契诃夫(俄)

○短篇小说特点

契诃夫是19世纪末期崛起的最为重要的俄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1)作品主题及内容

①前期作品主要嘲笑和揭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以及小市民的奴性意识,同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代表作有《变色龙》。

②后期作品中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更为深刻。他批判了托尔斯泰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小市民的庸俗丑恶。同时,作者在小说中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对未来充满期望却不能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缺乏反抗精神。代表作有《哀伤》。

(2)艺术特征

①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尖锐地提出社会问题,深刻揭示蕴含的哲理,鞭挞庸俗的习气。

②高度的简洁性。主要表现在:

a.擅长运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进入故事,不拖泥带水,结尾具有开放性,留下想象的空间。

b.描写人物方面,作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细节,不在外形描写上多花笔墨,而多是在心理与性格刻画上下功夫,使小说具有心理抒情小说的特点。

c.语言简洁生动,朴实凝练。

③幽默的笔调,具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的特点。善于运用“含泪的笑”的讽刺,通过漫画式的夸张以及对比手法,一针见血地揭示人物性格,达到讽刺的目的。

○戏剧现代性体现在哪


马克·吐温(美)了解即可

易卜生(挪威)

《玩偶之家》

○娜拉形象的意义

娜拉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是个觉醒的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玩偶之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主要是通过娜拉这一形象表现出来的。

(1)娜拉的形象:资产阶级社会中一个叛逆的女性

娜拉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娜拉表面上是一个未经世故的青年妇女,一贯被人唤作 “小鸟儿”“小松鼠儿”,实际上她性格善良而坚强,她热爱生活,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她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

她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她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生命的诺言。可是,事实最终使她醒悟过来,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 她幻想出现的奇迹并没有出现。当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贵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还有别的同样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

(2)娜拉形象的意义:对女权主义主张的回应

通过对娜拉形象的塑造,易卜生提出了现代家庭中的妇女平权问题。旧观念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持有这思想的海尔茂严重控制了娜拉的自我发展。为了取悦海尔茂,娜拉不得不表现得像一个被宠坏的小孩,一个需要保护的弱者,一个温柔、 顺从的妻子。最后,娜拉终于在觉醒中离家出走。她用实际行动表明了经济独立的要求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以海尔茂为代表的父权思想的维护者给予了重重一击。娜拉的出走并不是一时的冲动, 而是建立在她对海尔茂言行背后父权思想的清醒认识上,回应着激进的女权主义主张。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

指易卜生创作的揭露社会问题的戏剧,通过人物的论争,这些戏剧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政治、婚姻、道德、法律、妇女等问题,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法律,自私自利的丑恶本性等。虽然剧作家在结尾没有提供恰当的解决方法,但因涉及问题重大,人物思想对立尖锐,表现出浓厚的批判色彩,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推动了现代戏剧的革新,代表作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魔》《人民公敌》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丕诗集
书写礼赞:大师致青年写作者
所有诗人的楷模,人生还不如他的一行诗
毕飞宇╳张莉:“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Ⅱ:外国文学 · 3/现代主义文学)(完)
【单向历】 7 月 9 日,宜谋生
什么是象征主义文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