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诗的乐趣


诗论——白马馆主(原创)


 作诗的乐趣
 
 
 

古代文人,不管他走不走科举之路,吟诗作对、谈词论赋都是必修之课,从启蒙之时就开始了。特别自唐以降,诗词逐渐普及民间。就连平头百姓日常往来,也能顺口成诗。“交谈不会诗词赋,读尽经书亦枉然。”形成了古代人们交往的时尚。进入20世纪,科举消亡,新学兴起,这老古董离人们的生活就越来越远。古典诗坛渐渐式微,以至懂得传统诗歌的人寥寥无几,变成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那场悚目惊心的文化浩劫,更把吟诗作词视为洪水猛兽,归入“四旧”之列,一般人避之犹恐不及,谁敢问津?文化的源头湮塞了,诗荒时代随之而来,造成了诗坛的悲哀。

改革开放以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典诗词又迎来了创作的春天。遍地的“诗词著作家”们蜂拥而起,诗坛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只要能诌出几块豆腐干,学前小朋友也可捧为吟坛大家。由诗荒而趋肆滥,从一个极端返向了另一个极端,造就了诗坛的又一悲哀。

古典诗词现在当然还有许多人在写,但这纯粹是一种业余爱好,能写得好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懂得作诗容易,写出好诗最难。有些人甚至到老也上不了台面。请看这首《十六字令》:“松。独立寒冬不惧凌。西风烈,雪里更精神。”(《中国诗词著作家辞典》中华诗词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不知用韵,此劣其一;袭前人意,是劣其二;毫无意境,乃劣其三。此老当年已是七十有五,还未入门哩。这类南郭先生,现在到处都是。当然,也有个别写得好的。如丁川的《斧柄赋》(同上书第1页)

昔年同是南山木,无限风光花满株。

被点良材为斧柄,见知新主助樵苏。

入林恨不锋芒锐,出手每求功用殊。

数岁同胞丧亡尽,呜呼彼亦葬洪炉。

雍容典雅,秀气横溢;蕴含不尽之意,读后回味无穷。字句显见功力,颇具大家风范。当然,从锤炼字句方面来看,未必尽善尽美,尚有推敲的余地。但依时下普遍的创作水准,作诗能得若此,也算是一流的高手了。诸如此类的佳作,觅遍当今诗坛,实在难于百里挑一。

吟诗作对,确实是一件苦差事。没有十年八年的苦练功夫,难得登堂入室。这是许多吟坛大家的经验之谈,并非夸大其辞。这么长的时间都要干些什么呢?一是学习。要学习古典诗词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还有诗歌创作、诗歌审美、文学批评等等。这些都是作诗的基本功底。没有这些基本功,到老也难写出好诗来。二是勤练。光说不练,嘴上功夫,哗众取宠而己。一天打鱼,三天晒网,也难有进境。三是多改。文章不怕千回改,好诗是改出来的。不但要自己改,还要请别人改。古今很多一字师的故事,说明向别人请教是必不可少的。四是多看。不拘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九流三教、诸子百家,都要翻一翻,读一读。到创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作诗贵在恒心久,取巧投机总是空。

作诗虽然劳心费神,却也忙得有味,活得充实。可以自慰的是:此生没有虚度。这就是作诗的乐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嘉莹说诗讲稿》:不读这本书,不敢说真正读懂中国古典诗歌
熟读唐诗三百首却不会作诗,是因为没读过这本书
古典诗论在当代诗词创作中的实践价值(上)
诗词意境分享
彭崇谷|学习梅岱同志《毛泽东的诗词观一一读书札记》的体会
随园“性灵”小议【待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