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肿

【定义】水肿是体内水液滞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为主症的疾病。严重的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

【范畴】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①《黄帝内经》:称本病为“水”,有肾风、风水、石水、涌水等病名。

a.病因:有劳汗当风、邪客玄府、饮食失调等;

b.病机:与肺、脾、肾、三焦等有关;

c.《素问·水热穴论》谓:“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d.《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e.《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为后世认识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称本病为“水气病”。

a.按病因病机: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

b.按五脏: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c.主张:“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d.方剂:载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方,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

③隋、唐、宋:

a.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候》:始将“水肿”作为各种水病的总称。

b.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水肿》:首次提出水肿需忌盐的观点。

c.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水肿门》:“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腑多闭。”首次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类,治法强调“先实脾土”,“后温肾水”,载有实脾散治疗水肿,沿用至今。

④明、清:

a.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肿胀》谓:“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攻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尤重从脾肾论治水肿。

b.明·李中梓《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云:“阳证必热,热者多实;阴证必寒,寒者多虚。”

c.明·李梃《医学入门·水肿》:强调阳水多因外感所致,阴水多内伤所致。

d.清·唐容川《血证论·阴阳气血水火论》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认识到瘀血也是导致水肿的重要机制之一。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病因包括风邪外犯、疮毒内陷、水湿浸渍、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外溢肌肤,则发为水肿。

(一)病因

1.风邪外犯

病因:风为六淫之首,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经典:《景岳全书·肿胀》所言:“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能忽然浮肿。”

2.疮毒内陷

病因:身发疮毒,烂喉丹痧,或乳蛾红肿,火热内攻,肺、脾、肾功能受累,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经典:《严氏济生方·水肿门》云:“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

3.水湿浸渍

病因: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于健运,水无所制,发为水肿。

经典:《医宗金鉴·水气病脉证》曰:“皮水,外无表证,内有水湿也。”

4.饮食劳倦

病因: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劳倦内伤,饥饱失宜,脾气失养,或脾肾俱伤,以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

经典:《景岳全书·水肿》曰:“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忽而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湿热所致。”

5.体虚久病:素体脾虚、肾虚,久病脾肾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或久病血瘀,血不利则为水,可发为水肿。

(二)病机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以致水液积聚,泛溢肌肤。

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关键在肾。

病机:

①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②脾主运化,有布散水津的功能。水湿浸渍,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成水肿。

③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体虚久病,肾脏受损,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溢肌肤,则为水肿。

④《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病理因素:有风邪(风寒、风热及风湿)、疮毒、水湿、湿热、气滞、瘀血等。

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别。

①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阳水可转为阴水。

②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可兼夹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病机演变:

①水肿久病不愈或失治误治,可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严重受损,后期还可影响到心、肝。

②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的心悸、喘脱重证。

③若湿热壅盛,阴虚肝旺,肝阳上亢,甚或引动肝风,可表现为眩晕、惊厥急症。

④若水肿日久,邪毒瘀滞伤肾,虚损劳衰不断加重,肾元虚衰,气化不行,湿浊邪毒内生,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则终成关格呕逆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甚则出现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2.发病可急可缓。阳水,尤其是风水发病急,病程短,多发生于青少年;阴水多隐匿发病,病程长,常发生于久病体虚者。

3.常因外感、乳蛾红肿、疮毒内陷等诱发,或继发于紫斑、痹证、消渴病等。病程中常因劳累或外感使病情加重。

4.尿常规检査、24小时尿蛋白总量测定、肝肾功能检査、肾小球滤过率检査、血浆免疫球蛋白检査、抗核抗体检査及心电图、B超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鼓胀、饮证:

①水肿:是由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所致;

②鼓胀:是由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相裹,水停腹内所致。

③鉴别要点:主要为水停部位不同,水肿为水泛肌肤,四肢皮色不变,发病时头面或下肢先肿,以至全身浮肿,甚则可见腹水;鼓胀为水聚腹腔,单腹胀,腹部胀大,皮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瘦削,部分患者也可兼有下肢水肿。

④发病:水肿发病可急可缓,可因外感、疮毒内陷等诱发,也可继发于紫斑、痹证、消渴久病等;鼓胀多为黄疸、胁痛、积聚久病迁延而成。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阳水、阴水:

①阳水:多由感受风邪、疮毒、水湿引起,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浮肿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身热烦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滑有力,多为实证、热证,可见表证。

②阴水:多因饮食劳倦、先后天脏腑亏损,或阳水失治、误治转化所致,发病缓慢,浮肿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畏寒,不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脉沉细无力,多为虚证、寒证、里证。

2.辨标本虚实:水肿初起标实证为多,久病则多虚实夹杂,常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

①实证:年青体壮,病程短,发病迅速,肿势急剧,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小便短赤或不通,大便秘结,多属实;

②虚证:年老体衰,病程长,浮肿按之如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多属虚。

③由实转虚:阳水病久,失治误治形成阴水,由实转虚;

④本虚标实:阴水复感外邪,而致水肿加剧,则转阳水,但证属本虚标实。

3.辨病邪性质:

①属风: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

②属湿: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

③属热:水肿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

④属疮毒: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致水肿者,多属疮毒;

⑤风湿:水肿病情反复,伴肢节疼痛,伸屈不利者,多伴风湿;

⑥湿热:2.水肿病势缠绵,伴腰腿酸困,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者,多为湿热。

4.辨病变脏腑:久病者可见多脏同病。

①病在肺:若颜面水肿突出,伴咽痛、咳嗽,或水肿较甚,咳喘胸闷者,病变部位多在肺;

②病在脾:水肿腹满,纳食不佳,身重倦怠,苔腻者,病变部位多在脾;

③病在肾:水肿反复,腰膝酸软者,病变部位多在肾;

④病在心:水肿下肢明显,心悸,胸闷气短,甚则不能平卧者,病变多累及于心。

(二)治则治法

治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具体应用视阴阳虚实不同而异。

治法:

①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临床应用时配合祛风、解毒、行气、活血等法;

②阴水:当以扶正为主,重视温补脾肾,通阳利水。

③虚实夹杂者:当视病情标本缓急,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

(三)证治分类

1、阳水:风水相搏

临床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可兼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邪外犯,肺失通调,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代表方:越婢加术汤。

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白术、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水;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加减配伍:

①风热偏盛:加银花、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或用银翘散加减;

②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③夹有风湿,肢体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者:加羌活、独活、穿山龙,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④一身悉肿,胸闷腹满,小便不利:加猪苓、大腹皮行气利水。

2、阳水:湿毒浸淫

临床表现: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疮毒内陷,肺脾失调,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前方宣肺利湿,后方清热解毒。

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宣肺利水;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丹参凉血活血。

加减配伍:

①脓肿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②疮痍糜烂流水者:加土茯苓、萆薢、石韦、苦参利湿解毒;

③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白蒺藜祛风除湿止痒;

④疮疡色红肿痛或小便红赤者:加丹皮、赤芍、生地黄、泽兰等凉血化瘀;

⑤大便不通:加大黄、葶苈子通腑泄实。

3、阳水:水湿浸渍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阳被困,泛溢肌肤。

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前方理气化湿利水,后方通阳利水,燥湿运脾。

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苍术、厚朴、陈皮、草果燥湿健脾;桂枝、白术、茯苓、猪苓通阳化气行水。

加减配伍:

①外感风邪,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苏叶;

②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③湿困中焦,脘腹胀满者:加椒目、大腹皮、砂仁、木香、槟榔;

④三焦气机不利,胸闷腹胀,小便不利,一身尽肿者:用导水茯苓汤加减;

⑤夹有郁热,口苦咽干,头晕,胸胁满闷者:合柴苓汤加减。

4、阳水:湿热壅盛

临床表现: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盛,三焦壅滞,气滞水停。

治法:分利湿热。

代表方:疏凿饮子。

常用药:羌活、秦艽、防风、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疏风解表,发汗消肿;猪苓、茯苓、土茯苓、石韦、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木通、椒目、赤小豆清利湿热,利尿消肿;槟榔、大黄通便逐水消肿。

加减配伍:

①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②肿势严重,兼见喘促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

③肢体关节肿痛,或屈伸不利者:加青风藤、独活、威灵仙等;

④湿热久羁,化燥伤阴,口燥咽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加生地黄、知母、黄柏、白茅根、芦根;

⑤严重水肿,体质壮实者:必要时用甘遂、芫花、大戟等,注意中病即止,或边攻边补,或攻补结合。

5、阴水:脾阳亏虚

临床表现: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或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证机概要:脾阳亏虚,土不制水,水湿内停。

治法:健脾温阳,行气利水。

代表方:实脾散。

常用药: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温阳利水;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补气;茯苓、泽泻、车前子、木瓜利水消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

加减配伍:

①气虚甚,症见气短声弱者:加人参、黄芪;

②肺脾气虚,自汗易感,乏力体倦者:用防己黄芪汤加减;

③小便短少:用防己茯苓汤加减;

④肾虚,肾气不固,腰酸腰痛,尿有余沥,舌淡胖,脉沉者:加芡实、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等,或配合五子衍宗丸、水陆二仙丹;

⑤脘腹痞满,肢体关节疼痛酸重者:加苍术、苏叶、土茯苓、石韦、穿山龙、青风藤。

⑥水肿系长期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精微不化所致者,不宜分利伤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6、阴水:肾阳衰微

临床表现: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㿠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温化失司,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前方温补肾阳,后方温阳利水。

常用药:附子、肉桂、巴戟天、淫羊藿温补肾阳;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补肾摄精;白术、茯苓、猪苓、牛膝、车前子通利小便。

加减配伍:

①肾气不固,夜尿频多:去车前子,加芡实、菟丝子、补骨脂;

②肾阳亏虚,水肿久治不愈,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夜尿频多,舌淡胖,脉沉细:用右归丸加减;

③肾阴亏虚,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咽干口渴,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弱:用左归丸加减;

④肾虚肝旺,头昏头痛,心慌腿软:加鳖甲、牡蛎、杜仲、桑寄生、菊花、夏枯草,或用建瓴汤加减。

⑤病程缠绵,反复不愈,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剧增,小便短少:治当急则治标,按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解表药。

7、阴水:瘀水互结

临床表现:水肿延久不退,肿势轻重不一,四肢或全身浮肿,以下肢为主,皮肤瘀斑,腰部刺痛,或伴血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经血色暗,有血块,肌肤甲错,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结,脉道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温阳化气行水。

常用药:当归、赤芍、川芎、丹参养血活血;益母草、红花、凌霄花、路路通、桃仁活血通络;桂枝、附子通阳化气;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

加减配伍:

①气虚血瘀,乏力体倦,肌肤甲错:加黄芪、地龙、丹参、赤芍,或方用补阳还五汤、黄芪赤风汤;

②宗气虚陷,心悸气短,动则加重,下肢浮肿者:用升陷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③妇女颜面肢体浮肿,伴有月经不调,经血紫暗,甚至经闭,舌暗者:用当归芍药散加减。

【临证备要】

1.辨病邪性质,重视祛风、解毒法。

①感受风热、热毒、风湿、风寒等外邪,常是影响水肿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②湿热邪毒瘀滞,或风湿之邪内伏,邪伤肾络,多是肾风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

③水肿久病,肾元虚衰,可致湿浊邪毒内生。

④一般祛风与解毒治法常贯穿于水肿治疗始终。

⑤祛风有疏风清热、疏风散寒、祛风除湿、捜风通络等不同;解毒包括疏风清热解毒、清热解毒、利湿解毒、利湿清热解毒、泄浊解毒等。

2.重视活血利水和行气利水治法。

①《金匮要略》谓:“血不利则为水。”《伤寒论》指出:“大病瘥后,腰以下肿,牡蛎泽泻散主之。”临床常用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法结合,或配合益气温阳法等治疗水肿常有卓效。

②水肿常伴气机阻滞,临床上还应重视行气利水治法,即《金匮要略》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意。

3.攻下逐水法的应用。

①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莝”之意,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

②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或入丸散及装胶囊,应从小剂量用起,早晨服药,服药后糜粥自养,但应中病即止,以免过用伤正。

③待水肿消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④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峻下逐水药应慎用。

4.时刻注意药毒伤肾。

①水肿日久,脾肾多虚,分清泌浊功能失司,湿浊、水毒、瘀血内停,尤其是肾性水肿,检查大多伴有肾功能下降。

②对于此类病人,须考虑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合理选择药物,调整剂量及用药时间。

③近年研究发现,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马兜铃、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天仙藤、朱砂莲、寻骨风等有肾毒性,应避免使用。

【预防调护】

预防:

①水肿常因感受外邪而发病或加重,故应注意适寒温、防外感;

②注意调摄饮食,平素宜清淡;

③劳逸结合,调畅情志。

④素体气虚,卫阳不固,自汗易感者,可服用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调护:

①应注意低盐饮食,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充足的食物。

②其中低盐饮食尤其重要。

③因营养障碍而致水肿者,应注意适当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④水肿而尿少者,每日记录液体出入量。

⑤高度水肿患者,要保持皮肤干燥,勤翻身,以免褥疮的发生。

【小结】

定义:水肿是水液内停,泛滥肌肤所致。

病因:风邪外犯、疮毒内陷、水湿浸渍、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

病机: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肾三脏,而关键在肾。

辨证:先辨阴水、阳水,分清标本虚实、病邪性质、脏腑定位,还须注意虚实证候的兼夹与转化。

治疗方法:

a.阳水以祛邪为主,应予发汗、利水或攻逐,阴水当以扶正为主,重视健脾温肾,通阳利水。

b.要处理好治标与治本的关系,病情稳定期治本为主,标本同治,邪正两顾;病情急变期治标为主,或先治标后治本。

c.针对不同性质的病邪,应重视祛风、解毒、活血利水等治法。

d.应时刻以“护肾元”为念,不可选用有肾毒性的药物。

预后:水肿预后,一般阳水易消,阴水难治。水肿久病可致多脏同病,出现心悸、喘脱、眩晕、惊厥、癃闭、关格等危候,预后不良。

【名医经验】

当前肾性水肿的治疗最主要是注意有无蛋白的丢失。

时振声:根据慢性肾炎水肿和蛋白尿难消的特点,提出治疗慢性肾炎八法:

①宣肺利水法:用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水肿,中医辨证属于风水或皮水者,风寒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风热用越婢汤等;

②健脾利水法:用于脾虚水肿,为治水肿之正法,方用防己黄芪汤合防己茯苓汤;

③温肾利水法:适用于肾阳虚,阳不化气,水湿内停之慢性肾炎水肿,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等;

④育阴利水法:适用于肾阴亏虚,水湿内停之慢性肾炎水肿,方用猪苓汤、知柏地黄汤;

⑤活血利水法:用于血水互结之慢性肾炎水肿,方用当归芍药散、血府逐瘀汤等;

⑥行气利水法:用于气滞水停者,方用大橘皮汤、导水茯苓汤;

⑦清解利水法:用于湿热、毒热所引起的水肿或水肿日久伴有郁热者,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八正散等;

⑧食疗利水法:用于慢性肾炎水肿,日久顽固不消,身体虚弱,尿检大量蛋白丢失,血浆白蛋白极低,中医辨证多属虚劳者,常用食疗便方有《千金》鲤鱼汤、《外台》鲤鱼汤、黄芪炖鸡、赤小豆粥等。

【古籍摘要】

①《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②《景岳全书·水肿》:“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验之病情,则惟在气水二字足以尽之。故凡治此症者,不在气分,则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虚实,无余蕴矣。病在气分,则当以治气为主;病在水分,则当以治水为主。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亦行也。此中玄妙,难以尽言。”

③《医门法律·水肿论》:“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属之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拼音S)第二篇
拓睿教育||中内水肿背诵要点
【中内】20考研进行时-第176天
《临证实验录》
中医学拾零
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慢性心力衰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