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一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解读

陈一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以下简称《侍坐章》)是《论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各自授徒讲学。然而各弟子跟随夫子时间有先后长短,接闻于夫子的内容也不相同。这样传承下去,夫子之道就有散佚甚至中断的危险。有鉴于此,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相约建立一个“孔门弟子群”,大家都将与孔子相处的情形,特别是孔子的教诲上传到群里去,然后由“弟子群”组织的“编委会”整理成书,希望能够完整地留传孔子的思想。由于时间相隔较长,门弟子能够记住夫子的话大多是言简意赅,精练概括,而且幽默风趣,富于形象性和哲理性的名言警句,所以篇幅大多比较短小。而《侍坐章》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一章,大概一是因为在场弟子人数多,各自的回忆可以相互补充,记录的内容就特别丰富。二是因为谈论的内容给弟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记录比较完整。三是因为不仅仅是回忆孔子的言论,而且记叙师生交谈的过程,绘声绘色描述场景,表现人物神情,俨然一篇完整的记叙文。
 

《汉书·艺文志》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侍坐章》记述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弄清这一点对理解文章的主旨及孔子师徒各自的志向有很大关系。从文本来看,事件发生需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出场的四位弟子均已师从孔子。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记载,子路:名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9岁。曾皙:名点,字皙。《仲尼弟子列传》没有记载他的年龄。他是曾参的父亲,《仲尼弟子列传》说曾参比孔子小46岁,由此推算,曾皙应该比孔子小20多岁,年龄比子路小,比冉有大,在四人中排行第二。冉有,名求,字子有,比孔子小29岁。公西华:名赤,字子华,比孔子小42 岁,当时已经师从孔子。所以这事不太可能发生在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以前。二是出场的四位弟子同时在孔子身边。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时,冉求离开孔子,返鲁为季氏宰。所以这事不太可能发生在此之后。三是孔子既然问弟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说明这是四位弟子皆未被人所“知”,起码当时未从政。符合这三个条件的时间,最有可能是在公元前495-公元前 494年,孔子57-58岁期间,这时孔子正在卫国。卫灵公按照孔子在鲁国当大司寇的标准拨付俸禄,为孔子提供了较安稳的授徒讲学的条件。但是卫灵公并不重用孔子,致使孔子多次离开卫国另谋出路。
 
《侍坐章》记述的是孔子和四位弟子一次闲聊的过程。孔子自然是话题的发起者:“以吾为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弟子们特别是年轻的弟子平时对孔子是毕恭毕敬的,所以孔子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就不敢说话,然后引出聊天的话题。这些弟子跟随孔子东奔西走,处处碰壁,个个有怀才不遇之叹,所以“不吾知也”是在场的所有弟子经常谈到的话题。可见孔子对弟子们所思所虑非常了解。其实,这是包括孔子自己,甚至是所有和他们相同身份的“读书人”——士都要面对的问题。自从礼崩乐坏,“士”成为依靠自身学识立身安命的独立阶层那一天起,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就是他们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前提条件。而能够得到君主“知”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士人都认为自己得不到赏识重用。孔子就是因为在鲁国得不到君主“知”,于是率弟子周游列国寻找“知吾”之君,“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但是如果孔子问“不吾知也,则何以哉”?那就会将大家噎住了:老师您也是“不吾知”啊,您都没办法,我们能有什么办法!这很容易引导大家吐槽,发泄一堆负能量,就不能好好聊天了。而孔子的高明就在于问一个假设的问题:“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下就让弟子们憋在心里的话喷涌出来了。
 

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而对”。“率尔”是不假思索的意思。子路性子比较急,有时显得粗鲁,但他“率尔而对”是有道理的。首先,以齿为序,子路最年长,习惯了其他同学让他先说。其次,子路年近五十,尚功业无成,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特别强烈。第三,孔子任鲁大司寇期间,子路曾担任季桓子宰,是当时四位弟子中唯一有施政经历者,所以对如何施展才华有更多的思考,也更有自信。子路这段话阐述施政目标明确,思路清楚,逻辑严密,说明他平时就深思熟虑,否则不可能“率尔而对”。
 
但是,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哂之”,微微一笑,并且解释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为什么觉得子路不谦让呢?一方面,按照礼的要求,当长者向众人发问时,晚辈要先环顾四周,看到没有人发言,自己再回答。《礼记·曲礼》:“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子路“率尔而对”,怕被人抢了先似的,所以说不谦让。另一方面,子路一番话自信满满,当仁不让。首先他说要治理千乘之国。许多赏析文章说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其实春秋时期除了几个霸主以万乘之国自称,其他大国也就是千乘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中原新晋霸主晋文公始设三军,倾全国之力与楚决战于城濮,能出动的兵力也仅是“七百乘”而已。《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理想的施政对象也只是千乘之国,子路开口就说可以治理千乘之国,口气不小。其次,子路还不断给自己增加难度:“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极力渲染这个国家面对的国际坏境恶劣,内忧外患,以此凸显自己的施政能力。第三,对施政的成效定下很高的标准:以三年为期,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不仅要把这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变成人人勇敢善战,而且个个懂得礼义。在孔子看来,让百姓勇敢善战还比较容易,但要让人民懂得礼义,就相当困难。所以孔子笑子路不谦虚。但是,孔子“哂之”,绝不是讥讽轻视,也没有指责子路狂妄自大之意。对子路施政能力,孔子是非常信任的,曾经说过“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对子路的性格,孔子也非常了解,知道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所以才会善意一笑。
 

子路抢先发言后,似乎出现了短暂的冷场。于是孔子点名了:“求!尔何如?”冉有的回答就谦逊多了,先是说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方六七十,是指长宽各六七十里,本来这已经是一个小国,但冉有觉得还是大了,又改口说如五六十。如:或。然后说三年为期,要达到的目标是可使足民,可以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逊不能,有待贤明君子来施行。
 

孔子没有表态,继续点名:“赤!尔何如?”公西华更谦虚,首先说不一定能做到,然后说不敢像前面两位师兄那样治理一个国家,“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宗的典礼都在宗庙举行,宗庙之事,就是诸侯祭祖典礼。会同:诸侯会盟。端:古代的一种礼服,为黑颜色,故又称玄端。章甫:礼帽。相:司仪。公西华说,希望在举行宗庙祭祀典礼,或者诸侯会盟典礼的时候,能够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孔子也没有表态。剩下最后一位了,“点!尔何如?”曾皙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鼓:弹奏。瑟:古代一种弦乐器,一般有二十五根弦。希:稀的本字。指乐音逐渐变得微弱。舍:放下。作:起,指挺身跪起。古人席地而坐时臀部压于脚跟,挺身跪起,是表示恭敬的动作。)
 
原来曾皙在鼓瑟!原来整个过程是有音乐伴奏的!就像魔术师暗藏机关的遮布被掀开一样,上文制造的很多悬念一下都解开了。首先是佐证这次交谈的性质是闲聊。有人认为这是一堂孔子的课堂实录,有人说一次孔子的主题班会,如果是这样,曾皙不可能还在鼓瑟。从《论语》记载看,孔子很少给学生上大课,也没有正儿八经的讲课、班会,多是弟子与孔子相处过程中随时问学。师徒在一起聊天,孔子没有要求曾皙停止弹奏,曾皙也没有因为老师在场而停下来,说明孔子师徒关系融洽,弟子在老师面前很放松。其次,解开了冉有、公西华不主动发言,直到孔子点名才回答的疑惑。难道孔子弟子平时都不积极主动发言的?在孔子面前都很拘谨的?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子路发言之后,按辈分应该曾点发言。所以冉有在等曾皙先说,这正是礼的要求。而孔子见曾皙还在弹奏,不想打断他,于是让冉有、公西华先发言,最后才问曾皙的看法。表现出孔子随和的性格以及对曾皙鼓瑟的欣赏。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记载可知,孔子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他对弟子演奏水平要求也很高,子路鼓瑟不精,孔子生气地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论语·先进》)!而孔子不仅容许曾皙在聊天时鼓瑟,而且还不忍心打断他演奏,说明曾皙演奏水平很高,演奏的乐曲与聊天的主题、与现场的氛围很吻合,不仅不会打扰师徒交谈,还能为聊天提供优美的背景音乐。如果一开头就写曾皙在鼓瑟,整个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值得注意的是曾皙在孔子点名后的反应。如果曾皙自顾自弹奏,没有听老师和几位同学的谈话,那么当孔子点名时就会慌乱,急忙把瑟一推,仓促作答。可是曾皙不慌不忙,完成最后一个乐句,还不忘潇洒地结束动作:铿尔。铿是象声词,曲终收拨瑟弦的声音,这就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的效果。然后才起身回答。说明曾皙一边弹奏,一边聆听各位的发言,思考孔子提出的问题,胸有成竹。这样,曾皙的弹奏,就有借琴瑟抒怀的意味。所以,当孔子提问时,他从容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同譔,陈述。
 
孔子鼓励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于是曾皙谈了自己的志向,就是下面这段著名的话:“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莫:暮的本字。莫春:夏历三月。春服:春天穿的较为轻便的衣服。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表示成年。童子:少年。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风:乘凉,吹风。舞雩:古时祭天求雨的土坛。鲁国的祭天求雨土坛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面。咏:唱歌。)孔子听后居然感慨地说:“吾与点也。”曾皙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向来众说纷纭,值得认真探究。
 
曾皙描绘的应该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节日——上巳节。上古习俗,在暮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定为三月初三),人们脱下笨拙的冬装,换上轻便的春服,到河边举行祓禊仪式,沐浴、春游,祈福除灾,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青年男女趁此吉日良时幽会交合,以助天地阴阳造化。《诗经·郑风·溱洧》写的就是上巳节男女交往的情事。有人觉得夏历三月,在山东气温应该还是较低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似乎不合情理。王充《论衡·明雩篇》就认为曾皙所说只是求雨的祭祀仪式。钱穆也说这里的浴只是盥洗头面两手,并不是全身沐浴(见《论语新解》,巴蜀书社 1985 年版279 页)。其实,世界上许多民族至今仍然留存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到江河沐浴,涤除污秽,迎春接福,展现勇敢和青春活力的风俗。
 
曾皙描绘上巳节与年轻人春游的活动表达怎样的志向?一种意见认为,曾皙所言,正是儒家理想的太平社会,与《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所陈述的大同社会理想是一致的,所以得到孔子的赞赏。另一种意见认为,曾皙描绘的正是不求为政,优哉游哉的隐退生活,而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有点心灰意冷,萌生退意,所以对曾皙的话表示赞同。我们理解曾皙这段话的含义,不能脱离当时的语境。曾皙是回答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之问,所以他描绘的这个场景就是期望得到君主信任,治国理政的成果,将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可使足民”的目标以及孔子大力倡导的礼乐文明具化为百姓安居乐业,心情舒畅,有很高幸福指数的日常生活场景,同时也表现出曾皙举重若轻,游刃有余的气度。我们前面说过,《侍坐章》发生在孔子停留卫国期间。孔子虽没得到卫灵公的重用,但是施展政治抱负的雄心犹在,曾说“苟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史记·孔子世家》)。所以,孔子赞同曾皙,既是对曾皙施政能力的赞赏,也是对自己政治理想的憧憬。
 
聊天结束后,几位弟子相继离开,而曾皙留在后面向老师请教。这正是孔门弟子的学习态度。曾皙不因为受到老师表扬而自喜,而要究其所以然。孔子只是在子路发表意见的时候微笑一下,对冉有、公西华的发言并没有表态,曾皙不明白孔子为什么笑子路,也想知道孔子对冉有、公西华发言的看法。
 
后人对几位弟子的发言一直有不同理解。有认为四个弟子发言一个比一个水平高的,也有认为四个弟子发言每况愈下的。其实最了解他们的是孔子。子路开口就说要治理千乘之国,孔子相信他有这个能力,只是不够谦让。冉有说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孔子明白这只是他谦虚而已,相信他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公西华说自己只能当一个小司仪,孔子明白能够主持国君的宗庙祭祀、诸侯国的会盟,实际就是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现在能够主持国家最高等级的典礼,主持各国领袖会议的人,一定具有国家领导人的地位一样。所以,包括曾皙在内,弟子们的志向都是治国理政,就这一点来说,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每个弟子性格不同,兴趣爱好不一样,所以表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这就是令我们心向往之的孔门师生关系。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不必揣摩老师的好恶,而老师了解学生的才能,也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这样的老师是幸福的,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更是一种福分。
 

作为一部语录体的著作,《论语》具有后代同类著作难以达到的艺术水准。论及《侍坐章》文学特色时,前贤时人多关注其通过对人物神情语态的生动描写,刻画出孔子师徒的人物形象。这无疑是对的。但我觉得《侍坐章》在文学上的最大贡献,莫过于通过巧设悬念的篇章构思,充分挖掘出文字的独特表现力。按一般的叙述方法,应该写孔子和四位弟子聊天,各自陈述自己的志向。当时曾皙正在鼓瑟……这样就索然无味啦!作者故意隐匿了曾皙鼓瑟这一重要情节,就使整个故事叙述充满悬念。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如同相声中响亮的“抖包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既为曾皙说出不同于各位同学的志向作了铺垫,也为孔子“吾与点也”的慨叹作了渲染。而这样的“隐匿”效果,只有文字可以做到。试想如果《侍坐章》改编成舞台剧、影视作品或是绘画,无论如何都不能达到这段文字的效果。人们经常赞赏“诗中有画”,赞赏通感的艺术魅力,然而,以语言文字为基本表现手段的文学,其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其他艺术手段无法到达的,专属语言文字的疆域。在这方面,《侍坐章》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先进?子路等侍坐章》资料
【儒】论语·先进篇(23)学问高的人最适合去教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训练(教师版)
文本解读 《侍坐》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课件
孔子也喜欢春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