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四年行天下5


太极四年行天下5

网帖


      老高有一天问我?你背部疼过吗?
      我问他怎么啦?一般我是不说自己练功的感觉的,因为我怕误导别人。往往你说一个感觉,那些相信你的朋友在练功时就不注意该注意的地方,拼命找你说的感觉,随后臆想翩翩。自己臆想翩翩也就算了,还要不停地来问你,把你搞得哭笑不得。许多前辈留下的文字很少说练功的方法、练功的步骤,都大谈练成后的感觉及体验。前辈们原意是不错的,让后来者能知道要练成什么样才叫练成。结果却是南辕北辙:大家纷纷找感觉,胡乱解释某种感觉,太极拳在一个角度上已经变成一个胡思乱想的神话世界。不知道这是前辈们的问题呢?还是我们的问题?


        老高告诉我,这两天背部像被赤佬打过一样疼。上海话里赤佬就是鬼的意思,小赤佬就是小鬼,现在好像文明程度高了一点,这么说话的人少了。在前面的文字里,我曾经提到过傅宗文老前辈的文字,大家再温习一遍。傅钟文先生说,练武是一件苦差事,至于苦到什么程度,他说:“练拳练到坐下不想起来,起来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样难受,必须练到这种程度。”


        我觉得他老人家把练功初期的体验搞混了。背部疼痛是在腰胯松了一点以后出现的。这种疼痛经历过的人应该会记住,那是一种背部肌肉挂下来,被拉长撕扯的痛,同时肩部也会有压下来的痛感。小孩子童子功我不知道,但成年男子练太极拳,只要路走对了,一般都会经历这个过程。这种痛虽然痛,但只要你一经历你就明白你练对了,你会有一种喜悦。要改善这种痛也很容易,只要你把肩膀往上端就不痛了,我当时没舍得端。这种痛以后会不止一次出现,每出现一次,就更能明白什么是虚灵顶劲。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我和老高都痛过,而我们的师妹懒扎衣却没痛过,女人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做的!


       说别人描述练功感觉不是最好,我也唠唠叨叨写了这么多感觉,希望不要误导大家。

       走猫步的朋友们,疼起来不要怨狮子哦!

       有一段时间,一个朋友教了我人体结构。只要按照他的要领把身体几大块的位置摆到位,对方是推也推不动,拉也拉不动。挺好玩的,我也玩得不亦乐乎!


        有一天,上李老师的课,打到单鞭。武式拳的单鞭跟杨式拳不太一样,两手差不多都是立掌在胸前打开。到定式时,李老师两手搭在我两手上,对我说,肩再松一点,我立刻松了一下肩。李老师又说背上松一点,我立马体会一下背部,再松一下。李老师再说,腰这里松一点,那时候我已经知道怎么松腰了,虽然还不能时时刻刻做到,但李老师一提醒我就做到了。做到了以后李老师用力推了上来,推不动了!老高和懒扎衣在旁边看得很兴奋,也上来试了一下。当时,我就能感觉到,对方推过来的力都能传到小腿到足跟这一段。


        我当时就明白了,这才是符合太极拳理论的掤劲。


        我们再来看看我前面给掤劲的定义:掤劲就是调整身体,把接触点所受之力,传导到脚底,得到从脚底反作用力回到接触点的能力。严格意义上来说,掤劲在传统太极拳上有两个含义。当它作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之一时,掤的意思就是顶,只是看你用肩臂之力顶还是把对方力传到脚底用地面反作用力顶的区别而已。如果把掤劲作为母劲,八法都有它时,它的概念就是我给的定义,这是一种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掤劲没有固定方向,因为你稍微调整你自身就可以改变反作用力方向。


         掤劲如果是一种让力在体内传导的能力,那需要身体怎样呢?我们借用一下电阻的概念来理解这个问题。学过初中物理的话都知道电阻,大概就是一种物质导电能力的描述吧。我没记错的话,自然界物质中,电阻最小的是银,但银太贵了,所以电线都普遍用铜这种性价比高的物质,银一般只用于高保真的音响设备。电阻越小,导电性能越好,导体本身电力消耗越少,而陶瓷这种东西只能作为绝缘体当当配角。把电阻概念引用过来可能不太恰当,但能说明问题就好。人身是有有劲阻的,正常普通人,一遇外力,手腕、手臂、肩部一层层阻力就顶上去了,劲阻何其大也。如果能把劲阻减到最小,让来力通过身体推到地面,让地面的反作用力顶住对方,我方一是省力,二是我根本不必比对方力气大,对方在跟自己较劲呢!


        那怎样让身体劲阻变小呢?松!只有松才能打通自己的身体,成为好的导体。当然,练成好导体也是需要方法和途径的,很多时候也不是很轻松的。但最难的还是在我们的思维中,我们能不能理解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这一思路,并相信它。相信它就要按照它的思路来制定自己的训练原则以及训练方法。喜欢我文字的朋友都是愿意思考的朋友,如果相信先辈的遗产就争取把自己练成银子,如果不相信,其实做陶瓷也是不错的。


         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以后我还会给出我信的理由。

         老高的朋友张医生水平挺高的,张医生是正骨医生。我在读书的时候,学校里管类似的学科叫推拿,对于读医疗专业的我,推拿是选修课,虽然选了,手法也学了,没用,那是功夫,不是学会几个手法就能好使的,真正的推拿专业的同学都每天早起在练功房易筋经呢。


        张医生很厉害,很多内科毛病,什么顽固性失眠、顽固性便秘啊什么的,经常是手到病除,病人连药都不用吃。最牛的是,有个名叫卡梅隆.迪亚斯的美国妞,据说在好莱坞混,也坐自己专机到上海请张医生正骨。水平高其实也有水平高的坏处,就是太忙了!张医生经常一天要诊疗十来个病人,一般一个病人要弄一个小时,这样张医生连饭也没法好好吃一顿。有一阵子,张医生觉得自己身体吃不消了,两条手臂只能举到比前平举高一点,人根本蹲不下去,一动就大汗。张医生大概觉得自己累倒事小,那些病人以后没人照顾事大,为了长远考虑,决定把诊室关掉,让自己好好休息一阵子。休息下来了,就想到了太极拳。以前总劝别人去练太极拳,现在自己身体这个样子,就指望太极拳能帮自己恢复得快一点,继续救死扶伤了。


        练太极拳,张医生自然想到了老高,我因为和老高经常在一起,时间长了,也跟张医生混熟了。张医生有一次跟我讲起一件事,说是有一次,遇到一位客人来正骨,其实就是来推拿啦。那人并不十分魁伟结实。张医生一按下去,就跟那人说,你身体好棒啊!张医生后来跟我说,那个人肌肉一按下去没有硬点,跟手不抵抗,非常有弹性,就像捏雪花牛肉一样。那个人也挺有意思的,说,你是第一个说我棒的人。我去别人那里按摩,他们都叫我多运动。其实我是个攀岩运动员,每天都训练。


        在大家脑海中,攀岩运动员是不是都有像史泰龙那样的肌肉?很多时候,我们都生活在错误的概念中。正像《道德经》所说:“上士闻之,勤能行之。中士闻之,若存若亡。下士闻之,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道与“常识”相反,因此普通人一旦听闻,往往不接受,不肯去思考里面的道理,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所以会“大笑之”,因此,道基本上不是什么大众化的东西。另一方面是人性的原因了,人性是天生不喜欢和自己“逆”的东西,很遗憾,道往往跟人想法“逆”,大多数人一遇到“逆”的想法、事情,不是认真研究,而是去嘲笑攻击,以这种手段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因此,真正的道,都是让人嘲笑的,“弗笑,不足以为道”。


         那为什么电影中都用史泰龙这种演员呢?因为真正的大牌导演都是非常了解人性的。大家脑海中都接受这种形象,人家是没必要跟票房过不去的,喜欢就给你呗。所以啊,电影看多了的人,脑子中错误概念很有可能很多哦!想清理错误概念吗?先让太太去买一块雪花牛肉回来捏捏。


        不知道读了我帖子以后走猫步的朋友们走得怎么样了,是不是太容易了?刻刻留意在腰隙,“刻刻”容易做到吗?

        如果发现“刻刻”不容易做到的朋友可以再修习一个功法,容易做到的朋友也是可以修习的,这个方法更简单,就是数呼吸。是简单,不是容易哦!


        先找个安静的地方,如果在家里练,楼上不要有人家在装修,家里太太小孩最好在睡觉。是的,安静的环境很重要。


        坐下来,当然,再热的天也别坐在冰凉的地上。先把屁股垫高7、8厘米到10厘米,一开始可能需要垫高一点,免得在练功时仰天摔了,后脑勺磕到墙或者地板。坐姿可以双盘,可以单盘,可以散盘,也可以不盘。大部分人可以从单盘坐起,散盘也是可以的。然后双手放在小腿上。背竖直、放松,下颌微收,对了,两眼轻轻闭起来,但不要睡着。定定心,接着就开始数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呼,数一,再一吸一呼,数二,一直数下去,数到一百,再从头开始从一数到一百。心里默数,别数出声来,吓着别人。一天最好两次,每次45分钟到1个小时,记住:千万别控制呼吸,一定要放松地自然呼吸。


        我们普通人,平时呼吸是一分钟18次,在盘坐时,放松呼吸,基本上可以做到一分钟10次,如果您一分钟7次,恭喜您!您已经是腹式呼吸了。如果您能够把腹式呼吸慢慢地、自然地和拳架融合起来,您的进步就会日新月异。不过这算不了什么,再接再励,继续数。按我的经验,数到每分钟3次呼吸,您的尾闾就正了,腰也松得差不多了,如果这时候您的猫步也走到了一定的量,您的太极拳就入门了。这个门不好入哦!当然,您练拳时,喘的像牛一样,您硬要说您也入门了,我也是不会反对的。我的要求只对我自己。


       这种数呼吸的方法是邓老师告诉我的,后来我网上看多了,知道这叫入出息念,也叫安般念。历史很悠久,在佛陀之前就有了。佛陀在世时,挺推崇这种练法。如果您开始来练安般念,不要认为是在练气功和内功,而是在做禅定修习,这样,你不但会长内功,而且在修功德,虽只一念之差,结果完全不同。


        最早人们修习安般念,数呼吸有数5次,有数8次,一般不超过10次。邓老师推荐的安般念的数法是100次。没办法,现代人学问大。记得我大学有位同寝室的室友,来之外地,有一天晚上在寝室里聊天,他告诉我,以前他们那个地方附近的农村,谁能数到100谁就可以当村长。现在,您数到一万也是当不了镇长的。


       安般念推出,反响一般。介绍猫步时,赞成或者指责的声音不绝于耳。安般念出场,安静了很多,估计我是沾了佛陀的光,大家想反对也不好意思开口了。


       邓老师的这个安般念数呼吸是从一数到一百,数呼吸有什么好处?眼前的好处是可以训练我们那颗散乱的心,以后的好处以后再说。


       事实上,绝大部分练内家拳的人效率不高,甚至摸不进门,很大程度是源于我们不能集中思想。再来看看《董英杰先生太极拳之经验谈》中第三条:“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铛,到老无成,有十年太极拳不如三年外家拳之讥......”身法要合,神意要到,一颗散乱的心是做不到的。所以我是不敢吹嘘自己练了二、三十年的,“火煮空铛,到老无成”都是很正常的。按照董英杰前辈文字里的意思:十年太极拳是应该干得过三年外家拳的,不知道我们现在那些练了二三十年的师傅有没有勇气跟外家拳去干一下。


        对于初学者、练拳多年功夫不上身者,安般念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我第一次修安般念时,每分钟是8息不到,第二次就每分钟7息,很快呼吸降到了每分钟5息。每分钟5息维持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我走猫步时感到屁股往下一掉,当天晚上练安般念时呼吸就到了每分钟4.5息,第二天早上再坐,就每分钟4息了。那时候,我猫步才走了2万多步。我遇到过一些练太极拳不出功夫的朋友,我把安般念告诉了他们,他们有人回去试了,很多人盘坐数一百都数不下去,更不要说把呼吸降到每分钟7息以下了。对于这类朋友,我建议他们先练安般念,把呼吸降到每分钟7息以下,当然最好能到每分钟5息。可惜基本上没一位朋友愿意这么干,大伙儿还是愿意“火煮空铛”地玩玩太极拳。当时,我身边练太极拳的朋友,只有老高和懒扎衣做了,还做到了。


        我再说一遍,如果您开始练安般念,不要认为是在练气功和内功,而要意识到这是在做禅定修习。这样,你不但会长内功,而且以后会有更大的益处。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吴式拳前辈吴公仪先生。吴前辈那年上擂台时已经53岁,那个年代的53岁应该可以算是老人了。是什么让一位老人有勇气走上擂台?不会是鸦片抽过量了失心疯吧?很多人看了那场擂台赛感到失望。说实话,我也不太懂,不过我有个好习惯,我不会只听一方的声音,甚至对于大众异口同声的声音更保持一份警惕,因为我深深地明白:弗笑,不足以为道。今天我们来听听另一种声音: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631513/



        练安般念出腹式呼吸,在佛经里是不会提的,因为这个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但对于我们练太极拳,却是万分重要。有朋友小看呼吸,但是,随随便便用百度搜索一下,你会发现,近代那些太极拳大师像董英杰、郑曼青、李雅轩等前辈没有一位不谈到呼吸的。呼吸是练太极拳迈不过去的坎。


       传统的杨式拳练法,在初期时基本上是和拳架混合在一起练的。一般会在练到定式时老师帮你纠正姿势,姿势基本正确后,让你默数6个呼吸再站起来。这种练法的好处是,从一开始就结合起来练;坏处是,如果练者一开始没有腹式呼吸,就可能一辈子练不出太极功夫。幸运的是,杨家三代个个都是天才,成年后腹式呼吸也没退化掉。


        但不是每一位练拳者都那么幸运的,所以用安般念把自己的腹式呼吸先单独调出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腹式呼吸出来后也不要管它,猫步继续走,拳架继续练。有一天,你会发现走猫步时也是腹式呼吸,再有一天,发现自己盘拳架时也是腹式呼吸。到那个时候,恭喜您!基本上就是走上正道了,踏进太极拳大门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无论安般念数呼吸,还是盘拳架,呼吸一定要自然呼吸。再来看《董英杰先生太极拳之经验谈》第四条(不好意思,我读的书不多,又要把董老先生拉出来示众了):练习时呼吸,要自然呼吸,不要勉强行深呼吸,功夫纯熟,自然呼吸调匀,不则有害无益。


        安般念练出腹式呼吸,有朋友一天就到,有朋友三个月才到,甚至有朋友死活练不出来。练不出来怎么办?练不出来更要练,否则后面全是“火煮空铛”。


        邓氏猫步、安般念,我推荐的练法都不是传统太极拳的正宗练法。我这个人是不管什么正宗不正宗的。如果在乎正宗的牌子,我可能现在也不知道太极拳是什么。


         杨式太极拳吧里有朋友做了件好事,把董英杰父子、郑曼青、牛春明等前辈的拳架视频搜罗齐全列了出来,让大家有个集中看大师行拳的机会。杨澄甫大宗师比较可惜,只留下照片,没有视频。我记得有位老师出了本杨澄甫宗师的拳架照片,赞誉这个拳架是太极拳中的《兰亭序》。我没怎么练过毛笔字,但我知道《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那帖子地位是很高的。估计那位老师自己本人也是练书法的。不过我有个问题:谁会让一个刚学毛笔字的蒙童去练《兰亭序》?那为什么我们差不多每个人练太极拳时,都从《兰亭序》开始练呢?


        大概从2011年9月,我们几个跟李老师开始学武式拳,学到11月,李老师离开上海去了泰国。

        李老师差不多每年都去泰国三、四个月。泰国人尊师重道,李老师在那里心情显然很舒畅。要不是惦记着郝少如老师这套技艺在中国留一位传人,估计常驻泰国都是有可能的。在上海,李老师老夫妻两个什么都要自己弄。在泰国,房子是学生安排的,还有专门家政人员提供服务,每天早上去完公园就在家里开小灶,教教个别学生。如果有人想请李老师上门教拳,学费贵不说,还要车接车送,并安排李老师吃一顿饭。后来有一年我去了曼谷李老师每天晨练的那个公园,里面挺热闹,八卦、少林、各式太极拳团体都有。一位陪我游玩的朋友告诉我:这个公园里,练拳的场子只能收点茶水费和保洁费,也就一个月值人民币20元左右,只有李老师的场子是收学费的。也不知道那些泰国人怎么想的,花这么多钱学这玩意儿干嘛?旁边免费的场子玩玩不就得了!


        12年4月份吧,我们几个把一套武式拳学下来了。学的时间挺长,主要是我比较笨,拖累了大家的进度。好在老高和懒扎衣也不在乎,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不在乎,也许是装的,毕竟每个月是要交学费的。


        拳架学完,以为老师会教点别的啥,没想到,又重头开始学拳架。有一天老高忍不住问了一句:李老师啊,什么时候教我们推手啊?李老师说:推手啊!推手不用教的,你功夫出来了,自己就会推的。当年郝老师也就教了我们一个三步半推手,很简单的,以后我一教你们就会。


        我们先来看看郝老师的武式拳三步半沉闷无比推手。

        视频来自:56视频



        对于李老师的话,当时我们都将信将疑,毕竟我们是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哪那么好糊弄!时至今日,我们都深信不疑。李老师到现在都还没教推手,但老高和懒扎衣定点推手都是抬手就有。女性是有点神奇的,老高好几次跟我电话聊天时都很疑惑:我们那个师妹推手时,怎么发劲可以做到那么脆?我亲切地告诉他:女人是特殊材料做的,你不知道闫芳大师也是女的吗?

        在继续讲故事前还是再插一段讲讲呼吸。呼吸一定要自然呼吸,无论是修安般念还是行拳架。有朋友提到是顺腹式呼吸还是逆腹式呼吸?在我经历的朋友中,练出功夫的,有人是顺腹式呼吸,有人是逆腹式呼吸,有一段时间我也迷茫:到底哪种更高级?


        有一次跟一位高人讨论到这个问题,他说,什么顺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练到高处是不呼吸。我恍然大悟,因为我身边就有人修安般念到不呼吸地步的。我现在这样理解,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就像有人左撇子,有人右撇子。好像没人说右撇子吧?如果没人说右撇子,那左撇子这个词就有歧视含义。还是说,有人左利,有人右利。不过左利的人少一点,在中国,左利的小朋友从小被爸爸妈妈修理,都修理成双枪老太婆了。在加拿大这里,用左手写字的人比中国多多了,这里还是原始啊!


        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就像通往同一目的地的两条路,走过去是一个目的地,不走过去就待在各自的路上。每个人在修习时还是按照自然的原则往前走比较稳妥。其实,那些前辈们留下的文字,绝大多数都是让习拳者自然呼吸,最多就是说深长缓慢呼吸,而没有说顺还是逆腹式呼吸,所以说,还是现代人学问大呀。


        回过头来再来说说我那位武式拳师妹懒扎衣。懒扎衣在一家外资企业做管理工作,原来好像负责市场那一块,做市场那块要满世界跑。后来爱上了太极拳,跟公司提议,现在好像做人事工作。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因为我只关心跟太极拳有关的东东。她原来在易太极那里学拳,后来被我骗到李老师那里学拳。其实她也不是很用功,还是经常满世界瞎转悠,一会儿台湾,一会儿美国,拳都不是天天练的。有一次,看到她说要下决心好好练,说加量:每天早上三趟,晚上再练一趟。我听了差点没晕过去。就这个也叫加量?虽说练得随随便便,可功夫进步确实快。要说太极拳长进快也就算了,连其它的技术都涨。


        我这位小师妹爱好多,平时有空还爱去游泳。我经常嘀咕:哪来那么多时间啊?我是连电视都不看的。有一天她发现自己自由泳1000米可以稳稳当当地进入30分钟,就有点不淡定了,想去指导一下儿女的游泳教练。结果女儿的游泳教练一开口,她就觉得那位教练错了,还开始怀疑人家体校里是怎么教的。


         是呀,她是有“名师”教呀:她能完全理解“飞鱼”菲尔普斯的教练鲍曼的游泳教学并做到。菲尔普斯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拿了7、8块游泳金牌的那个美国小子。我们的游泳教练哪有那种水平啊,也就是泡在泳池里骗骗家长,混口饭吃而已。这些游泳教练比我们太极拳教练境界差多了,我们很多太极拳教练是不收钱的,也就在公园里混个脸熟。


         当然,混个脸熟的也比我强,我是脸熟都没混到。

         我前面讲了老高的故事、张医生的故事和小师妹懒扎衣的故事。虽然都是故事,其实都是真事。我想告诉大家,太极拳练对了,身体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些变化有些我们能理解,有些我们可能不容易理解。


        老高的故事大家可能容易理解,觉得练太极拳能降血压,也许生活中遇到过,也许书本上看到过。张医生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太极拳练对了,肌肉,尤其大腿部的肌肉应该怎样的。我不但好奇,还真摸过、掐过吴老师和李老师的大腿。大家有机会也去掐掐自己老师的大腿,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如果跟我说的不一样,您可千万别告诉自己老师啊,别没事找事,心里明白就行。至于身体结构变化引起的运动能力突飞猛进,这是再正常不过了。不光游泳,打桌球、打高尔夫,反正各种技术类的运动都在原有基础上能明显进步,因为您的身体结构比原来更合理了。最最不济,也应该可以像我一样,码码字,吹吹牛。


        有朋友练拳太极拳多年,吃不准自己功夫如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出门找人推个手,活步推手太刺激的话,就定步推手,没学过也没关系,只要功夫出来,推手不学也会了。正常情况下,别人推不出您的。如果觉得定步推手也太吓人,就在家里,让太太推自己。杨式拳起式后接左掤,就在左掤停下来,让太太推左手臂。您放松着手臂,如果太太一推就瘪,那功夫还差远了,太太推不进来的,可以找龙武去试试。


        很多朋友很敏感太极操这个词,其实我一开始也是练操的,谁不是呢?找对路子,功夫渐渐上身,太极操就变成太极拳了。找不对路子,练一辈子太极操也不错啊!您没见那些觉得自己是练太极拳的,为了出功夫,擒拿、摔跤加一路、二路,我越看越觉得吧,这个离真正的太极拳越走越远了,还不如太极操呢。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大家觉得这样才能打人,是这样吗?

        李老师是一位很传统的老师,说他传统,是因为他认为他教拳都是按照郝少如老师的教拳顺序教的。不过他自己是不承认自己传统的,按他的说法,郝老师是不收练过别的拳术的学生的,而他是收的(如果真不收练过别的拳术的学生,看样子郝老师教拳也不全是为了银子)。虽说李老师是收,你会发现,李老师说起话来,从来不把我们学生以前学过的拳当回事,一说练太极拳多长时间,他总是从到他这里开始算起。


        郝老师是不容许自己的学生去学别的拳术的,这点李老师开明了很多,跟我们说,学了这套拳,练出功夫,你们爱打杨拳打杨拳,爱打陈拳打陈拳。不过估计你们到时候只爱打这套拳。这话说的不全对,老高和懒扎衣是放弃了他们练过的杨拳、陈拳,我还是很听老师的话,经常打打杨拳的。


        李老师教拳时是很认真的,不开玩笑的,也不表扬人的,看到我们做得不错,最多点个头。2012年秋天吧,有一天我们在学拳。一位IT大佬利用出差到上海的机会,来到李老师教拳的场子。这位大佬就是全球最大的IT中文社区的创始人、《程序员》杂志创始人、世纪乐知(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涛先生。


        蒋涛先生真是一位牛人,创这么大事业,居然也有空打太极拳。他跟文升兰老师习吴氏太极拳多年,功夫早已上身。这次路过上海,顺道来看看李老师。

        我这里还留着一张蒋涛先生拍的照片,里面有李老师、我师妹懒扎衣和我本人。我这个人不喜欢拍照片,所以照片很少。跟蒋涛先生这样的大名人见面过几次,居然没有合影留念,看样子以后是没法混IT行业的。不过好歹蒋涛先生帮我留下了跟李老师的合影,以后万一要混太极拳行业,我就把这张照片放大,挂在我的教拳处。只是估计老外都不识货,挂了也白挂。在不开化的番邦地界,真不如在中国好骗啊。

        那一天下课以后是中午吃饭时间了,蒋涛先生很客气,请李老师吃饭,顺便把我也带上了。蒋涛先生真是好人,以后我发达了也要向蒋涛先生学习,多请人吃饭。


         饭店离李老师家不远,那家饭店挺好的,不过我不记得名字了,只记得那天那家饭店生意爆好,包房是肯定没有了,饭店临时给我们挤出来一张桌子,差不多就是挤在人群中吃饭。2012年那会儿还没反腐败,现在看来,腐败着呢!


        席间,蒋涛先生跟李老师相谈甚欢。其实这个场景也蛮滑稽的:一位IT大佬居然跟一位教了一辈子拳的老拳师相谈甚欢。看样子成为大佬也不是偶然。


        我是不管他们谈什么,有了吃的,还不用付钱,心情十二分愉悦地大快朵颐。什么都没听到,只在差不多最后,听到一句。蒋涛先生问:李老师,一个人练太极拳,多久可以出功夫?李老师想也不想,估计被人问过无数次了:3年。


        后来蒋涛先生为了赶飞机,先走了,我和李老师继续吃喝。我想到刚才唯一听到的话题,语重心长地跟李老师说:李老师啊,你不能说三年的。现在这个时代,都是快餐时代了。年轻人好玩的东西太多了,你说三年,没有年轻人来跟你学的。其实什么没有年轻人学呀,当时就没人跟李老师学。照片上大家看到的,就我和懒扎衣,应该还有老高,估计角度问题,没被拍进去。老人很吃惊地看着我,我接着说:你要说,只要你肯下工夫,一年功夫就可以上身,这样说又没骗人。老人如有所思地嘀咕道:这倒是,你不是一年嘛。嗨!感情还是不把我以前学的当回事啊!


        前几天看到一位记者对蒋涛先生的采访稿,里面谈到了蒋涛先生对太极拳的一些看法。有一个看法挺有意思,蒋涛先生认为只有两种人能把太极拳坚持下去:一种是有病的人,一种是练通的人。


        有机会我来讲讲练成太极拳功夫的三条路径。

        李老师的故事到这里先告一段落,以后讲到拳架时还会请老人家出场,老人家今年应该70岁了,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最好是教出几位好学生,把郝月如前辈定型的武式太极拳传承下去。


         我呢,也要暂时停一段时间,因为我要回中国一趟,处理点私事,同时呢去拜访拜访那些让我受益的老师们,和师兄弟们也聚一聚。估计重新写帖子要一个月以后了。大家不要急,太极拳不是一天练成的,我后面要讲的内容多着呢。之所以慢慢讲,我是希望能够陪着初学者、学了几年不入门者慢慢进步,慢慢走进真正的太极拳殿堂。


        有人说我写这些帖子是为了推销邓老师的书,也有老师说我在布一个很大的局。真的是不同层次的人就能看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我确实是想布一个很大的局,里面不光有推销邓老师的书,还有介绍几位老师给大家,更是希望引起大家对太极拳的兴趣。在我眼里,中国仅存的好东西也就中医和太极拳了。太极拳要成为中国类似柔道、跆拳道那样的世界项目,要能够向全世界输出,一定要有大批真懂太极拳的人才才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越来越离谱的杂耍表演。老外真没那么好骗!可惜的是,现在中国,不要说太极拳上擂台的功夫,在我眼里真懂太极拳的也寥寥无几,即使还有几位练到很高功夫的人,也都七老八十没法上擂台了。


        我现在自认为只是到了中级水准的边缘,按我现在的年龄,上擂台很容易出现一个崩溃的局面。如果要上擂台,只有更上层次。即使练到高层,真正上擂台,输赢都是不好讲的,就像我曾经给出狮王和头牛的比喻一样。但大家一定会看出狮王和头牛的不同。


        我的整个训练方法会慢慢展示给大家。有一点我很自豪,我的训练方法跟我理解的太极拳理论是一致的,逻辑上是没有重大缺陷的。我不会一边叫嚷着松松松,一边让大家举石锁推杠铃练肌肉,这大家以后都看得到。


        最后,祝各位拳友在这一个月中,身体健康、功夫进步、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我会回来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四年行天下3
一代鬃狮---师承篇之《功夫上身》
上善之道 德行天下——专访太极名家丁水德
练太极拳四步走,稳稳当当涨功夫!
什么是太极拳的功夫?为什么鞭杆不硬不软?
三天之内懂劲的“大师”,你让35年拳龄的太极人情何以堪?练太极,谨防一“念”洗脑,误入歧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