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腾驰//咸 阳 biáng biáng面

             咸 阳 biáng biáng面(散文)

                           · 马腾驰

     看完这个题目,外地人肯定很费解,biángbiáng面?这是什么面呀,还要用拼音字母来代替了?没办法,这个biáng字笔画繁多,字典里没有,电脑里打不出来,只能用拼音字母来代替了。

     咸阳人是万分遗憾的!多好,多有文化的一个“biáng”字,只能刻在biángbiáng面馆的招牌上,只能用手写出来。打印稿、各类出版物中,只能用拼音字母“biáng”生硬地来代替了。用拼音字母代替,就了无意趣,就没有了看到那个字时的谄和劲,没有了那个亲切美好的感觉。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看哪一位高人在哪一天,能将这一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美妙多姿的汉字,收录于字典与电脑之中。收录此字,会丰富了汉字字库,功莫大焉,谁收录此字,谁将会被咸阳人,被关中道上的人永远记住。

     biáng属于文化造字,笔画繁多,是口语化的象声词。你听听,写这个字的童谣、口诀或者叫顺口溜,是怎么样连说带唱的: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朝上走。

               左一扭,右一扭,

               你一长,我一长。 

               中间加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留个勾搭挂麻糖, 

               坐个车车逛咸阳。

        还有这样的说法:

            一点飞上天,

            黄河两边宽。

            八字张大口,

            言字往里走。

            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长,东一长。

            中间搁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留个勾搭挂麻花,

            推了车车走咸阳。    

      写这个字,还有“穴言幺幺马长长,心月立刀走之旁。”等等十多种的童谣。

      一开头先说了这么多,咸阳人,还有关中道上的人看到题目与童谣,他们早就笑开了:呵呵,biángbiáng面,biángbiáng面多香,多好吃呀!

      外地人到咸阳,看到biángbiáng面馆上的biáng字,常常半张着嘴,惊讶地说:“哎哟哟,我的天!一个字竟然有42画,这么生僻难认的字,谁认识呀?”听到此话的咸阳人不乐意了,甚至有点小瞧人家,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话语:“啥生僻字?你到我咸阳的街道上去,随便拉住个娃娃,问他这个字叫啥字,你看他认识不认识?!”

      千年流传,历史久远,留存着咸阳文化记忆而字典里电脑里查不出打不出的这个biáng字,咸阳人,从小就看到满街上的biángbiáng面招牌。对biáng字,岂能不认识?闭上眼睛,他们也能给你写出来。   

     biángbiáng面是有来历,是有源渊流长的故事的。该面选用关中道上出产的上好的冬小麦,磨成面粉,做biángbiáng时,舀面粉到盆里,给面中加适量的水和盐。水,不能倒得太急太猛,需徐徐地、缓缓地倒入,否则就成了伤水面,伤水面做成的面不但粘糊,还没有了筋丝,口感会大打折扣。

     把面和好,先揉成一团,用锅案上用的湿布子盖严,放在案板上饧面。过半个小时左右,面饧到以后,反复揉搓,用力反复地揉搓。这一道工序甚是重要,面揉不好,把面粉里的筋丝没揉搓出来,做出来的面就稀软,就没有了嚼头。揉到揉好,面才会有了精神,才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面揉好啦,在宽大的案板上,用擀杖,手工擀成又长又宽又厚,像裤带一样的面条。

      擀面时,缠绕在擀杖上的面,落在案板上那种biángbiáng的声音。把擀好的面切成一寸多宽的长面条,两头拽住,用力在案板上biángbiáng地甩绊着,使面条更长,更有了力道。往锅里下面,面条入锅遇到翻滚沸腾的开水时,发出biáng biáng的声音。面从锅里捞出,在碗里搅拌时发出的biángbiáng声。还有吃面时,嘴里发出的biángbiáng声。

      biáng,biáng,biángbiáng,就是因为制作过程中,吃这种面时,会连续发出biángbiáng的声响,于是,就将这声音带到面的名称上,biángbiáng面就这样叫开了。 

     呵呵,你不信试试,依着biáng字的童谣写下来,你的笔下就会出现一个高古雅致,结构复杂而又活灵活现的“biáng”字。这个看上去弯弯曲曲,如画出来一般的“biáng”字,绝对不是图案,而是一个妙曼多姿,充满着浓厚文化意味的专用字。正如武则天为自己起号造出曌字一样。曌,意为日月当空照,除了用在她的号上,在其它地方,这个字是没有用的。

     滑光筋道的biángbiáng面在开水锅里煮熟啦,连同锅内下的青菜、白菜与豆芽,一起用大罩滤捞入碗里。要吃油泼的,给碗里的面上,挖一大勺优质线线辣子碾成的辣面,并放上适量的盐、味精,还有绿白相间,细碎的葱花。这时,端起一旁炒瓢里被烧得滚烫滚烫的菜子油,照着碗内面上放的辣子、盐、味精与葱花泼上去。

     “嗞啦啦”,热油泼过,一团火从面上瞬间升起,旋即没有了影行,而香爽之气,“呼”地一下子就冲了出来。辣子的香辣味,葱花的爨味,被油泼了的盐与味精,也有了一种特殊的说不出来的香味。

     用油去泼biángbiáng面的一瞬间,那简直是视觉、听觉与味觉的一次美好享受。

     桌子上放有酱油、香醋、盐与油泼辣子罐。可根据个人不同的口味,自己去调。那些爱吃辣子的人,还嫌碗里的辣子不够多,又从辣子罐里再挖出几勺子调入碗里。biángbiáng面已被辣子染得红红的,白的是白菜,黄的是豆芽,绿的是青菜。红白黄绿都在碗里,看着,闻着都馋人,不由人要快速地端起大老碗,吸溜吸溜地吃开了。

     没来咸阳,没有亲眼看过其制作过程,没有吃过biángbiáng面,是没有那个真切感觉的。真正到了咸阳,见证了这个制作过程并吃了这面,你才会发现,在咸阳吃biángbiáng面,原来是这样的一种享受!

     不光是biángbiáng面,咸阳人知道,不管是吃棍棍面、扯面等等的干面,都要把面用筷子挑起来,搅拌,不断地搅拌。要让每一根面和空气充分地接触,要让每一根面都要见到调料。这样搅拌出来的面,才不会发粘发软,吃起来才香,才爽利筋道。

     面搅好了,不说话了,开始吃面吧!吃一口面,咬一口生蒜,biángbiáng面加上辛辣提味的生蒜,是特有的那个香呀!

      吃面的人,不吃剥过皮的蒜。每家面馆的每张桌子上,都有一个放大蒜的大碗。吃面人一边吃着面,一边剥着大蒜皮,时不时,端起热面汤喝上一口,而后会滋润地“哎一一”了一声,又低头去吃面。嘿嘿,不用问,那biángbiáng面的味道一定很好,看他们吃面时的那个欢喜劲与快活劲,你就知道了面的味道有多好。

     说面是咸阳人吃食中的最爱,是他们的魂,一点也不为过。啥时候,都是他们吃面的黄金时间,顿顿吃面,绝不会厌了,烦了。一天不吃面,他们就好像少了点什么,几天不吃面,他们就会六神无主,就会手足无措,就嘟囔开了:“吃这吃那,几天不给人吃面,你看人受得了?晚上再别弄啥了,就吃面!!”这是他们给自己的老婆安排的晚饭,他们晚上要吃面。

     吃biángbiáng面,老一辈咸阳人是很讲究的。城里甜水井里的水不用,要跑到城边的渭河里去挑水。他们说,井水是死水,河水是活水,用活的河水和面,下面,下出来的面更光

滑,更有筋性,比井水做出来的面好吃了许多。用河水做出来的面,也叫河水biángbiáng面,当年名头是很大的。如今街上,也有挂河水biángbiáng面招牌的,那仅仅只是挂了个名,河水受污染,多年没人再用河水做面了。

     说起biángbiáng面,咸阳人自豪满满,这面,是从咸阳这块地面上走出去的风味名吃呀。说起这面的来历与传说来,他们的话就多了,故事就长了!你听听,他们是怎么样给外地来咸阳的朋友讲biángbiáng面的。

     故事一:很久以前,一个穷困潦倒的秀才,从遥远偏僻的乡下,长途跋涉赶往咸阳。到了繁华的咸阳街上,饥肠辘辘,身无半文的他,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着。街两边是雄伟高大的建筑,街上行人,个个衣服穿得光鲜齐整。突然,他听到街前方不远处传来biángbiáng的声音,好奇的他,拖着沉重的双腿,向发出biángbiáng声音的前方走去。

      原来,是街边一家面馆做面发出来的声音。面馆里食客众多,有等着吃面的,也有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宽厚面条的。饿极的秀才直咽口水,此时的他,啥也不管了,壮着胆子大声喊道:“店家,给咱来一碗面!要大碗,辣子多放!”一大碗像裤带一样的面端上来了,他风卷残云一般地下了肚,那个香,那个美呀。

     结账时,他据实给店家说,自己身上没有钱,店家大度,说:“没钱?算了,没钱就算了,一碗面算个啥嘛!谁还没有个难处?”秀才大为感动,心想,我不能白吃人家的面。他看店家门口没有招牌,就问起原由来。店家说,这面像裤带一样宽厚,人们叫biángbiáng面,叫了不知多少年,就是没有对应的一个字。

      秀才被店家的厚憨与大气感动,想起自己经受过的苦楚,想到咸阳街上的繁华,想到店家的好,就从随身携带的搭链里取出笔,略加思索,就提起笔来边写边歌:“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朝上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坐个车车逛咸阳!”他写的这个“biáng”字,把咸阳的山川地理,把咸阳人的品行与生活都写了进去。

     店家把秀才写的那个“biáng”字,刻成了biángbiáng面的招牌挂在店门口。街上卖biángbiáng面的,只有他家店门口挂着有字的招牌,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吃客们常说,要吃面,走,咱们去biángbiáng面那家,边欣赏那字边吃面,多好!从此以后,“biáng biáng面”从咸阳传遍了关中。

     也有另外的故事。说,“biáng”字成型,是秦始皇的功劳。秦始皇建都咸阳以后,万事缠身、劳累过度的他,一连几天竟然毫无食欲。御厨做的山珍海味等等好吃好喝的,他动都不动一下,这下,可急坏了皇宫上下。急中生智的御厨,去街上买了一碗平民吃的裤带面,并端了一碗面汤回来。看到面中红的辣子绿的青菜黄的豆芽,秦始皇胃口大开,把一大碗面吃得干干净净,末了,把那一碗热面汤也喝了个底朝天。

     吃完,抹了一下嘴巴的秦始皇,心满意足地问:“这是什么食物?如此美味上口?”御厨忙答:“皇上,这是biángbiáng面!”“biángbiáng面?这个biáng字怎么写?”御厨说:“biángbiáng面只是这么叫,还没有字,请皇上赐字!”秦始皇想了想,就把大秦帝国之追求,想要达到之目标写进去,御赐了一个字形复杂的“biáng”字。

     民间种种的传说和附会很多,无从一一考证,但这些传说与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已和“biángbiáng面”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也有人认为,这个biáng字,由多个文化元素组成,留存着咸阳人的文化记忆,传达出秦人有棱有角,大苦大乐的特有文化信息。诸如地理环境、心理品格、饮食习惯、审美追求与民族精神,等等。

     biáng字中“宀”部,说明秦人有大房子住。“八”,是指由外向里,敞开的通向房子的通道。“言”是说,秦为统一天下,胸怀宽阔,广开言路,招贤纳士,揽天下英才于秦国。贤能之士来了,从“八”形敞开的通道被请进屋里,请,请坐,请上坐。

     两个“糸”字,则充分说明秦地有足够多的棉花,可以纺成丝线织成布匹,冬有棉衣,夏有单衣。两个“长”,意为这里非常尊敬老人,尊敬长者。左边的“月”字,“月”字通“肉”,这块土地上有吃不完的牛羊肉,来这里的客人,任何时候都有鲜美的牛羊肉招待。也正是这牛羊肉增强了体质,使彪悍强健的秦人成为虎狼之师,统一了六国。

     “马”,是出战的铁骑,也是出行的坐骑,代表了国力,也代表了财富。出战,有纵横奔驰、横扫天下的战马。出行,有马代步,相当于现在人开的车,方便快捷。“戈”则体现了秦人尚武、尚勇之精神,也是敌人来了有刀枪的一种硬汉气度。“心”,大大的心字底,传送出秦人心底宽长、忠厚朴诚与守信热忱的秉性。“车”,是秦将白起战胜赵奢后裔“马服诸侯王”,得胜回朝,坐车回咸阳的故事。

     “坐个车车逛咸阳”这句话,就是为了说明,“biáng”这个字,是在大秦故都咸阳产生的。

      一个biáng字,一碗biángbiáng面,有了这么丰厚的文化积淀,有了这么多的传奇故事,怎能不让咸阳人引以为傲?你说,在咸阳,端着像面盆一样的大老碗,有滋有味地吃着biángbiáng面,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觉,那该是一件多么引人入胜的事情,是的,扩大而去,咸阳biángbiáng面,它不仅仅是一顿可以饱腹了的饭食啊!

                       2019年11月04日于驰风轩

       作者简介:马腾驰,陕西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多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陕的命根子,biangbiang面的做法,会做会吃就是不会写
|趣读| BiángBiáng 面
你会写这个biáng字吗
【美食视频】陕西八大怪占一半的“biangbiang面”----油泼扯面。
(摘录)最难解的字迷
文化怪字:biáng字,共56画,10句口诀搞懂它,你认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