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名家名人坛】杨岸森|《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支苍凉的长歌

《额尔古纳河右岸》,一支苍凉的长歌 
文/杨岸森


 
      看央视《人物——为时代而歌》节目,有一期专门介绍黑龙江的女作家迟子建,曾经在这个栏目看到过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南怀瑾、梁晓声、冯骥才、阿来等人的专题,但对迟子建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的一句话:“如果我不写作,我现在肯定是一个调皮的农妇,小时候生活在北极村,什么农活都会干,因为我喜欢劳作。”,她60年代初出生,丈夫死于车祸,现在是黑龙江作家协会主席,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于是就有卖她的作品来看看的冲动,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看过小说了,10多天前逛杨家坪西西弗书店,用女儿曾经用过的方法,先在电脑里键入作家名字“迟子建”查询,本来想买她的《北极村童话》,但已经卖完了,于是在营业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每天睡觉前看20~30页,昨天除了尾声外已经看完。
      我一直在纳闷,为什么小说名字叫《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了才知道,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讲述了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左岸是俄罗斯,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逐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老人及病弱者不断凋亡,新生命不断降生,但凋亡的速度远远大于新生命的降临,部落人口越来越少。时间跨度从上世纪20年代到2000年,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部落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小说中出现的打猎、跳神、砍树号(因为鄂温克人在驯鹿吃光了附近的苔藓植物和森林菌类后,必须迁徙再找新的放牧点,然后在树上砍下记号,外出数月的本部落人回到原地后,循着树号绝对能在原始森林中找到流动的家人)、婚嫁、树葬以及形形色色人物性格描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也描述了大兴安岭的那场森林大火,讲述了50年代伐木工人的进驻,鄂温克人看到大量的圆木被砍伐拉出去,他们从来不砍活着的木材,烧火都用枯枝和腐树,他们对汉人的愤怒和自己家园的被挤压而无奈苦闷,最后部分人不得不搬出森林,居住在集中的居民区。
     小说中迟子建着墨较多的是女酋长和女萨满(一种从事原始宗教的人,类似巫师,他们以跳神的方式为部落祛病降雨保平安),她说:“她们对苍茫大地和人类充满了悲悯之情,她们苍凉的生命观,从容镇定的目光,不畏死亡的气节深深感动着我。”作家对死亡的描写是那么自然平和,是所有我读到的关于死亡状态最真实的记述与无畏,接近死亡的本身,走就是走了,来就是来了,该怎么样就怎样。小说的最后,部落部分小孩子读了汉人的小学,有一个人考上了北京的艺术学院,最后回到部落画画,不幸死于洗画笔的河里。一个小孩子回到山上部落,在旁人眼里傻傻呼呼的,喜欢为没有文字的鄂温克语发明简单的文字,这也许就是作家为即将消失的文明,希望留下一点火种去温暖曾经存在于苍茫大地的一支在森林深处的游牧民族——鄂温克族人。

 
      看央视《人物——为时代而歌》节目,有一期专门介绍黑龙江的女作家迟子建,曾经在这个栏目看到过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南怀瑾、梁晓声、冯骥才、阿来等人的专题,但对迟子建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的一句话:“如果我不写作,我现在肯定是一个调皮的农妇,小时候生活在北极村,什么农活都会干,因为我喜欢劳作。”,她60年代初出生,丈夫死于车祸,现在是黑龙江作家协会主席,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于是就有卖她的作品来看看的冲动,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看过小说了,10多天前逛杨家坪西西弗书店,用女儿曾经用过的方法,先在电脑里键入作家名字“迟子建”查询,本来想买她的《北极村童话》,但已经卖完了,于是在营业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她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每天睡觉前看20~30页,昨天除了尾声外已经看完。
      我一直在纳闷,为什么小说名字叫《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了才知道,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讲述了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左岸是俄罗斯,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逐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老人及病弱者不断凋亡,新生命不断降生,但凋亡的速度远远大于新生命的降临,部落人口越来越少。时间跨度从上世纪20年代到2000年,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部落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小说中出现的打猎、跳神、砍树号(因为鄂温克人在驯鹿吃光了附近的苔藓植物和森林菌类后,必须迁徙再找新的放牧点,然后在树上砍下记号,外出数月的本部落人回到原地后,循着树号绝对能在原始森林中找到流动的家人)、婚嫁、树葬以及形形色色人物性格描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也描述了大兴安岭的那场森林大火,讲述了50年代伐木工人的进驻,鄂温克人看到大量的圆木被砍伐拉出去,他们从来不砍活着的木材,烧火都用枯枝和腐树,他们对汉人的愤怒和自己家园的被挤压而无奈苦闷,最后部分人不得不搬出森林,居住在集中的居民区。
     小说中迟子建着墨较多的是女酋长和女萨满(一种从事原始宗教的人,类似巫师,他们以跳神的方式为部落祛病降雨保平安),她说:“她们对苍茫大地和人类充满了悲悯之情,她们苍凉的生命观,从容镇定的目光,不畏死亡的气节深深感动着我。”作家对死亡的描写是那么自然平和,是所有我读到的关于死亡状态最真实的记述与无畏,接近死亡的本身,走就是走了,来就是来了,该怎么样就怎样。小说的最后,部落部分小孩子读了汉人的小学,有一个人考上了北京的艺术学院,最后回到部落画画,不幸死于洗画笔的河里。一个小孩子回到山上部落,在旁人眼里傻傻呼呼的,喜欢为没有文字的鄂温克语发明简单的文字,这也许就是作家为即将消失的文明,希望留下一点火种去温暖曾经存在于苍茫大地的一支在森林深处的游牧民族——鄂温克族人。

     作者简介:杨岸森笔名松月,男,四川盐亭人。爱好读书、写作,涉猎中医、文、史、哲、诗歌及宗教文化等,诗歌、散文、随笔、评论、杂文等多次发表于《大西北诗人》、《江南文刊》、《南部文化》、《香港视界》、《西蜀茶庄》、《文艺星空》、《国际联合报》等纸媒及网络文化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看点
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像诗一样——《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风格
她突然去世,刺痛全网:这个热搜背后,一个时代结束了……
读书笔记 |《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