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学习应该吸取的六种“营养”

学习篆刻,扩展视野,广泛涉猎是很重要的,是融入古人,加深理解的必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印艺水平。

“印外求印”,仅有印章学习这道“主食正餐”还是有限的,下面的六种“营养”是应该多多吸取的,这些“营养”也被印人广泛参考取法的。

一、砖石。

汉画像石实物

汉画像石拓片局部

中国古代画像石、画像砖、砖文,常用于房屋、宫殿、庙阙、墓室等建筑上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构造,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反映了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因其具有存量大的特点,可以让我们印人更好去了解古人的生活社会环境,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当时的思想文化,从另外一面去理解篆刻作品中的古朴和精妙,为我们学习发挥辅助提高的作用。

西汉单于和亲砖

金伯兴题跋“三面带字铭文砖”(东汉)

砖文是具有记名、标记、吉语、纪年、墓志等作用的文字,有大小篆、缪篆、虫书、隶书、章今草、行楷等书体,同时每一种书体的规范化与草率化两种倾向,是古代民间书法的遗产。

在马啸《民间书法》序言中这样的论述:“而且从艺术和文化发生的角度来看,正是有了民间书法这片肥沃的土壤,有了民间书法广阔而坚实的基地,才使得上层社会文人墨客构建一座精美的艺术大厦成为可能,否则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一种艺术的观点,更是一种历史的观点。”

当代很多书法篆刻家从中吸取精华,融会贯通,开创了书法篆刻的崭新格局。

王镛“一生襟抱与山开”

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镛先生,就是对包括砖瓦石在内的多种民间书法中广泛涉猎研究,撷英采华,并凭其颇深的书法篆刻造诣而开创了独有的风格,对当今的书法篆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瓦当。

瓦当实物

秦汉瓦当拓片

瓦当,原本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面瓦垄檐口的装饰,正面刻印有图案纹样或表示吉祥的文字。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风格不同,瓦文也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性,所以被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所参考和取法。

清陈鸿寿“延年”

在取法瓦当的印作中,既有侧重其古雅浓厚民间艺术的感染力,也有把瓦当的的外观形式进行应用的。如上图的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延年”,就是仿瓦当的作品。

三、古泉。

古钱币实物

《历代古钱图说》中的古钱图像

古泉就是古钱,其上面的文字,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书法发展史的记录。大篆、小篆、隶书、行楷等等非常丰富,而且很多都是出自书法名家或当时的帝王之手,秦丞相李斯、唐代欧阳询、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北宋苏轼等等都在钱币上留有自己的书法字体。西汉曹喜“悬针篆”书体,得以传世被后人所观瞻,就与“货布”和“大布黄千”等古钱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印人也从古泉的文字形式中汲取营养。

清黄易“平阳”

可以找的很多篆刻家学习古钱币,把钱币的外形直接入印的作品,在这就代表性地刊发清黄易仿古泉印作。

四、镜銘。

古镜实物

古镜銘拓片

铸刻在古代铜镜上的铭文。自古许多镜銘文词优美,而且书法也自成一体。例如被现代很多人刻的印文“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就是出自古镜銘,书体如汉代时期镜銘没有跟随隶书成熟时的蚕头雁尾的风格,而是“线条健挺劲秀,一任自然,结体方圆结合,并时常流露出装饰性的独特趣笔。”

潘敏钟“视道如花”、“如对至尊”

江苏篆刻家潘敏钟先生在镜銘上进行了深度的探索研究,并融入自己的印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篆刻面目。

五、古陶。

带有古陶文的器皿实物

战国时期齐国陶文

古陶文是指刻划、书写或打印在陶器上的文字。由于具有年代早,应用广泛等特点,所以对文字起源和演变,印章的产生和模式拓展等方面研究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现在涉猎陶瓷印的印人不断增多,古陶文里所具有鲜活自由的特点越来越被重视。

曾翔“大发”(陶瓷印)

著名书法篆刻家曾翔先生在自己陶瓷印创作里,很多是以“民间刻划”为创作基础。强调自然流露,侧重个性发挥,追求艺术表现。

六、权量。

秦权实物

秦诏版上的篆书

一般指秦权、量、诏版,是指秦统一天下后,统一度、量、衡,为昭告天下,以秦代篆书刻版,以小篆文字于权、量(权即秤锤,量即升、斗)上直接凿刻,或直接浇铸于权,量之上,更多地则制成一片薄薄的“诏版”颁发各地使用,这就是《秦诏版》。

由于凿刻或浇铸工艺与当时的秦印是一样的,所以权量诏版文字和印章有异曲同工之处。笔划峭利、字形方正,款式错落,这正是篆刻艺术追求的稚气、质朴之美。与后人所提倡的“金石气”美学思想相通,为“印为求印”提供了更多的审美参照样本。所以,印人取法秦权量诏版的非常多。

赵之谦“竟山所得金石”

赵之谦“竟山所得金石”一印的边款里写到“撝叔丙寅年作,取法秦诏版”,就证明明清流派印里就开始取法秦诏版了。

黄牧甫“季度”

黄牧甫在其“季度”一印里,边款里写到“秦权始皇诏字,……”,也是一个例证。

以上六种“营养”只是现在较为普遍常见的取法参照体系,还有诸如封泥、鼎彝文字等由于与印章本身比较密切,故没有归纳进来。

(文内图则均出自出版发行书刊或网络,版权归原所有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书法篆刻创作蓝本”
登堂赵明篆刻作品集评(上)
佛像印浅析(图文)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
印人传:中国篆刻的重要转折人物——邓石如
书坛精英 | 走近 岳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