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卷中•答顾东桥书》辨“即物穷理”之非

各位朋友,咱们今天继续选读一段《传习录·中卷》,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一.即物穷理析心与理为二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这一段是顾东桥先生对王阳明的当时一个做法的批评。这是个什么事?大家都知道,王阳明曾经记录《朱子晚年定论》,按照王阳明的观点,当时这个学术界所流传的朱熹的观点,即物而穷理、格物致知都是中年未定之说。王阳明说啊朱晦庵晚年后悔了,在晚年的一些个观点反而是回归到了心和理的统一。所以王阳明记录了一些个文章,把它称为《朱子晚年定论》。顾东桥先生在这里所作的批评就是指这个而发,我听说你对学者说,即物穷理之说,是玩物丧志,并且又取朱子厌繁就约、涵养本原等这样的一些说法,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这个恐怕也不对。


下面我们看王阳明是怎么来对这件事情做出解释的?王阳明说,“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是王阳明一开始就托出朱子的观点。朱子讲格物什么意思?在即物而穷其理;即物而穷其理,实际上也就是朱子所说的格物致知。因为按照朱子的观点,天下有本之理,而是事事物物各有其理。这个分疏之理和一本之理显而易见,可以说是相及而不相同。那为学的根本任务是要达成关于一本之理的体认,而一本之理它并不是单独呈现的,它是通过分疏之理来呈现的,所以朱子说那我们就只能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如此这般不断的穷分疏之理,真积力久(真积力久这个词语是来自于荀子的劝学篇),由分疏之理不断的积累,最终达成对于一本织里的通体把握。


王阳明说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我们上一次也谈到过,王阳明是对这个朱熹的这个心理为二这个观点,是提出了严厉批评的。这里再次说,只是即物而穷理,而不是推原乎本心以求理。那么你是到事事物物上求个所谓定理,这也就是朱子讲的事事物物皆有其理,也就是所谓的风俗之理。王阳明说如果这么去做,是以无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那结果是什么呢?析心与理而为二矣。


二.孝亲恻隐 其理究竟何在


王阳明进一步分析,“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这个质疑倒是挺有力。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就好比是说,我们要讲求一个孝的理,如果是孝的理跟我的心是不相关联的,那么孝的理在哪里呢?因为我们孝的对象是父母亲,那么你要到父母亲那里去求个孝的理,王阳明接着质疑,求孝之理于其亲,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也就是说孝的理究竟是在我的心还是在父母亲身上呢!王阳明的答案当然显而易见,大家都明白的,我们没有可能到父母亲那里去求个孝的理;只能归元本心,在我自己的心中去求个孝的理。


王阳明接着说,“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这个是进一步的质疑。如果你确认孝的理是在父母之身的,那么很遗憾,如果父母亲去世了,难道我们的心里就没有孝的理了吗?


朱熹是讲求事事物物当中求个定理,一事一物皆有至理。那么孝毫无疑问也是一事一物。在王阳明看来,如果这个理是在事物之中,那么笑的你也定然是在父母之身。如果是这样父母亲去世之后,难道我们心里面就没有孝的理了吗?理究竟在心还是在事物还是在对象本身?   


“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


这一段听起来好像有点绕,实际上说的道理很简单,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那是孟子和告子在对人性进行辩论的时候所提出来的一个情景设置,非常著名。见孺子入井,人人皆有,恻隐之心。王阳明说,必有恻隐之理,有此心才有此理,是不是?王阳明问,这个恻隐之理是在于那个小孩子身上呢?还是在于我们本心的良知这里呢?“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这实际上都是讲救援的不同手段、不同方法,这些都是理。这些个理,比如说你一定要跳到井里头去救他吗?还是你可以用手去拉他呢?等等这一类都是理,都是救援的道理。


王阳明继续问,那么这些个理,是在那个小孩子身上呢?还是出于我们自己的良知呢?他说“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王阳明说,从这些例子来看,那么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莫不皆然,就是全是如此,全是理在心、心即理。理不在乎那个对象那里,理是不能脱离吾心而单独在的。


“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我们从这些个例子就可以清楚明白的晓得,把心和理分析为两个东西,把心和理分别开,这是不对的。


三.务外遗内 谓之玩物丧志 


然后进一步说,“夫析心与理而为二,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这个我们上一次也刚刚讲到过,孟子是坚定的确信义也是内而不只是仁内,仁义礼智通通内。告义外之说,是把义和仁分离为两端,实际上也就把人的心和身分离为两段,以为义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可以义袭而取,曾经受到孟子的激烈批评,也就是王阳明在这里说的孟子之所深辟也。“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子既已知之矣,”务外就是追逐于外,遗内那就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博而寡要,尽管是好像了解很多,好像学了很多,但是没有根本的统摄之要点。 “吾子既已知之矣。”这个您顾璘先生是明白的。


“是果何谓而然哉?谓之玩物丧志,尚犹以为不可欤?”把朱子的即物而穷理,说成玩物丧志,这显而易见,顾先生是不会接受的、不能接受的。王阳明这里说,如果即物而穷理,析心与理而为二,他必然会导致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之弊。既已如此,那么我把它称为玩物丧志,难道还有什么不可以吗?这个话也很厉害。


四.心理合一 致良知于事物


王阳明接着正面阐释自己的观点,“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这是王阳明基于前边的对于顾东桥先生的观点的批评,包括对于朱熹观点的批评,这里是和盘托出自己的正面观点。那么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是什么意思?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我们由此可以知道,致之的致这一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孟子讲的扩充,扩而充之。由内向外表达体现实践行动,就是这个致的意思。我记得后来黄宗羲好像有说过,致良知,就是行良知。王阳明在这里说呢如我所说的所谓致知格物,那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把我们人人内在的、本在的、本原的良知本体扩而充之、实现出来,体现到凡与我先交往的事事物物那里。


毫无疑问,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良知就是本性,本性便是天道,天道便是天理。王阳明也曾经很清楚的说,良知即道,说得很明白,斩钉截铁。在这里说呢吾心之良知,就是所谓的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把我们原本的良知本身的天理,完整的,没有任何边边界、偏见、先见预见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预设统统的去掉,而是按照良知本身的原本样子呈现出来,呈现到凡与我打交道的事事物物那里去,那么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皆得其理,便是格物。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在王阳明先生那里啊致良知便是致知格物之学,而致知便是致良知,格物便是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一切根源皆有本心推出;发源于本心,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也就是听言动这种身体活动,把内在良知完整地呈现出来,那就叫做致知。而这样的致知的结果一定是事事物物皆得其理,那就是叫做格物。王阳明说,这个“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这是心理合一之道,心即理,心之所发,意之所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心生意知物,通体联系为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相互连贯的统一的整体,这样的一种实践的活动,才真正地表达了人的真实存在。良知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呈现、获得表达,我们的生活也在良知实现的过程当中获得我们自我的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存在,就是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生活是以这个致良知为基础的,我们才说我们的生活是真实的,我们享有了一种真实的生命。要不然的话,心是心,身是身,理是理,事是事,皆成分裂。显而易见,我们的生活便是支离破碎的,我们的生命也不可能在这样的一种支离的、分裂的状况之下,达成所谓存在的意义。


王阳明说,我所讲的致知格物,是由内向外,通体融彻,这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只要明了合心与理而为一,只要明了心身一元之本然状态的自我呈现,便是事事物物皆得其理。那么,凡区区前之所云,前边所说的无非是知行合一的原理,无非是格物致知的道理,包括朱子晚年之论。那朱子晚年之论,也就是王阳明所记录的那些东西,他说皆可以不言而喻矣,那些都是可以不需要说的,已经清楚明白的了。


这一段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点,王阳明在这里是非常清楚的表达了他自己关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他多次谈到过这个问题,所谓的格是正,物呢就事。格把它解释为正,物把它解释为事,实际上都是古训。王阳明在这个地方并没有加进他自己的随意发挥。


王阳明又说,物无不正,但是事有不正,事之所以有不正,便是心有不正,便是意有不诚,便是不能扩充自身的良知。在这个地方你事要正、要得其理,必须以诚意、正心为前提,而意诚则心正,心正则知致,通体是一个。王阳明讲这个格物致知,他特别反对朱熹讲即物而穷理,为什么呢?所谓的即物而穷理,按照王阳明的理解,那就是求一个事事物物的定在之理。可是王阳明看来,理如果是脱离自我的心而能够单独存在的,那么很遗憾,这个理实际上我们是穷不了的。因为心和理不只是在根源上说是一个,在事实上即便有这个事物自身所在之理,没有我心对他的关照,没有我心对它的呈现,理也不能单独获得自我呈现。王阳明在这个地方讲,我所说的致知格物,那就是志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结果是什么呢?那么就是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心即理,心理合一,并且通过致的实践活动使这种心理同一状态,在我们的生活实践过程当中获得完整呈现,这就是致良知,这就是格物,这就是致知。由此能够联系起心身意知物所构成的完整的心身统一的活动。   


这便是我们自我实实在在的生活的世界。毫无疑问,这也同时是我们的意义世界。我们只能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来获得我们自我的现实生存。


那么我想通过这一段的解释,至少可以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到王阳明自己所说的致良知是什么意思?或者说呢致知格物是什么意思?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萍萍:工夫与知行——论阳明“知行合一”与朱子知行观的关系
王阳明批判朱熹,认为他的格物穷理说就是玩物丧志
【转】陈声柏: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
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之比较-兼论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关系
204 即物穷理,反省己心
朱熹与王阳明“格物”说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