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石章之“四味”

篆刻即印章,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但它的产生之初,还不是艺术,只是 一种“凭信”之物,只具有使用价值。如同中国的方块字, 中国字只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由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需要,逐渐发展为书法,成为书法艺术,文字才有了双重的社会功能。石章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变革、延续中,发现了它的美和美的价值,美的魅力。从而得到人们的关注、保留,得到发展、革新,得到美的创造和美的享受。

篆刻石章在我国的艺术百花园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源远流长,为我国所独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鼎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成为专家之毕生求索的艺术事业,从历史上看,篆刻家名列于史册,开始于元代末期,其代表人物则是元代的赵昂、王冕。这是篆刻艺术史上的重大转折。尤其是元代由于花乳石的出现和使用,使篆刻艺术开拓了新天地。金、铜、玉、牙、角等硬质印料退到篆刻。

艺术的第二线,石料成为篆刻艺术材料的 “泱泱大国。“印材上以石替代金玉是一 场重大的革命,对辉煌周、秦、两汉,沉 沦于隋、唐、宋、元的古老印坛,是一场富有催生作用和展现出美妙前景的革命。(韩天衡 印学三题 ·书学研究文稿三第 4页 ) 从此,花乳石在艺术的长跑线上不断地冲刺,刷新,大匠、专家、流派多若繁星,同时青田石、寿山石等石料也开始成为篆刻所用的材料。“石宜青田,质泽理 疏,纯以书法行乎其简,不碍力,令人忘 刀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 (吴名世 翰苑印林 序 )这些石料,无疑为篆刻家们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原料。

印章虽然不同于诗、书、画,但它具 有诗的韵律,书法的原理,画的经营和巧 思。合者,同溶于一炉;分者,独具意境、风格。

印章天地虽小,却容万千世界。篆刻家们象对待其他艺术一样,付出毕生精力,给这一块块冷冰冰的石头以永生不泯的艺术生命力。每方寸印,经篆刻家们的匠心 独运,挥洒自如,刀落印成而兴味无穷尽。尤其边款题跋更为讲究。印款文字实则是书法艺术在石章上的再现,执刀如笔,刀笔入石,以显印人书法水准的高下优劣。所以,印人从不甘心放弃任何足以表现其技艺的阵地。为了边识的需要,不得不以刀笔研习真、草、隶、篆之功,免得造成印面与印款不匹配的遗憾。印人无论刻写那种书体字,无不小心从事,刀笔而成文,书艺成体,传情达志,妙趣横生。这些意境的取得,无不是刀的技能、石的天趣、笔的妙理和刻家的修养所在。

无论是印文和款识,无不是以刀、石作为篆刻艺术的先决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奏刀,不可不讲就刀法,法驱驾于刀,刀不露法,法在刀笔之中,以显刀笔之意趣,笔者称之为"刀味”。

刀笔之力,取决于石质的软硬,软者力小而易,硬者力大而难,刀石相交,以刀功之力制服石。石硝的去留,取决于字的笔划的长短、粗细、刚柔、深浅、疏 密。刀锋的正、中、侧、偏,刀法单、复、冲、切等,却要以字的篆法、印石的章法布局需要而定。无论采用什么样篆文和刀法,都以显示出刀味为尚。刀、石双方交战之后的和平统一,两味相济又相通,才能构成它的完整性。

印石,本是来自自然,它本身的形、色足以显示出自然美的天趣,再加之文润百泽,更是别有丰神笔意。石章,只具有刀味、石味还不能算是 最佳之作,还必须具有笔味。因为刀味、石味是蕴含于篆文之中,就是说,刀石两味是通过篆文表现出来的。而篆文是一种书体,一种笔法,当然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既然是书体,当然要体现、也应当体现出它的篆体笔法的书味。如果离开篆法的书体味而追求刀石之昧,也会失去篆书的含义。

所谓篆刻中的笔味,就是遵循书法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篆文的间架、结构都要体现书法的美学原理。正如古人说的:“持刀入阵,万夫披靡,一笔千钧者也,一划之势可担千钧,一点之神可壮全貌。”书法和篆刻是一种抽象的绘画,篆刻家以书法之功力融汇于篆刻之美,以达篆刻艺术之境界。

笔写、刀刻、石印是经营构思的创作整体的运用。刻,非但刀技,要刀中见石味,石中见刀味,刀石之间还要包含着浓郁的笔味。笔、刀、石三者合而为一整体(三者缺一不可),才能达到完整的艺术境 界。笔者称艺术味之所谓味者,趣 味也。篆刻石章之味,即:刀味、石味、笔 味、艺术味。四味合为一体,才是篆刻艺术的最高境界。

小编后记:品过篆刻四味,不知各位看官可还满意?若是还意犹未尽的话,小编向您推荐本届艺交会中一枚篆刻斋馆印——“芙蓉石双狮钮方章 印文:铁箫石琴之轩”,这枚印章气韵超然,刀法流畅,喜欢金石篆刻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从书出”的得与失——邓石如、吴让之篆刻研究
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_013
笔墨陈情 金石维志——陈维书法篆刻艺术漫识
读印:朱简“汤显祖印”,名家的篆刻作品究竟好在哪儿?
刘一闻:一代印人方去疾
马士达先生《篆刻直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