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铛铛车穿越时空重回北京前门大街

近日,故地重游,来到北京前门大街。

发现有旧式铛铛车开了缓缓地开了过来,带来了一股怀旧的民国风,引诱得游人们纷纷拍照留影,少男少女们更是抢着发微信或抖音炫耀。

我连忙掏出手机,请度娘为我们讲解了铛铛车的前世今生——

本来,北京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而不料铛铛车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正是从刚刚冒头的那一刻开始的。

历史资料显示,伴随着1897年北京马家堡火车站的建成,189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从这里向永定门修建了一段有轨电车线网及轨道,甚至连有轨电车都已经配备到位。

然而1900年,义和团的斧头砸向了这段刚刚落成的网轨。顷刻间,中国第一批现代化有轨电车还未见到20世纪的曙光,便荡然无存了。

于是,几经挫折,中国第一批有轨电车的通车运营终于在1906年被天津抢了先,以后几年,上海、大连的有轨线路也纷纷竣工运营。

1921年,北洋政府组建电车公司。经过三年施工,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于1924年12月18日正式开通,通车典礼举行地点正是在前门。

当时开通的前门到西直门的1路有轨电车,共设14站,全长7公里,配车10辆。这是北京第一条供城市居民乘坐的公交线路,后来,北京的有轨电车线路发展到7条,车的保有量达到103辆。

开通之初,10辆“现代化”的“庞然大物”,整日里叮叮当当地穿行于北京城内,对于汽车都没见过几辆的老百姓实在是个新鲜事。相对于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人力车、畜力车,有轨电车毕竟载客多、速度快,一时间影响到原本就很艰难的人力车夫的生意。

北京的人力车夫终于爆发了以工会为组织的示威大游行。这些就快不能养家糊口的人们或毁钢轨掘道岔,或拆站亭砸机车,或在电车两线之间抛铅丝造成短路,或把送电线路的隔电瓷瓶当做靶子……

本来线路就少、车况就差的有轨电车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损毁与折腾,几次下来,电车公司“元气”大伤,而最终受到影响的还是乘客。

但是毕竟有轨电车作为当时的新生事物和先进交通工具,对旧北京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市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京城百姓出门办事都喜欢乘坐有轨电车,并亲切地称其为“铛铛车”。因车一开起来,司机脚下就会踩着一个铃铛,发出叮叮铛铛的响声。

有些车的铃铛挂在司机的头上方,一有情况,司机就用手摇动铃铛,清脆的铃声大老远就能听见,提醒行人和其他车辆避让。

“铛铛车”特有的隆隆的“磨电”声和悦耳的叮当声,至今让老北京人十分怀念。

因此,在老北京居民的嘴里,有轨电车被称为铛铛车,发音为“dangdang”,尾缀是北京土话的儿化音。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相沿成习,便用铛铛车当做有轨电车的代名词了。

甚至1936年出版的《国语词典》中,专门列出“铛铛车儿”词条,正式的解释即“电车之俗称”。

当时铛铛车车身长9.42米,宽2.1米,高3.17米,标准定员52人,2轴4轮,制动方式为手闸。拖车车身长8米,宽2.1米,高3.06米,标准定员47人。这种车型从1924年起,到1950年底,始终是北京有轨电车的主要车型。
不过有轨电车司机要站着驾驶,一天下来腿都不会打弯儿了。

这些电车虽然是从法国引进,但型号落后,质量低劣,使用十分不方便,且极易损坏,比如车门夏季用铁栅门,冬季用双折木门,乘客稍挤就关不上了。

最初,有轨电车车身为木制结构,座椅是一块木板,简陋又不舒适。民国二十九年,对车辆改良,座椅改用漆布,椅子中间用旧棉及滑秸等做椅垫,并将原装的藤拉手改为皮条及化学磁圈,车内外增加电灯照明。

为了方便不认字的市民乘车。那时的路牌分别使用不同的颜色。最先开通的1路是红牌,以后陆续开通二路黄牌,三路蓝牌,四路白牌,五路绿牌,六路黑牌。车辆最多时超过100辆。

虽然当时电车行驶的速度只有15至20公里,但比起马车还是快的多。有轨电车的出现,开始了北京公共交通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

旧北京的电车是私营,名为北平电车股份有限公司。“七七事变”后,在敌伪统治下,由于物价上涨,电车公司入不敷出,车辆损毁,无力修理,车辆也已陈旧。

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的三年中,官兵坐车不买票,物价飞涨。电车公司员工无法开支,靠向银行贷款维持。车辆老旧,无力修复。直到1948年,全市电车日出车仅有几辆,而且拥挤不堪。老幼妇孺很难挤上,青年人都从窗口进入。拖车后边有人,车顶也有人。这时电车公司,就要倒闭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召回离场员工,日夜抢修车辆。电车公司恢复了新貌,日出车达百辆。修造厂工程师们设计成功52式8轮有轨电车,与法国车的不同之处是车身更长,为12米,宽和高也有所增加,标准定员数也增加至70人。司机是坐姿驾驶。这种型号电车行车更平稳,震动小,有6个车门,一级踏步低,乘客上下方便。

有轨电车最初时车身是棕色的,从民国二十五年开始,逐步将车身改为绿色。解放后,除8轮有轨电车外,其他的车身均改为下半部棕色,上半部米黄色。52式8轮有轨电车的车身颜色则是上部为米黄色,下部为深红色。

1950年3月6日,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北京开辟真正的环路车,左右环对开。

当时,车上的服务员有司机、售票员,有的还上来查票员,都是男性。身穿蓝布制服,头戴蓝色加沿帽子。机车上两个售票员,拖车上一个售票员。机车有前后车,拖车中间一个门。机车是后门上前门下,拖车是先下后上,秩序井然。其余各路都是一个机车。
售票员在肩头上挎一个黄色皮袋子。铜元、铜元票、毛票都放在里边。他们卖的车票,各段有各段的颜色,放在票板上,用红蓝铜笔一画,交给乘客。

图为当时铛铛车月票
坐铛铛车,车来就上。不久售票员便会到你面前,拿钱卖票。不管多挤的电车,卖票的挎个大钱兜子,总在人群里挤来挤去。
从前电车上的售票员不但能说,而且有礼貌,态度也好。有上年岁的老人,他马上搀上一把,扶到车上。每到一站,售票员老早就喊着提醒。

1950年6月,铛铛车上开始有了第一批女售票员。

1966年5月6日,随着从北京体育馆驶向永定门火车站的最后一条有轨线路的停驶,运行北京长达42年的有轨电车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009年1月1日,改造后的新前门大街按照计划铺设了有轨电车的铁轨,

使消失了50年之久的“铛铛车”重新开通。

重新开通的“铛铛车”复原了老式电车的结构形式,一次充电空载可运行16公里,循环充放电次数可达5万次以上,

同时也告别了车上长长的“辫子”,也不用再载杆拉线,而现留存车身上方的两条短“辫子”是装饰性的遗存。

新铛铛车还采用了多项人性化的设计,比如为了方便乘客乘车时收看新闻、时事,安装了移动电视;为了方便残疾人上下车,加装了轮椅渡板,设置了残疾人席和残疾人扶手;为了降低车内噪音,地板采用了新型环保材料-泡沫铝地板。

这两辆车的名字分别叫“前门一号”和“前门二号”。在全长840米的轨道行驶单程不到10分钟。启动后设珠市口站,在月亮湾处两条“八”字型轨道分别向东西转弯,是专门维修用的轨道,轨道采用了树脂固定技术。电车未在珠市口站停车,每次运行只走全程,中途不停车。

北京有资格驾驶此车者只有7人,两位为交警部门教官,5位为天街公司驾驶员。

车票价定为20元人民币。0号车票由崇文区档案馆收存,1号票由前门历史博物馆收存,启动之日售票从2号票开始。

铛铛车运营的时间为早9时至晚10时,冬季至晚9时。

“前门一号”铛铛车又开来了,恍惚间,听见女售票员正操着浓浓的老北京口音喊道:

有去1928年北平的上车喽,北平无战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铛铛车,老北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从德国引进,全城设有10条路线,老北京铛铛车旧闻
前门大街铛铛车
老北京铛铛车的陈年往事--韩春鸣
走走停停40载,今朝再闻铛铛声:承载北京古韵与现代的有轨电车
从新建西郊线趣谈北京铛铛车: 买挂票上班是种怎样体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