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思·达”教学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读思达”基本理念和内涵是:教学乃有教之学,教学过程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则主要是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相对完整的学习,才能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深加工,从而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所以,这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本位的、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法。基于此理念的支撑,我觉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以实现学生的本位学习。



01


丰富资源的呈现方式,让学生读透文本内涵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政治时效性强,资源呈现性广,教材整合性大。由于本学科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其教育内容不局限于书本,而是更注重利用富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本质的资源,可供学生学习的教材在空间和时间上跨度大。为些,本学科在引导学生读透文本的首要环节中,更要注重教材资源的呈现方式,以便于学生读透文本。除了教材中文本的呈现,更应注重多媒体的使用,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对教材加以补充、丰富、充实,以利于学生读透文本内涵。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单靠教材中的文本叙述,让这个时代的学生去了解长征的困难,学生根本无从体会。为此,我通过剪辑视频,在课堂上把长征中路途遥远、环境险恶、生活艰苦、敌人围堵的场景一一呈现,通过视觉盛宴来引导学生走入那段历史,然后让学生来说说红军的难,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学生的总结,再一一呈现有鲜明特征的图片,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如果不以这些多媒体的视觉、听觉效果相辅助,仅仅依靠书中文本的呈现,很难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点,又如何让学生深有体会呢?



02


营造开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思透精神本质

“思”是“读”到“达”的关键和核心,思的深度决定了达的层次与深度。没有剖析式破茧而出的蜕变,哪有化蝶远飞的凌云壮志。道德与法治课堂旨在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加工中发现问题、深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通过文本、视频、图片等的呈现后,关键在于学生思的激发、点拨与升华。这时,营造开放的课堂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其畅所欲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的氛围中,很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甚至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在教学《可爱的动物》时,当我播放完《动物给人类的启示》时,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生活中我们还有哪些物品是受到动物的启发而发明出来的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能说出从书上或者电视等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还能在同伴的分享中突发奇想,认为可以针对动物的一些特别功能加以研究,加以利用。有的从构造方面说起,有的从声音着手,甚至有的还从特别功能深入。这样的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引入广度、深度,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创新的种子。



03


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让学生“达”成典范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其在达上的表达方式,不能单单停留于语言表达,语言交流,不能停留于言为心声,更要行为心使,把对文本的解读践行在日常行为中,外化于行,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学生的意识形态重塑于实际行动中。

1.把家国情怀落实在日常生活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许多关于家与国的内容,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不仅要紧扣学生的生活现实,设计相应的主题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要把“达”的提升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比如,《爱心的传递者》一课,当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可以从自我的实际出发,发挥一己之长做生活的爱心传递者时,学生各自表达后,不能就此戛然而止,可以通过身边熟悉的人的榜样引领,倡议学生也可以这么做:在小区当志愿者、春节期间送春联、帮助小区的弟弟妹妹学习功课……我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这些举动拍照上传到班级群,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心群中。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学有所获,并能把家国情怀践行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行为,这样的“达”才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精髓。

2.把责任担当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责任和担当,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是实现理想的基石。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从一年级的《让我自己来整理》,二年级的《我是班级值日生》,到五年级的《我参与我奉献》,每一年级都包含着对学生责任与担当的教育。我们要紧扣教材,按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分担做,学校的事情争着做,社会的事情学着做,螺旋设计实践项目,把学生切实能做的事布置成家庭实践作业,让学生从小养成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并能形成责任与担当,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历程,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3.把法治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法治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甚至在整个思政课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学生只停留于背背条款,说说认识或者谈谈感受,这样的法治教育是肤浅的。在这方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根据知识分板块设计相应的活动主题,如受教育是我们的基本权利,购买商品如何维权,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法律等等,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咨询、应用等方式,达到知法用法的目的。

4.把文明礼仪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文明礼仪是个人美好形象的标志,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体现。对于文明礼仪的“达成”,更应以日常生活为舞台,结合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中的“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系列活动,从文明用语、文明仪容、文明举止、文明接物、文明交往等方面,按周次设计相应的活动主题,以班会课、国旗下讲话、讲座、诵读等为载体开展活动,引领学生形成规范的礼仪,提升个人的核心素养。

转自:德育报,本文作者 | 林秀环(作者单位为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第二实验小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与法治》反思1
用足高效阅读这剂良药
语文课堂中超越式教学法实施策略
王清:新课改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互动教学方法研究
小课题结题报告
《道德与法治》观摩课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