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镇西】我是如何读一本书的?(附:推荐十本杰作和十本拙著)

     我一直认为,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读书应该是一种本能。所以教师之间需要交流的是各自的读书收获,而不是“该不该读书”“有没有时间读书”。但很遗憾,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是在一本正经地讨论读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伟大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批评一些教育者:“在阅读课上,学生读得很少,而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教师阅读何尝不是如此?当然,这也是当代教师无奈的现实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呼吁重视阅读,交流一些读书方法,也并非没有必要。

严格地说,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兴趣,不同的阅历,甚至不同的性格,都会使得“读书”本身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个人的阅读经验并不能公式化地推广给所有人。但讨论一下这个话题,至少对年轻老师来说或许有所启发和借鉴。所以,当有人问我:“您是如何读一本书的?”我还是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


我之所以会读某一本书,标准只有一个:我是否需要这本书?当然,这里的“需要”包括功利性的需要和非功利的需要。所谓“功利性需要”,并不是贬义的说法,而是指与我们的职业或生活有关的书,比如教师备课需要读的书,以及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的成长而读的有关教育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这种功利性阅读是必须的。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有“非功利阅读”,即不是为了眼前的“急用”而读书,甚至这些阅读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功效,纯粹就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作为一个所应有的精神世界。已故著名教育学者朱小蔓教授曾在一次讲演中谈到读书的意义时说:读书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的情感。我常常想,人若没有这五彩缤纷、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生命是那样干枯、生活是那样暗淡,而有着这些情感充盈的生命和生活是那样让人感到满足、享受和向往。她进而呼唤: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所以,我的阅读选择或者说阅读结构可能和有的老师不一样。以前听过有专家说过,教师的阅读结构应该是这样的:教育类50%,教学类30%,人文社科哲学类20%。我差不多恰好是倒过来的:人文社科哲学类50%,教育类30%,教学类30%。所以我读的书很杂——历史、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科普……虽然杂,可每一本书都是我发自内心想读的。很多年前,办公室的党员教师人手领到一套《邓小平文选》,有的老师顺手放在办公室书架上,就不看了。后来我说:“你不看,送我吧!”后来我不但通读了,还在办公室“高谈阔论”。同事们无比惊奇:“你不是党员,读这个干嘛?”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那么,这人类灵魂工程师灵魂是否饱满充盈,则更多地取决于灵魂工程师们是否有尽可能宽广的非功利阅读,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所谓功利也是相对的,教育本身就和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所谓教育以外的书,实际上直接间接都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是教语文的,我就深感非功利阅读为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广度、厚度和深度;我曾长期当班主任,不是《班主任手册》之类的专业书而是《平凡的世界》《傅雷家书》《风雨中的雕像》《谁生活得更美好》等作品让我和我学生的心灵走向纯净与崇高。所以我曾经在一次青年语文教师的座谈会上说:我认为,教语文不能就语文论语文,要站在教育的高度打量语文;搞教育不能就教育谈教育,要站在社会的高度审视教育。
我特别不喜欢甚至反感,别人强迫我“必须”读什么书,推荐是可以的,我有时候读的书,就是别人推荐的。比如十多年前我读的《南渡北归》,就是我的学生给我推荐的;几年前,我读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程红兵向我推荐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凭什么要我“必读”》,所以现在我参与一些书目的编制,都不用“必读书”的说法,而是“推荐书目”。的确仅仅是“推荐”。


不同的书,我的阅读方法不完全一样。文学作品我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很少在书上做任何勾画,当然,偶尔读到特别美妙的语句也会随手做个记号;而学术著作,我则一边读,一边想,有时候还反复看值得思考或推敲的段落,并自然而然地做些圈点勾画;有的阅读是为了提取相关的素材或观点,我便重点读相关的部分,其他便一目十行浏览;对有些我心目中的经典,我则反复读,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但我很少写批注,也有但不多。我觉得在重要语句下面圈点勾画,比写批注更重要,也更实用——以后要引用相关观点或原句,极容易找到。
   我感到,最好的阅读是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聊一聊。就是边读边思考,同时情不自禁地用笔在书上划划重点,或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然后找人交流。“聊一聊”也可以是集体活动。前不久一个周末,我和我工作站的一群年轻老师到了成都郊外的一个古镇,在茶楼上就《南渡北归》的阅读展开交流。效果非常好。


对我来说,阅读任何一本书,都是和思考、写作是融为一体的。读的时候,我习惯于批判性思维:这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作者的论证是否严密?论点与论据之间是否符合逻辑?这句话是不是说得有些绝对?……当然,思考也包括联想——由作者联想到自己,由书中的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由中国想到世界或相反……这些思考,在我读完一本书之后,都会形成一篇文章。所以我每年几乎都要写至少20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不少教师爱说“没时间读书”,其实只要真正想读书,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可能某段时间的确因为事情太多,你没有来得及读书,但对于热爱书籍的人来说,他一定会设法把耽误的阅读补上的——就像睡眠,就像吃饭。因为对于知识分子来说,阅读,就是我们生命的呈现方式——套用一句名言造个句:“我读故我在。”
 
        20211211


 附:推荐书目
十本杰作 ——
《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
《致教师》(朱永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李希贵)
《不跪着教书》(吴非)
《先生》(《先生编写组》)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马克斯﹒范梅南)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
《夏山学校》(尼尔)
《教育的目的》(怀特海)

十本拙著——
《爱心与教育》
《走进心灵》
《教育的100种可能》(上)
《教育的100种可能》(下)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自己培养自己》
《教育为谁》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班主任》
《做最好的家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功利可转化为动力(刘波)
感恩 | 拙著出版后的这几天
李士香:为师当做学生生命中的那个重要他人
人人都可以成为优秀写作者
教育的人文性和功利性
写在教师节:当前教育的功利性何时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