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作者:卢廷顺



  【设计思想】
  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更是如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逐层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细读文本,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拓展探究,使学生明白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中必须有自主意识,懂得以“拿来主义”的思想选择、接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3.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导入
  “主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鲁迅先生却将“拿来”称之为“主义”,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简介背景。用“主义”表明先生的原则和主张,突出“拿来”之重要,并非小题大做。
  二、研读
  1.本文是一篇杂文,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阐述哪几个问题?
  讨论明确:⑴什么是“拿来主义”?(是什么) ⑵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为什么)
  2.学生自读,分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参与;归纳整理,教师板书。
  上述两个问题较大,教师宜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解。
  第一个问题可以分解为:
  (1) 拿来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2) 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3) 拿来主义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4) 拿来主义者不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5)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与意义?
  

  第二个问题可以分解为:
  (1) 为何从闭关主义写起?
  (2) 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
  (3) 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4) 送去主义的危害是什么?
  (5) 为何提到尼采与“送煤”?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与行文的缜密:
  针对“什么是‘拿来主义’”,先生描写穷青年的三种错误做法,既全面,又是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听凭‘送来’”者的嘲讽与更进一步地否定;对于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的论述,辩证而全面,尤其是对文化遗产中糟粕的不同处理,更见先生思维之严密。
  针对“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重在因果分析,理清“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拿来主义”四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文章由因而果、层层深入的论证特点;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及其表达效果。(类比论证可视学生基础而具体处理)
  3.本文主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但第8、第9自然段只字未提,却大谈“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的鱼翅、鸦片等,如何理解?
  探讨:比喻论证涉及的各喻体的含义;拿来主义者的主张、做法(正确的与不应有的错误的做法);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在探讨中强调:好的比喻论证是形象性与严密性的统一)
  4.小结:拿来主义的原则与主张;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三、鉴赏
  学生书面评点,班级交流,师生点评,在对话互动中赏析。
  主要角度:1.形象的比喻论证;2.巧妙的破立结合;3.犀利幽默的语言。
  四、质疑
  问题:有人说,从文化交流、中外文明对话的角度看,文章对于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以及法国香粉、美国电影等的论述是错误的,你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分组讨论,班级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探讨:结合背景分析鲁迅狠批“国粹”的真正目的是在打击反动的复古势力,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对法国香粉、美国电影的论述意在突出对于外来文化应主动去拿而非被动地全盘接受。(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肯定学生从弘扬中华文化,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角度所作的思考。在质疑中深化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对鲁迅写作目的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
  五、拓展
  联系实际,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讨论交流之后,写一篇短文,要恰当地使用比喻论证。
  
  方案B
  一、导入激趣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二、初读,理清思路
  1.学生速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⑴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哪几种做法?
  ⑵先生主张哪一种做法?
  ⑶为什么其他做法不可取?
  (侧重引导学生分析“送去主义”的成因、表现、实质与危害)
  交流明确:闭关主义,碰了钉子;单纯送去,沦为乞丐;听凭“送来”,深受其害。先生主张:拿来主义。
  2.文章为什么从“闭关主义”写起,而不直接从鲁迅先生的主张“让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入手?
  探讨交流,理清思路:
  1.因果论证,破立结合。“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送去”之危害突出“拿来”之必要,“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2.增强针对性与说服力。“拿来主义”的主张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补充背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封建复古主义、全盘西化等思潮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内部,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出现了许多错误观点。)
  初读重在快速把握课文主要信息与理清行文思路,重点是因果分析与比较分析(“送去”与“拿来”的对比,尼采与中国的类比),宜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将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放在一起比较,且从闭关主义写起的目的与作用。
  三、研读,理解思想
  1.何谓“拿来主义”?如何理解?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有选择,自己拿。
  2.分析“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
  ⑴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错误的做法有哪几种?
  ⑵“拿来”之后怎么办?
  ⑶“拿来”有何作用?
  ⑷拿来主义者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⑸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何在?
  研读重在理解思想,重点有二:(1)“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等比喻的含义;理解比喻论证形象性与严密性相统一的特点。(2)论述的缜密。(具体参见方案A)
  3.小结:鲁迅的拿来主义,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应有的原则与主张,对当代跨文化交流与文化继承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品读,鉴赏语言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思路与主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欣赏的句段品读、鉴赏;交流品读体验。
  1.生动形象的比喻。如:作者为何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而不是用一些古董或珠宝来比喻?
  探讨:“大宅子”是一个整体,里面有许多东西如鱼翅、鸦片等,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具体形象,从而用简省的笔墨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复杂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如,形象易懂。
  2.犀利幽默的语言。⑴用词灵活,亦庄亦谐,幽默而极具嘲讽意味:将熟知的俗语、成语加字减字(碰了一串钉子,堂皇);贬词褒用(吝啬),褒词贬用(丰富、大度);语义、风格不一的词前后搭配(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⑵描写形象而极具嘲讽意味,如“挂”“背着周游世界”等。
  五、拓展运用
  问题: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针对“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这样的现象写一篇短文,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阐述自己的认识。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拓展运用重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既检验学生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又检验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成果。要深刻论述上述现象,离不开层层深入的因果分析。因果分析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22500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12
《拿来主义》教案(转)
拿来主义教案
何娟:从《拿来主义》看鲁迅的幽默技巧
《拿来主义》 教案
拿来主义课件14 优质教育课件PP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