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节感想:原来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

今天是教师节,按理来说应该写有关师长的话题,但我却一下子想到了孩子,我认为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

孩子是我们的盔甲、我们的软肋,在他们身上能够映射出我们潜在的恐惧和欲望,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在养护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就像西天取经一样一路打怪升级,和孩子一起成长……

然而,我想说的并不是这些。

我为什么觉得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因为相对于我们成年人,孩子更真实,更自然,更接近于道。

前几天看见一篇妈妈写给即将结婚的女儿的一封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女儿“千万别做贤妻良母”,引起了广泛共鸣。现在很多人一说贤惠、善良,就会非常反感,好像善良就该像小绵羊一样软弱、无辜、隐忍、可怜。但这真的是善良吗?今天我想就借着善良这个话题,谈谈我从孩子身上学到的东西。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善就是仁,也叫恻隐之心,这是人性自带的,并不需要刻意添加,只需要精心呵护,让它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为什么呢?

人之初,心是非常柔软敏感的。比如当被别人抢了玩具后,有的孩子会伤心得大哭,有的孩子会愤怒,不管是什么情绪都是一下子就流淌出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那是因为孩子是和自己的心手拉手地在一起,没有一丝扭曲和隔膜,看得见自己的真实情感。

而当见到自己的小伙伴的玩具被抢后,有的孩子会很仗义地帮助小伙伴抢回,有的会安慰小伙伴,因为他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会一下子体会到小伙伴的难过、愤怒,也会有所行动,这就是恻隐之心,也是善的发端,完全来自于本心。如果此时大人能够善加引导,他就会很自然地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他就不会做这样的事,就是,第二他也容易把自我的小圈子再扩大一些,帮助别人,因为帮助了别人,就像帮助了心里曾经受过这样伤害的自己。这就是善的养护,一切都可以顺气自然。

善说到底就是不忍,如果不这么做自己都会过意不去,所以就跟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需求了。

但是当人长大了,同样是做利益别人的好事,而内在往往就没那么自然纯粹了。

比如写信的那个妈妈,当婆家省略了婚房、彩礼、仪式的时候,她明明有怨气,为什么不能说“不”?就算她本来对这些没那么渴求,但应该还是有些落寞的,毕竟结婚对人来说是大事。后来一进门,本来是心疼婆婆,主动接手了家务活,但没想到“从此,全家人的衣服都是我洗,饭都是我做,碗都是我刷,从来没有人给我搭把手。就连买菜的生活费,我都不好意思跟你奶奶要,经常把我从娘家带来的私房钱,拿出来垫上。……我一个人,伺候着他们全家。”

可见她是心疼婆婆,希望为婆婆分担照顾家人的责任,但她绝不想最后变成一个人伺候全家的局面。但为什么她还是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提出自己的真实需求?我想就是因为她怕失去婆家的认可,因为婆家打一开始就给她贴上了“懂事贤惠的好媳妇”这个标签。

她的贤惠善良,虽然部分出于爱,但更多是对被认可、被接纳、被爱的渴求,所以与其说贤惠懂事,不如说是“讨好”。 因为这种善良违背了本心,失去了自然,外在善行做的越多,心里的怨气就越多。

后来让这位妈妈走了出来的关键,也是扔掉了“贤惠懂事”的标签,不再把婆家的评判放在第一位了,而是重视起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所以善如果不是发自本心的,而夹裹上欲望和恐惧,就会滋生出很多恶,如愤怒、抱怨、委屈……自然对大家都是伤害。而如果能够遵从于自己的本心,不被欲望和恐惧扭曲或遮盖,即便不想着善恶,所做的一切也能达到更圆满的结果。

就像最近热播剧《延禧攻略》的女主魏璎珞,她不会因为怕失去什么而为善,也不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标杆,刻意追求较高的品德,甚至她连为善为恶都不在乎,但她做的所有事,没有一样不是对的。就是因为她从来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不畏惧、不隐忍、不攀缘,只是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不能说她的人生多么顺逐,但至少问心无愧。

而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发自本心这件事并不简单,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心都逐渐变得有些粗糙、僵硬、扭曲。与自己的本心接通,需要让心变得跟婴儿一样柔软、干净、敏感。

孔子的儒家和老子的道家是咱们传统文化中两大基石,但有意思的是,两家的言论总是互相打架。比如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 道家却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儒家提倡圣贤的理想,但道家却说,还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简直就像是拆台。

然而这两种言论是矛盾的吗?我认为只是境界的不同:

一开始我们一切都混混沌沌,不知善恶,一切都是本心的自然流露;

后来世界里有了善恶,我们追求善的同时,恶也在滋生,因为有阳必有阴,所以往往陷入二元对立、分裂的困境,越追求好的,坏的也会越多;

而要是再提升一步,还是要回归混沌,不要想什么善什么恶了,但不是简单回去了,而是带着觉知。

所以孔子到了七十岁的时候,终于体会到了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感受,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又能处处合乎情理,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那是因为孔子一直在修自己的心,所以心变得就跟小婴儿一样通透,有了这样的心,看到别人受苦,不去帮助就会难受,所以自然而然会做一些善行,而对于不好的事情,就会知道如果做了,就像吃了苍蝇一样不舒服,所以自然也不会去碰。当然这句话的意涵不止于此。

所以他没有把那么多能量用于攀缘、掩藏、恐惧、纠结……,一切都如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简单,人自然就会拥有轻轻松松、自由自在的心态了。

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的爱自己,也只有爱自己的人才懂得爱别人。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成长不是像学知识一样的与日俱增,而是回归内在,使心灵“复归于婴儿”。

近期导读:

白露养生|气候变化剧烈   孩子养生须谨慎
开学第一课| 面对审美的“虚邪贼风”, 如何护好孩子的“一身正气”?
送你一句话,驱散当妈后的所有负能量
秋天吃银耳 缓解肺燥、肠燥、皮肤燥
秋天咳嗽就要吃梨?很可能适得其反(附各类咳嗽食疗方和妙招)

莲华妈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善恶皆是天理,只是状态不同
传习录精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孟子思想要旨(上)
王阳明:无限扩大的生命境界
我读《道德经》(60)—— 第四十九章(3):圣人之在天下,怵怵焉 …
以终为始,唯心而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