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谈谈我眼中原著与电影的差异

在某种意义上,文学作品和电影的关系,就像水草和水的关系。单独看“水草”,也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但是终究少了很多鲜活感觉。而“水草”放在水里的一瞬间,犹如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变得更加生动、真实。文学作品就像“水草”,而电影就像“水”。有的水清澈见底,会给水草注入更多活力;而有的水浑浊厚重,连带水草也失去颜色。我想,《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电影应是一汪清泉,让原著变得更加细腻、深刻。

第一次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几乎是瞬间就被这种干净、冷峻的文字吸引 。这部书的作者是特雷西.雪佛兰,据说作者是荷兰画家维梅尔的粉丝,创作这本书也是因为有感于其传世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所以才有了这样一部作品的诞生。

它以17世纪的荷兰台夫特小城为背景,发挥自身的艺术想象,虚构了一段发生在维梅尔和女佣之间的隐秘爱情故事。截至目前,这本书全球销量已经超过500万册,前后被翻译成38种语言,高居美国图书排行榜高位。

在2003年,英国导演彼得.韦伯拍摄了同名电影,同样备受赞誉,甚至还荣获了76届的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等多项提名。这部书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作品我都曾先后涉猎,因此我想基于自己的立场谈谈我眼中的原著与电影的区别。

01、从叙事线索分析

忘记了是何时邂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小说,只知道它散发着一种独有的魅力,让你驻足停留。在小说中,作者将时间设定在17世纪的台夫特小镇上,从父亲和女儿葛丽叶的一番对话引入了她对画家维梅尔的好奇。后来,由于砖窑爆炸事故,父亲失明又失业,家庭重担落在了长女葛丽叶身上,她不得不去天主教徒画家维梅尔家帮佣,也就此拉开了维梅尔和葛丽叶暗生情愫的序幕。

应该说,这部小说的主线非常清晰,以葛丽叶对维梅尔态度的转变为主线,将维梅尔一家的境遇、葛丽叶的婚姻选择一一道来,最终以葛丽叶嫁给屠夫的儿子彼得为收场,将这段发生在主人和女佣、画家和知己间的秘密情缘展现的淋漓尽致。由于作者采取的是第一视角,所以读的时候代入感更强,随着葛丽叶的爱而不得、笼罩在全书中的淡淡的忧伤,心情也随之起起伏伏。

但是,电影却有了很多改变。最明显的改变是,叙事线索由单一转向双线并进。电影中不只展现了葛丽叶的隐秘心情,同时也着重表现了葛丽叶身上非凡的艺术才华。和小说侧重于葛丽叶的心情不同的是,电影中强化了对葛丽叶女性价值的复苏。

尽管她身为女佣,是当时社会地位底层民众,但是她仍然有她独特的艺术诉求,有她的人格追求,也有她非同一般的艺术天赋。这些在电影中都得到了非常细腻的展示。

在电影第一幕中,出现了一只切着洋葱的手,然后是葛丽叶认真专注排列蔬菜圈的镜头。为什么她会花费时间研究菜按照什么顺序排列?这里不仅给观众留下了一丝好奇,而且也点出了葛丽叶的艺术天分。

后来,当她来到维梅尔的家,第一次在画室因为一幅画而举止失措,更彰显出葛丽叶的艺术感知。随后,电影数次展现葛丽叶的艺术天赋。不论是和维梅尔一同看暗箱,还是凝视着天空中的云彩,擦洗铜器时反射在红墙上的光线、询问夫人要不要擦拭窗户……这些都是在不断强化这一印象,而这些地方在小说中的描绘非常隐晦,但是却在电影中被放大了。而这样的艺术处理,也让葛丽叶的形象更加立体化、更加生动,也更容易让观众感受到葛丽叶的人生悲剧。

02 从叙事节奏分析

如果看过原著,想必读者会清楚的发现这部书被作者以年份分割为四部分,每一部分都由对应的年份为标题,分别是1664,1665,1666、1676。而这四个年头也是葛丽叶完成人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不仅是葛丽叶爱情的萌芽、同时也是艺术天赋的觉醒。正是因为年份的清楚划分,所以读起来感觉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很像牵着一个少女的手,陪她一起看着风景,是那样轻松、闲适,完全没有快节奏。

在小说中,你能读到17世纪下荷兰台夫特的民俗风情,能读到葛丽叶对维梅尔态度的微妙转变,能读到葛丽叶选择嫁给彼得的必然和无奈、也能读到底层卑微民众的善良与愚蠢。这些都可以从原著中轻松感知,但是电影中却做出了很多改变。

如果足够细腻,会明显感觉到电影很“快”,这种“快”并非主观判断,而是一种客观事实。电影由于篇幅的缘故,删减了很多原著内容,所以不得不“加快”,但是那种细腻感也随之大打折扣。在原著中,葛丽叶有一个弟弟法兰、一个妹妹艾格尼斯,他们曾经在小时候很喜欢玩一个游戏,即往湖里扔石头,然后想象会砸中什么怪物。而且,在葛丽叶去维梅尔家帮佣以后,艾格尼斯和葛丽叶之间的情感变化也值得注意。除此以外,葛丽叶最终做出选择也和妹妹艾格尼斯的死、弟弟法兰的离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些都在电影中被删减了。

而且,电影和原著对结尾的处理存在很大差异。电影中,葛丽叶离去以后,并未重回维梅尔的家,而是握着女仆坦妮基奉命送来的珍珠耳环。那一瞬间的失神、无奈、显得格外意味深长。而原著中,葛丽叶不仅重回了维梅尔的家,而且还将维梅尔赠给她的珍珠耳环卖了给丈夫还债。前者的处理,更凸显葛丽叶和维梅尔的爱情的悲剧;但是后者,更强调了葛丽叶作为人的独立。她虽然爱慕维梅尔,却不愿意丧失自己的人格追求、对自尊平等的向往。

在某个意义上,电影进行删减是艺术上的取舍,也是一种无可奈何。这样做的弊端是观众理解一些细节时存在困难,但是好处是让整部电影叙事更加流畅,人们会自然而然关注维梅尔和葛丽叶之间的情感互动上,从而更有利于突出葛丽叶的艺术形象以及悲剧人生。

03、从主题的区别分析

作家特雷西创作这部作品时,曾经长久驻足于维梅尔的代表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画面中,少女清秀的脸庞上写满了千言万语、却又只能缄默,那左耳下藏于阴影中的珍珠却在摇曳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光芒。我想,这些细节打动了特雷西,让她写出了同样脉脉深情、却又欲语还休的隐秘情缘。

故事中的葛丽叶无疑是有天分的,也正是因这独特的、本该不属于这一阶层的艺术天赋,让她和维梅尔由陌生成为知己,在维梅尔的画室中藏着一切葛丽叶向往的事物。她喜欢在夜晚捧着烛台静静的看着维梅尔的画作,喜欢和维梅尔并肩研磨颜料,喜欢和他享受无言的艺术之美。

其悲剧却是,葛丽叶无法永远留在画室,只因她是一个卑微的女佣。这份情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不可能有结局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巧妙构思,让你几乎读不出那种悲伤。她将葛丽叶的人生悲剧用淡淡的笔触写来,让你以为葛丽叶失去的不过是爱情,其实何尝写的不是葛丽叶人生的无可奈何。如果,她有机会接受教育,如果她出身于一个高贵的家庭,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未必在维梅尔之下。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如果”。

电影中,令人欣喜的却是对葛丽叶艺术天赋的展示。这既强化了葛丽叶的悲剧感,却也在无形中让人物更加立体化。其实,小说本身的内容是简单的,但是电影的主题却并没有把它变成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而是注重刻画了葛丽叶的女性意识觉醒。

尽管她有一切机会堕落,但是她都不曾退缩过。不论是画商凡.路易文对她的觊觎、还是维梅尔对她的命令,她都不曾屈服,甚至是积极捍卫自己的尊严。在绘画过程中,在维梅尔为葛丽叶扎破耳洞的时候,葛丽叶同样有机会和维梅尔将私情变为现实,她也同样克制了自己,而是选择了和她在地位上更加接近、人格更加平等的彼得。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电影让原著更加意味深长,让葛丽叶的人格更加光辉。神马电影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不论是原著、还是书,都曾多次涉猎。但是,每一次都给我新的感动。我想,或许这些都仅仅是因为那个生活在17世纪、一生穷困潦倒,死后才为人重视的画家维梅尔的缘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了这部电影,她脱了
黑寡妇斯嘉丽出道之作,片中的少女是如此的青涩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作背后,隐藏着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创作背后,隐藏著这样一段不為人知的凄美爱情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