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曙明原创丨《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的济南老城

《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的济南老城

文/杨曙明

历史上的济南城,最早是历城县城,而后于隋朝开皇年间成为齐州府城,明朝洪武年间又成为山东省城。县城、府城、省城,三城“合署”五百多年,此乃山东唯一。1936年11月,历城治所由城内迁出,迁至王舍人庄;1958年5月,又由王舍人庄迁至洪家楼。如此说来,济南府城也好,山东省城也罢,当年都曾是历城县的地盘,因而在1928年出版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自然也就包含有济南老城和商埠地区的情况。

济南老城旧时曾有城墙和护城河,今日护城河虽然早已旧貌换新颜,但河仍还是那条河,而城墙却早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关于城墙和护城河,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历城)自晋永嘉年间,从东平陵移治于此之后,于明洪武四年开始内外筑以砖石,“周围长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四门:东曰齐川,西曰泺源,南曰历山,北曰会波。道光十六年,挑挖(疏浚)护城河一道,东、西泺河二道,共计长四千二百一十六丈;趵突泉河一道,计长一百六十三丈;南门外西山水沟一道,计长八十六丈。县城东、西、南三门重关。清宣统元年,人民殷繁,车马途塞,乃复辟四门:在西南曰坤顺,在西北曰乾健,在东北曰艮吉,在东南曰巽利,惟艮吉以出入人少常闭不启。敌台共十三座,宋中丞建。崇祯间西北增置四座垛口,共三千三百五十个。城楼、官厅门各二座,惟北门止一座。”

济南老城外围,在清咸丰年间曾经修筑过圩子墙,虽然世事变迁圩子墙早已踪迹全无,但有些地名却得以保留了下来。关于圩子墙,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咸丰十年,捻匪北窜,官绅筑土圩以环之,周围十里。同治四年,改建石圩,以城北多水,缺其一面,减土圩之三。自东北而西北共计三千六百七十丈,高一丈二尺,基厚一丈五尺,顶厚一丈,为垛三千三百零九个。门七:东南曰永固,南曰岱安,西南曰永绥,正西曰永镇,西北曰济安,东北曰海晏,东曰永靖。炮台十四座。石圩门旧只其七,自商埠开,民物殷繁,道途壅塞,遂于永镇、永绥之间辟门二:北曰普利门,南曰麟祥门;永绥、岱安之间辟一门,曰新建门。”这普利门、海晏门,如今仍然是济南重要的地理标识。

济南老城现今为历下区的泉城街道和大明湖街道之所辖区域,两者的面积相加约为3.3平方公里,不过,因为此数据含有护城河的所占面积,因而昔日济南老城的实际面积比这还要小些。可是,就在这巴掌大的区域中,旧时却分布有很多古迹,其中以祠堂和庙宇居多。在《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记录在册的祠堂有19座,庙宇11处。这些祠堂和庙宇,有些留存至今,如铁公祠、曾公祠、李公祠(今稼轩祠)、升阳观等,有些则早已经销声匿迹。如:位于司家码头的“三公祠”,位于鹊华桥东的“阎公祠”,位于舜井街的“迎祥宫”、位于皇亲巷的“慈仁院”、位于院东大街的“圆通庵”、位于大明湖东南岸的“汇泉寺”等等。此外,当时在老城内还有诸多亭台楼阁,它们同样是有的留存至今,如:历下亭、沧浪亭、白雪楼、汇波楼等,有的早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位于后宰门百花桥南的“曲水亭”、位于济南道署(今省政协大院)的“云汉楼”、位于翟家牌坊路的“枕湖楼”、位于珍珠泉大院的“白云楼”、位于城东南隅的“三角楼”、位于县学街的“文昌阁”等等。

按照当年历城区的行政区划,济南老城分为三个区,即城内一区、二区、三区。三个区各有街巷57条、48条、51条。由此我们可知,当时的街巷大都比较短,不足百米的大有“街(巷)”在,而且还有不少四五十米的小胡同。如:长37米的太平胡同、长39米的平安胡同、长55米的皮家胡同、长57米的罗家胡同等等,而最短的西辕门街,长度只有28米。

说起老城内的居住人口,可谓昔非今比。按照《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给出的数据,城内三个区合计住户11883户,合计人口36229人,户均只有3.04人。何以户均人口如此之少,笔者对此存疑,为此特意查阅了1926年出版的《续修历城县志》。据该志载,当时城内三个区共有住户12663户,53904人,户均4.26人。按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采用的是民国十五年(1926)的数据,而《续修历城县志》的数据肯定要早于1926年,其中的差异之原因,时下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虽然是由有官方背景的历城县实业局印行,但内里的错处较多,在这本书重印的“点校整理说明”中,点校者为了“保持原貌”而未作改正,并为此作了特殊说明。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如影相随,其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假如某个时段的物价上涨超过同期人们收入的增长幅度,那么,势必就会折扣人们的生活水平。据《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记载:“本县地居省城,物价日益昂贵,以民国八年与民国十五年比较,几增二倍,人民生计至为困苦。”面粉由每袋2元上涨到4元,布匹由每匹5元上涨到11元,豆油由每篓12元上涨到20元,鱼类由每斤1角上涨到4.5角,酒类由每斤1,2角上涨到5角,棉花由每包30元上涨到50元,糖类由每斤1角曾经最高上涨到1.9角。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几年物价飞涨,书中没有记载,笔者为此查阅了《济南通史》等多种资料,也未能找到较为明晰的答案。

“本县工业发达,工厂林立,故出品日增,前途发展未可限量,”这是《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关于工业介绍的前言。不过,其所说的“工业”,大都是手工业作坊,而且还是以家庭作坊居多,因而规模也很小。按照书中给出的统计,当时全县计有“工厂”5281家,其中在老城内数量多达2276户。在这些“工厂”中,帽店、靴鞋店、成衣铺、木作店数量过百,分别是251家、135家、246家、108家。

济南的现代工业,最早大都聚集在天桥周边和商埠地区,老城内为数不多。在《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虽然其数据显示有58家工厂在城内,但却未列名录。而在“历城县工厂统计表”中,统计在册有120家工厂,按其厂址所在,只有6家在老城内,分别是:位于院东大街的“履新针织厂”,位于院西大街的“兴盛号”,位于西门里大街的“仁和制袜厂”,位于小布政司街的“平民制袜厂”,位于院东大街的“郁馥春”,位于太平寺街的“义昌永”。至于这“兴盛号”“郁馥春”“义昌永”是生产什么的,单纯从字号上看,时下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在有关商业的记载中,《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有“商业种类统计表”。在这张统计表中,列有64种商业门类,合计有8997户商家,其中城内4231户,商埠1534户,乡区3212户。在老城内的商家中,最多的是“杂商业”,计有861家,其次是茶馆353家,布店206家,饭铺174家,南纸店174家,馍馍铺171家,洋货店139家,理发铺131家,锅饼铺124家,丝线店124家,烧饼铺121家,药铺113家,鲜果铺103家。昔日芙蓉街曾经是济南老城内最著名、最繁华的商业街,在这条长432米的老街上,当年汇聚有上百家商铺。从服装、布匹、饭庄、客栈、药店,到书籍、文具、乐器、古董、陶器、钱庄、首饰、眼镜、刻字、照相等等,可谓门类繁多,买卖兴隆。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此乃当年人们对济南老城景色的赞誉。不过,从《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的工商业统计中,我们似乎还可以这样说,济南老城当年还是“家家作坊,户户经商。”因为按照当时的统计,在 11883户人家中,工商业户竟有6597户,占到了总户数的56%,或许这也是济南老城当年的特殊景致吧?

【作者简介】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济南市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往事如风》《流年似水》《剪子巷走笔》《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历下名士寻踪》《我的父亲母亲》《历下老字号》等十部散文集和《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之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历山》等书刊;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南府 一城山色半城湖
“泉之城”
济南名号从何来?你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吗?
济南明府城的前世今生
水生济南:趵突三千年
历山与妫汭地名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