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远辉 |人间最暖是土炉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人间最暖是土炉  


炉上,铁皮壶高高傲立的壶嘴咕嘟咕嘟冒着白色的蒸汽,炉台边上放着父亲的大茶缸。烟熏火燎,洁白的搪瓷缸早就变得黑乎乎,并不妨碍里面泡着酽酽的浓茶,今年秋上刚刚新收获的葵花籽。不用锅炒铺满在热热的炉边,受热的瓜子慢慢膨胀。不断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偶尔的受不住温度的升高,膨胀,炸裂开,蹦下炉来,一股瓜子特有的清香,四散开来。父亲弯下腰,瞅了瞅地下,找到蹦落的地方,捡起瓜子,下意识的送到嘴边吹吹,随手又放到炉子边上。

有条件最好在炉内放两三个红薯,土豆亦可。只是要选尚好的,大的,味佳的才能烤出诱惑的味道。土豆,或者红薯被炉火炙烤的外皮有些发黑,皱皱巴巴,着急打开。也不怕烫,两手一边捯饬一边用嘴使劲吹着,似乎这嘴就是冷风机,土豆、红薯立马就会凉下来。皮终于剥开,冒着热气,黄腾腾的白糯糯的地瓜或者红薯瓤,要是土豆就是白沙沙的瓤。由不得自己上去咬上一口,也顾不得烫了。

炉是连着炕的,炕里曲里拐弯的烟道一直通到后墙拐角的烟囱里。往炉里填一铲煤或者一把柴火,一会儿功夫满炕热热乎乎,炉热炕暖,自然屋里温度高。脱去厚厚的棉衣棉裤,炕上就是我们欢腾的战场。一会儿功夫满炕热热乎乎,这时候是父亲最悠闲的时候,也是我们最闹腾的时候。父亲坐在炕边,喝着茶,捡那已经烤熟的瓜子边吃边和母亲唠着家长里短。因为有了这炉,因为有了这悠闲时刻,父亲才有了惬意时光。

土炉是打炕的师傅用红砖砌起来的,这可是个技术活,谁家打炕砌炉不把师傅伺候好,好烟好茶送上,如果怠慢了师傅,师傅耍点心眼,在炉膛或烟囱,烟道留一手,费柴费煤不说,炕不热屋不暖。还弄得满屋子的烟气。为了省几块红砖,母亲给师傅说,只有炉膛内用红砖砌,其它地方就用土块和泥包裹。条件好的,去集上买回一件三套圈来。铁制的炉盖一圈套着一圈,离三套圈大约十公分左右会在放一个铸铁炉圈,这样就会有一个凹进去半圆的空间,把红薯土豆摆在里面,再盖上三套圈,就像一个密闭的烤箱,红薯接触不到明火,不会烤糊,烤出的红薯外焦里嫩。做饭时锅底正好嵌入炉内接触到炉口,留下的空间,不会把火压灭,还会有空气流动让炉火更旺。炉子打好了只等冬天用了。

早早母亲就开始为冬天的炉火做准备。夏天头发易长,我和哥哥从没到过理发店,都是母亲亲自为我们理发,最奇怪的每次理完发,都会把碎头发收起来,好奇的问母亲,收集头发有什么用?到冬天你就知道了。母亲随口告诉我。这个疑问一直到冬天,抹炉膛时才有了答案。夏天树木茂盛,但总有枯枝夹杂其中,母亲找来斧头砍下拖了回来,交给我和哥哥。嘱咐我们把它砍成短节堆在南墙边。这是我和哥哥最愿意干的事。斧子顺着树干砍下去,细小的枝条轻而易举的就被锋利的斧刃剥离,找块石头,把树干垫起来,我踩在树干的另一头,哥哥举起斧头。猛的砍下去,树干断为两节,一个夏天南墙根就堆满了干干的柴火。冬天生火最好的还是包装箱的木条,耐烧,干燥,易生火。母亲每次见了弃之不用的包装箱都会拖回来交给我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工具,拆开砸断堆在南墙根就行。

冬天到了,该抹炉膛了,这本是男人干的活,父亲在外奔波,母亲承担起了家里所有的活,久而久之母亲居然抹的一手好炉膛。母亲拿出了准备好的东西,剪下的碎头发,晒了一夏天的一盆黄胶泥。碎头发掺进黄胶泥。为什么会把头发掺在泥里,直到我们长大才明白。炉膛内的高温会把黄胶泥里的头发烧焦,凝结在泥里,使炉膛里的泥更加耐高温结实耐用,炉膛就不会烧塌。母亲使出了和面的功夫,一边在泥上浇水一边用手快速的搅拌均匀。水不能太多,水多了泥容易稀,抹到炉膛就会滑下来。水不能太少,少了,泥发干,不容易粘在炉膛。和不好它,那我和了几十年的面岂不白和了。这是母亲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和和面的流程一样,那个步骤都不能少,为了一冬天我们少受冻,母亲拿出了所有的耐心。

泥和好了,不干不稀。一个圆圆的大泥团。还不能马上抹,还要醒泥,就和醒面一样,让水分和泥充分融合。这样抹出的炉膛光滑耐烧。醒好的泥装在破脸盆里放在炉台上,炉膛很深,母亲就会把袖子高高撸起,抓起一把泥,伸进炉膛,轻轻用力粘在炉壁上,用手慢慢抹开,母亲勾着腰,手伸进去的时候脸几乎贴在了炉台表面,一进一出往复着上面的动作,抹炉膛眼睛是看不见的,全凭感觉,老辈人说,上小下大,炉膛里能蹲个狗。这就是炉膛最佳的形状。还有最后一道工序,母亲找来一盆水,把满手的泥洗干净,手上多余的水份甩掉,只伸出手掌放在盆里的水面上,让手掌吸满了水伸进炉膛,轻轻贴在抹好的炉壁上,手在炉膛里一抹一转,利用水份做润滑剂,稍显粗糙的炉膛立马变得光滑。母亲收拾起杂物,等炉膛阴干了就能生火。

我经常给母亲打下手。自然对抹炉膛,生火,添煤,压火这些杂活熟知。虽说不能像母亲那么熟练,但也干的有模有样。上学了,老师告诉我们天凉教室里要生火,每个人都从家里带一小捆柴禾来。谁家还没有点柴禾呢?第二天早上,同学们每个人手里拎着一小捆柴禾,陆续走进校门。这成了学校独有的一道风景。每个教室中间都会有一个大大的土炉,粗粗的铁皮烟筒一节一节连接起来,教室屋顶的木梁打几颗钉子用铁丝把烟筒吊起来,一直通向教室外面。小风刮来,一排排伸出教室的烟筒口随着风向飘散,甚为壮观。每天都会有一个学生值班,负责添煤,倒炉灰。放学的时候还要把火压好,第二天值班还要早早来学校,如果火灭了还要赶在同学们没来上学之前把火生好。

得到母亲的真传,我从来就没有重新生过火。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到教室捅开炉火,红红的火苗,印红了半个教室,我的脸蛋也印上了通红的颜色。如果能有一本课外书,乘着火红的炉火,读上那么几页,那是多么美的一件事。这美好的炉火怎能让它白白浪费?一上学,他兜里装着一把豆子花生,你书包里藏着两个土豆红薯,在课间休息的时间里,偷偷放在炉盖子上或者埋在火炉下面的炉灰里。上课期间,教室里就香气四溢。豆子,花生在教室噼里啪啦炸响,好容易盼到下课,一个个小馋猫围着火炉,用火钳将红薯、土豆夹出来,抖掉上面的炉灰,顾不得烫手,就剥皮开吃。一个大红薯,你咬一口我咬一口,一会儿的工夫就被我们吃完了,吃过红薯的同学一个个嘴上都留下一道黑圈圈。教室里传来阵阵嚼豆子的嘎巴声,最好吃的食物莫过于此了。

从土炉到铁皮炉,又到新式钢制暖气炉,再到集中供暖的大锅炉,最后到清洁能源的天然气壁挂炉,取暖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记忆总是让人回味,如今这红泥火炉早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留下的只是时代烙印流淌于笔端,偶尔在姊妹之间的诉说,提起经年旧事。一个小小的土炉不仅温暖了整个童年,还有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火炉情节。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远辉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李春梅:红泥火炉
全国首届“亲情杯”诗歌大奖赛入围作品展:秦战萍
秋收
过 冬
【他山之玉】回忆50年代冬天上学
【晶莹六刊】赵素杰:燃一柱心香,敬畏先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