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情的力量

随看随想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共情的重要性,探讨了共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通过真实案例证明了共情对于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建议帮助我们在不同场合更好地应用共情策略。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关系学”,对于教师来说,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共情学生,能更好地包容与理解学生,进而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美好教育。对于教师个人来说,通过共情与他人、事物乃至宇宙建立普遍联系,个人世界也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刘鹏志)

————————————————

詹姆斯相信,如果能做到既深切地关心生活全局,又关心自己当下的体验,那即使身处最险恶的境遇,我们也能知道如何找到脱身之路。他通过自己的登山经历来强调一定要相信自己和他人。

共情跟詹姆斯所说的“信念”是同义词,是指内心感觉到的那种平静的确定感,能对自己和他人树立起坚定的信念。有了共情,我们可以跟自己和他人说:你能做到。我就在你身边,我不会让你摔倒的。如果你跌倒了,我会帮你重新站稳,跟你一起攀越高山。

共情最持久的特征就是集中注意力,关注焦点。如果焦点有了偏差,目光有了转移,有了“我不在乎”的态度,那共情很快就失去了根基。共情必须随时准备好随着焦点进行移动,哪怕这个移动意味着平移,甚至后退。

学习表达共情——就是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转化为能够直击他人内心和灵魂的言语——需要自我觉察、细心反思和大量实践。

表达共情有七个关键步骤:

1. 使用开放式问题

问开放式问题是在表达共情,因为这样能传达出对每个人独有的反应和回复的尊重。这相当于你先交出控制权,允许他人把你引领到他想要或者希望你去的地方,而不是你努力把谈话带到一个指定的方向上。

封闭式问题就像是把他人关在门外。它会带来一场权力游戏,回答问题的人得去琢磨要不要反驳这个问题里面自带的答案。

当我们能够把偏见和预判都放在一边,敞开大门迎接新的体验时,开放式问题就能帮我们看到无限的可能。

2. 放缓节奏

当情绪爆发的时候,花点时间来思考、回想一下是很有帮助的。把节奏放缓能让我们的想法跟得上这些情绪,往产生情绪的情境中加入一些镇静和归因。

“一般认为,在生理唤醒水平很高的情况下,会伴随有感知焦点的收窄。”我们其实就是因为情绪而“失明”了,变得只关注于战斗还是逃跑。

当情绪由剧烈沸腾转为文火慢炖时,共情就开始扩展开来。我们又能看到画面的全局,而不是一个局限的焦点。帮他人把节奏放慢下来,对情绪进行远观,是你对他们表达共情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

3. 不要匆忙做出评判

我们能对他人造成的最大伤害之一就是认为他们的个性是固定不变的。这样的话,我们就把生命的河流看成是一个与其他水源都隔断开来的浅水池,它逐渐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当我们跟另一个人说“你总是这种反应”“这就是我,永远也改变不了了”或“我能像看一本书一样看透你”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往河水里扔满障碍物,阻挡了共情的自由流淌。如果这样做,我们不仅否认了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还阻碍了个人的转变。

共情是想要为行为提供一个更深层的理解方式。共情能把想法和感受关联到特定的事件上。共情会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是流动的,人们一直都在适应环境,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人们都是能让步和弯腰的。

4. 关注你的身体感受

我们的身体可以收听到他人身体的信息。有心理学研究者把共情定义为“一种易于激发别人产生类似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状态”。

生理同步提醒我们,我们的头脑(情绪)和身体(躯体反应)之间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的。心情能被身体的生理反应所改变。

共情就是一种整合的头脑——躯体反应,想法和感受之间就是通过共情神经系统的反应进行相互作用的。

5. 向过去学习

我们需要去知道并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我们要明白旧有模式、评判、理论和理想化是如何影响着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的。当我们学会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来看时,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事情。

“当一个充满自我怨恨的人猛烈抨击你的时候,想想真正的原因。愤怒经常源自长期的屈辱或恐惧,而那段历史跟你毫不相干。你只是恰好在一个不对的时间出现在一个不对的地方。不管对方怎么指责你,都不要为别人的不安全感买单。”

想清楚真正的原因意味着:除了尊重他人的过去,也要注意我们自己的过去。过去尚未解决的任何冲突都会被带到当下的互动中。了解自己并发展对过去冲突的觉察是培养对他人共情能力的必经之路。

6. 让故事充分展开

每个人都有他特有的故事可讲,每个故事也都以它自己的速度发展。

愤怒通常是其他情绪的外衣——失望、受伤、沮丧、怨恨、缺陷感或无助,暴露出这些情绪会让人觉得很危险。愤怒是感知到脆弱感和无力感的表现。愤怒和敌意行为的驱动力几乎都是因为个体感觉到没有被理解。

共情会让我们一起站在悬崖——深层的情绪所在的地方——边上,相信我们的关系能把我们带到安全之地。当我们陪另一个人站在悬崖上时,共情会提醒我们这是那个人的旅程,我们出现在那里是为了陪伴和帮助他。我们的作用不是引领而是跟随,不是主导而是参与,不是为了总结性发言而是为了让沟通能持续流淌。

7. 设定边界

共情能让我们不带偏见地去倾听事情表层下面的意义;而要做到不带偏见地倾听,就必须设定边界。设定边界不是说我们要对他人不在乎,或者让自己不受他人痛苦的影响;相反,设定边界是为了能给对方客观的回应,为此,我们有必要保持自己的抽离状态。

共情很需要客观性来维持它的平衡。

虽然有时彼此之间的互相融合很重要,但同样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是互相分离、各不相同的。共情会允许差异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共情还会帮助我们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我们既依赖他人,也各自独立,我们中最健康的人都是相互依赖的。在共情的指引下,我们知道什么时候介入是必需的,什么时候离开才是对关系最好的。从而维持一个介入和抽离之间的平衡。在共情的指引下,我们知道什么时候介入是必需的,什么时候离开才是对关系最好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共情的力量》
共情比同情更有力量
四十岁开始,摆正自己(醍醐灌顶)
沟通技术:聊天是一门艺术
共情
孩子拒绝交流?「共情」这个沟通法宝,你一定要了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