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你还生什么孩子?

柠檬心理FM

公众号ID:ningmengxinli

关注

我国的二胎政策正式实施已经过去两年多了,然而生育率却并没有像专家预测那样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夫妻甚至不想要孩子,除了经济等因素以外,许多人拒绝成为父母的一大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完全没做好当父母的准备。这种心态变得极端的时候,就成了心理学上说的“彼得潘综合征”。

1904年,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创作了童话人物彼得潘,彼得潘是个会飞的淘气小男孩,活在梦幻的“永无乡”中,永远不会长大。彼得潘后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他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银幕。由此衍生,心理学家也将行事幼稚,拒绝长大,想永远扮演孩子而拒绝扮演父母的人称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

1

1966年,精神病学家埃里克伯恩第一次提出了心理成熟的“困难群体”这一概念。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虽然生理年龄已经过了18岁,但是在心理上还不能与自己的实际年龄相适应。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爱情、逃避生活,害怕剧烈的竞争,不去考虑长远的事情。这些现实中的彼得潘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总少不了小孩子的弱点,比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他们始终在儿童期的滞留状态中生活,非常怀恋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想逃避现实,没有克服困难的坚强心理,渴望被保护、被宠爱,在面对压力时往往选择逃避,希望寻找到儿时的那种安全感。

2

20岁左右的人患彼得潘综合征的风险最大。上学时,很多父母只让孩子专心学习,其他的事情要么纵容,要么包办。高考后,父母又心疼孩子吃了十几年的苦终于熬出了头,一味纵容孩子在家看电视打游戏或者跟朋友出去疯玩,而很少积极帮助即将进入大学的孩子习得自立的技能。当孩子终于离开了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大学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激烈的竞争时,就习惯性地想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对象。同时还会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又自恋。

3

我们生活中常常说的“公主病”就是彼得潘综合征的体现,她们大多是自小受到家庭呵护,有一种病态的依赖心理,心理年龄小,对自我的评价失衡,往往有显著的自恋倾向,遇到了困难往往选择逃避抱怨,做错了事希望别人为自己买单。因为缺乏责任感,控制情绪的能力弱,所以常常导致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公主病的女生往往人缘差,不好相处,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家指出,彼得潘综合征患者不仅往往事业上会碌碌无为,感情生活也岌岌可危。因为处理感情问题时总是不成熟,他们很难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只拿他们当孩子看待。

4

有一颗童心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迟迟拒绝承担责任,永远以自我为中心,也只能成为一个执迷于半嫩的“熊大人”而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熟面孔下的幼稚心理
心理学家解读彼得潘综合征
那些长不大的男人(丹 · 凯利)
成人心理幼稚化现象日渐明显
那些长不大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昨天我还是个宝宝,今天怎么就老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