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从众
子承父业

在楼下晒太阳,遇到一带娃的妹子。把孩子再带大一点就交给老人,准备去工作了。

孩子幼年成长的环境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能多陪陪孩子就陪呗,现在少赚点钱,以后都会有的。

要不你跟我去放羊吧,可以带娃放,娃还能多晒太阳,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你说的羊,是头顶上有两个角的那种羊吗?

对呀,对呀,就那个羊,你看这是我放羊的文章:放羊生活

我老家有两百多头羊。

你家里有那么多羊,那你还上什么班。我家要有五十只羊,我就回家子承父业了,你看我给人放羊,这家人才二十只羊。

那是我父亲的羊,关我什么事呢?我哥也都往城里跑,他都不愿意接手。

可是,农村吃的菜比城里面的更天然更好吃,家又宽,而且家里还有那么多羊。

孩子跟着父母干,劳动力充足,羊就越来越多,跟着羊翻山越岭的,还可以看草药,感受大自然,多快乐。

你是城里的吧,你没有过过那种生活,我好不容易从农村跑出来,为什么还要回去?我俩不在一个频道上,我先走了,改天再聊。

可是,如果从小,你的老师和父母,告诉你的不是要考出大山。

而是农村其实比城市好,久居城里面的人慢慢开始怀念农村的生活。

想有个院子,想自己养鸡养鸭种点菜,想邻里友爱,可以互相串门寻找乐趣消磨时光。你还会像现在这样想要逃离农村吗?

我先走了,我们不在一个频道上。

突然想起高考之前,父母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考出去,有出息的孩子都考出去了。

于是很努力的考出去,在外求学多年,大学吃了四年两千公里外有些陌生的口味。

同学说,你有没有发现咱们上大学这边发达是发达,但是菜没菜味,肉没肉味。嗯嗯,是和我们小时候吃的不太一样。

后面发现就是大棚与露天,化肥与有机肥,饲料圈养与生态散养的区别。

渐渐发现家乡那些,我当初吃腻的味道,变成奢望,偶尔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大街小巷的名小吃,妈妈做的菜,吃个遍,恨不得有八个胃。

毕业后,突然发现家乡发展迅猛,速度比自己快的多,当初考出去的我们想要回去,却没那么容易,你得再考个证,你得再读个研,你得......。

反倒是当初那些没考出去的孩子,毕业后轻轻松松的找到当地的工作,一切稳定,安居乐业,有老一辈打拼下来的基础,日子过的好好的。

不过呢,人总是会对经常过的生活产生厌倦,还会对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产生新鲜感。曾经没出去过的自己,也固执的觉得,外面一定比家里面好。

未来的农村,能满足生态康养的条件,老一辈需要他们。能满足城镇居民猎奇新鲜感,年轻人也需要他们。

在大城市里,蜷缩在方寸之间,日复一日干着别人安排的活,难免郁郁寡欢。

偶尔去到乡村,广阔的田野山丘,会让人感觉灵魂得到舒展释放,原来世界这么大。

父母对自己的行业和家乡不自信,这种情绪会带给孩子。如果父母乐观的看待自己的行业,孩子就不会觉得承袭父母的事业是件不光荣的事。

大自然那么公平,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好,哪有自己的就不好,别人的就是好的,这种道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有什么行业会高人一等,什么行业就低人一等,这种道理。

农业畜牧业是民生之本,是最最重要的,日常吃下去的东西都不能保证天然无公害,要那城里的房子车子面子有何用?

健康是1,其他我们所追求的是1后面的0,我们不断寻找后面的0,甚至用1去换其后面的那些0,如果没有了1,有再多的0又如何?

听话好吗?

在学习、生活当中,教师强调学生凡事要“听话”,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其一,这样会导致部分“听话”的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对事物缺乏独立见解,人云亦云。

其二,由于“听话”,他们往往适应不了新的社会环境,从而导致防范意识不强,容易被坏人利用,上当受骗。

其三,学生由于“听话”,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容易因循守旧,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从众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受到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够成熟,也最易随波逐流。

一个人到城里买东西,老远看到一条长队,他以为是什么促销优惠,也就跟着去排队,结果排到自己时,才知道是排队上厕所,弄得自己哭笑不得。

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引导或压力的影响时,会盲目地跟从群体的行为,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群体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当一种行为或现象有很多人从事时,人们心理上会很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行为或意见为准则,做出相应的判断,形成一定的印象,进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符的同一种行为。

1952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希为了了解人们在做出决定时是否受他人的影响,曾做了一个“视觉能力测验”。

最终的结果是:约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判断,只有约24%的人没有从众,而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判断错误的可能性还不到1%。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人们在一种真实的或假想的群体环境压力下,认知通常会以多数人的行为为标准,进而在行为上努力做出大多数人趋向一致的现象,这是一种普遍的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但从众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一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一致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女生比男生容易从众。

从众的双面性

积极的一面表现在:

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消极的一面表现在:

抑制学生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他们变得没有主见和墨守成规等。

从众可以通过群体的良好行为影响、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

盲目从众对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害的,没有给自己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便给错误的选择、失败的举动、平庸的道路敞开了大门。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孤雁南飞,险必随之。

从众是人的本性,但人的本性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大家都做的事并不等于都是正确的,大家都说的话也并不一定都是真理。

这就要求人们在从众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特的视角、敏锐的眼光,进行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做到科学从众。

人,从,众。

一个人,人,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果实之心亦谓之人,能复生艸木而成果实。

两个人:从,二人,随行也。与比相反。相随而从,相对而比,相背而北,相转而化。

三个人:众,其古字形像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是许多人,引申为许多。又引申指一般、普通。

超链接:

1:如何平衡城市农村教育资源

2:放羊使我快乐

3:风水是迷信吗

4:农村的房子好在哪里

5:大自然的美

6:做想做的事和不想做的事有什么区别

7:各种野菜对身体的好处

8:性格能决定命运吗

参考文献

(1)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浅谈高中生从众现象 江苏省阜宁中学 薛伟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山小学

(2)教师不要苛求学生“听话” 沈维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图说:留守?流动? | 1亿孩子的伤感童年
父母大概想不到,古代孩子是没有青春期叛逆这一现象的
成绩出来了
群体社会化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