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灵璧随笔】五十年前,看咱灵璧社员咋过的伏天

 

  五十年前,社员们怎么样过伏天

文/同龄人



      

    今年的三伏天是四十天,天气特别的热,连日来高温持续在40度上下徘徊。人们早上出外活动或者采购,其余时间大多呆在室内。我家的空调从上午八九点一直开到次日凌晨三四点,仅仅在早上停几个小时。这让我想起半个世纪以前,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的年代,农村社员们是怎么样熬过酷暑伏天的呢?

    每天早晨天麻麻亮,生产队长就喊着:“下湖干活了”。我一骨碌爬起来,睡眼朦胧地拿着劳动工具就走。走到路边小汪沿,用汗手巾在水里湿一湿、洗洗脸,这才能醒醒困,便跟着社员们大呼隆一起下湖去。早晨干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活(那时候社员没有戴手表的,时间只能是大约),回家吃早饭,然后继续下湖接着干活。

    伏天里农村既不种也不收,主要是进行秋季作物的田间管理。农活有锄玉米,耪黄豆,打小秫秫叶子,翻白芋秧子,薅胡萝卜地里的杂草等。那时候推广科学种植棉花,加强棉花田间管理是重点。生产队成立了棉花专业队,有五六个人,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整天呆在棉花地里,蹲着薅草、追肥;弯腰给棉株掐头、撇公杈,抑制其疯长促使棉株多结伏桃;还要趁中午太阳毒时打农药1059,防治棉花病虫害。歇歇子了,我们就躺在棉花趟子里睡觉,上边有棉株枝叶遮挡太阳,下边接地气感觉有点凉,颇为惬意。那时候,我们县有一个区的女青年是棉花专业队队长,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指导科学种棉,被评选为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到全县各个区作讲用报告。因为我是棉花专业队里的人,所以我参加了她的报告会,亲自听过她的讲话。后来,她以农民代表的身份结合进灵璧县革命委员会,担任副主任。

     中午放工(下班)回来,还是在路边小汪沿洗一洗再回家。半劳动力(妇女们)钻进锅屋里做饭,忙得底一把上一把的,底一把是用柴禾烧锅,上一把是和面贴喝餠子等。劳动力(男同志)则忙着干点私活。在自己家的自留地(生产队按农户人口分给每人一分半地种菜,时称自留地)里干活,或者在家里喂猪、羊、禽(那时候不让农户饲养大牲畜),打扫畜禽圈舍,把畜禽粪便和垃圾弄进粪池里,再挑水灌进去沤制农家肥,交给生产队里挣工分。生产队把农户交的农家肥集中起来,再掺上泥土、浇上水,搞高温堆肥,在下湖的路两旁堆成高約半米,底宽约一米的,梯形的长长的土堆,便于测量计算肥料的立方数量,以迎接大队、公社的检查评比。

    午饭后,我拿着一条独身席(芦苇打的单人席)到北边大汪沿去,先下到大汪里洗澡。北大汪的面积比较大,长和宽大约各有100米,水也比较深,中间最深处有三米多深。那时候小伙子没有不会游泳的,连我这个笨手笨脚的人,也学会“打嘭嘭”、“漂老摇”、“刺猛子”、“踩水”等游泳方法。在洗澡的同时,把身上穿的背心、裤头脱下来在水里搓搓洗洗再穿在身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根本没有换洗衣服。说起来不怕现在的人笑话,那时候的我,一件背心,一条裤头,一双解放鞋,就是我整个夏天的全副武装,另外还有一顶席棚子防晒、一条毛巾擦汗、一把蒲扇扇风和一条独身席睡觉用。洗澡上岸后,在岸边找一块树荫地,放下席子睡午觉。有时和同伴玩游戏,常玩的游戏是“六周”。用树枝在地上划一个六纵六横的正方形,两人分别用小坷垃头、小石头渣作棋子,游戏规则好像下围棋,不过比围棋简单些而已。一直玩到生产队长喊“下湖了”为止。

    下午下湖时,用小瓦罐从井里提凉水带上。井拔凉水喝下肚透心凉,是那时候社员最好的饮料,也是唯一的饮料。晚上收工回家吃饭。晚饭后还是下到大汪里洗澡,男的在大汪里洗,女的在小汪里洗,约定成俗男女有别。然后,我拿着独身席去生产队大场上睡觉。大场上人很多,大部分是本生产队的青壮年男劳动力,也有小部分中年妇女,劳累一天的人们在大场上有说有笑,谈天说地。有人啦家长里短,有人讲民间故事,有人说奇人趣事,也有桃色新闻。东边庄上的大姑娘出嫁后,三天回到娘家门,要死要活不愿意再去婆家了,闹着要离婚。西边集上老嫲嫲和闺女一起去赶集,半路上闺女肚子疼,遇到一个拉平板车的小伙子,老嫲嫲央求小伙子拉着闺女上医院。医生一检查说闺女临产了,问闺女对象可来了,老嫲嫲拉着小伙子说这就是。结果,闺女生了个大胖小子,老嫲嫲叫小伙子用平板车拉着闺女和婴儿,一起去了小伙子的家。正好小伙子尚未成家,捡了个大便宜。

    伏天的夜晚,生产队里要是请艺人来在大场上唱大鼓、唱扬琴,就更热闹了。大鼓书多是武的:《东周列国志》、《隋唐响马传》、《呼延庆打擂》、《杨六郎放牤牛阵》等书目;扬琴书多是文的:《吕蒙正赶斋》、《张廷秀赶考》、《李三喜借账》、《雷保同投亲》等书目。在《雷保同投亲》中有四句诗我还记得:“妻在云南夫在燕(燕京,今北京),两地相距好几千,如今只隔一畦地,如同隔着万重山”。全庄八个生产队唱一遍,能让社员们过一回听书的瘾。如果听说哪个村庄有放电影的,哪怕三里五里、十里八里远,我也要約上几个同伴一起跑去看电影,甚至凫水过河也在所不辞。

   伏天的夜晚,蚊子多怎么办?就在大场边上烧生产队的麦糠用烟熏蚊子。伏天的夜晚,社员们天当被地当床,遥望天空繁星点点,天河南北一条线清晰可见,牛郎星、织女星在两边,天上星星稠密预示着明天更热,月亮外面有环预示着明天有风。社员们在看月亮、数星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1983年夏天,我花了192元(4个多月的工资)买了一台“骆驼牌”落地式电风扇,至今已经34年,还正常使用着。2005年夏天,我家装上第一部“格力牌”壁挂式空调。现在,我一家三代六口人,两处住房安装七部空调,其中两部还是立柜式的。五十年的变化巨大,真是天壤之别啊!这就是我的——一位新中国同龄人的获得感!

  作者:  马香俊;灵璧县科学技术协会退休干部;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资深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民公社岁月(12)巧手樊梨花
徐宜业丨毛胡子其人
专业队小伙子vs交大学生
还记得当年的“生产队”吗?
张玉琛 | 曾经,毕业之后回农村的那些年
郭志飞||干部们——村居纪事之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