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手双畅方为书法的至乐境界
2019-08-18 08:00·书艺课堂

郑板桥的“胸中之竹”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书画故事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或可想见:郑板桥于秋高气爽的某日,清晨起来看竹,白茫茫的烟雾、太阳的影子、露水的白气,都在树枝与密叶间漂浮流动。此情此景, 激发了胸中的情致,早已按捺不住,“心摹”一幅《竹叶图》。于是,迫不及待,铺陈画纸,取砚磨墨,尽情挥毫,一气呵成!

郑板桥《竹石图》

简单说来, 所谓将“心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的过程,其实就是“心摹手追”。而在书法的意义世界里:“心摹”就是用心揣摩碑帖,是 用心在临摹;而“手追”:即当对碑帖揣摩到一定程度,定然心中勃起书写之意,跃跃欲试地想要拿起笔追随仿效,这是用手在临摹、追寻心中的“意想”。

“心摹”和“手追”是书法学习过程中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它同时也包含两个阶段,即“入帖”和“出帖”。

王铎在他的书论中讲:“书法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

所谓“入帖”,就是仔细揣摩和用心体悟所临碑帖的用笔、结体、章法、墨法、风格等等。去深入传统之中,深入到所临摹的对象之中。

而“出帖”,就是深入钻研、精熟把握碑帖的精髓之后,不为规矩和法度所囿,跳出窠臼,与临摹对象“合”了之后再“脱离”。 脱离的最彻底的状态就是王铎所说的“脱尽本家笔,自出机杼,如禅家悟后,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当然了, 从“入帖”到“出帖”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扎根其中,深深领悟。

王铎《枯兰复花图卷》1649年 全卷 32.6X1035.5cm 苏州博物馆藏

“入帖”和“出帖”的关键所在,其实就是在“心摹”的调适作用下,在“有我”与“无我”之间出入。这既是“心摹”的主观能动,又是自然且水到渠成的。

有关于此,清代姚孟起有一段书论极为贴切:“学汉、魏、晋、唐诸碑刻,各各还他神情面目,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迨纯熟后,会得众长,又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

学书法之初,要一丝不苟的严格按照碑帖的客观形态,需要用心去体悟,这个过程不可有“我”;等到技法纯熟以后,要把握自己心灵的内在主张,以自身的眼界和修养来统领技法基础经验和书法学识,而后形成自身独特的书法面貌和艺术风格。

书法史上个人风格特征强烈的书家,从他们早期的书法作品中尚可窥探出取法和师从,这是因为他们“入帖”了;而待博采众长、诸家面目后,融合了自身的个性和性格特征,则“不知以何为祖”了,到了这个层面,就是“出帖”了。

“心摹”到了,“手追”才能入帖;“手追”不断,“心摹”便不会遏制,思接不断。

米芾早期行书《萧闲堂记书册》

米芾晚年行书《吴江舟中诗卷》(局部)

专栏
米芾行书点画、结构的学习与解读
作者:书艺课堂
19.9币
62人已购
查看

“心摹”在书法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意义,但往往容易被忽略。具体来讲, 有两种方法,一是“读帖”,二是“空仿”。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讲“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毫无疑问,只有“察”之“精”,才能“拟”之“似”,这就是“心摹”、“读帖”的意义。

沈尹默先生在他的著作《书法论丛》中曾谈到:他的身边总是携带着 米老七帖的照片,并时时把玩,而把玩的重点就在于“观其下笔”处。这些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心摹”。 其实碑帖是可“读”的,不仅仅是“下笔处”,还有字的整体大小比例、各部分关系的疏密、章法布局的位置、笔墨的神采精神、落款的内容,等等……“读”的愈丰富深刻、“察”的愈精细深入,“拟之”就愈“贵似”,“手追”所实现的临帖与创作才会落实的愈发扎实。

沈尹默行书《澹静庐诗剩》(局部)

“空仿”属于一种特殊的临写方法。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心”的主观性和能动作用。

在没有毛笔、纸张、墨汁的情况下,对着碑帖,或没有碑帖,不限制地方,以手指或其他东西代替毛笔的功能,抑或是空中书写。

书法史上有不少书家都有这样的精神和习惯:

比如钟繇,书法史上传他三十余年间,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地点场合,逮着时间和机会就不停地去练习。和朋友聊天,边聊边蹲在地上写。更有甚者,晚上睡觉的时候, 用被子当纸,日积月累,以至于把被子划出了好几个窟窿。

这算是背临吗?(图片源自网络)

再例如,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闻虞眠布被中,恒手画肚”。通俗点讲,就是虞世南晚上睡觉,以手指代笔,以肚皮代纸,练习书法。这些故事固然有夸张放大的因素和成分,但的确不失为 “心摹”的绝好方式

此外,温馨提醒诸位书友注意的是:“空仿”不需要过分注重书写字形的准确性,而 应当将重心和关注度放在节奏的把握、节律的控制、神采的领悟上。

“空仿”之于书法学习的意义,并不比实际临摹粗浅,相反,在关乎书法“神理”、“神采”的层面,潜移默化之中“以气相合”、“以气相感”,既练了手,又练了心,还练了心手相合、相印、相协调的能力。

元朝的郝经说:“ 书法即心法也”。明代项穆也说:“故心之所发,蕴之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行书 上海博物馆藏

书为心画,书由心化,“心”所具有的无限量的自由品质,是书法艺术创造力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心摹”、“读帖”所获得的审美高度和判断力愈高,对于书法的辨别力就会越强,也就会不断地发现自己在“手追”、实际临摹当中的问题,再去不断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书法的学习自然就会逐步的深入,不断的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日课 | 石门铭临习
书法研究(读帖与临帖)
杨普义:何绍基书法赏析
【书法】聚焦当代艺术名家——张绪泉
张志庆——书法临帖四题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25裹束25-神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