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聚焦三星堆】站在南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刘珍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站在南丝绸之路的新起点

刘 珍

  公元前139年,张骞从长安出发,一路经陇西,翻帕米尔高原,过大宛、康居、大月氏,行程达“万二千里”后,来到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原本是为大汉天子分忧,联络西域各国,对劲敌匈奴形成前后夹击的有利形势,以稳定和扩大帝国的疆域版图。却阴差阳错,被匈奴所俘,流落域外10余年,成“北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更在无意中,发现了另一条隐秘的“南丝绸之路”。

  那是公元前128年的一天,张骞在大夏国的集市上,见到产自蜀地的邛杖、蜀布。10余年的漂泊,突然在这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见到自己本国的物品,便有异样的亲切之感。张骞抚着邛杖、蜀布,好奇地问商家:这些是从哪里得来的?商家回答,从身毒国购得。张骞不知何为身毒国,商家告诉他:在大夏东南数千里。而与身毒国相邻的滇越国,常有蜀商在那里做生意,所以蜀地的产品,就辗转到了这里。张骞这才知道,原来早在先秦或更早时候,已经有一条贸易通道,将蜀地文化和商品,传播到了域外,同时也将域外的先进技艺与文化潮流,引进蜀地。这条通道,就是后人谓之“蜀身毒道”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1986 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身毒国,即今印度河流域一带。滇越国,即今云南大理一带。

  秦灭巴蜀后,开始兴建成都城。至汉时,成都经济繁荣,织绵业发达,朝廷便在成都城外,建起一座专门从事蜀锦生产与管理的“国营工厂”——锦官城。由此可见,蜀地丝绸业的发达与举重若轻的国家地位。

  蜀锦生产出来,销往哪里了呢?原来在锦官城西南面,还有一座“车官城”,“锦官城”里生产出来的蜀锦,便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则由这里启程,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所以,普遍都认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便在于此。

  殊不知,“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不仅将古蜀国的历史往前推进1000多年,同时也将“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往北移了50多公里。2007年,在三星堆博物馆正门处,一座刻有“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零公里”的大理石纪念碑,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有人新奇,也有人疑虑。这块碑,凭什么而立?


 三星堆博物馆航拍图(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站在南丝绸之路的新起点,总会让人思绪万千。

  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文明,是怎样的一种辉煌?3000多年前的蜀国故都,又有着怎样的繁华?大量域外流入的海贝、象牙,预示着怎样的富庶,又是以什么交易而得?身着精美丝绸服饰的青铜大立人,是古蜀先民共同的祖先、开国之君蚕丛吗?不管是与不是,他身上的服饰都足以证明,早在三星堆时期的古蜀国,丝绸业已经相当发达。而从三星堆大量出土的器物中,我们更看到古蜀文化与域外文明的相互渗透与交流,这相互交流的通道,无疑就是张骞所发现的那条“蜀身毒道”,比“锦官城”还要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

   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4号祭祀坑出土疑似丝绸物的残渣,这让许多人为之振奋。三星堆作为古蜀国蚕桑事业的发祥之地,似乎有了更有力的证据。

  扬雄《蜀王本纪》说:“蜀之先,名蚕丛,教民蚕桑。”古蜀先王蚕丛教化民众,植桑养蚕,目的是为缫丝制衣。而缫丝制衣的发明者,还不是蚕丛,而是蚕丛的先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路史·后纪五》记黄帝“命西陵氏劝蚕稼”,西陵氏遂因劝民蚕桑而被后世奉为“蚕神”。嫘祖生有二子,一名玄嚣,一名昌意,皆分封于蜀地。次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继承天下,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其后代封侯,居岷山一带,是为蚕丛的祖辈,所以才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之说。

  传说在嫘祖劝蚕稼之前,人们一般都是穿树皮或麻绳编织的衣服,粗笨不说,还一点儿也不美观。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美学标准,即使是在人类之初,人们用第一片树叶开始遮羞起,审美意识就已经萌芽。人们始终在穿着打扮上,朝着他们认为美的方向追求和发展。而在如何改善人们着装方面,嫘祖也费了不少心思。一次嫘祖和侍女们在树林里寻树皮制衣,忽然在一棵桑树上发现蚕茧,以为是什么果实,放进嘴里咬,没咬动,便带回家放进水里煮。这一煮,煮出许多细丝来。细长柔韧的丝,晶莹洁白,嫘祖灵机一动,将这些细丝收集起来,织成一件衣服,献给黄帝。黄帝穿着特别柔软舒适,大喜,便叫嫘祖多去摘些“果子”回来煮丝制衣。去的次数多了,他们也便见识了蚕茧成蛹成蛾成蚕再吐丝成茧的奇妙过程。他们把这上天赐予的虫子,取名为“蚕”。

  而这上天赐予的虫子,也并非从天上掉下来,她的来历,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远古部落社会,为了食物与女人,部落之间长年征战不断。在离三星堆遗址不远的石亭江边,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在一次争斗中,父亲被相邻部落的人掠去,当了苦力,唯独跟随父亲征战的马儿逃了回来。女儿一人在家,思念父亲,便对着马儿许诺:“若得父归,吾将嫁汝。”马儿闻言,重又返回敌部,冒死救回父亲。后来,父亲知道女儿许诺的事,觉得人马通婚很是荒唐,狠心射杀马儿,将马皮剥了晒于厨房一侧。某日,女儿经过厨房,那马皮忽然飞起,将女儿裹了消失不见。父亲伤心寻找,来到一片树林,在一棵桑树上,见到已与马皮融为一体、化身为“蚕”的女儿。父亲后悔不已,将其带回家,精心饲养……

  关于女儿化蚕的传说,民间还有许多版本。有说是一家三口,父亲被俘,母亲向马儿许诺以女嫁之;也有说是嫘祖的父亲被俘,嫘祖向马儿许诺,结果是嫘祖的邻家小妹无意间经过,被马皮裹了化身为蚕,嫘祖为了赎罪,将蚕儿带回家养起来……

  无论哪个版本,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该传说的发源之地,是在三星堆遗址一带。明曹学诠《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中记载:“蚕女者,当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长,各所统摄,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广汉之墟,有人为邻土掠去已逾年……”“墟”,是指有人住过而后荒废的地方,意指荒僻之地,离都市比较偏远的地方。这个“广汉之墟”,无疑便是如今的金轮镇。因为蚕姑的传说和祭祀马头娘娘的风俗,在石亭江两岸流传甚广,石亭江北岸的景福镇,尚有“蚕姑庙”遗迹可寻。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54记载:“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云集。蜀之风俗,塑女像,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焉。”而金轮镇,地处石亭江南岸,北界什邡市禾丰镇,西连什邡市回澜镇,东邻旌阳区天元镇,与景福镇隔江相望。

三星堆青铜兽首冠人像(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所有的传说,都不会是空穴来风,它的形成,必然会有一定的事实作依托。蚕姑的故事,能在“广汉之墟”的金轮镇所处石亭江一带流传开来,并形成祭祀风俗,说明在古蜀尚未立国的部落时期,这一带的养蚕业,已处于相当发达的水平。

  作为古蜀国都城的三星堆遗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零公里”的纪念碑,不是凭空而立。由古蜀文明形成的三星堆文化,璀璨、开放、源远流长。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星堆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
三星堆丝绸可能来自嘉陵江中段南充
三星堆文物中那个穿超短裙的顶尊女人
刘大敏丨古蜀文明,光耀数千年——来自三星堆,金沙文化遗址的报告
古蜀史猜想:《蚕丛篇》
三星堆是外来文化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