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里系创业榜:85%在A轮及泛B轮

一颗螺丝钉出走,在创投圈风生水起,外界给予了他们一个统一的名字:阿里系。

阿里巴巴近日发布了2019年Q1财报,收入809.20亿元,同比增长61%。

持续飙车的业务构成了财报中的显性数字。但搭建起阿里巴巴经济体的,除了显性的模块之外,以西溪园区为半径的数公里内,曾经那些老阿里校友组成的独有创业圈,正成为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一颗螺丝钉出走,在创投圈风生水起,外界给予了他们一个统一的名字:阿里系。

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同程旅游创始人吴志祥,唱吧CEO陈华,挖财网创始人李治国,蘑菇街创始人陈琪……从阿里出来的创业者散落在全国各地,他们中的不少都占据着中国互联网界风云榜的高位。

拜阿里所赐,这群人价值观相同、行事作风相似。

阿里巴巴前员工,现蚁国科技创始人罗文军接受采访时表示:

·第一,阿里的台子足够大,业务丰富,你有机会看到各种东西,做各种尝试;

·第二足够放权,所有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但要对结果负责;

·第三竞争足够惨烈,三四个月做不出来,就会废掉。“能在这个环境杀出来的人,基本都有几个特质,判断准、执行强、速度快。”

那么,这帮带着阿里烙印上路,行事做派也颇为相像的阿里人独自创业后,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1

8月24日, 我们从初橙资本发布的2018阿里校友创业黄浦榜上看到,去年半年度上榜企业1200多家,截止到2018年8月,其中已经上市企业15家,112家企业拿到新一轮融资,48%的企业是拿到了泛A轮融资,A轮及泛B轮超过85%。

上市企业榜单

这个比例与整体的创投市场环境有很大的区别。

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江澜解读黄埔榜单时说,正常的投融资是按照早期到上市,是一个正金字塔结构,天使和种子占绝大多数比例,一般情况时天使到A轮占十分之一,A轮到B轮占三分之一。

然而,在众多的阿里系创业项目中,天使和种子轮融资情况反而是最少。

从创业的行业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趋势。

第一是,阿里系企业服务创业热情的崛起。到2018年,企业服务类目的创业比例超过总体的四分之一。

横向比较中美两国企业在消费互联网和企业服务上独角兽的数量,可以看到从2011—2013年中国几乎没有企业服务独角兽,2014年—2017年期间,几乎每年翻倍增长,企业服务的市场明显变好。

这也反映了,随着中小企业对于企业工具有更多的意识,以及慢慢有付费的意愿来采购,中国的企业服务在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个变化趋势是阿里系的强项「电商」,去年阿里系电商创业公司占8.3%,今年翻倍到16.9%。

随着社群电商的发展,阿里系创业者在社区的生鲜、社区拼团生鲜或者社区拼团日常电商的方向都出现了很不错的公司。

2

阿里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同一种味道。

互联网沉浮多年,阿里巴巴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涉及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生活方方面面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而再次回顾阿里的发展历程,一直都离不开几个词:使命、愿景、价值观。

阿里巴巴的十八罗汉之一、合伙人蒋芳(花名:姐姐)分享了她在阿里工作了十九年,从一个客服成长到今天合伙人的心路历层。如今姐姐负责阿里巴巴的人力资源工作,p10以上的高管和合伙人的面试,她讲到目标驱动的盲区,外企、国企的各司其职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不确定性和视人为人。

以下为蒋芳分享内容

经电商在线整理

我想聊一聊这几年我在阿里的岗位上的(感悟),因为转做HR,目睹了很多优秀的个体在阿里的场上沉浮,我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总结。

我在阿里的团队中,经常被要求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公司)让我帮助面试阿里巴巴「组织部及以上的候选人」,包括资深总监、P10以上。

能被推荐到一次又一次的面试,进入到这个层次的都是在原有的团队和工作中非常出类拔萃的人物。每一次面试结束,我都有一个固定的环节,我问他们:“有什么问题问我?”

在候选人问我的问题中,排名第一的是:“姐姐,你觉得在阿里巴巴活下来或者发展的好的这些人,身上到底有什么特点?”

他们很想从这样的总结中,找到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加入的理由,也找到自己如果加入以后要怎样面对新环境带来挑战的场景。

我现在给大家的分享就是和每一位候选人的真实分享,我特意和他们说,你进入阿里以后,在做重要的事情或者要把某件事情做好之前,恐怕都有三个观念一定要问问自己,这三个观念你理解的是什么水准,就能在阿里这个环境互换什么样的水准。

第一,目标驱动。你是否是笃定目标驱动者,并且在过去职场经验中,一直在靠强目标驱动获得自己的胜利?

我们很多人就是卡在用目标和数字驱动自己、驱动团队。

然而在阿里,目标驱动并不是最高水准的能力。因为在阿里对应同样一个驱动项中,正确答案在现实阶段叫做“使命愿景”。我在带领团队拿结果的工作中,总要把使命愿景这样的东西拿出来反复讲,大家可能感觉这不是我的风格,这是马总的风格。

但是我个人感觉,我在阿里这19年来,最早听到使命愿景是关明生来到这个团队后,和马总花两个多小时和我们逐条讲,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的价值观叫做客户第一。

当时我在客服团队做一个小主管,我坐在底下的心情是非常不耐烦的,哪怕我们是客服同学,已经算在工作中磨炼的很耐心、态度极好,坐在这样一个谈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培训场中,我的真实心情还是很不耐烦。

我内心的理解是我们公司都快垮了、死了,还给我们画饼充饥,难道不是(应该)讲盈利模式、业务扩展的可能性,给大家多一点信心吗?

我那个时候,26岁。

但是和阿里经历了19年,从基层的小主管走到今天这样一个位置上,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告诉我的团队,必须要有使命、愿景、价值观,否则不值得我付出全部的努力,也不值得我招来的人才付出全部的努力。

这个巨大的转变是生活教会我的,也是阿里教会我的。我逐渐从数字最重要、结果最重要,进步到终于认为恐怕意义比这些东西更加重要,如果你有足够的力量追逐它。

这是我第一个要问候选人的:你是哪一个阶段的审美?

第二,在绝大多数的团队,特别越是跨国公司或者国企就越训练你一个本事,叫做「各司其职的本事」,他们强烈的训练你认识到:你到底是谁,你在体系中到底扮演怎样的位置,不要多说、多做,你扮演好你的价值就足够了。

但是,我想说各司其职的这样时代恐怕真的存在于大工业生产最旺盛、沃尔玛最发达的那二三十年。

今天这个时代,连这些伟大的公司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叫做「不确定」。

过去30年中一切的资本、资源、结构、效率、成本都可以被稳定的分析,系统化的优化,人们有充分的时间去不断调优。但是今天这个时代,每一天、每一个月都在发生动荡变化,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新的组合,这些让守在原地的人永远都有不安感。

在我看来各司其职的年代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已经结束了。

迎接我们的反而是一个生态理念的生存方式,不管是在阿里这样已经有6万人的公司,还是在一个只有七八个人的小团队,只要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恐怕就不得不视投资者、客户、员工为生态伙伴,包括你的上级都是你的合作伙伴。

我经常在内部听到团队之间,或者和我讲述他们感觉很难受的场景,说我在外面很不容易拿了单,好不容易争取了合作的机会,结果回过头来同事一点不给支持,他们总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令我和客户最终落空,他们为此生的气远比客户解决它20次还大,还觉得不可原谅。

但是事实上,如果你承认阿里是一个生态的话,对不起,这个体系中任何人拒绝你、没有满足你、让你失望了这就是生活常态,你要谋取双方共同利益,为他着想的思维重新切入、永不放弃。

第二个我和候选人提出的问题是:你到底最适合哪一个?

各司其职是不是你最喜欢的状态,是不是很恨周围的人不能立刻马上扮演好他们的角色,碰到这样的场景靠生气来解决,还是靠投诉来解决,还是靠合作来解决?

第三,所有的人,包括今天阿里的团队,HR叫做人力资源。虽然很早有人提出来人力不仅仅是资源,不能把人当做资源看,但是事实上我们是活在人力资源这样一个大的思路中。

但是我想和大家说,接下来所有的企业,我们都得承认一点,就是我们得把“人际资源”这四个字改成「视人为人」。

因为过去所有企业是极度训练我们怎样把人作为资本最优化,271的方式、加薪的思考、期权、股票很多设计背后,本质上都是人力即资源,如何优化和最大化的思想概念中。

但是我想说,如果好好想一想这10年来出现的这些成长非常快,而且足够持久的公司中,恐怕大家都不太会记得住他们的人力成本是多少,反而容易记住的是他们创造的市场影响力,他们的宏伟的目标,充满气势的创新,人不是靠钱完全驱动的。

其实人这种生物恐怕是世界上变化性最强、丰富度最高、最为复杂的动物,我们不仅得承认人性的丰富性,恐怕还要学习理解它、学习顺应它。

所以就是学习人性、尊重人性、顺应人性,想办法让人性善的一面尽量的被放大、尽量被传播,尽量感染更多的人,想办法让人性的恶被限制在一个小范围中,不让它作祟于世上,让你不但有光和热,还有长远的发展时间。

 ▼

我一般就问这三个问题,我和候选人讲,无论你说出的答案是你的真心想法,还是通过提供一个自己不是这么想,但恐怕是正确答案的表达来赢得我的好感,都不重要。

因为重要的是你会进入到一个生态型的公司,要在这么复杂的体系中发挥你自己,最重要的就是你相信什么。

我非常鼓励大家,如果有空到网上搜一下《失控》这本书的作者,最近在多个场合上描述未来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趋势,未来的人类世界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充满了重组、机遇,让人不安,但是唯一不会有变化的就是“变化”二字。

在阿里的发展历程中,我逐渐在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和理解领导说什么。使命要有使命的力量,如果你是领导者,这个使命你是否信任很关键。价值观一定要有价值观的力量,到今天客户第一、拥抱变化、团队合作、激情敬业诚信(一直都是阿里的力量)。

如果这些东西不是真的这么重要,阿里即便是有今天,也不过是一瞬而过。但是如果真的是希望能够成就一番长远的事业,我们恐怕不得不回到这些听起来很虚,不容易看到,也很难校验,不如数字那么令你感同身受的东西上。

撰文/袁玥

编辑/斯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里:企业文化发芽于信念,提炼于经验,培植于制度
蚂上创业营:很多牛逼的企业,都是在环境不好的时候做起来的
思维导图 | 如何让企业文化有效落地?
阿里十年陈讲述:阿里巴巴管理三板斧
阿里文化与价值观
《阿里华为铁军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