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题点评 | 第5期:这道辨析题不好答,一不留心你就会掉坑

上期的「真题精讲」(真题精讲 | 第5期:最头疼的「辨析题」,学姐来告诉你如何见招拆招)中,我们留下了一道作业:

【辨析题】 受众碎片化,受众接触到不感兴趣的信息机会减少;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因而导致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甚至微弱。(30分)

截止8月5日24:00,共收到了27份作业。我们以8为次序,随机挑选了第1、第9、第17、第25篇作业进行点评。

评分规则:

  • 绿色字体代表亮点,红色字体代表欠缺点,括号内为具体点评内容。

  • 错字别字病句每处扣0.5分,但每篇扣分总计不得超过1分。

  • 语言不顺不鲜活,视情况扣1-2分。

  • 考点不足不充分,视情况扣1-4分

  • 其它情况,具体见文中分析。

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受众兴趣的多样化,受众接触的媒介不同,对信息需求也不同,【从“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出发,是因为受众的需求不同,所以接触的媒介会不同,注意逻辑性。】从而导致受众的碎片化。【是不是要详细先介绍受众碎片化到底是什么呢?】由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受众接收到的是“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信息,因此受众接触到不感兴趣的信息机会减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开头表明观点,非常好,但是看看清楚题目要求,这是前后两个不同的定义句,所有分别具体解释。】 

一、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为了了解社会环境的变化,消除自身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人们为了寻求可靠的信源,往往会关注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这其中包括政治方面、经济方面、生活方面的信息。所以,受众为了了解身边发生的事情会关注多方面的信息,也包括政治方面的信息。

二、由于受众的碎片化以及选择性接触机制的不同,受众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接触信息,【。】有些人可能对某些方面的信息不感兴趣,主动屏蔽某些信息如政治信息。【;】但有些人对某些信息需求大,会极力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大众传播效果在政治方面并不是一味减弱,而是具有分众效果【一二可以合为一起,都是讲的个人需求,一个是本能需求,一个是高级需求。】

三、作为社会群体的受众,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传播网络中,处于社会各个阶层的受众或多或少会受到身边亲友、邻居、同事以及网络上的“意见领袖”的影响,【。】如在生活中,你的家人可能十分关注政治方面的信息,当他们了解到某些信息,可能会以某种方式传递给你,相当于你也接触到了政治方面的信息。所以大众传播效果在政治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注意题目: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播效果......而你所讲的是人际传播,此外注意答题语言,切忌口语化,“你的家人可能会......”这种句子不要出现。】

四、当社会上的某些重大信息的利害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某些政治信息关系到人们的利益,就可能会引发了社会舆论和反响,促使受众主动去接触这些信息(具体理论?)如2014年昆明火车站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砍杀事件,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促使他们主动去接触关于新疆分裂势力各方面的政治信息。 

所以,由于受众碎片化选择性接触的不同,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播效果并不是十分有限甚至微弱,它在某些方面还是【会】表现出一定的效果和影响的甚至可能影响舆论和社会。


点评:

首先,答题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建议在以后作答字数比较多的题目时,用笔画出关键词;

其次,口语化现象太严重,而专业术语使用太少,现在基础复习阶段已经结束,可以尝试着多关注一些老师的论文等,语句表达做到一语中的;

最后,回答不够详细全面,仅从需求、利益关系两点来作答未免让答案显得单薄,也没有给出有力的理论支撑,论证无力。其实还可以从大众传播的政治内容、传播方式、媒介事件等方面来思考。 

所以,从一个合格的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来说,这篇答案不能给你及格的分数。但不要紧,现在到考试还有4个多月,抓紧进行专业课知识点的识记,这会让你摆脱口语化作答的弊病。9月底之前,建议至少将专业课背诵完一轮,否则时间就会越来越急。

综合打分:15分

2

答:【虽然是平时的联系,但还是注意到了答题的格式,这点很好。“答:”这个字体现出你的严谨态度。题中的“有限效果论”过于绝对,是片面的。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多种多样,不仅受到传播对象——受众本身的制约,更会受到大众传播主体——大众传媒的显著影响。【同样也是只总结题目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判断。】

(一)分众理论

受众碎片化,涉及到了分众理论,具体而言,分众观的核心内容是:1、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集合体;2、社会成员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3、分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4、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和能动性。因而,“受众碎片化,受众接触到不感兴趣的信息机会减少”是合理的。

(二)拉扎斯菲尔德“选择性接触”假说

该假说表明,人们的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媒介接触行动。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因而这种“选择性”接触活动的结果,更可能在加强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因而导致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甚至微弱”呢?显然不是。【设问句不要出现】

正如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国际报道的影响时曾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在告诉读者该‘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的成功”。【这说的是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导向需求表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但外部世界巨大而复杂,信息泛如瀚海,作为个人,我们很难判断我们应该关注什么、重视什么,这就需要有引导机制帮助我们来判断,而大众传播恰好起到了这种作用。而关于政治方面的信息,不确定性较大,意味着受众的导向需求也高,大众传播更容易发挥影响力。

“议程设置”效果主要通过三种作用机制作用于受众,1、“知觉模式”,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受众对该议题的感知。2、“显著性模式”,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3、“优先顺序模式”,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顺序的判断。

(四)新闻框架效果

   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型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框架效果。对于受众个人经验较为间接或较复杂的新闻事件,例如政治事件,特别是缺少对照性信源的情况下,【这句表述不具有说服力】媒体的主导型框架所造成的先入为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不仅受到受众本身的制约,更会受到大众传播的显著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大众传播主体的大众传媒。【过于强调大众传媒的作用了~】大众传媒不仅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因此,题中“有限效果论”是片面的。


点评:

这位同学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也看得出很认真很用心,但是,在答题中出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就是将理论作为答题的内容。我们学习传播学是要灵活运用传播学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像考名词解释一样摆出一大堆理论让你解释。在作答中可以先列出理论,然后结合题干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细致的论证来印证你自己的观点。

综合打分:18分

3

“选择性接触”假说1940年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菲尔德在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结果产生何种影响的调查中提出的,初现于《人民的选择》【这些细节体现出基本功十分扎实,应该是对于识记内容下了很大功夫,值得表扬】主要内容是: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信息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身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这儿应该解释的是受众碎片化而不是“选择性接触假说”。】

一、题目中的观点肯定了受众的选择性接触行为对大众传播效果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合理性。【表述不清楚,仔细读你这句话,受众的选择性接触行为对于大众传播效果具有积极作用,是什么呢?你的下文有说明吗?】

1、“选择性接触”假说的提出打破了早期“魔弹论”中认为受众无力的观点,从受众的角度考察传播效果,具有开辟性意义。

2、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兴起带来了“风格传播”这一独特的传播形式,传播媒介平台通过数据或受众喜好分门别类地提供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政治性信息易被隔离在受众的喜好范围之外。如微博的“热搜话题”、“猜你喜欢”等内容。【你第一大部分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要证明“受众碎片化,受众接触到不感兴趣的信息机会减少”的正误,虽然第二点有交代,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并未分析透彻,开头没有总结性的话语,第一小点对答题内容没有任何意义。】

二、题目中的观点将受众选择性接触行为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绝对化过分夸大了受众的能动作用,大众传播的效果是由多种机制共同决定的。

1、将大众传播与受众的关系简单化。

受众的选择性接触行为仅仅发生在与大众传媒接触的时刻,但其背后的传媒生产、分配却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过程。【很好。】

2、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机制有多种。

传播主体方面:信源可信性,不同种类的传播技巧都是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因素。

传播对象方面:“知沟”“信息沟”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如果受众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选择性媒介接触,那么“能动性”也不复存在。【第2点传播对象方面是想表达什么呢?你的出发点是证明大众传播在“政治问题”方面的传播效果并没有那么弱,但你现在的表述就是受众的媒介素养问题对大众传播造成消极影响。】

3、受众在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方面能动程度有限。

在“议程设置”作用的影响下,尤其是大众传媒利用专业化的手段进行传播时,受众很难独立于其外。此外,大众传播的制度性、单向性、系统性也加重了此“有限”的程度。

“建军九十周年阅兵”活动报道期间各类社交平台上“刷屏式”的消息推送,受众即使对政治新闻不感兴趣,也深刻地受到了该传播内容的影响。【这点分析很好,可以引入媒介事件。】【但是,分析还不透彻。】

综上所述,题目肯定了受众在大众传播效果的积极作用,但过分夸大了受众的能动性,忽视了受众本身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的状况,此外,分析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机制还需要从传播主体、技巧、客体等多方面考察,且大众传播效果并非“十分有限甚至微弱”。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点评:

这位同学对于答题方法已经有了较为深的认识,而且答案划分也很明显,从大众传播机制以及受众本身来分析,这点非常好。但是论证逻辑还需要进一步理清,表示内容和援引理论不能影响自己的论证逻辑和观点,希望多加练习。

综合打分:20

4

答:【细节值得表扬】观点中的合理部分在于受众碎片化的事实,受众可以减少接触不感兴趣的信息,同时带来的效果就是面对大部分人对政治不感兴趣的事实,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播效果不如从前,但是说十分有限甚至微弱确是十分不合理的。 

1、泛娱乐化大背景下的传播生态,政治信息传播的显著表现是严肃政治被消解已经【以及?】普通政治信息受不到关注,这是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权利增强的体现,【。】受众选择权的增强带来媒介内容关注的马太效应,而政治内容恰恰却处于长尾的尾部,这是不争的事实。【开头已经否定了效果甚微这种说法,这儿又却说政治内容处于长尾端,逻辑有问题。如果你是想证明受众可以减少接触不感兴趣的信息,那就先说明受众碎片化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分开来写。】(受众——选择权利释放)

2、新技术加持下的信息传播,更多看重于的是算法云存储下受众至上的精准内容提供,受众沉迷于自己的信息环境中桎梏在信息茧房有时甚至是群体茧房,技术在本着人本精神的算法推送下却将重要新闻挤在门外。例如湖南洪灾报道却迟迟没法送到受众受众。(技术——信息茧房) 【注意到信息茧房的新概念,非常可贵。事实上,早在4月我们就给大家着重介绍了这一新兴概念(每日考点 | “信息茧房”现象的成因及对策)。不知道是否每位同学都将我们推送的每日考点整理进笔记中呢?】

3、大多数受众参与媒介活动是本着猎奇,娱乐,窥探的心理来对待网上的信息,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的攫取更是碎片化,为了抓人眼球,传播者倾向于擦边球和各种引人注目的标题,政治新闻自带的流量和话题少,自然没法在快消时代成为重点报道的对象。(传播者——媒介利益) 

4、政治生活每天都有,然而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转型的过程中并不是立竿见影,苦苦探索好不容易才能制造出一两个爆点,主流媒体陷入瓶颈焦虑,商业媒体和自媒体对社会责任的青睐明显低于经济效益,导致政治信息陷入了难以传播的被动局面。(传播者——媒介利益)

【3、4可以放一起讲,因为这一部分你要证明的受众接触到不感兴趣的事实减少,这是对所有新闻的概括,并不只是政治方面的问题,最后注意总结性的话语。】

但如果仅仅因为这些外在环境因素就否认政治新闻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这确实是有失偏颇的,承担传播政治消息的主流媒体在积极转型,需要时间来证明转型结果,抢占新媒体险滩的全媒体布阵行业媒体和有影响力的公众进行责任承揽工程和拥抱新技术的双重目标,为的是将政治信息的传播渠道打开,传播内容落地,而不是变成空中楼阁,过眼云烟。 

1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新技术走改转,变文风,换画风,主动贴近群众,例如天宫二号的快递投放系列报道,新华社的刚刚体【对于时事热点的关注相当密切】成为朋友圈爆款,侠客岛,澎湃新闻与今日头条合作【可以结合“两微一端”来表述,更全面贴近(每日考点 | “两微一端”相关考点梳理)】,这些都是传统媒体在积极进行媒介融合,探索政治新闻新出路。【想法是对的,这段主要是讲的媒介的报道方式更加趣味化、亲民化,跟技术关系不大,去掉技术的表述。】

2贴合受众接受习惯,积极的互动反馈,用受众喜欢和合适的方式传递相关政治信息,将受众的适用与满足摆在前列。建军节的军装照H5刷屏,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天天P图,制造了一次全民狂欢,同时也将建军节这个人们一般不投入太大关注的节日和政治新闻拉回人们的视线。【跟上一个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提高受众媒介素养,培养全面涉猎新闻的意识和攫取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娱乐环境中娱乐至死。

 3打通传播渠道,策划传播内容。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紫荆花开纪录片,一带一路峰会期间的直播和一带一路神曲,两会H5,VR,AR,AI,MR,直播,短视频各种风口全面布局。

4面对当下的算法和数据新闻,机器人写作等新技术冲击,保持新闻专业主义,将社会守望的,舆论监督,道德守望等正面功能放在首位,政治生活悠关公众利益的政治信息更是报道的重点,是在为整体的社会利益所服务【这段话是没毛病,但是对我们的答题没有帮助。这说的是媒介应该怎样做的,而不是我们答题需要的“是怎样做的”。】

5重大的政治事件仍然是人们围观的重点,发展成了媒介事件,引发举国上下的关注,尤其是关于国家利益,人民军队,民族情感这种能触发人们心理共同情感的话题,它在本质上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是符合当代精神的可以设置的重大议题

综上所述,即使在泛娱乐化的今天,选择性主动性更加强化的今天,算法技术更加先进,受众第一性更加重要,政治信息的传播也不会十分有限甚至微效。政治信息本身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媒体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来为政治信息增加传播吸引力,受众的媒介素养也在不断提高,不会固结与娱乐至死的媒介生态被其所控制。

所以我认为,以上说法对媒介的生态分析是合理的,但对政治信息的前景预测是不合理的


点评:

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到位思考也很透彻论证时能够密切联系热点,而不是干巴巴地说教,在众多答案中又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提出表扬。

但是,首先要注意论证的结构,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其次注意答题逻辑性,一步一步来。 如果能将本篇答案再进行补偿完善,那么就是一片高分的答案了。

综合打分:22分。

对于本题而言,可参考以下答案: 

受众碎片化指集中于少数阅听选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的选项中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个特定媒体所吸纳的受众份额,与受众规模会逐渐稀释。受众碎片化意味着分众传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受众接触到不感兴趣的信息机会会减少。

首先,技术先进性与传布渠道的密织性决定了受众需求的被满足程度。信息技术落后时代,信息传布渠道稀少,许多受众个性化的媒体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传布渠道密织,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亦可得到满足。

其次,受众差异性与需求的丰富性决定了其新闻消费的多选择性。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话语权被进一步解放,更多时候是受众决定了媒介内容,在“使用与满足”模式的支配下,受众的需求得到不同媒介以及媒介产品信息适配,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最后,受众碎片化决定了媒介技术对“个人画像”的利用。以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为例,其利用强大的机器算法呈现出“千人千面”的景象,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接触到相应的信息,媒介技术自动为受众屏蔽掉他们所不关心的事实。

受众碎片化时代,受众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性,但是,受众的选择性接触并不会导致大众传播在政治方面的传播效果十分有限甚至微弱

首先,从受众的选择性接触机制来看,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并不意味着信息将会被理解和记忆。选择性接触是指受众更愿意接受自己感兴趣、需要的信息,并不代表这些信息会和受众的原有态度和立场一致,在后续信息接收过程中也不一定会对这些信息理解和记忆,这就给其他未选择的信息诸如政治信息提供了接受的机会。

其次,从技术的发展角度看,技术的进步和革新丰富了拟态环境。新闻信息的呈现从干枯的文字到可视化信息图标、新闻游戏、VR新闻等,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视觉和思维方式,新闻记者不断创新报道方式,以灵活性和趣味化将社会关注点引到特定的方向,如“学习APP”的上线以亲民化的方式拉近了受众与政治的距离。

再次,媒介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治传播的影响。每年的两会、新政策的出台、外交问题等都会得到大众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建制媒介”的影响下,其他各种类型的媒体纷纷报道,瞬间信息的影响力扩散。

最后,社会化媒体的助推使得人际传播成为大众传播最好的节点。社会化媒体以其社交性等特点吸引一大批受众的参与,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经过网络上意见领袖的传播进而大范围扩散,实现政治信息的有效传播。

综上所述,即使受众的选择性接触行为普遍存在,大众传播对政治信息的传播效果仍然是非常明显的。


点评:

首先,此作答按照题目要求分为两部分,中间部分转承自然答题结构严谨完整,引导第二大部分的证明;

其次,分段标序,点多而不杂,,从受众、技术、媒介等方面论证题目中的不合理性;

此外,引用了“分众传播”“传布渠道密织性”“个人画像”“建制新闻”等等新兴概念,并结合“VR新闻”“今日头条”等热点和案例进行论述,毫不枯燥乏味。

最后,论证逻辑清晰,从头到尾一目了然。

综合得分:25分

 

好啦,本期的真题精讲」到此结束。如果你暂时作答的得分还不够理想,不必气馁,我们还有4个多月的充足时间供我们提高。只要你跟着木铎家学长学姐的步伐,一期期地坚持练下去,到考试时候你会发现,题目前所未有的SO EASY~

按照惯例,给大家布置一道作业。题目来源于2017年复旦MJC的一道真题,具体如下:

【简答题】 简述UGC对新闻生产的影响15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几个传播学理论的熟记背诵版给您当月饼下酒菜了。
考研冲刺重难点之传播学史论
速收藏打印!传播学最常考的100个名词解释
碎片化传播语境下微博的信息传播优势、问题与对策
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考点解析09| 多维度理解“受众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