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晚清民初温州教会第三任本堂冯烈鸿——兴医办学广受赞誉,救济灾民有口皆碑

晚清民初温州教会第三任本堂冯烈鸿

——兴医办学广受赞誉,救济灾民有口皆碑

一,出生于法国里昂的冯烈鸿来到中国温州

法国里昂是法国的第二大都市区,这里也是法国乃至欧洲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中心,早在罗马时代就相当繁荣,里昂老城也早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法国里昂天主教中心——富维耶山山顶的圣母大教堂

十九世纪后半页的法国里昂属于一个多事之秋的时期,正当后来成为里昂的城市象征的雄踞富维耶山山顶的圣母大教堂紧锣密鼓建设的1876年,这里诞生了一个男孩。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后来远渡重洋到中国温州担任第三任本堂的冯烈鸿神父。

冯烈鸿是他到中国后取的中国名字,他的原名Cyprien Aroud ,1876年1月出生于法国里昂市的教友家庭,十七岁的时候紧跟哥哥的脚步入巴黎遣使会。

遣使会从1699年就来到中国,在河北、蒙古、河南、浙江等地都有她们的教区,冯烈鸿度过六年修道学习之后于1899年晋铎,当年告别家乡马不停蹄于9月就来中国的温州。那时的温州教堂属于1846年设立的浙江代牧区。

当时温州的本堂神父是刘怀德,虽然名字很中国,但是也是一个法国神父。从1892年开始一直任温州本堂。刘本堂建树颇多,1896年建立孤儿院和慕道院,1897年促成拯灵会修女到温州,并于1898年建成修女院。1899年在丽水设立教堂。

冯烈鸿到温州后,经过几个月熟悉情况后,转过年就成为刘怀德的助手,担任温州堂区的副本堂。

二,恰遇庚子之变,冯烈鸿与修女惊险逃离

冯烈鸿到温州不久,就赶上了1900庚子之变。

据《温州历史年表》:(1900)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三日,拳民于当夜拆毁平阳西门、鳌江、萧家渡、北港等地耶稣堂,捣毁林官仓、龙船埩、下东庄等村教民家,毁教堂。

六月十五日,许阿擂率会众烧毁杜山头(今属飞云镇)教堂。后,金宗财率领数百名神拳会会员,赶到瑞安马屿,同瑞安神拳会会师,联合举行声势浩大的祭旗大会,当场杀死一名洋教士,即挥师南下,至平阳城东,登仙坛山,立神坛,竖起神拳会大旗数面,并烧毁西门外教堂。

消息传来,温州城内人心惶惶、惊恐万状,早有准备的温州本堂刘怀德和刚到任不久的冯烈鸿审时度势,带领拯灵会修女和孤儿,一起登船,上演了一出惊险逃离的大戏。

但是江浙一带庚子之乱和直隶山西的情形还是大不一样的,由于“东南互保”协议,江浙乡绅和官府对拳乱嗤之以鼻,义和团遭到联合镇压。

据《温州历史年表》:六月十七日晚,神拳会横渡鳌江,经宜山,攻打钱库教堂,因武器简陋失利。此时,江南地主武装团练守住各乡要道,致使后援拳民无法到达。平阳县令也派武装军队驻扎钱库,守卫教堂。

六月十八日,神拳会被都司蓝蔚廷所率官兵及江南民团击溃,谢凤标、陈章氏被捕遇害,拳民纷纷逃离家园。

1902—1928年温州民间庙会,出自法国冯烈鸿《传教生涯》。

在外籍司铎逃往上海、宁波以后,本地徐辅贤神父冒着生命危险临时主持温州教务,使教会避免很多损失。事件平息以后,冯烈鸿励精图治,创办了许多教会事业。

三,冯烈鸿任温州本堂,改善温州教会基础设施

温州教区主教座堂坐落市区周宅祠巷,最初建筑于1884年焚毁,1888年第一任本堂董增德经过三年建设一座规模宏伟哥特式大教堂落成。

1888年始建的温州教堂

到冯烈鸿神父来到温州后的1901年,对温州教堂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重建改造,将堂背已经多处损坏的瓦片换成了现代建筑材料瓦愣铅板,并涂上鲜明的红色油漆,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加建六层尖塔的钟楼,使大堂显得更加雄伟华丽。

冯烈鸿神父给温州教堂加建六层尖塔,使大堂更加雄伟壮观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温州教区主教座堂都是温州市最高建筑,登上钟楼可以远眺温州全城。

冯烈鸿神父还修建了一座法式楼房,用来改善教会神父神父的住宅环境。楼房设计优雅,设施齐全,会客室、餐厅、图书室、小花园美观幽静、花草茂盛。

1902年冯烈鸿神父始任温州本堂,成为继董增德和刘怀德之后主持温州教会的第三任本堂。以后他加大力度改善温州教会基础设施,不仅在新堂区建造100多公所、教堂,更有教会事业的各种附属设施建设。

冯烈鸿(Cyprien Aroud)神父所撰的《传教生涯:冯烈鸿神父的传教日记温州保禄堂主日场景

这些建设都需要大量真金白银,但是冯烈鸿神父好像从来从来没有为钱发愁,这主要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哥哥。

他在家乡的大哥伯多禄神父为了支持弟弟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凭着自己的人脉在法国组织了一个“温州传教良友会”。

其实就是一个支持温州教会的定向基金,这个组织成为冯烈鸿神父在温州的坚强后盾,也是温州堂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温州教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四,慈悲为怀,集资储款,救济灾民,广受赞誉

1903年温州本堂升格为教区一个总堂,管理温州、丽水地区教务,以后的岁月里,冯烈鸿神父与政府合作,慈悲为怀,集资储款,救济灾民,广受赞誉。

图片来源:温州市人民医院

前排左起:秦国钧(永嘉县知县)、刘祥胜(温州镇总兵)、赵保禄、童兆蓉(温处道道员)、王琛(温州府知府)。左第五人为冯烈鸿神父。

周宅寺巷天主堂1903年6月为宁波教区主教赵保禄祝寿,温州地方军政官员均前往祝贺,在神父楼前合影留下这张珍贵照片,赵保禄胸前披挂清廷为表彰其贡献授予的龙纹勋带。

冯烈鸿神父书中是温州风景

民国史料记载,民国初年浙江台风非常活跃,一些年份台风高频登陆,温州一带连续数次造强台风袭击,温州丽水地区损失惨重。


1912年8月末,强台风在浙闽交界附近登陆,造成温州、丽水一带历史最大洪灾:民国元年“温处水灾”。据《中国历史大洪水调查资料汇编》,此次水灾的最大洪峰比建国后实测的最大洪峰都要高处高出7400立方米/秒。

历史记载当时惨烈情形:“8月29号,风雨大作,至晚八点钟,山水陡发……但闻风声、雨声、喊救声、哭泣声、房屋坍塌声,声声相应,惨不忍闻”

时任温州都督徐定超有《温处水灾歌》描述当时惨状:

风雨骤至波涛惊,山洪陡发高过城。

晨光熹微方辩色,忽闻江上呼救声。

兩日大雨天不开,平地水涨没楼台。

死者已矣复无言,生者繆缪几人存。

有司奔数才十一,血肉多被馋鲸吞。

永嘉县议会和瓯海道尹公署联合商绅请冯烈鸿神父协助救灾,冯烈鸿神父义不容辞,集资四万大洋向灾民分发了10万斤面粉,又从越南购来大量大米,指派教会义工参与赈灾,事后社会各界赠匾致谢。

1920年,台风绕过台湾登陆:“温州大风雨四昼夜,平阳南港、江南、万全受灾甚巨,岁大歉;临海山洪暴发,平地水深四到五丈,田庐人畜淹没无数,受灾人口数十万。”连续两次台风过境,致沙岙山崩,桥毁村没。

冯烈鸿神父再次出手,内外乎吁,集资20万大洋,先后两次通过越南法国教会协调西贡大米1200袋、150吨,与官员配合,分施给永嘉、青田、瑞安、乐清灾民。

宁波教区老照片,中间为赵保禄主教

1922年7月又遇三次台风灾害,瓯江口一带洋面沉船无数,温州天主堂为永嘉、乐清分别申请到20万和10万银元的救济款,宁波教区还另捐5080银元。浙江省府曾在杭州中山公园把宁波赵保禄主教和温州冯烈鸿神父的名字都写在“孤山”字壁两侧亭子梁上以示表彰。

五,创建医院救死扶伤,出面调停平息战乱

晚清民初时期,中国政权更迭、灾害频繁,处于社会底层的大众百姓命若草芥,他们在患病时往往因为饥寒交迫而救治无门。

冯烈鸿来到温州后,本着教会爱人如己的传统,计划在温州创办一间公教会医院,办医院资金是关键,1906年他借回国探亲机机会,向巴黎遣使会总会长提出申请,创办温州医院的规划正式提上日程。

恰在此时得上天垂顾,冯神父遇到志同道合的仁爱会类思修女,两人一拍即合,类思修女愿意把继承来的巨额遗产如数奉献,一起在温州创办医院。

冯烈鸿本堂通过多方协调,主持在岑山寺巷和七圣殿巷东段购置了十五亩民宅址,于1912年动工,以在南昌为主殉道的董文学圣人名字命名为“董若望医院”。

这所把称为白帽姑娘医院的教会医院,真正实践了救死扶伤宗旨,收费低廉,对贫困者免费施药。类思姆姆人品极佳,自己非常简朴,对穷人慷慨大方,在温州有口皆碑。


冯烈鸿神父热心社会公益,在温州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深受社会各界人士信任,这从1924年9月闽浙两省军阀混战时,冯烈鸿神父被温州士绅推请为交战双方调停人就可略见一斑。

1924江浙战争又称齐卢战争、甲子兵灾,闽浙两省军阀参与混战,两军对峙,温州城乡人心不稳,温城面临一场兵光血灾。

温州绅士与温州道尹为避免战火,决定请求冯烈鸿神父协助一起出面调停,冯烈鸿一行经过一系列险情环生的谈判活动,使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从而让温城躲过一场战火蹂躏。

六,跋山涉水不辞辛苦,文采出众有口皆碑

历史上的永嘉县面积非常之大,根据民国时期永嘉县地图可以看到,总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人口众多,特别是北部有大面积的贫困山区。

冯烈鸿神父在温州教会服务接近30年,经常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在各个堂区来往穿行,他在通讯简报中记载“我在溪中寸步难行,这苦是非亲身经历所不能体会的,在艰难的日子里传福音,也许是一场空?只有全知的天主会知道”。

从这些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冯烈鸿神父当年服务的辛苦和不易,此中艰辛可谓冷暖自知。

冯烈鸿神父在温州担任本堂的时期,温州教务发展迅速,生机勃勃,医院、学校、孤儿院、善导堂等慈善事业成绩斐然。

冯烈鸿神父文采过人,擅长文章,当一天的传教工作结束以后,他经常不顾疲惫,深夜里在暗淡的油灯前握笔疾书,法国《遣使会年鉴》和宁波教区《简讯》有他发表的不少文章。

但这也让他患上了久治不愈眼疾,1928年冯烈鸿神父眼疾严重几乎失明不得不离任回国,但在中国的风风雨雨已经融入他的生命中,让他怎能忘记?1936年他把他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传教生涯》一书,至今仍然是温州教区的重要史料。

1940年温州第三任本堂冯烈鸿神父逝世,享年73岁,温州教友不会忘记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富人的教会
天主教教堂建筑的等级
上海教堂的今昔(4)
忻州天主教的起源
天主教上海教区大金家巷无原罪始胎圣母堂
王庄圣母山、圣母堂(沂水县夏蔚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