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月刊 ·讲座】体气:感诸万物

体气:感诸万物

今天来给大家讲一点简单的话题,和我们幼儿园教学有关的话题。题目是“体气”,这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说法,关系到中国人(至少是古代中国人)认识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谈论“体气”之前,我们先谈一个稍微深刻一点的问题,即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个问题很复杂,今天我们一言以蔽之,可能有不恰当的地方,但这种思维上的差异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大到政府辞令,小到待人接物的态度,中国人和欧洲人、美国人,有非常明显的,可以辨识的差别。

举一个例子:著作,回想我们先秦的散文:《论语》《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这些东西可以当做哲学文献来看,但是我们的文学和史学界也学习它,因为它携带着美感,这种写作方式一直持续到清朝。宋朝朱熹写的那些东西都是携带着具体情境的:今天天气不错,我和一些人在一起喝茶,然后我们讨论了些问题。争论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家都不说话的情况,是不是这个问题得到默认了,并没有说。读《朱子语类》那些书的时候本来以为它是一本哲学书,但是读了发现它其实是一本故事书,有很多非常生动的描写。但是西方完全不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各种各样的著作就已经以客观公正的、不带任何偏私的情感所著称。从古希腊以降的各种哲学都是这样,没有情感。

我们可以笼统地这样讲,西方的思维是以认识性的理解为基础的,强调主客观的分离,一方是具有认知能力的主体,而另一方是客观事物,主体针对客体,总结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认识。这是西式思维最有特色的地方,它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认知性的理解及依此方法建立的认识论,依据的是理性与知识,表现为命题、定义和它们的编组。这种方法好不好呢?当然好,我们今天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就建立在这种认识论的基础之上。认识世界后紧接着就是利用我们的认知来改造世界,为人所用。它也因此造成了主客观的对立和矛盾,通俗的例子就是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改造世界的步伐太快,引发了环境对人的报复,所以要不断地调和这种矛盾。

中国的传统思维却不是这样的,它是以“体验”为基础的,20世纪的西方哲学也发现了这一点,在西方哲学家们那里称之为“知觉”。中国有很多词和“体验”的“体”有关,譬如,体会、体察、体贴等。体验,是以体验之、而又验之于体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对事物的理解,不见得非得用大脑思维,也可以用“心”,用“体”去验,甚至有时候用思维反倒缘木求鱼了。

我们在感情生活中最容易理解这一点。少男少女谈恋爱,不是“你送我玫瑰花,我还给你巧克力”的机械的、功利的人际关系,浓情蜜意,不一定日夜陪伴,所以我们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思念一个人,也不一定夜有所梦,“唯梦闲人不梦君”倒是更显思念之痛。

中国最高明的情话出现在红楼梦里,当时贾宝玉被他父亲打了,很多人来看望他,薛宝钗去了跟他说这样做不对,教训了他一顿。后来林黛玉也去了,林黛玉说了一句话,被称为经典的情话。林黛玉哭得梨花带雨的时候,“眼肿得桃儿一般,仅抽噎道‘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这句话的妙处就在于毫无意义,似是而非,看起来像是劝谏,实际上黛玉也清楚贾宝玉本性难移,不可能改,但又总要说上一句什么,就冒出这么一句似是而非的话。贾宝玉听了这话当然很受用,因为他不是用耳朵听,而是用心听。


“你从此可都改了吧。”贾宝玉听了这话很受用,因为是用心听。 

再看看其他方面,更典型的例子就是饮食。中国是一个饮食大国,西餐也自成体系。这个世界上最好做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往往认为西式的糕点烘焙最难做,其实反倒是最简单的。只要严格按照配方和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地完成,90%的人都做得出来,而且味道绝不会有很大的偏差。做不出来的原因也很简单,手拙,操作上不规范。这个做过西式糕点的人都知道。中国的饮食就不一样了,川菜里的回锅肉,一千家饭店就有一千家味道,难以统一。为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中国菜就没有配方和流程吗?不是的。配方和流程都有,要不然新东方、蓝翔这样的厨师学校怎么教?为什么还是无法统一呢?做甜点烤箱可以控制温度,但影响中式菜品味道的因素太多了,火候、备料、油、锅、颠锅的频率力度等等,每一样都能导致菜品味道的急剧变化。一碗蛋炒饭,男厨师和女厨师做出来肯定不一样,男厨师能颠锅,蛋液包裹米粒更均匀,女厨师就很难做到了。中国的菜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思维方式。

人的思维有局限性,思维的方式也有很多种,谈不上谁优谁劣。只是中国人觉得用“体验”“体认”的方式更好。回锅肉可以有千百种味道,哪家好吃就吃哪家,不一定非要强求一致。

甜点和回锅肉表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哲学圈里有这样一种争论,中国哲学到底是不是哲学。这个问题不是我们提出来的,黑格尔在《美学》里提出了这个问题。黑格尔提出:中国没有哲学,因为中国没有主体性的认识。他是把中国哲学放在认识论里去理解,中国哲学没有主客观的分立,是不完善的哲学,高级的哲学应该是主客观非常明确的。所以黑格尔论断中国没有哲学。这句话就把很多中国学者得罪了,民国时期有很多人学完西方哲学后开始找后路,说中国也有哲学。各种寻章摘句,就要找到中国哲学和西方相同的部分。但是反而误入歧途。当今我们已经不再提“中国哲学”这个词汇了,我们用“国学”“中学”替代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哲学自有其特殊的脉络,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和西方的哲学相比附呢?不用这样,甚至有一天我们的话语权足够强大的时候我们会追问:西方哲学有没有中国哲学的元素?为什么没有呢?可能西方哲学没有中国哲学高级。情况可能会完全颠倒过来。这是从哲学层面来讲中西两种思维方式的思想根基,这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但是大家记住这个体验,中国人做事情,体验和认知这两个是不区分的,是统一在一起的。然后,我们来谈谈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天人合一”。这个词今天很火,几乎成为了中国文化思维的代名词。但我们一说天人合一,往往就和环境保护联系在一起,这只是“天人合一”极其狭隘的一个义项。那什么是天人合一呢?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山水》篇:

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我们知道,庄子是讲小故事的高手,他说,孔子说完这句话,就安心闭眼,与世长辞了。那这句话一定非常重要。这句话里有好多个“天”,“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点。显然,后两个“天”不是一个意思,要不然就有逻辑错误了。后面的“天”,指的是天性、天道,所以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人能够存在于世,是天道使然,有气象变化,日月运行,这也是天道使然,由此,天人就合一了。

庄子

如果说前面有我的臆断和过多的阐释,那么看看后面一句。《达生篇》里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我们中国人体会这个问题没有问题,我们体会的“天地”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古话说天父地母,这个意思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把它翻译成英文,天翻译成sky,地是earth,它们是万物的父母。天空和大地怎么是万物的父母呢?它们也是万物的一部分,这不是逻辑上出了问题?这里的“天地”实际上是超越上一级的概念,它指的不是具体的天空和大地,它指的是孕育万物的整个的世界。这个“天地”指的是所有万物出现的机缘、契机,最终的原因。那么“天地”都有了,它们是万物的父母,那么人呢?人处于其间,天地人是三才。人为什么能在天地之间当一才呢?是因为人是有灵的动物。人能体会自己的感知,而动物是不可以的。人也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这就是所谓的主体性。你有这种能力,动物却不行。每天的生活人是要琢磨琢磨的,尽管我们每天的生活看起来很平淡,但是和狗、猫是不一样的。它们每天吃饱了就睡,有精力就追逐嬉戏,累了就找个阴凉的地方歇着。人不是这样,人每天都在反思自己的行为活动。人作为一种有灵的动物,他在天地之间是能起一定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是不可代替的,所以古人提出了“天地人”三才的概念。“天人合一”这个概念如果拓展开来其实是天、地、人三者合一。后来海德格尔用了这个说法,他说天、地、人、神四位合一。他用了中国的这个说法,我们是天、地、人,没有神性的一个具体的指称。

《易经》里也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但其实,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天人合一,其实还是天大于人,天统摄人,人不能肆意妄为,妄图控制天道。

那要如何处理和天的关系呢?《道德经》上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始万物”,创造了万物;地之道“生万物”,地承载了万物的生长;而人之道“成万物”,人作为万物的灵长,使万物的意义得以呈现。没有人,就无所谓善恶、美丑、优劣,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只是生命的兴替往复而已。所以,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天地人,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三才”。既然如此,天人如何交流,如何相“合”呢?就是通过“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了“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人只能不断地去体会天道的规律,然后顺从天道的安排。

气通万物。气是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上就记载了关于气功的修炼法,所以关于气的认识要更早。一般我们认为,气是商周时期的观念,甚至更早。一切物类及整个宇宙,都充满了“气”,一切的生成变化与感应沟通,都是因气使然。一切动植物,包括人类,其化生及感动,同声相求、同气相求,莫不由气。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一个类似的概念“以太”,把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联系都用这个词来概括,这个词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今天连接的网络也用了这个词“以太网”。

行气玉佩铭

气在古时候有很多写法,气、乞、炁、氣、気、饩,最后一个字现在读xì。最早的气字,用电脑打不出来,是一个气,中间有个“火”字。《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气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于上,因借为求乞字。”火上面热空气上升,能感受到气流的变化,所以因此象形取字。气由下至上,所以衍生出了以下对上的意思,这就是“乞求”的乞字,《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

《说文解字》中说气:馈客刍米也。繁体的气中间有个米,为什么呢?因为粮食含有“谷气”,五谷粮食是天地之气所化育凝结,所以吃五谷能够养气,大病初愈的人,只能喝点粥,就是为了慢慢地补气益血,恢复体力,反而不能吃大鱼大肉。这个词义后来衍生出“款待”的意思,《春秋传》“齊人來氣諸侯。”也可以写作“饩”。有了气,身体就好了。《文子·守弱篇》说“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今天的日语里,还保留了这个意思——“元気”,很多日料店里都挂着这一字样的牌匾,其实就是健康的意思。所以日本人反而保留了很多我们古老的观念,中国人反倒不自知了。

气这个词涵盖的范围很广,它可以指非常具象的事物,譬如呼吸、打嗝放屁、刮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也可以指看不到,但能够感觉到的一些事物,譬如天气、温度、湿度,“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不是风,但却可以感觉到,用科学的话语就叫“负氧离子”。气也可以高度抽象为一种精神力量,譬如正气、豪气、浩然之气。总之,我们很难界定它。

我们说一种最常见的,就是“风”。《素问》里写:“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八风其实就是“气”,只是便于我们理解,写成了“风”。《吕氏春秋·音律篇》里说:“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后面的《音初篇》说得更明白:“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

以前学习诗经,经常提到“风雅颂”,谈到风,就说是国风,指各地的民歌。但为什么民歌就叫风呢?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毛诗序》里也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后来从另一个成语中找到了破解的法门——“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出自《左传·僖公四年》中: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形容当时齐楚相距很远,毫无干系,就如同马与牛即便走失,也不会到对方的境内。这是今天的通行解释,但古人却并不是只有这种理解,孔子的嫡孙孔颖达为《左传》做注解的时候,是这样说的:“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孔颖达说,风的本意是牝牡相诱,也就是动物之间的异性相互吸引。在“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出现之前,还有个更早的说法,《尚书·费誓》里就已经有“马牛其风”了,指的是雌雄吸引交配的事。我们今天还会用到这个义项,“有伤风化”。

交配是动物的本能,人具有人性,不能仅仅依从本能行事,需要文明有礼,所以,要“移风易俗”,“以正风气”,来教化民众。用什么方式呢?就是用“风”一样的方式。风是很美好的。《论语·先进》里有关于古代教育最美的书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风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和风细雨,吹面不寒,既起到了效果,又不令人反感,不是直接的批评打击,而是潜移默化的宣传教化。

中学课文里有一则《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老师大都解释不清楚,何为“讽谏”,是用讽刺的方式劝谏吗?其实不是的,是用“风”一样的方式来劝谏。举个例子,比如你的父母做错了事,你们之间产生了矛盾。你是激烈地批评他,直言其过,还是用其他更柔和的方式。直接批评他,他作为长辈面子挂不住。这时候就要用“风谏”的方式,像风一样,不要让他感受到直接对他的打击。要让他感觉到一种默默的压力,好像没说什么,又觉得这个事我办错了,这就是最好的劝谏方式。这种方式不伤害他的面子,还能把过错改掉。但是这种方式非常困难,所以古代人基本上是用《诗经》来“风谏”。君主如果犯了错误,臣子就找《诗经》中的一篇文章天天给君主念。君主心想你天天念诗,我也看看。原来这首诗讲的是这个意思,我之前办的事好像不太对。这个做法相当高明,但是现在不管用了。大家都不读《诗经》了,念一万遍估计也没什么反应。“风谏”这种很重要的劝谏方式今天已经完全失落了。

风是气的一种,也是古人最借重的气之中的一类。

刚才讲的都是“气”,就是天、地、人三者合一中最重要的媒介。中国的文化很多方面都是在处理气的问题,比如阴阳、四象、八卦是在处理气的变化方式:刚柔交错,有阴有阳。阴阳的变化: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的变化:乾、震、坎、艮、坤、巽、离、兑,成八卦。八卦再变化成六十四卦,基本上到顶了,所有复杂情况都考虑到了,这个规律形成之后再反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上去。关键问题在“气”。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体验和知觉。我们这种幼儿园,尤其是和小孩子打交道的时候这个就很重要了:体验永远大于认知。体验是一种更原始的认知方式,人的认识论要到十几岁的时候才会建立的。而体验是一出生就开始建立的,比如说啃手指头,睁眼以后东张西望,什么东西拿过来都想啃一口,这就开始体验了。这不是一种认识,没有形成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没有用命题、判断的方式去把握它。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体验,怎么体验呢?首先依靠的是感觉系统,这基本上也是幼儿园的教程里首要提到的,各种感官刺激的助力。孩子对颜色的感觉是逐渐形成的,一开始看的世界是模糊不清的。小孩子为什么拿什么东西都要放嘴里,因为嘴就是他最重要的感觉器官。这就是“体、气”里的“体”,这个方面古今中外的幼儿教育者基本都关注到了。但是另一个方面关注的就不多了,就是之前提到的“气”。也就是说人与这个世界的接触方式,我们没有具体地去关注。确实是重视了我们的感官,但是感官是如何和我们的世界相联系的呢?这时候我们就要有媒介,媒介就是“气”。

《时代教育▪教育家》

报道这个时代的教育家

原创保持教育新闻的原创性,和正在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在一起
专业坚守教育媒体的专业性,善于发现和甄别这个时代有价值的教育人
前瞻关注中国教育未来的走向,深度讨论教育未来多种可能性
启迪站在人类智者的肩上,力求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教育人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人合一”的医学价值
【关学文研】张载《横渠易说》研究
第四讲中国哲学的根基
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冯友兰
《老子》与《周易》中民族精神比较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